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关于贫困治理的重要论述:理论根基与逻辑结构
2020-05-12毕晓红
毕晓红
摘要:习近平关于贫困治理重要论述的理论根基是马克思恩格斯的反贫困理论、中国共产党的反贫困思想。其逻辑结构为:主线是以新发展理念为指导,以生产力的发展促进贫困问题的解决;根本特点是人民性,贫困治理的践行主体是人民,需要依靠人民群众的力量来获得成功,最终目标是“人民共享”;两大内容是“为什么要反贫困”以及“怎样反贫困”。习近平关于贫困治理的重要论述实现了对我党反贫困理论的时代性发展,为扶贫攻坚的胜利提供了重要理论指导与行动指南。
关键词:贫困治理;理论根基;逻辑结构
中图分类号:D267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CN61-1487-(2020)03-0012-03
领导人民摆脱贫困一直是我们党工作的重中之重,新中国成立70年来,我们党一直在反贫困的道路上不断前行。习近平关于贫困治理的重要论述是新的历史条件下指导中国反贫困事业的重要遵循,它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恩格斯的反贫困理论,延续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摆脱贫困、走向共同富裕的初心与使命,为反贫困事业的胜利提供了重要理论指导与行动指南。
一、习近平关于贫困治理重要论述的理论根基
(一)马克思恩格斯的反贫困理论
马克思恩格斯亲眼目睹了资产阶级的奢靡与无产阶级的贫困,二者强烈的反差让马克思恩格斯更加意识到解决无产阶级贫困状况的极其重要性。他们从无产阶级的现实贫困状况入手,对贫困产生的原因、解决的方式等问题做了一系列重要阐释,他们对贫困问题的深度解析为当下中国共产党解决贫困问题提供了丰富理论素材。
1.贫困产生的根源在于制度
马克思恩格斯认为制度是造成无产阶级贫困的根源,强调消灭私有制、建立无产阶级政权。马克思恩格斯并未像19世纪三大空想家那样,对资产阶级的“羊吃人”仅仅停留在表面的揭露与批判之上,他们深入到制度层面,对资本主义私有制条件下的生产关系进行了科学、系统的解析。马克思认为:“工人生产的财富越多,他的生产的影响和规模越大,他就越贫穷”[1]51,随着资本主义的不断发展,“劳动过度和早死,沦为机器,沦为资本的奴隶”[2]121,这是工人阶级在资本主义社会中的必然结局。在《英国工人阶级状况》中恩格斯对英国底层的无产阶级的贫困状况进行了大量描述,深刻地分析了无产阶级悲惨境地产生的原因,明确指出要在“资本主义制度本身”中去寻找造成贫困的根源。
2.贫困解决的主体在于无产阶级自身
马克思恩格斯认为无产阶级是摆脱贫困的主体力量,历史是由人所创造的,“历史不过是追求着自己目的的人的活动而已”[2]295,人才是社会发展实践的主体,是变革社会的决定性力量。在资本主义私有制条件下,无产阶级贫困状况的摆脱绝不可能依赖于资产阶级,尽管资产阶级对无产阶级贫困状况做了些许调整措施,但剥削压迫的实质从未发生改变。无产阶级贫困状况的改善无法寄希望于其他阶级,根本力量还是在于无产阶级自身。
3.贫困解决的动力在于生产力的发展
马克思恩格斯科学地分析了生产力的发展对于人类社会的重要推动作用,认为生产力对于反贫困建设具有重要作用。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发展是建立在生产力的高度发展之上的,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后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与完善也是建立在生产力的高度发展之上的,生产力的高度发展是废除资本主义私有制、确立社会主义公有制的前提,也是反贫困事业的物质基础,为反贫困事业提供了强大的推动力。
(二)中国共产党的反贫困思想
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带领人民推翻“三座大山”的压迫,真正实现了中华民族的“站起来”,在制度上解决了人民贫困的根源问题。毛泽东清醒地认识到农村问题对于中国社会主义政权建立、发展、完善的极端重要性,清醒地认识到中国的特殊国情决定了中国反贫困道路的特殊性。他领导农民摆脱贫困,进行土地改革,以土地问题的解决作为农民摆脱贫困的抓手;以邓小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继承了毛泽东的反贫困思想,明确指出“贫穷不是社会主义”,创造性地提出了社會主义本质理论,明确指出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邓小平深刻地认识到了发展是贫困问题解决的内在动力,推动以发展促脱贫,将国家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之上,以改革破解发展中的体制机制弊端;以江泽民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立足新世纪国内外发展大势,以“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统领反贫困大局,注重贫困地区的全方位脱贫,全方位促进贫困地区的经济、文化、教育水平的提高;以胡锦涛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将“以人为本”作为指导理念推动反贫困实践,以“两不愁、三保障”为基本目标[3]568推动扶贫事业发展。以习近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延续了我们党反贫困的初心与使命,重视“三农”(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强调发展、改革的重要推动作用,继续沿着反贫困道路不断前行。
二、习近平关于贫困治理重要论述的逻辑结构
(一)主线——发展
