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警惕小学低年级学生学习中的“消极完美主义”倾向

2017-02-09寇文青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2017年2期
关键词:小学低年级学生

寇文青

〔关键词〕小学低年级学生;消极完美倾向;疏导方案

一位同事聊天时郁闷地说起上一年级的孩子下午放学回家就开始做作业,除去中间吃晚饭和稍加休息的一个多小时,要做到九点多。笔者不由大惊,问是否作业很多,同事回答说不多,但是孩子写字特别的慢,基本每个字都要擦了写写了擦改几遍,有时候不小心擦破纸,快写完的一页就要重新写,仍然还是写了擦擦了写。问孩子为什么这么认真,孩子回答说老师要求每个字都要横平竖直写端正,否则就要当众撕掉。同事调出手机中孩子作业的照片,确实比较端正整洁。作者此前见过另一所学校的家长所发的孩子作业照片,也是写得很端正整洁,那位家长同样反映孩子的作业习惯也是几个字磨半天,擦了写写了擦,看得一旁的大人焦躁不已,但又不敢催促,因为一催促孩子就急得哭。

笔者提出让同事试试视作业量给孩子事先约定时间,比如以二十分钟为限完成多少作业,完成快了表扬,慢了督促,孩子会慢慢养成效率观念,缩短整体的作业时间。同时要孩子适度降低细节要求,整体整齐即可,注意下一个字不要犯同样的错误。同事欣然接受头一个建议,但对第二个建议表示疑问,怕孩子以后写的字会不好看。一旁另一位同事更不赞成地发问:“写端正不好吗?为什么要降低要求?有的学校老师没要求,还有不少家长给孩子买字帖让孩子练呢!”

写得端正当然好,但绝大部分孩子是不可能一开始就写得很漂亮的,只要态度认真、姿势正确,随着手脑协调性发育和练习次数越来越多,孩子自然会越写越好,没有必要特别加强练习。如果现在把大量时间和精力都用到这种枯燥的练习上,不仅见效慢,而且耽误孩子阅读、玩耍、做运动和其他的兴趣学习,孩子自身也很容易对作业乃至学校学习产生反感,得不偿失。

小学生入学伊始,很多教师和家长认为这是很多习惯培养的关键时期,因而对孩子们提出比较严格的要求,希望他们打下坚实基础、养成良好的习惯,这种想法本身并没错。但是,教师和家长同样应该看到的是,孩子之间的发展差异是必然存在的,如果要求每一个孩子都必须在指定时期内达到最高或较高标准,并不现实,也没有必要,因为这并不能预示孩子今后在这一项目上的实际发展水平。譬如初学写字的孩子能做到整体大小基本适当、间架结构基本匀称已经很不容易,要求每个字都“端正整齐、漂亮”,有些孩子稍微努力一些就能做到,但对大部分孩子来说,由于手眼协调发育及大脑对运动和审美的整合发展尚需时间,眼下这个标准是过高的,他们可能需要一年甚至几年之后才能做到。但“后发者未必不先至”,只要不是养成了难以改变的坏习惯,他们最后的书写水平并不取决于一二年级时的书写水平。如果教师和家长执着于“此时一定要写好”,从而督促他们放弃更重要的学习、休息和运动来做重复性的大量细节练习,并对达不到标准的孩子给予消极评价,很容易会使一些孩子以牺牲做事效率和主观幸福感为代价来追求“完美”的目标,将注意的重点集中在“如何不犯错误”“不被老师批评”上,以一种焦虑和紧张的心态对待学校生活,久而久之甚至会产生焦虑、 抑郁、低自我效能感、低自信自尊等心理问题。而这些问题,远比字写不好看、背诵不流利等这些初始问题可怕得多。

追求完美是人类天生的动机之一,很多资质优异和成绩出众的学生是健康积极的完美主义者,他们一方面对自己有较高的期望和具体要求,做事井井有条;另一方面暂时达不到终极目标时并不过度批评自己,而是能调整阶段性目标,并对阶段目标内的进步体验感到满意和快乐。比如一些孩子,很多方面现在并不是做得很好,但是孩子能看到自己的进步,认为自己将来会做到更好,并没有因为目前没有做好而纠结不已,也并不因此害怕新的学习,这就是一种很好的心理状态。

但如果在追求进步的时候,过分渴望得到表扬和害怕批评,总希望自己超过他人,达不到这个目标时,不是暂时修正标准来接受自己的逐步进步,而是产生较大的自我压力,不断地批评自我,反复修正自身的行为以试图立刻达到标准,就是一种适应不良或者说消极的完美主义了。比如上述这两个孩子,特别在意老师的表扬,严格按照老师制定的最高标准去做,并因此付出超乎很多成人接受程度的努力。虽然实际上可能已经比很多乐观的孩子写得好了,但仍然不满意不快乐,害怕老师批评或者“不表扬”。再比如很多孩子希望自己考一百分或者“第几名以内”,这个期望本身也无所谓对错,但是如果实施起来很困难,有些孩子就会因此而害怕考试,或者反复纠结于自己难以完全掌握的几道题,或者考不到一百分就会大哭、愤怒,认为自己不是好学生,甚至第二天不想上学了等等,同样是一种不可忽视的消极完美主义心理。

