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用“3T”原则构建幼儿良好的语言环境
2020-05-14杨会清
杨会清
【摘要】文章运用“3T”原则,通过共情关注、充分交流、轮流谈话三个步骤,为幼儿建构了良好的语言环境,在帮助幼儿敢于表达、善于表达、积极表达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同时,充分考量了幼儿的性格特点和群体特点,结合日常的教学活动,帮助幼儿在实践中锻炼了语言表达能力和理解能力,为幼儿的健康成长和素质发展做出了一份贡献。
【关键词】共情关注;充分交流;轮流谈话;幼儿;语言环境
幼儿的语言环境对其以后的影响很大,不仅影响着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而且影响着幼儿素质的全面发展。美国堪萨斯大学的儿童心理学家贝蒂·哈特和托德·里斯利进行了一项针对“幼儿早期语言能力的培养对其最终学业成绩的影响”的研究,最终研究结果表明,影响语言能力、学业成绩和智商的因素并不是社会地位,幼儿早期语言学习效果的确会影响其入学后的学业成绩。也就是说,错过对幼儿早期语言能力的培养就可能造成孩子以后在学业上和其他同学有差距[1]。可见,为幼儿构建良好的语言环境是十分重要的。
3~6岁是幼儿语言发展的敏感期,教师应尽量为幼儿建构想说的语言情绪环境,丰富词汇量的语言“输入”环境以及喜欢说的语言交往和运用的环境,支持幼儿语言的发展。《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也指出,教师应该鼓励和支持幼儿语言的发展,要创建一个自由、宽松的语言环境来支持幼儿积极、主动地与教师和其他小朋友进行交谈,让幼儿在具体的交流中感受到语言交流带来的乐趣。教师要坚持为幼儿培育一个和谐的语言环境,让幼儿通过实践学习更多日常礼貌用语,同时帮助他们养成善于倾听的好习惯,锻炼他们对语言的理解能力。目前教师在日常工作中为支持幼儿语言的发展创设的语言环境多是提供交流机会、多阅读等方式,但在具体的、符合幼儿年龄特点和性格特点的语言环境建设方面还存在许多不足。从教师本身语言具体行为出发创设的环境常常被忽略了,或者具体行为不够有效。本文从教师自身语言构建角度出发,尝试运用为培养儿童早期语言能力而推出“3000万词汇倡议”项目中的“3T”原则“共情关注(Tune in)、充分交流(Talk more)、轮流谈话(Take turns)”,逐步为幼儿建构良好的语言环境,培养幼儿的语言能力,支持幼儿的语言发展。
一、第一个T:共情关注
共情关注是孩子在做什么,我们就关注什么,同时及时地对孩子的行为做出回应。这是教师在为幼儿创建语言环境时最细微的原则。幼儿的注意力主要集中在自己感兴趣的事情上,因此教师要学会主动感受和理解幼儿的兴趣,及时回应,再去和幼儿谈论。共情关注的第一步是对幼儿的行为和表现进行观察,再理解幼儿这样表现和行为的原因,最后行动。
例如,教师在开展集体教学《甜津津的河水》后,幼儿一直沉浸在表演的欢乐中,为小熊拥有棒棒糖而眉开眼笑,为小熊没有朋友而难过得流下眼泪。教师观察到这一点,意识到了幼儿此刻的情感需求,立刻关注他们的表演。幼儿都不愿意做小鱼,教师马上摇身一变,变成了这只想吃棒棒糖的小鱼,与幼儿进行了分角色师幼共同表演的游戏,满足幼儿的表演欲望。
教师通过观察幼儿的表现,发现幼儿内心有表演的需求,这是正常的心理发展需求,教师应该顺应这样的需求,鼓励幼儿表演,当有必要时,和幼儿一起表演,这就是共情关注。在利用共情关注构建语言环境时,教师首先要注意观察幼儿的语言表达方式,有意识地感受他们的情绪,再寻找合适的时机去与幼儿进行讨论。如创设一个游戏语言环境,先观察幼儿对游戏的态度,注意幼儿的情绪变化,在幼儿出现挫败或高兴等情绪时对幼儿的情绪进行引导,并尝试就幼儿关注的事物进行交流和分享。共情关注是教师对幼儿有效的回应,从而使幼儿愿意主动与教师互动,积极表达,可以说是建构良好语言环境的情绪基础和前提保证。所以,共情关注为幼儿构建了语言情绪环境,让教师学会理解幼儿们的世界,学会充分结合幼儿的特点为他们创建一个教师和幼儿和睦相处的语言环境。
二、第二个T:充分交流
充分交流要求教师多跟幼儿交流。交流的目的是让幼儿掌握分门别类的词汇,并学会它们的使用方式。这个过程也可以看成教师对幼儿进行语言的“输出”,幼儿进行语言的“输入”。教师要使幼儿接触到更多更广泛的词汇,从而提升他们的语言水平。充分交流比较有效的有讲述、平行谈话、训练“脱离语境的语言”三种方式。
1.讲述
讲述是教师经常用语言一边描述一个活动或者事物,一边发生对应的行为。
案例1:
小班教师为小朋友穿裤子时,经常会说:“宝宝穿裤子,好像火车钻山洞。呜呜呜,呜呜呜,左腿钻进来,右腿钻进来,两列火车出山洞。”
“哇,小脚都出来了,我们站起来。”
“我们拉一下皮筋,是不是舒服多了。”
“裤子穿得好整齐呀!”
