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大林的科学技术理念及其当代启示
2020-05-13范尔漫伊全胜刘芳
范尔漫 伊全胜 刘芳
关键词:斯大林;科学技术;当代启示
中图分类号:A83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 — 2234(2020)03 — 0049 — 03
一、斯大林的科學技术理念提出的历史背景和理论背景
(一)历史背景
1.国际背景
1929年10月开始,由于财富分配不均造成需求不足和生产过剩引发的美国经济危机造成多米诺骨牌效应,从美国迅速延伸到英、法、德、日等其他资本主义国家,无一幸免。资本主义各国面临国内、国外各种矛盾重重,为了转移国内外的矛盾与困境,帝国主义国家纷纷将矛头转向苏联——当时世界上唯一的社会主义国家,不仅在军事上对苏联进行压制和封锁,还妄图在经济上、贸易上封锁苏联经济,来遏制苏联社会主义的发展势头。此时,德国、意大利都已建立法西斯统治,不断扩张自己的势力范围,而其他资本主义国家为了能够祸水东引,对他们采取放任自流的态度;在东方,日本帝国主义统治集团正对中国东北虎视眈眈,企图以中国东北为基地,南下侵略中国,北上侵略苏联。
2.国内背景
1904到1905年间,俄国与日本为争夺朝鲜半岛和中国辽东半岛控制权而进行战争,1914年俄国对德意志第二帝国宣战,参与到一战之中,激化了俄国国内社会矛盾,1917年经历二月革命、十月革命之后,常年的战争使俄国国内工业生产受到严重影响和破坏,战时政策也造成了农民的不满情绪。俄国国内建设千疮百孔、百废待兴。1921年3月,俄共(布)十大采纳了列宁的意见,尊重社会主义建设客观规律,创造性地制定实施了新经济政策。通过列宁的新经济政策,使俄国国内被战争破坏而停滞不前的工农业开始逐渐恢复有序生产,俄国经济开始复苏,使得夹缝中生存的苏维埃政权在帝国主义的包围下得以巩固与发展。
1924年,列宁逝世后,斯大林认为列宁的新经济政策只是战后俄国恢复经济实施的临时政策,而苏联要想加快社会主义进程,必须最大限度地集中资源和力量,且外部还面临资本主义的重重包围,靠那种缓慢的步伐走向社会主义是根本不可能实现的。当时苏联工业水平低下,基础薄弱,技术落后,很大程度上依靠外国进口,工业总产量只占世界工业总产量的4.7%。农业更是落后,传统的小农经济思想根深蒂固,农业发展极为缓慢,严重制约了苏联的工业化进程。在斯大林的领导下,从1928年,开始实施优先发展重工业,以加快国家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为目标,开创了斯大林计划政治经济模式,高度集中进行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进程。
(二)理论背景
1.马克思和恩格斯的科学技术理念
马克思和恩格斯是马克思主义科学观的创始人,通过观察研究资本主义社会国家的政治经济发展规律,创造性的在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过程中看到了科学技术的作用并加以分析。他们的科学技术理念主要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1)科学技术是生产力。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指出,无产阶级在夺取到政权之后,要想尽快地增加生产力的总量,就必须要掌握先进的科学技术。只有掌握先进技术,无产阶级才能得以继续维护政权的稳定。科学技术是无产阶级用来维护政权、巩固政权的重要手段和方式。
(2)科学技术是推动历史发展向前的力量。马克思和恩格斯一直把科学技术与社会历史的发展联系到一起,认为科学技术的进步是推动资本主义社会前进的动力,是影响和制约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科学技术的进步影响社会历史进程的发展。
(3)科学技术的两面性。马克思和恩格斯在资本主义社会发展过程中天才性的预见到科学技术的两面性:一方面,科学技术可以大大提高社会生产力,提高劳动生产率,是推动社会进步的巨大动力;另一方面,先进科学技术的利用,缩短了必要劳动时间,资本家获得了更多的相对剩余价值,加重了对无产阶级的剥削,加深了资本主义社会中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两极分化,科学技术异化为资产阶级奴役无产阶级的工具。
2.列宁的科学技术理念
列宁的科学技术理念是对马克思主义科学观的继承与发展,他将马克思主义科学观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相互结合,将科学技术理念运用到苏维埃政权具体建设的过程中,是在社会主义实践发展中的马克思主义科学观,列宁的科学技术理念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1)共产主义就是苏维埃政权加电气化。列宁认为较高的生产力和先进的政权是共产主义的基本特征,而当时科学技术发展的最高水平的标志就是电气化,科技的发展具有巩固和保证社会主义政权的作用。
