APP下载

艺术院校运用新媒体对新时代大学生“修德”教育的探究

2020-05-14张瑶

文教资料 2020年7期
关键词:修德艺术院校新媒体

张瑶

摘    要: 随着新媒体技术在高校的迅速普及,如何利用网络及新媒体交互平台优势,增强艺术院校“修德”教育工作的主动性、掌握主动权、打好主动仗,是艺术院校一线辅导员需要研究的重要课题。本文以中国戏曲学院运用新媒体对学生开展“修德”教育工作为例,调查工作现状和问题,加以分析,提出可行的育人方法,以增强教育工作的实效性。

关键词: 艺术院校    新媒体    “修德”教育

新时期,新媒体技术迅猛发展,高校利用新媒体与互联网技术为广大在校学生构建思政教育新平台的热情十分高涨。艺术院校作为广大高校中一个独特的存在,凭借独具一格的艺术眼光与对新媒体技术较高的掌握水准,可以有效提高“修德”教育工作成效与实践水平。本文充分利用互联网思维,以中国戏曲学院“修德”教育工作为例,通过对新形式、新對象的调查,了解艺术院校利用新媒体形式进行大学生“修德”教育的现状与问题,由此提出切实可行的育人方法,增强新媒体技术引导广大青年大学生树立和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效性。

课题组对中国戏曲学院的大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共回收1684份有效答卷。其中男性共561人(33.3%),女性共1123人(66.69%);本学期担任学生干部的学生为439人(26.1%),未担任学生干部的学生为1245人(73.9%)。其中大一学生共468人(27.8%),大二共387(23%),大三共370人(22%),大四共363人(21.6%),大五及研究生共96人(5.7%)。

一、新时代艺术院校大学生“修德”教育工作综述

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广大青年树立和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八字真经”,即在“勤学”“修德”“明辨”“笃实”四方面下功夫。“修德”作为其中之一,要求广大青年“加强道德修养,注重道德实践”。而随着新媒体在高校的迅速普及,如何利用网络及新媒体交互平台优势,增强艺术院校“修德”教育工作的主动性与实效性,成为高校思政教育者着重考量的工作重点之一。目前艺术院校已经充分认识到“新媒体”的重要之处,运用新媒体对新时代大学生进行“修德”教育,亦成为艺术院校思政工作人员开展教育工作的一个重点,并逐步过渡为工作的常态。

(一)新时代艺术院校大学生“修德”教育工作特点

根据调查,新时代艺术院校大学生“修德”教育工作主要有两大特点。

1.充分利用艺术院校的艺术学科优势,将艺术与“修德”紧密结合。艺术院校的学科优势主要集中在音乐、美术、戏剧及相应的多媒体技术等专业方面。而艺术院校的思政教育时常伴随着专业教育一同展开。

在形式层面,70.1%的学生认为艺术院校的“修德”教育应当坚持理论与专业实践并重,同时有67.6%的学生认为要结合艺术院校的特点开展针对性教育。说明大部分学生关注到艺术院校的特点,强调专业实践在学校思政教育中的重要性。

2.紧随新媒体、互联网飞速发展的浪潮,利用这一交互性、时效性极强的平台开展“修德”教育。新时代,新媒体技术为大学生提供了海量的学习资源。同时,高校大学生具有较强的自我学习意识,可以通过新媒体与互联网在大量信息中选择于自己有用的内容。此外,新媒体平台具有极强的交互性,大学生可以随时随地发表自己的观点,言论在一定意义上具有自由的属性。因此,高校合理利用新媒体技术对学生进行“修德”教育,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获得较好的教育实践效果。

(二)新时代艺术院校大学生“修德”教育工作现状

大学生作为思想与行为的“先进分子”,是我国“网民”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的日常学习生活与互联网早已产生了难以割舍的联系。正因如此,高校积极开展相关工作,将校园生活推进“微”时代。现如今,关注校园公众号、加入微信群,几乎已经成为公认的“开学第一课”。通过这些新媒体传播平台,学生可以第一时间掌握学校与班级的最新动态,了解校园生活大小事件,获取学习生活相关信息。

1.学生在接受信息时能保持较为独立的判断力和思辨力,技术进步成为学生接收和处理外界信息的强大助推器。调查显示,在选择浏览和关注热点事件的渠道时,88.4%的学生选择了即时聊天工具(如微信、QQ等)推送,51.1%的学生选择了主动使用搜索引擎(如百度)搜索,说明新媒体和搜索引擎为代表的技术进步成为学生接收和处理外界信息的强大助推器。