教师通过语言讲述,帮助幼儿扩展了词汇量“钻山洞”“呜呜呜”“左”“右”“两列”“出山洞”“皮筋”“舒服”“整齐”,还让幼儿通过具体的操作体验,感知了词汇与动作之间的联系,听到这个词语就知道是什么意思,代表着什么。經过多次,幼儿会根据这些词语,掌握穿裤子的要领,最终实现自己穿裤子,也就是完成了对这些词语意义的理解。随着词汇的增多、语境的接触,幼儿会积极运用这一个个词语,达到学会使用的目标。
2.平行谈话
平行谈话是教师和幼儿一起进行的对话活动。
案例2:
教师说:“猜猜盒子里有什么?”
幼儿说:“是糖果吗?”
教师说:“我们打开看看,好不好?”
幼儿说:“我来打开,好吗?”
教师说:“好的。”
这样的谈话重在和孩子谈论当下发生的事,语句不要太长,但是要有眼神交流,这样幼儿可以很好地吸收词汇,经过语境反复练习后,达到提升语言能力的目的。
3.训练“脱离语境的语言”
“脱离语境的语言”就是让幼儿用语言来描述当下没有看见的或未曾体验的事物,这是一种非现实的交流方式,在帮助培养幼儿的信息处理能力和回应能力方面具有积极的作用,能够推动幼儿的智力发展。
案例3:
教师说:“你最喜欢的玩具是什么呀?”
幼儿说:“我最喜欢小汽车。”
教师说:“你的小汽车是什么样子的呀?”
幼儿说:“我的小汽车是红色的,轮胎是黑色的,还有一个大大的车厢……”
充分交流是幼儿的语言“输入”方式,这样充分交流的形式能够帮助孩子们理解不同的场景和不同的词汇,使其能在交流中接触到许多丰富的词汇,还能够理解词汇并学会利用这些简单的字词进行交流和表达。张明红专家指出:“日常生活中,幼儿的语言‘输入主要是指幼儿所接触到的各种语言素材,这是语言学习的起点。没有‘输入,谈不上语言的学习。”经过反复的语言信息“输入”后,幼儿掌握了此信息,会到达后面的尝试“输出”行为,从而营造出了“敢说”的语言环境,所以充分交流为幼儿后期的语言表达建构了良好的语言“输入”环境。
三、第三个T:轮流谈话
轮流谈话要求教师和孩子在交流时,轮流参与谈话。轮流谈话时,师幼双方都要参与进来才是轮流,不是教师的“一言堂”,也不是孩子说完教师没有回应,而是有来有往,让幼儿的思维在语言的激发下,逐步学会独立思考。在进行轮流谈话时,教师要有充分的耐心,及时抓住幼儿表达的语言信息,对幼儿进行认真的回应,在轮流谈话的时候还要注意多给幼儿一些时间,让他们学会搜寻和理解回应的词语。
案例4:教师可以为孩子们创建一个语言环境,让孩子们在思维的世界中进行天马行空的想象,最终学会理解词语,运用相关的词汇。
教师说:“孩子们,这里有一片森林,里面有许多动物,有什么动物呢?”
幼儿说:“有小白兔!”
教师说:“小白兔喜欢吃什么呀?”
幼儿说:“小白兔喜欢吃胡萝卜。”
教师说:“还有什么动物呀?”
幼儿说:“还有长着特别长鼻子的大象。”
……
开放性的问题有利于交流的开展,我们经常问幼儿“怎么办”“为什么”,让幼儿的脑筋开动起来,激发他们的思考。教师要有足够的耐心等待幼儿的回应,在幼儿的回应中,他们能够相互启发,思维碰撞出火花,语言表达能力进一步被激发,从而营造出喜欢说的语言环境。所以,轮流谈话为幼儿建构了良好的语言交往和运用环境,幼儿能够在这种语言环境中学着用自己擅长的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想法,从而提升语言表达能力。
四、结语
幼儿期是学习语言的关键时期,教师如果能有效地引导幼儿积极、健康、有效地学习语言,將对幼儿今后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所以在教育实践中,建议教师以“共情关注”为保证,以“充分交流”和“轮流谈话”为方法,为幼儿构建良好的语言环境,逐步引导幼儿积极、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愿望,使幼儿的语言能力得到提高。
【参考文献】
(美)达娜·萨斯金德,(美)贝丝·萨斯金德,(美)莱斯利·勒万特-萨斯金德.父母的语言[M] .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