(2)建设共产主义,必须掌握先进科技。列宁认为,科技被资产阶级异化成更有效夺取无产阶级剩余价值的工具,只有在社会主义,技术和科学的成果才能为更广大的人民所利用。社会主义是建立在新的更高的生产力之上,科技的发展能够促进人们更好的生活,共产主义只能是先进的政治组织与先进的科技相结合的产物。
(3)科学发展要靠教育、需要人才。高素质的劳动者具有突出的创新能力,是经济中最活跃的生产要素,能创造较高的劳动生产率,对实现社会主义电气化具有重要作用。然而,在当时苏联的实际情况是,文化和科技比较落后,全国文盲率占总人口的50%,因此列宁将发展教育事业认为是关乎苏联命脉的重要位置。列宁十分注重发挥知识分子的力量,注重教育、团结、改造旧知识分子,充分发挥他们的力量。
二、斯大林的科学技术理念的内涵
斯大林的科学技术理念是对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科学观的继承与发展,但是更重要的是,他的科学技术理念是与当时苏联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紧密相联,是在苏联经济建设基础上对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科学观的创新和扩展。斯大林的科学技术理念与他的政治经济发展的模式——斯大林模式紧密契合,为绝对集权的政权组织形式、绝对集权的工业化、农业集体化模式服务的。斯大林提出“技术决定一切”、“干部决定一切”、重视人才、重视教育等思想,足见其对科学技术的重视程度,这些思想对苏联社会主义建设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一)重视科学技术的思想——“技术决定一切”
1931年,斯大林在全苏社会主义工作会议上提出了“布尔什维克应当掌握技术”、“在改造时期,技術决定一切”的口号,他号召广大干部、群众要努力学习,最大限度地掌握、精通技术。斯大林“技术决定一切”思想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工业方面:斯大林集中资源,优先发展重工业。在工业领域里大批投产新企业、新设备,用先进的技术设备装备工业部门,特别是钢铁工业、重型机械、燃料工业、汽车飞机制造、军事工业蓬勃发展,在较短时间内取得了惊人的成就,为建成社会主义工业国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农业方面:斯大林主张农业集体化、机械化,在农业中采用更多的新技术,以公共耕种制为基础的,将大农庄联合在一起集体农庄才是苏联农业的根本出路,彻底杜绝分散的小农户耕种制。
3.利用外来技术方面:斯大林重视引进外来技术和外来人才。在资本主义世界大萧条时期,斯大林利用资本主义国家急于寻找资本投资途径,从德国、美国等国引进了一些先进的科学技术装备;二战时期从美国购买比较先进的军事技术装备,充实壮大自己的军事力量;二战结束后,斯大林又利用苏联同盟国胜利方的地位,从国外引进了一大批各行各业、各类工业学科的科学家,使苏联重要工业领域都有外国专家,还运进了国外大量的先进科学技术装备。
1933年,苏联提前完成了第一个五年计划,迅速完成社会主义国家工业化的各项基础工作,震惊了整个资本主义世界。这使苏联初步改变了长期以来落后的农业国的面貌,由落后的农业国转变成社会主义的工业国,建立了独立的国民经济体系,为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了物质基础。
(二)重视干部的思想——“干部决定一切”
第一个五年计划结束时,苏联许多新建成的大型企业,由于管理经验的匮乏和缺乏足够的技术工人,实际的生产能力无法展现出来,在斯大林格勒拖拉机厂,1932到1934年,从每天的3台拖拉机到68台拖拉机的产量增长,仅仅达到设计产量的及格线。由于技术人才和干部的严重匮乏,严重影响了生产的进度和效率,使斯大林深刻到认识到干部、技术人才在经济发展中的重要性和决定作用。1935年,斯大林指出:“在我们目前的条件下,干部决定一切”。斯大林将人才,特别是有才能的干部看作是最珍贵、最有决定意义的资本,斯大林看到干部的重要性,认为在工农业、运输业、军队中拥有足够数量的干部,将大大提升苏联的综合国力和实力,苏联将是不可战胜的。广大干部响应号召,积极学习,不出几年时间,苏联已经有一大批各行各业的优秀干部和技术人才,这为苏联迅速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了坚实的人才基础。
(三)重视教育、培养人才思想