有些教师和家长认为孩子出现这种焦虑不是件坏事,因为它可以促进孩子对自己提出高标准的要求并主动学习。这种想法是错误的,因为消极完美主义出现的真实原因是这部分孩子的“内在自我”不够强大,从而强烈渴求来自他人尤其是他们心目中的权威如父母和教师的积极评价;他们很难心平气和地接受自己某一方面的缓慢进步或不进步,一旦不能及时得到肯定,比如说教师没有经常对其所写的字予以表扬,这些孩子就会感觉到不安,认为自己整体能力不够。而受到批评时,即使是极微小的事件,这些孩子也容易受到严重打击,出现焦虑、抑郁。如果教师和家长不能及时发现和疏导孩子的这种心理,这些孩子就很难在今后逐步建立起一个积极、健全、强大的自我,也很难真正成为抗压能力强、最终实现自我梦想的人。

事实上,很多在小学一二年级常年考一百分、前几名的孩子在中高年级迅速落后,一些学习还算不错的孩子几次考试失利就选择辍学、跳楼,很多中考高考状元进入新学校后看到自己不再是第一就一蹶不振,跟他们早年建立的这种“消极完美主义”思维方式不无关系。而那些喜欢读书观其大略、不在细节上苛求自己的孩子却往往后来居上,最终成为积极的完美主义者。这一现实情况被很多教育工作者定义为“八十分”“九十分”“十名”“二十名”现象而加以肯定。

值得注意的是,虽然这些有消极完美主义倾向的孩子表现出的是特别在意老师的评价、特别畏惧老师的批评否定,但是消极完美主义心理的生成原因却更多的与父母而不是教师高相关。大量研究证实,完美主义是习得的,主要来自童年期与父母的互动关系。有的父母对孩子的期望过高、管理过于严格,只有在孩子表现比较完美时才给予赞赏,在儿童犯错误的时候则大加指责,甚至是暴力惩罚;还有的父母对孩子的爱和注意不足,只有孩子表现突出时才会注意到孩子。久而久之,儿童便会在潜意识里构建一个概念,即只有表现足够好,父母才会爱自己,而犯错误是很可怕的,会使父母不爱甚至放弃自己,从而出现自发的要求自己“做到最好”,否则就焦虑不安。还有的父母本身就特别在意自己是否获得他人的奖赏和赞许,处处拿自己的孩子与其他孩子比较,对孩子的日常学习、成长过程干涉保护过多,从而导致孩子对自己有较高期望,却没有养成与之匹配的自我统筹和管理能力,从而容易对自己产生消极评价,那些以成绩为目标而非学习行为本身为目标的父母尤其易导致子女的消极完美主义行为。

当前社会,绝大部分父母对子女的教养都是极为用心的,导致这些孩子出现消极完美主义倾向,并不是家长们有意如此,而是很多情况下“只缘身在此山中”,难以自发地认识到自身家庭教育中的问题。因此,孩子出现消极完美心理的原因虽然主要在于父母与家庭,但解决这个问题,却需要教师和学校、社会共同努力。其中学校和教师的作用尤为重要,因为出现消极完美心理的孩子,其父母大部分是十分相信和尊重权威的,在学校和教师指出问题所在和提出可行的改正方案之后,往往能够尽力去执行。即使有些父母出于某些原因继续忽视孩子的消极心理发展,学校和教师对孩子足够的重视也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改善孩子的心理状况。那么,教师们又该在哪些方面提示这些家长以及给出可操作的方案呢?

第一,提醒家长无条件接纳孩子,养成安全的亲子依恋。

3~11岁是儿童人格与社会化的关键时期,此时家庭中照顾孩子的关键人物人格健全,与孩子有安全依恋关系对孩子的健康成长至关重要。正常情况下,这一角色都是家庭中的母亲,母亲能够尽可能地陪伴孩子,对孩子保持较高水平的注意、关爱和照顾,及时发现和满足孩子的基本需要,会使孩子相信妈妈爱自己,不管自己是不是各方面都表现得足够好,都不会嫌弃和抛弃自己,从而养成安全的依恋关系,才可能使孩子拥有向外界探索的信心和底气。因此,学校和社会应提醒家长充分认识自己的角色职责和孩子们的身心发展规律,满足孩子的正常心理需要,避免因各种原因和孩子不够亲密,或者对孩子管教过严、惩罚过多。对于在学校表现得非常老实听话,从不调皮捣蛋,被同学欺负了只会哭的孩子,要特别提醒其家长仔细观察是否其在家中也“很听话、很懂事、会看大人眼色、从来不提啥要求”,并及时反思和改变自己的言行以增加孩子心理上的安全感和归属感,从而增强自信。

