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人类命运共同体背景下的生态文明实践选择

2020-05-13鄂宇鹏苑承丽

理论观察 2020年3期
关键词:生态治理生态文明

鄂宇鹏 苑承丽

关键词:人类命运命运共同体;生态文明;生态治理

中图分类号:D616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 — 2234(2020)03 — 0031 — 03

近代资本主义工业文明的产生带来了人与自然关系的高度紧张。工业化创造前所未有的经济财富,推动了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却也带来了难以弥补的生态创伤。习近平总书记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角度高屋建瓴地提出,推进形成清洁美丽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这一理念立足严峻的生态形势,联合全世界人民的力量,坚持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习近平总书记曾多次强调:“人与自然共生共存,伤害自然最终将伤及人类。空气、水、土壤、蓝天等自然资源用知不觉、失之难续。我们不能吃祖宗饭、断子孙路,用破坏方式搞发展〔1〕。”在“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下发展生态文明建设,维护人类赖以生存的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这就避免在资本主义原则下的环境问题解决框架困境—以邻为壑和各自为政的混乱状态,为人类共同的未来谋划中国方案。

一、生态文明建设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内容

(一)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人类发展的新途径

近代工业文明以来,每个实现现代化的国家不可避免,都是在追求物质财富和技术进步的途径中实现快速发展。与此同时,生态环境问题也日益凸显,对人类的生存和可持续发展带来了严重挑战。人造财富代替自然财富的发展模式、公有地悲剧的行为模式迫切要求更新人类发展的新途径。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们对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的认识,也有一个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由自然自发到自觉自为的过程〔2〕。”人类对生态文明的认知大致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用绿水青山换金山银山,很少考虑生态环境的承载力,采取“高投入、高效耗、高污染”的粗旷式发展模式。第二阶段,既要金山银山,也要绿水青山,这时候经济发展和资源匮乏、环境恶化之间的矛盾开始凸显出来,人们意识到环境是我们生存发展的根本,要留得青山在,才能有柴烧。第三阶段,认识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我们种的常青树就是摇钱树,生态优势变成经济优势,形成浑然一体、和谐统一的关系。这一阶段体现了科学发展、循环发展的要求和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发展理念〔3〕。生态文明是人类社会进步的重大成果,人类协同行动共同将人类文明推进更高的境界。

十九大报告中对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做出了新的判断。生态文明建设是事关社会民生的重大问题也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中国语境下的生态文明基于工业文明之后所形成的一种新的文明形态,是将生态文明与人类的永续发展结合在一起。既克服了工业文明对生态环境破坏的弊端,又保留了现代工业文明的优秀成果。从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来看,当前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是调整人类文明的发展方向,减损文明扩张和生态掠夺的负面因素,实现人与人及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二)生态文明建设遵循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原则

资本主义的工业文明立足于“人类中心主义”的发展模式,追求资本积累和个人利益最大化。在生态环境中,空气、森林、水源等具有公共物品属性,通过消耗公共物品的过程获取经济利益,由于公共物品产权不特定,会有不付出消费成本的公民或组织,出现公共产品消费的“搭便车”问题。每个成员或者组织都有过度使用、滥用、浪费的倾向,进而造成自然资源的耗竭,从而造成“公有地”悲剧。而在人类命运共同体原则下进行生态文明建设从根本上避免了私有制造成的生态治理弊端,促使社会实现人与人、人与自然的正义和平等。

生态文明建设遵循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系统性思维。人类命运共同体原则基于系统性思维的生态世界观,始终强调系统要素与系统总体之间的关系,系统总体是众多协同作用,彼此依赖的系统诸要素构成的具有特定结构特征和特定智能的有机系统,被处理和研究的对象,被作为整体的系统,进而分析这个系统的功能和结构,并探究系统、环境和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和运动规律性,从而优化系统观点看问题〔4〕。人类命运共同体关注各个层面的问题,为了使生态循环系统获得可持续发展,就力图保证生态内部与外部的均衡协调,使得社会与生态环境呈现和谐发展的状态。近年来,中国积极承担负责任大国担当,本着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合理选择,努力开创生态文明的新发展模式。

