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 《诗 经·关 雎》 中 的 “悠”
2020-05-14李玥
李玥
摘 要: 前人对《诗经·关雎》中“悠哉悠哉”中的“悠”的解释存在分歧,有的学者认为“悠”应释为内动词“思”,有的学者认为应释为形容词“长、绵绵不断”。本文运用排比归纳法,从语法功能的角度分析,确定“悠”的释义。
关键词: 《诗经·关雎》 歧义 悠哉悠哉 重言
一、前人对“悠”的不同解释
向熹在《诗经歧义分析》中认为同一个词不仅可以解释为不同的意义,还可以解释为不同的词类[1](72)。“悠哉悠哉”便是动词和形容词之不同。
(一)将“悠”释为动词
有学者认为“悠”应释为动词“思”,是动词后加语气词重叠而成的。
毛亨《传》:“悠,思也。”[2](26)
郑玄《笺》:“思之哉,思之哉,言己诚思之。”[2](26)
孔颖达《疏》:“毛以为后妃求此贤女之不得,则觉寐之中服膺念虑而思之。又言后妃诚思此淑女哉!诚思此淑女哉!其思之时,则辗转反侧,思念之极深也。”[2](26)
陈奂《诗毛氏传疏》:“‘悠,思,《释诂》文,重言‘悠悠。《释训》:‘悠悠,思也。”[3](4)
王力《古汉语字典》:“悠,忧思。说文:‘悠,忧也。《诗·周南·关雎》:‘悠哉悠哉!辗转反侧。”[4](316)
(二)將“悠”释为形容词
有学者认为“悠”应释为形容词,“悠哉悠哉”为形容词后加语气词重叠。
朱熹《诗经集传》:“悠,长也。”[5](2)
王先谦《集疏》:“《说文》:‘悠,忧也。不得淑女,以为己忧。悠哉悠哉,犹‘悠悠也,二‘哉字增文以成句。重言之见其忧之长是也。”[6](13)
余冠英《诗经选译》:“‘悠哉悠哉犹‘悠悠,就是长,这句是说思念绵绵不断。”[7](3)
程俊英《诗经译注》:“悠哉,形容思念悠长的样子。”[8](5)
高亨《诗经今注》:“悠,忧思貌。”[9](2)
何慎怡在《诗·周南·歧义考》中谓:“《说苑·辨物篇》引《雄雉》‘悠悠我思作‘遥遥我思。《说文解字》无‘遥字。《方言》:‘遥,远也。梁楚曰遥。《释诂》:‘悠,远也。《庄子·秋水篇》注‘遥,长也。《说文》:‘悠,长也。‘遥‘悠双声字,义训相同。‘悠哉悠哉含有双重含义,意谓长夜难熬,思念之情绵长不绝。”[10](72)
因为“悠”的词性而引起的歧义问题,下面我们将从释义、结构上进行分析。
二、从释义上分析“悠”的词性
王先谦《集疏》:“悠哉悠哉,犹‘悠悠也,二‘哉字增文以成句。”[6](13)余冠英《诗经选译》:“‘悠哉悠哉犹‘悠悠。”前人认为“悠哉悠哉”犹“悠悠”[7](3),不妨通过反推的方法,从“悠悠”入手考察其的词性,从而推断“悠”的词性。将《诗经》中的“悠悠”分为以下三类:
1.悠悠我思/悠悠我心/我心悠悠/悠悠我里:这些用来描绘心理状态,《邶风·雄雉》:“瞻彼日月,悠悠我思”,郑玄《笺》:“今君子独久行役而不来,使我心悠悠然思之。”《邶风·终风》:“莫往莫来,悠悠我思”。郑玄《笺》:“我思其如是,心悠悠然。”《秦风·渭阳》:“我送舅氏,悠悠我思。”《集疏》:“悠悠我思,因念舅氏而念母,思慕至深,言不尽意。”《郑风·子衿》:“青青子衿,悠悠我心。青青子佩,悠悠我思。”郑玄《笺》:“学子而俱在学校之中,己留彼去,故随而思之耳。”高亨《诗经今注》:“忧思貌。”《邶风·泉水》:“思须与漕,我心悠悠。”郑玄《笺》:“自卫而来所经邑,故又思之。”《小雅·十月之交》:“悠悠我里,亦孔之痗。”《毛传》:“悠悠,忧也。”