斯大林认为,在苏联进行初等普遍义务教育的普及具有重大的意义,将成为国家发展的基础;重视高等和中等技术教育的发展,培养优秀的专业人才充实教学力量;克服当时苏联财政困难的问题,保证充足的教育经费的投入,创办各类学校,最大限度地保证学生教师的物质生活;选派大量优秀人才出国留学,学习国外先进技术和理念。
三、斯大林科学技术理念的意义和局限性
(一)斯大林科学技术理念的意义
1.推动了苏联社会主义经济的发展
由于斯大林领导下的党和政府重视人才的培养和科技的进步,20世纪30、40年代,苏联的技术人才队伍蓬勃壮大和发展,对苏联的社会主义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推动了苏联社会主义经济的迅速发展。苏联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充分运用先进科学技术的种种举措,推动苏联由一个落后的农业国变成了社会主义的工业国,在农业集体化的基础上,实现了农业的大机械化,把苏联的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建立在先进的科学技术基础上,巩固了苏联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斯大林提倡科学技术,重视技术人才、干部的培养,保证科学技术在国民经济重点部门的运用,推动了苏联社会主义经济的高速发展。
2.取得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胜利
1939年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斯大林的科学技术理念经过斯大林模式的集体化应用使苏联综合国力迅速提升,重工业不断发展壮大,机械化水平居世界前列,可以自主生产一系列重型军事装备,如飞机、大炮、坦克以及各种技艺优良的武器机械等,正是斯大林领导下的工业化的苏联,保证了苏联的国内的政局稳定,才得以集中苏联全国的一切战略资源,为反法西斯战争准备了充足的的物质基础。在东部战场上由于苏联的牵制,德军速胜论破产,为西部战场赢得了喘息和反攻的机会,同盟国能够取得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苏联功不可没。
(二)斯大林科学技术理念的局限性
斯大林的科学技术理念虽然使苏联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得到了发展,但是归根到底是为加强和深化高度集中指令性计划经济体制而产生的。忽视了科学技术的创造能力,和科学技术的应用也应遵循市场经济的规律,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先进的科学技术只是片面、优先用来发展重工业,普遍推崇大机械化,单纯、片面强调产值和产量,造成了农产品品种少、质量差,使苏联的农业和轻工业长期处于落后状态,农民生产积极性逐渐殆尽,农业产量长期增长乏力,处于长期停滞不前的状态。所以,斯大林的科学技术理念终究的目的是为高速发展、高度集中的斯大林模式服务的,虽然他认识到科学技术应用的重要性,但是没有突出发挥其在国民经济建设中的应有优势和作用。
四、斯大林科学技术理念的当代启示
从邓小平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实施改革开放的伟大举措,我国始终大力提倡科技强国、科教兴国、人才强国,鼓励创新,以创新带动发展。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的带领下,科技发展进入新的历史阶段,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引导我国科学技术全面发展,中国特色国家创新体系建设全面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取得了翻天覆地的伟大成就。斯大林的科学技术理念对社会主义国家的建设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此时重新回顾斯大林的科学技术理念思想。总结其经验教训,结合我国现在正处于改革发展进入到攻坚阶段的战略机遇期,对当代我国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一)要始终坚持科技强国战略。科学技术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科技的创新与发展已经成为一个国家经济实力提升的决定因素,信息科学是当前时代的主流,信息科学的发展一日千里。今天的世界,和平与发展是时代的主题,各国之间的竞争转变到综合国力上的角逐,科技水平的高低代表着一国的综合国力发展水平和国际地位的高低。当前,我国的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既面临十分光明的远大前景,也面临着比较严峻的形势挑战,必须紧跟时代潮流,提高自主创新科研能力和科技总体竞争能力,在国际社会中才能处于不败之地。尽管我国在科学技术领域已经取得突出的成就,但是探索没有止境,要一如既往贯彻科教兴国和科技强国战略,增强国家创新能力。要不断提高技术核心和设计核心掌握能力,提升以科技进步为核心的竞争力。科学技术是一个国家进步发展的前进动力,只有掌握核心技术,才能提高综合国力和综合竞争力,最终在世界上立于不败之地。