生态文明建设遵循人类命运共同体中避免以邻为壑的发展模式。随着世界经济社会发展呈现两极化的态势,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实现了财富的积累并對全球生态资源进行分配。拉美及非洲国家因为发展的需求,长期依赖欧美发达国家,以极低的价格出售本国资源,严重破坏了本国的生态环境,同时,发达国家将经济增长所消耗的能源转化为生活垃圾和工业垃圾,又以合法化的方式出口到发展中国家,进一步恶化了发展中国家的生态环境,使当地环境长期处于严重的污染中,进一步加剧了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经济社会的两极化。发达国家实现了环境的友好型发展,其发展代价让全世界承担。而人类命运共同体从根本上克服了这种以邻为壑的发展模式,要求从生活方式,发展理念、社会结构等一系列方面进行变革,从根本上转变资本主义国家忽视人与自然关系的经济发展模式而导致的生态危机。

二、推动建设清洁美丽世界是全球生态发展的责任

(一)建立可持续的消费和生产方式

消费模式的改变对于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签署《21世纪议程》中指出,全球环境不断恶化的主要原因是不可持续消费和生产模式,尤其是工业化国家的这种模式。可持续的消费是在满足人类需求为主,摒弃无穷无尽消费的物质欲望,坚持适度性和可持续性的原则。以物质消费为主的奢侈品消费、炫耀性消费和享乐型消费等消费类型增加了资源与环境的压力,过度的浪费违背了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发展方式,同时也容易形成集群效应,影响整个社会的消费行为。现代社会中,可持续消费和生产方式并非要求每个人约束自己的合理需求,而是要积极倡导消费结构和理念的升级。国家通过立法、税收和财政等政策来调节生产消费,如对私家车征收污染排放税、鼓励技术创新降低空调等家用电器的能源消耗率、增加奢侈品的消费税率等举措。

工业生产模式也是造成生态环境退化的重要根源。《21世纪议程》提出,要达到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目标,就需要提高生产效率改变消费形态,尽可能妥善利用资源减少资源的浪费。为形成可持续发展的生产模式,中国政府制定了实施《“十三五”节能环保产业发展规划》、《“十三五”全民节能行动计划》等战略。同时落实《中国制造2025》,提升绿色制作标准化,实施煤炭高效清洁利用行动,加强先进节能技术装备推广应用,在绿色生产和节约资源方面取得重要成效。全球范围也在积极推进可持续的生态文明建设,《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21世纪议程》、《巴黎协定》等都是基于人类命运共同体角度形成的生态治理意见。

(二)加强生态教育,培养生态公民

国家生态文明的发展要注重加强公民的的生态教育,提升公民的生态素养。依据《全国环境宣传教育工作纲要(2016—2020年)》的要求,我们在2020年要“形成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相适应,人人、事事、时时崇尚生态文明的社会氛围〔5〕”。人类与自然界共同形成了一个共同体,自然界满足了人类的价值供给,人类与自然共荣共生、休戚与共。既要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理念,又要立足于生命共同体的价值远景,做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公民是全世界人民共同的责任和使命。

首先,要树立生态公民的价值理念。要树立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价值理念,秉持着对自然和生命的敬畏之心,尊重自然,保护自然。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生态文明思想,“天人合一”、“道法自然”、“仁者,与天地万物为一体”等均包含着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与万物交融统一的生态文明的价值理念。这些优秀的文化积淀给予我们对自然生态伦理价值的正确指引和树立生态公民的价值理念。其次,学习科学的生态环境知识,丰富公民的知识向度。在知识化信息化时代,网络媒体将自然生态的相关知识和热点环境时间做为素材,可以高效、及时地传递给每一个受众。最后,积极践行生态环保行为,形成绿色的生活方式。生态文明教育不能仅仅存在于知识学习的层面,要落实到生态环保的行动上来。“要积极引导公众参与环保的宣传活动和公益活动,通过环保知识宣传活动,逐步规范公众的行为,培养良好的伦理道德规范,形成良好的社会风尚,逐步将保护环境、改善生态、合理利用与节约各种资源的意识和行动渗透到日常生活之中〔7〕”。