发展是摆脱贫困的目标取向,也是摆脱贫困的根本动力。早在七年知青岁月中,农村地区的落后状况就已在习近平心中埋下了“根”,他带领村民打大坝、修公路、建沼气池,就是要带领村民改善贫困状况、寻求发展;在正定工作期间,他让正定真正实现了从一个“高产穷县”到“高产富县”的转变,带领正定人民依靠得天独厚的便利条件摆脱贫困、谋求发展;在福建,习近平深入了解闽东九县贫困落后状况,对其贫困原因、具体发展优势进行深入调研、分析,发表了“弱鸟如何先飞”的重要讲话。他高度重视贫困地区精神文明的发展以及基层脱贫力量的发展,明确指出“精神文明建设是实施脱贫致富战略的重大内容之一”[4]148,要建设好农村党组织等措施;在浙江,他重视困难群众的生活状况,把对困难群众的帮助放到更加突出的位置,他重视“三农”问题,指出“三农”是浙江发展的重中之重。无论是在知青时期还是在地方从政阶段,带领人民摆脱贫困、寻求发展一直是习近平心中所系。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对贫困治理问题的思考不断深入,在脱贫攻坚的重要时期,继续强调以生产力的发展促进贫困问题的解决,继续以发展为主线,明确提出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以新理念指导当下的贫困治理工作。
(二)根本特点——人民性
总的来说,习近平关于贫困治理重要论述的人民性特點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逻辑起点是“为了人民”。习近平明确指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5]70,我们党始终将人民放在心上,以解决人民贫困问题为己任,让人民不愁吃、不愁穿,领导人民摆脱贫困、寻求发展,就是我们党的初心;贫困治理的践行主体是人民。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反贫困事业同样需要依靠人民群众的力量来获得成功。“脱贫致富不仅仅是贫困地区的事,也是全社会的事”[6]50;二是需要发挥贫困地区人民群众的内生动力以及社会各界人民群众的整体合力,共同推进反贫困斗争的伟大胜利;贫困治理的最终目标是“人民共享”。习近平指出“共同富裕路上,一个也不能掉队”[7]23;三是要对低收入群体进行帮扶、引导,尽快实现其脱贫致富,推动贫困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真正让全体人民过上好日子、让全体人民共享发展成果。
(三)两大内容——“为什么要反贫困”以及“怎样反贫困”
1.“为什么要反贫困”
(1)巩固党执政基础的内在要求。得民心者得天下。习近平在2015年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上明确强调反贫困斗争对于巩固我们党的执政基础、巩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具有的重要现实意义。在国际形势日益变幻的今天,我们党之所以能岿然不动、我们的各项社会主义制度建设之所以能有条不紊地展开,就是因为我们党将人民放在了首位,真正做到一切为了人民。“中国共产党在中国执政就是要为民造福,而只有做到为民造福,我们党的执政基础才能坚如磐石”[7]14,反贫困斗争的开展正是我们党为人民增福祉的重要体现,是巩固我们党执政基础的内在要求。
(2)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邓小平继承了马克思恩格斯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思想,对社会主义的本质内容做了重要阐释,习近平进一步丰富了邓小平的社会主义本质论,明确将消除贫困纳入到社会主义本质的内容之中,指出:“消除贫困、改善民生、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8]15,从而在社会主义本质的高度对反贫困斗争提出了明确要求,明确指出:“贫困不是社会主义”[7]5,社会主义具有及时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办大事的优势,贫困地区的长时间贫困与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体现背道而驰,无法体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3)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反贫困是解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短板”、是实现中国发展进入新阶段的必然要求。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关键就在于“全面”,全体中国人民一个都不能少,习近平将农村人口的脱贫工作定义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标识,认为贫困地区的贫困状况就是我们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短板,只有把短板补足,才能真正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因此,解决贫困地区贫困群众的贫困状况,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前提,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
2.“怎样反贫困”