(二)要始终坚持人才强国战略。人才资源可以说是一个国家的第一竞争力,是一个国家最重要的生产力进步根源。依靠人才,发挥人才的主动性积极性振兴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使国家强大起来,才能不断地提升国家的核心竞争力。习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人才是实现民族振兴、赢得国际竞争主动最重要的战略资源。要始终坚持以人为本,不断完善人才培养教育机制体制;要实施更加积极、开放、有效的人才政策,吸引人才,为人才的发展创造条件和平台;要建立完善人才流动机制,不断引进人才,储蓄人才;要合理利用人才,实现人才资源的优化配置。最终在社会上形成“人人渴望成才、人人努力成才、人人皆可成才、人人尽展其才”的良好局面,让我国巨大的人才资源优势得以充分发揮,让人才在各行各业发挥贡献自己的力量,不断提升我国人才竞争力。
(三)要始终坚持优先发展教育事业。教育事业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明天的希望与寄托,是一个国家人才培育的根本,是一个国家发展壮大的根本因素。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建设教育强国是实现中华民族复兴大业的基础,必须始终不渝地坚持教育优先政策。要始终贯彻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加快教育现代化和素质化的进程;要注重把握城乡的义务教育公平,协调一体化发展,注重教育人力、物力、财力资源向农村、向贫困地区、向西部地区大力倾斜,坚持教育公平。优先发展教育事业,不遗余力地大力提高国民综合素质,使我国最终在全社会形成树立一个建设学习型社会,最终提升国家竞争力。
(四)要始终坚持打造高素质的干部队伍。干部是党领导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制定者、执行者和实施者,是党领导能力的最直接体现,高素质干部的选配对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和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习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党的干部是党和国家事业建设和发展的中坚力量。要始终坚持正确选人用人导向,任人唯贤;要注重完善、创新干部的培养和考核机制,突出专业能力、专业素质的要求。发挥好干部的作用,创造出干部施展才华的平台,各显其能,能更好的利用我国广大的干部资源,激励其发挥自己能力与潜能,在各自的事业上贡献力量!
〔参 考 文 献〕
〔1〕雷新超.斯大林运用科学技术推动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和实践〔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1996,(04):42-44.
〔2〕蒋学成.学习斯大林《论经济工作人员的任务》一文的一点体会〔J〕.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78,(02):93-96.
〔3〕李梦岩.“布尔什维克应当掌握技术!”学习斯大林《论经济工作人员的任务》一文的体会〔J〕.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1978,(06):11-13.
〔4〕梁红军.马克思主义视野下的当代科学技术功能〔J〕.学习论坛,2005,(08):30-33.
〔5〕杨慧娟,李成远.重新认识苏联三十年代提出的“技术决定一切的口号”〔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4,(03):16-28.
〔6〕张秀华.作为马克思主义重要组成部分的科学技术〔J〕.理论探讨,2012,(04):56-60.
〔7〕司永海.略论斯大林和联共(布)的科技和人才思想〔J〕.社会主义研究,2004,(01):22-24.
〔责任编辑:侯庆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