(三)推动环境保护技术和制度的国际共享

联合国可持续发展《21世纪议程》将环境保护技术系统的全球协作共享视为可持续发展实践的重要一环。在环境保护技术的国际共享中,发达国家应该承担相应的国际责任,确保发展中国家有足够的机会能够获得先进的技术信息,并通过适当的技术转让和共享机制,提高发展中国家利用先进的环境保护技术来改善工业发展水平和居民生活健康水平。

但事实上,在可持续发展的国际合作中存在的问题并不是保护技术水平的问题,而是全球合作的技术转让和技术合作无法保证全球共享。在国家利益和企业利益面前,即使是有偿的条件下,资本主义国家基本没有转移环境保护技术的意愿,这就成为落实建设清洁美丽世界的重要阻碍。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一直以来都积极推进同发展中国家的生态技术转移和合作机制,体现了大国担当。以埃塞俄比亚为例,通过引进中国的科学技术和科学制度,将产业园区建设作为国家工业化的有效抓手,不仅带动了国家工业体系的快速建立,创造了大量就业,改善了整体的经济和生态环境成为全世界环境保护技术和制度共享的成功案例。同时,中国也在积极的帮助非洲国家,推动全球生态治理的良性发展。

三、构建全球生态治理的中国方案

(一)明确全球生态治理的责任主体

明确全球治理的责任主体,即全球生态“谁来治理”的问题。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破坏着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代谢,是资本主义生态危机的根源”〔7〕。生态危机已成为制约人类发展的全球性问题,全球生态“由谁治理”成为全球治理的首要问题。主体间通过达成利益共识,制定相关规则来强化行为,进而实施行之有效的生态治理方案。当前全球面临复杂、严峻的生态危机,但却未形成与之相对称的全球生态治理体系。不同国家对生态环境的治理效率不尽相同,使得全球生态治理面临“主体缺位”的现实困境。中国政府审时度势的提出了基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共商、共建、共享”全球治理理念,得到国际社会的普遍认同。

中国在生态文明建设道路上努力的探索,在全球生态治理中积极发出中国声音、贡献中国方案。中国积极拓展国际间合作,为第三世界国家带来经济和生态的红利。因此,发展生态文明推进人类文明的不断发展,需要世界各国通力合作,共商、共建,共同应对全球气候变暖和生态污染等生态危机问题,为开辟清洁美丽的世界共同努力。

(二)推进全球生态治理的全球行动

推進全球生态治理的全球行动,即全球生态“如何治理”的问题。树立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理念,就要采取行之有效的全球治理行动。十八大以来,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卓有成效,将生态文明建设融入“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纳入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目标,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道路,为全球生态治理贡献了一种科学合理的发展方式。全球生态治理离不开中国,中国也从未缺席。中国不仅积极落实《罗马宣言》《京都议定书》《巴黎协定》等协议条约,同时积极开展全球生态治理活动,积极推进生态命运共同体和国际生态民主化。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的价值归宿,生态问题无国界,地球是我们的共同家园,保护环境也是全人类共同的责任,生态文明建设也应是全人类的事业。

〔参 考 文 献〕

〔1〕习近平.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N〕.人民日报,2017-01-20.

〔2〕〔3〕习近平.之江新语〔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8.

〔4〕纳德·沃斯特.自然的经济体系:生态思想史〔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

〔5〕环保部等六部委联.全国环境宣传教育工作纲要(2016-2020年)〔EB/OL〕.http://www.gov.cn.neau.vpn358.com/xinwen/2016-04/19/content_5065658.htm.

〔6〕国家环境保护总局,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新时期环境保护重要文献选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1.

〔7〕王睿.马克思的环境思想与我国生态文明建设〔J〕.科学社会主义,2013,(01):52-54.

〔责任编辑:侯庆海〕

猜你喜欢

生态治理生态文明
发展绿色经济背景下的中日能源与环境合作社会发展与法律多元
论周秦生态伦理文化及其当代价值
高校生态文明教育现状研究
“互联网+”背景下的网络文化产业生态治理
生态文明建设融入高职校园文化发展的思考
生态文明城市建设中花卉旅游发展策略研究
生态文明视阈下河北省循环经济产业体系发展研究
适应生态文明建设要求的增长方式和消费模式研究
生态治理中的引导型政府职能模式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