(1)方法指导: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好的思路、好的路子是摆脱贫困、寻求发展的首要前提,扶贫开发工作的顺利进行必须要有良好的思路,切不可盲目进行。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发展以及扶贫工作的不断深入,扶贫工作出现了一系列新情况、新问题,扶贫工作呈现出一系列新特点。为此,习近平审时度势,在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指出:“要动员全党全国全社会力量,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9]47。精准扶贫就是要摸透扶贫对象,弄清楚扶贫对象为什么贫、哪里贫、贫到什么程度,以“六个精准”(扶持对象精准、项目安排精准、资金使用精准、措施到户精准、因村派人精准、脱贫成效精准)更好地开展扶贫工作,对症下药。精准扶贫有利于提高扶贫的效率与准确度,推动扶贫工作的高效进行。精准脱贫是习近平对新形势下脱贫工作认识不断深化的结果,精准脱贫就是要按照脱贫相关机制做到对贫困对象脱贫的时间、脱贫的标准、脱贫动态监管的精准。精准扶贫是为了精准脱贫,精准脱贫是精准扶贫实践下的必然产物。以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为反贫困实践的方法指导,以精准扶贫为行动指南,以精准脱贫为目标导向,将二者统一与反贫困斗争之中,更好地推进反贫困事业的顺利进行。
(2)治本之策:内源扶贫。贫困地区要想彻底摆脱贫困、寻求发展,根本之策还是在于自身。贫困地区的内部力量是反贫困斗争的根本力量,党和国家的帮扶仅是外部的支持,从长远来看,反贫困斗争光靠外部帮扶是远远不够的,只能解决一时的问题,保证永久性脱贫的根本还是在于贫困地区内部,反贫困成果的维持也在于贫困地区内部。总的来说,反贫困斗争中的内源扶贫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在于贫困地区的产业扶贫,即“产业造血”。产业是地方发展的基石,有了产业才能带动地方的发展,才能创造更多的工作岗位、吸引更多的资金支持,贫困地区如果光靠国家、政府扶持,不积极发展本地产业,那只能是坐吃山空。二是对贫困群众进行“扶志”与“扶智”。以教育扶贫,拔掉贫困地区的“穷根”,转变老旧观念,培养贫困地区群众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意志;以教育扶贫,真正转变贫困群众的“等靠要”思想,激发群众反贫困的积极性与创造性,增强贫困群众获得反贫困斗争胜利的信心与决心;以教育扶贫,增长贫困群众的知识与技能,推动贫困地区的教育事业发展,真正做到授之以渔。
(3)力量来源:社会合力。反贫困事业关系到国家发展、社会进步,是全体中华儿女共同的事业,需要全社会共同为之奋斗。反贫困斗争需要凝聚各方力量,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一要坚持党的领导,以党的领导为根本保障,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保证党制定反贫困策略的科学性;二要坚持政府主体作用,保证政策执行、政策落实的有效性;三要充分调动干部群众反贫困斗争的积极性,激发贫困群众的内生动力;四要积极动员人民团体、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等各界人士参与到反贫困事业之中,充分发挥社会合力作用。
(4)可靠保障:制度建设。反贫困制度的建立与完善是保证反贫困斗争有序、高效进行的重要前提,也是反贫困斗争胜利的重要制度保障。反贫困制度建设要求必须要落实领导责任制、完善考核评估制以及加强基层组织建设。要坚决落实“党政一把手负总责的扶贫开发工作责任制”[7]35,为反贫困斗争胜利提供科学的决策部署与领导保障;完善考核评估制,对领导干部的考核要注重“提高减贫、民生、生态方面指标的权重”[7]41,以反贫困的真实成绩作为干部考核的重要标准,以“两不愁三保障”的基本实现情况为主要评估内容,完善评估程序,改进评估方式;提高基层党组织运作、协调能力,充分发挥其在反贫困斗争中的战斗堡垒作用。
三、结语
习近平继承了马克思恩格斯的反贫困理论以及中国共产党以往的反贫困思想,为中国反贫困事业提供了科学的理论指导与行动指南。在习近平关于贫困治理重要论述的指导下,2020年我们将取得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胜利,这对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重要的战略性意义,中国将开启现代化事业的新征程、新阶段,我们离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距离又近了一步。
参考文献:
[1](德)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2](德)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3]胡锦涛.胡锦涛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
[4]习近平.摆脱贫困[M].福建:福建人民出版社,2014.
[5]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八大以来的重要文献选编(上)[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
[6]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八大以来的重要文献选编(下)[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8
[7]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习近平扶贫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8.
[8]习近平.做焦裕禄式的县委书记[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5.
[9]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