社会热点与民生问题是受访者最关注的以社交网络为传播媒介公布的公共事件类型(80.4%),同时国内外时事政治是受访者非常关注的类型(54.3%)。说明受访者群体对社会整体的关注度较高,具备较强的社会意识。

2.学生使用手机时间越长,对舆情的原委了解得越清楚,越能保持独立思考。当受访者被问及社交网络舆情对个人的影响程度时,47%的学生表示取决于自己原先对该事件的熟悉程度,仅有6.8%的学生表示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自己的判断。

当将学生使用手机时间与影响程度自评做进一步交叉分析时发现,学生使用手机时间越长,对舆情的原委了解得越清楚,越能保持独立思考。说明在信息爆炸的时代,手机已经成为受访者群体了解世界必不可少的工具,手机的正面作用就在于通过信息的高速传播使学生能够更为全面、客观地分析社会热点事件,形成自己独立自主的判断。

图3    学生手机使用时间与社交网络舆情对个人影响之间的关系

高校“修德”教育工作者正是看到了新媒体平台上传下达的便捷优势,紧紧把握住了新时代“修德”教育的工作特点,努力尝试着拓宽视野,构建一个学生热衷参与、积极有效的开放平台,通过与学生之间实现信息的共享,提高学生们的道德修养,实现与之共同成长和进步的高度统一。

二、利用新媒体技术开展新时代艺术院校大学生“修德”教育工作成效分析

在新形势下,各大艺术高校都尝试从不同角度利用新媒体技术开展“修德”教育工作。本文以中国戏曲学院学生处微信公众平台、国交系微信群等的运营为案例,在实践中总结摸索规律,运用研究理论不断进行效果性研究。

(一)案例简介

中国戏曲学院学生处微信公众平台是学院所有学生工作的宣传与服务平台,平台一直保持每月推送四次、内容多为“一大带五小”的模式,将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与现代微信传播手段相结合,截止到2019年12月6日,共推出1581篇,其中1423为独立推送,157为分享,关注量近1.1万人。公众号服务栏中的“思学动态”,实时推送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学习的相关内容。利用这一栏目板块,中国戏曲学院的一线辅导员老师及思政工作人员将“修德”教育的相关信息及时推送至学生,将思政教育工作落到实处。

再者,中国戏曲学院国交系微信群是国交系在校师生之间上传下达各种消息的主要“阵地”。在日常學习生活中,微信群主要用于下达通知、上传反馈及师生之间进行交流;而在“修德”教育工作中,微信群又为学生提供了随时随地接收思政教育信息的主要渠道。

除此之外,中国戏曲学院的思政教育工作者充分利用最新的新媒体技术,如“初页”“兔展”等,将“修德”主题内容做成声画结合的便捷阅读模式,使学生更有针对性、趣味性,更加快速地接收信息。

(二)利用新媒体技术开展大学生“修德”教育工作取得的成效

凭借微信公众平台、微信群及“初页”“兔展”等新媒体渠道,中国戏曲学院思政教育一线工作者转变教育思想观念,创新网络思政教育模式,促进校园网络文化建设,抢占思想舆论阵地,为思政工作建设打开了一个更加生机勃勃、充满朝气的新局面。运用新媒体技术,主动占领网络意识形态领地,接受“修德”教育的实践操作具有了更加灵活的特性,有助于学生在黄金的青年时代,把正确的道德认知、自觉的道德养成、积极的道德实践紧密结合起来,不断修身立德,打牢道德根基。

三、艺术院校运用新媒体对新时代大学生“修德”教育工作存在的问题与原因分析

当代大学生正值风华正茂的青春时代,有文化,有理想;他们精力充沛,对一切未知事物充满好奇,又对答疑解惑充满热情,同时还具备绝佳的行动力。而艺术高校大学生更有特点所在:他们思想往往更加“天马行空”,更加感性、随性,更容易受到特定事件的影响而产生情绪的变化。因此,艺术类高校大学生的思政教育工作十分具有挑战性。当前艺术高校大学生的“修德”教育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从现实情况来看,依然存在诸多亟须重视和解决的问题。