2.驱马悠悠/悠悠南行:这些用于描绘动作的,《鄘风·载驰》:“驱马悠悠,言至于漕。”《毛传》:“悠悠,远貌。”《小雅·黍苗》:“悠悠南行,召伯劳之。”《毛传》:“悠悠,行貌。”《集传》:“悠悠,远行之意。”
3.悠悠昊天/悠悠苍天/悠悠旆旌:这些主要修饰名词,《小雅·巧言》:“悠悠昊天,曰父母且。”郑玄《笺》:“悠悠,思也。”孔颖达《疏》:“毛以为,大夫伤谗而本之,故言悠悠然我心忧,思乎昊天,诉之也。”《王风·黍离》:“悠悠苍天,此何人哉。”《毛传》:“悠悠,远意。”《小雅·车攻》:“萧萧马鸣,悠悠旆旌。”《集传》:“萧萧,悠悠,皆闲暇之貌。”
从上面例子可以看出《诗经》中的“悠悠”放在名词(苍天、昊天、我思、我心等)前后,及动词短语(南行)前。但在解释上存在分歧,有释为形容词“长、远”或是行貌、忧思貌、引申为闲静。丁声树《诗卷耳芣苢“采采”说》:“凡叠字之用于名词上者皆为形容词,如‘悠悠我心、悠悠苍天、悠悠昊天等。”有的释为动词“思念”。可以分为以下几类:1.动词“思念”。2.形容词“长、远”。3.忧思不已、忧愁的样子。4.由形容词义引申为飘摇。
通过分析“悠悠”的释义判断“悠哉悠哉”中的“悠”是不可行的,这种反推不能成立。既然运用反推法从释义上难以判断“悠”的词性,那么下面将从结构上对“悠哉悠哉”进行分析。
三、从结构上分析“悠”的词性
(一)类似于“悠哉悠哉”的其他重言结构
夏传才《诗经语言艺术新编》认为:“悠哉悠哉”是叠字的扩大,是两个字的叠用现象,即双音词的重叠[11](56)。我们可以通过考察此类叠用现象,确定“悠”的词性。杨颖慧《诗经重言研究》认为“悠哉悠哉”是扩展式重言,是描写人物心理的形容词性短语[12](19)。此类扩展式重言在《诗经》中有31个,出现53次。可以从意义和语法两个方面将其分为两类:
1.名物名称类,其雨其雨、硕鼠硕鼠、乐土乐土、乐国乐国、乐郊乐郊、鸱鸮鸱鸮、黄鸟黄鸟、苍天苍天、左之左之、右之右之、有客有客,为名词的重叠。
2.描绘类,在这一类中又描绘动作的,归哉归哉、采苦采苦、采葑采葑、伐柯伐柯、采薇采薇、曰归曰归、采菽采菽,这些扩展式重言可看作动词性短语,其中的“归”“伐”“采”本身就有强烈的动词性。而悠哉悠哉、委蛇委蛇、式微式微、简兮简兮、玼兮玼兮、瑳兮瑳兮、怀哉怀哉、敬之敬之、有駜有駜,基本都是描绘性的,描绘人物的心理或神态。既然是描写人物心理的词,“悠哉悠哉”就不可能是动词,那么“悠”被解释为动词“思”是不合适的。而且丁声树先生认为:“考察全诗,凡叠字皆用于名词上者皆为形容词。”根据上下文,可以得知“悠哉悠哉”在文中应该后接或前加(“思”/“心”)的,所以“悠哉悠哉”应该是形容词性的短语。
(二)从“X语气助词X语气助词”的结构分析
下面我们将缩小范围,从“X语气助词x语气助词”的结构分析。因为“悠哉悠哉”的结构是“悠”和语气助词“哉”结合后重叠而形成的,所以从“X”+语气助词的重叠结构出发,通过语料库的检索,找出了《诗经》及与其同一时期作品中的“X哉X哉”“X兮X兮”结构。《扬之水》中“怀哉怀哉”、《殷其雷》中“归哉归哉”的“怀”“归”都是动词。《皋陶谟》中“懋哉”及《舜典》中“钦哉”分别解释为动词勉励、努力,和形容词谨慎,而《益稷》中“臣哉邻哉!邻哉臣哉!”为“A哉B哉”结构,并且“哉”前的“臣、邻”解释为名词大臣、亲近的人。所以,我们并不能孤立地从“X哉X哉”的使用来看X是形容词还是动词,因为“哉”之前可以是动词、形容词、名词等。接下来考察《诗经》及与其同一时期作品中“X兮X兮”结构,将“X兮X兮”结构分为三类:
1.A兮B兮,且AB为近义词。“A兮B兮”整体为描述样貌,释为“……样子”。如:《淇澳》“瑟兮僴兮,赫兮喧兮”,瑟:庄重的样子。僴:威严的样子。赫:光明的样子。咺:借为“烜”,显赫的樣子。“宽兮绰兮”,宽、绰:旷达,柔和貌绰。《芄兰》“容兮遂兮”,容、遂:舒缓悠闲之貌。《候人》“荟兮蔚兮”,荟、蔚:云兴貌。“婉兮娈兮”,婉:年轻,娈:貌美,《毛传》:“婉娈,少好貌”。《旄丘》“琐兮尾兮”,琐:细小。尾:通“微”,低微,卑下。云起蔽日,阴暗昏沉貌。《子衿》“挑兮达兮”,挑兮达兮:独自走来走去的样子。《毛传》:“往来相见貌。”
2.“A兮B兮”中A、B主要是名物称谓。如:《绿衣》“絺兮绤兮”,絺:细葛布,绤:粗葛布。《日月》中的父、母,《萚兮》中的伯、叔;A、B或人称代词,如:《绸缪》“子兮子兮”,子兮:你;A、B或一个为形容词另一个为名词,如:《绿衣》“绿兮衣兮”,绿:间色,衣:上曰衣,下曰裳。《伯兮》“伯兮朅兮”,伯:州伯,朅:勇武。
3.符合“A兮A兮”结构,为“A”+语气助词“兮”重叠而成。如:《毛传》解释“简兮简兮”中“简兮”为“大也”。《君子偕老》“玼兮玼兮”“瑳兮瑳兮”,玼、瑳:“鲜盛、鲜明貌,鲜也”。王肃注:“好美衣服洁白之貌”。在这一类的“X兮X兮”结构中,x都为形容词(如:大、鲜艳。)+语气助词。所以,可以从“X兮X兮”结构看出,“X”一般都为形容词,而且同样可以补出“玼兮玼兮”“瑳兮瑳兮”后接或前加的名词成分(“服饰”)。
四、结语
因为在前人对“悠哉悠哉”中“悠”的词性上存在分歧,并且单从释义方面不能很好地解释,所以我们以结构作为突破口,通过分析《诗经》中扩展式重言结构的特点,并考察《诗经》及同时期作品中“X语气词X语气词”结构的特点(主要是“X兮X兮”结构),最后结合上下文,仍然遵从钱钟书《管锥编》:“《传》《笺》以‘服与‘悠皆释为‘思,不胜堆床骈拇矣!‘悠作长、远解,亦无不可。何夜之长,其人则远!正复顺理成章。”[13](66)前面已有“思”,此处不应赘述,便可确定“悠哉悠哉”为形容词性短语,其中“悠”为形容词。
参考文献:
[1]向熹.《诗经》歧义的分析[J].河北师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6(02).
[2]李学勤.十三经注疏·毛诗正义[M].北京:中华书局,1999.
[3]陈奂.诗毛氏传疏(上册)[M].上海:商务印书馆,1933.
[4]王力.古汉语字典[M].北京:中华书局,2000.6.
[5]朱熹,注.王华宝,校点.诗集传[M].南京:凤凰出版社,2007.
[6]王先谦.诗三家义集疏[M].北京:中华书局,1987.2.
[7]余冠英.诗经选译[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2.
[8]程俊英.诗经译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7.
[9]高亨.诗经今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
[10]何慎怡.《诗·周南》歧义考辨[J].古汉语研究,1997(04).
[11]夏传才.诗经语言艺术新编[M].北京:语文出版社,1998.
[12]张颖慧.《诗经》重言研究[D].兰州:兰州大学,2007.
[13]钱钟书.管锥编[M].北京:中华书局,19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