第二,引导家长正确认识分数,淡化“满分”意识,为确实有需要的孩子制定渐进的学习方案。

无论处于哪个年级,考试分数都是能够比较客观地反映孩子近期的学习状态的,因此,家长重视孩子的分数完全可以理解。但是,没有必要要求孩子次次高分满分、一题不错,因为这种要求势必会导致本来就小心谨慎的孩子更注重细节而不是试图去寻求探索性的答案,而本来乐于独创的孩子也会倾向于给出保守性的“标准答案”而不是自由思考,久而久之,思维习惯固化,孩子的创造性就容易渐渐被抹杀。而且强调高分满分势必使孩子出现自发分类、对号入座现象,长期处于高分的群体容易对自己评价过高,一旦进入高年级不能保持高分、前几名,这些孩子就容易出现认知崩溃,对自己全盘否定,一蹶不振,从而导致学习迅速下滑,甚至出现极端行为。

如果成绩反映出孩子日常学习确实有问题,教师就需要指导家长对症下药,制定渐进的改善方案,而不能任由家长简单归因于孩子“不好好听、不好好练”,从而一再强调“努力”“勤学苦练”。譬如有些小朋友数学题一再做错,原因不是计算有问题,而是理解错误,那么要求孩子熟背数学口诀或多做题就没多大效果,反倒不如和孩子一起多读些课外书,一段时间之后孩子的理解力上升,自然会减少“风马牛不相及”的回答。还有一些小朋友不能主动完成课后阅读任务,也并不是孩子不自觉,而是因为识字和理解基础差导致无法独立阅读,这就需要家长耐心陪伴孩子共同阅读,直至孩子能够独立完成学习任务为止,而不能简单地归因为“他自己不知道学”!

第三,不提没有必要的高标准严要求,不纠结于目前难以解决的问题;允许孩子犯错,鼓励每个孩子统筹制定自己的梯度进取目标。

诸如“每个字都端正整齐”或者“通篇一字不错,流利不打喯儿地背诵”,其实都是没有必要的过高要求,因为从写和背的基本标准到上述这两个高标准之间都是进行的程序化、自动化练习,并没有运用多少深加工策略,因此对孩子思维的促进是极其有限的,但却要占用大量的时间精力来练习,大部分孩子在练习中还会出现“瓶颈现象”,使他们深感挫折。背诵加减和乘除口诀更是如此,以基本合格的水平通过,此后不断练习运用,自然会达到自动化,完全没有必要要求孩子“立刻”“马上”倒背如流。因此,教师应该避免对学生提出这种没有必要的高要求,对于付出同等甚至更多努力仍不能达到基本标准的孩子,更要注意提醒家长不要简单要求孩子一练再练,而是应观察孩子的困难所在,指导孩子、提醒家长共同制定梯度进取目标,等待这些孩子的大脑发育自然成熟,或者引导孩子慢慢克服某一方面的学习障碍。关爱、疏导、帮助慢一步的孩子而不是批评、催促、否定,这样可以让孩子渐渐养成制定恰当目标和标准的习惯,并及时享受努力进取的自我效能感,从而保持积极的学习心理,在度过困难期之后追上先行的小伙伴。

而对某一方面居于群体前端的学习者,应当鼓励他们制定额外的扩展学习计划,多将关注点放在继续进步而非原地巩固上,使其保持探索进取的兴趣。当孩子在探索中出现失误,要帮助孩子积极总结、汲取经验,而不是趁机“教育”孩子“叫你不听我的,失败了吧”,或者“别做那些没用的!好好看书,按书上的做就行了”!

避免消极完美主义倾向的影响,需要学校、教师和家长共同努力,鼓励孩子探索,不过分追求尽善尽美,不惧怕失败和“出格”,才能逐步帮孩子养成健康的学习心理。

(作者单位:许昌学院图书馆,许昌,461000)

编辑/张 帆 终校/杜文姬 高 杰

猜你喜欢

小学低年级学生
低年级学生早期识字阅读的益处及策略
小学低年级学生数学应用题解题错误分析
谈新课标下小学低年级数学教学中阅读能力的培养
培养小学低年级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策略探析
关注德育启蒙
小学低年级学生注意力培养策略的研究
如何培养小学低年级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
提高小学低年级学生看图写话能力的几点策略
小学低年级语文游戏教学方式探讨
浅谈培养低年级学生解决实际应用题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