(一)海量的信息难以筛选

新媒体平台提供的海量信息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大学生的价值判断。大量信息未加筛选,良莠不齐,呈现在尚未建立起完整的价值观的大学生群体面前,极有可能影响大学生正确价值观的建立。如果信息未加筛选,正面的信息没有进入大学生的视野,取而代之进入大学生视线的是大量的负面信息,这些“负能量”将会使大学生对社会风气与社会道德价值取向产生负面的思考,影响大学生整体的“修德”建设。

(二)思政教育工作者专业能力亟待提高

在艺术高校运用新媒体对大学生“修德”教育的实践中,极其重要的一环就是具体实施教育工作的人。作为新媒体背景下的“修德”教育工作者,需要同时具备两方面的专业能力,一是“修德”教育的专业能力,二是对新媒体技术的操作能力。只有同时具备这两种专业能力,才能实现理论与具体实践的有机结合。高校中不乏优秀辅导员等专业的思政教育工作者,但是没有专门负责新媒体技术的研究人员。

(三)新媒体平台管理者监管不及时

新媒体平台中承载的信息极具时效性,给平台的管理者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如果平台信息更新不及时,不能与时俱进,就会失去影响力;假如信息饱和,平台的管理人员没有做好良性的筛选与监管,就会极大影响平台的公信力。因此,新媒体平台的管理者最需要的素质在于审时度势,及时反应。但是,目前大多数艺术类高校的思政教育新媒体平台都由学校辅导员带领学生团体进行建设,艺术类高校新媒体平台管理者的管理水平仍有待提高。

四、如何增加艺术院校运用新媒体技术对新时代大学生开展“修德”教育工作的实效性

由上文所见,艺术类高校运用新媒体进行“修德”教育工作的尝试仍存在许多漏洞与问题,亟待解决。本文根据这些问题,有针对性地提出了相应的对策与改善意见,以期增加艺术院校运用新媒体技术对新时代大学生进行“修德”教育工作的实效性。

调查显示,中国戏曲学院的在校大学生对于学校“修德”教育内容与形式有多种多样的期待。在内容层面,超过半数的大学生不仅期望知道一些基本的政治理论知识(61.4%),还希望提高自己的理论思维能力和分析能力(63.3%),深化和拓展自己看待世界的方式(61.8%);学生还期望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层面得到提升,对于提高思想理论修养有着最高的期望(66.1%),同时还希望培养自己成为合格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与接班人(42.6%)。大学生同时重视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对自身职业生涯规划的作用,期望它可以对考研、考公务员等有辅助作用(42.6%),对未来职业规划与人生长远发展有指导作用(56%)。

图4    受访者对于学校“修德”教育内容的期待

(一)严格把关运用新媒体进行“修德”教育的内容

新媒体平台在大学生“修德”教育中的一个显著优势就是能够有效收集各种类型的相关资源。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应当具有敏锐的目光,拥有发现、收集、整合“正能量”教育资源的能力,建立一个“正面”机制。这就要求高校在开展“修德”教育的时候,要将弘扬道德规范的事件重点推出,尽量减少道德阴暗面事件的曝光度,使其成为“警示之钟”为佳,尽量不要让它们成为大学生相知、相传的事件。道德负面消息曝光太多,很容易使尚未建立成熟道德价值观的大学生对正确的道德认知产生怀疑。因此,想要改变负面的风气,应从多言正面开始。而选用何种内容作为“修德”教育的中心点,需要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严格把关。

(二)加強新媒体技术与第二课堂“修德”教育的融合

常见的传统思政教育方式有讲座、班会等线下宣讲,单向灌输意味浓重,占用时间较多,且灵活性与趣味性较弱,显然已经不能适应新时代快速、灵活的生活方式与发展需要。新媒体时代最大特点就是便捷、灵活与互动,因此,高校辅导员可以利用微信、微博等社交软件,根据学生日常生活、思想的动态,有针对性地为学生提供“修德”教育,帮助学生培养良好的道德意识。

调查显示,受访者在被问及第二课堂活动中的收获时,知识拓展成为选择比例最高的选项(68.7%),其次分别是实践能力增强(66.6%),团队合作能力、沟通能力增强(60.9%),自我认知深化(59.9%),技能增强(56%)等。说明学生从第二课堂中得到的收获趋于多元化和均衡化,第二课堂作为一种创新教学模式,在促进学生专业素质发展时,有力促进学生综合素质发展,得到学生的认可。

