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低年级学生数学思维的培养策略
2020-05-12杨慰珊
杨慰珊
【摘 要】 小学阶段的学生们,由于年龄尚小,性格特征等方面的原因,他们学习时候的精力还难以集中起来,尤其低年级的学生,他们比较爱玩,这就使得他们的学习不能够专心或者注意力不能够集中起来。小学数学老师在教学过程当中,就需要针对小学低年級的学生采取一定的策略来培养小学生们的数学思维能力。这样就有助于小学数学教学质量的提升。
【关键词】 小学低年级学生 数学思维 培养策略
小学阶段的学生们由于年龄小,好奇心比较强烈。小学数学老师在对小学低年级小学生进行教学过程当中,重点是对小学生数学思维进行培养,老师适时地激发学生参与数学学习的兴趣,这可以为他们更好地进行将来的数学学习打下牢固的基础。数学知识的学习能够提升小学生们的逻辑思维能力、理性思维能力。小学阶段的数学教学作为学生数学思维开发的基础阶段,需要引起高度重视,这将为其他学科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一、小学数学思维的具备的几个特点
数学思维涵盖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这些方面的内容,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当中培养小学生们的思维能力,也就是使得小学生们能够用数学的思维方式来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数学思维主要包括以下特点:第一,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当中,培养小学生们的数学思维能力,它可以培养小学生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还能够提升小学生们的学习能力和创造能力,充分调动小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第二,在小学阶段的数学教学过程中,利用数学思维开展策略活动和游戏,可以对小学生们的数学思维的创造性进行有效的训练;第三,老师在小学阶段的教学内容可以增强小学生的数学推理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这样就能够促进小学生全面发展,能够为他们将来的学习和发展奠定基础性的作用;第四,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当中,利用创造性思维能提高他们的基础能力训练。
二、小学生数学思维能力培养策略
1. 数学教学过程当中利用直观感知方法,引领学生强化数学知识的理解
小学数学学习新的概念和知识时刚开始都是从具体事物中获得知识。认识数字的教学过程中可以利用直观的教具来概括和抽象。例如,数学教学过程中针对1、2、3等的这些数字如何开展学习,老师可让小学生先对图片等进行随意的排列,接下来让学生示范正确的操作过程,这样就会使得学生对数字产生基本的认识。这样的教学方式是基于小学生心理发展规律和个性发展需求的,可以从直观方面使得小学生感受数字。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当中,老师可以利用直观感知的方法,使得小学生们对数学的认知程度能够有所提升,这样能够使得小学生们的数学思维得到提升和发展。
2. 数学教学过程当中采用温故知新法,帮助小学生对数学展开联想
小学数学教学中,小学生需要在平时的学习中逐步累积数学有关知识,这样能够促使他们加深对数学新概念的理解。日常的教学过程中,老师可以通过引领学生与日常生活中的有关实际例子和学习过的知识进行有机联系,鼓励小学生从实际出发深刻理解数学知识、运用数学知识,使得他们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有所加强,这时候再引出新概念就能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比如老师在教数字0时,刚入学的小学生还没有接触过别的知识的学习,因此0相对而言就比较抽象,对于0的用意并不能深入理解。数学老师可在黑板上画圈,接下来把有0的教学工具放在圈里面,然后让学生看个数手举卡片,这样的教学可对学生产生一定的启发,然后老师就可以告诉学生当什么都没有的情况就使用0这个数字来进行表达。这样使得小学生们的思维能力也得到了一定的提升和加强。
3. 数学教学过程当中加强应用题启蒙教学,促使小学生思维能力得到培养
小学生的数学应用题启蒙教学,就是指还没有正式教学之前通过文字表达的方式来叙述简单应用题的教学方法,这样就能够为日后的教学工作打好基础。老师在教小学生数学的时候,可从生活实际出发进行数学教学,接下来依据小学生自身年龄特征、身心发展规律等将数学应用题在课堂教学中采用符合小学生思维的方式展开数学教学。这样能够充分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结语
总之,小学阶段的数学教学作为小学生学习的基础性课程,它在培养小学生思维能力方面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这就需要小学数学老师在具体施教过程当中能够结合小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小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特点,转变教学观念,创新教学方法,争取使得小学生在数学教学过程当中能够积极参与到数学课堂教学当中来,老师可以在教学过程当中为学生们创造小学生数学思维的环境,在教学过程当中借用丰富的教学工具,充分调动学生们学习数学的动机和欲望,让学生们主动学习数学的同时能够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这样就可以使得小学生们的数学思维能力得以培养,提升小学数学教学的教学效果,同时增强小学生的综合素养和能力。
参考文献
[1] 杨鸿.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J].数学学习与研究(教研版),2018(11):74.
[2] 李林红.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J].学周刊,2018(13):53-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