图5     受访者在第二课堂中的收获

(三)加强新媒体与“修德”教育专业队伍建设

以往高校思政教育依赖于教育者,因此教育者在教学活动中往往处于主动位置,学生处在“被动”的位置,教学课堂因此稍显刻板与倾斜。在新媒体时代下,一方面要求教育者具备更高的知识、技术与教育能力。另一方面要求学生积极参与,成为“修德”教育的主动一方,实现自我教育与合作教育。这就要求艺术院校思政教育工作者在提高自己专业能力的同时,积极学习新媒体技术;鼓励学生积极接触新媒体技术、积极学习“修德”知识,做自我教育的主人。

此外,高校借助新媒体开展“修德”教育的工作队伍应主要包括两方面人才,即技术方面的人才与思政知识方面的人才。技术方面的人才应当密切关注新媒体发展的最新动向,积极掌握新媒体技术,选择合适的媒体平台,学会使用新媒体语境中的“流行语言”与大学生展开平等的对话与沟通;思政教育知识人才应当积极提高自身道德价值观念水平,以身作则,成为正确道德价值观的践行者、倡导者和推动者。

(四)完善运用新媒体进行“修德”教育的管理机制

在新媒体时代背景下,高校必须完善运用新媒体进行“修德”教育的管理机制,才能发挥新媒体平台传递“修德”教育知识的积极作用,避免各种信息未经筛选带来的消极影响。高校应当组建专门的校园新媒体平台管理小组,加强校园网络监控管理,构建校园网络的监察机制。通过管理小组对校园网络情况进行“实时监控”。一方面“未雨绸缪”,筛选传递道德正能量的信息进入学生们的视野。另一方面“随机应变”,一旦遇到事情,迅速反应,快速解决,将不良信息尽数拦截,营造一个清新、正能量的校园新媒体环境,推动高校“修德”教育工作稳步前行。

青年处在价值观形成和确立的时期,抓好这一时期的“修德”教育养成十分重要。广大青年大学生要有大德,立志报效祖国、服务人民,养大德者方可成大业。随着新媒体在高校的迅速普及,高效利用网络及新媒体交互平台优势,增强艺术院校“修德”教育工作的主动性、打好主动仗势必成为艺术院校一线辅导员需要研究的重要课题。运用新媒体对大学生进行“修德”教育,正是要求广大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转变思想观念、创新教育模式、抢占舆论阵地,只争朝夕,不负韶华,将对青年学生树立崇高的道德理想、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十分重要的实际意义。

参考文献:

[1]杨辰.“互联网+”背景下高校“微思政”优势研究[J].才智,2019(32):47.

[2]孙梦荻.“互联网+思政教育”校园微信公众平台研究[J].科技传播,2019,11(20):120-121.

[3]姜丹,张琼琼.大学生践行“勤学、修德、明辨、笃实”现状调研[J].教育教学论坛,2019(45):39-40.

[4]陈真.对高校艺术生思政教育和管理工作的新思考[J].文学界(理论版),2010(04):161+203.

[5]金岩,刘晓冉.互联网+思维下高校艺术类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化效果的途径研究[J].中国校外教育,2016(30):81.

[6]徐琳.基于新媒体时代下的高校学生思政教育研究[J].农家参谋,2019(21):239.

[7]谭群英.将习近平青年修德思想融入新时代大学生责任教育探析[J].新西部,2019(06):119+118.

[8]崔晓莉,李明明.习近平青年修德思想融入大学生文明修身教育的路径探析[J].法制与社会,2019(21):181-182.

[9]童超梅,裘秀群.习近平修德思想融入高校学生党支部思政教育工作的探讨[J].东华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38(03):201-204+214.

[10]冯治.新媒体环境下的高校思政教育手段探析[J].才智,2019(33):179.

本文系中共北京市委教育工作委员会北京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研究中心2019年度专项课题——艺术院校运用新媒体对新时代大学生“修德”教育探究(课题编号:BJSZ2019 ZX50)阶段性研究成果。

猜你喜欢

修德艺术院校新媒体
资产管理工作在艺术院校的应用
新媒体背景下党报的转型探析
对农广播节目的媒体融合之路
等级考试为导向的艺术院校计算机教学研究
高等艺术院校科研工作研究
做官与“修德”
中国艺术院校巡礼(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