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习近平新时代人民至上价值理念探析

2020-05-12魏瑶

西部学刊 2020年3期
关键词:价值理念人民至上新时代

魏瑶

摘要: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①人民至上价值理念是马克思主义人本思想的最新发展成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了理论指南。习近平新时代人民至上价值理念的科学内涵主要表现为:人民地位至上、人民立场至上、人民利益至上、人民向往至上、人民力量至上,其思想体现在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的方方面面,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关键词:新时代;人民至上;价值理念

中图分类号:D25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CN61-1487-(2020)03-0009-03

一、习近平新时代人民至上价值理念的渊源

(一)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民本思想为其提供丰厚的文化土壤

民本思想是中国优秀文化之一。《尚书》认为,人民为国家的根基,国家因为人民而稳固。“民为邦本,本固邦宁。”《左传》充分体现了统治阶级认为国家的兴亡与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人民。“国将兴,听于民;国将亡,听于神。”孔子曾批判“苛政猛于虎”。荀子认为国家存在与否取决于民心,正所谓“水则载舟,水则覆舟。”

民本思想固然有其阶级与历史局限性,但重视人民地位,将国家兴亡与百姓相联系的价值取向成为中国传统文化宝贵的精神财富。习近平同志批判地继承了民本思想,并多次在讲话中引用其“名句”,让传统的民本思想融入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之中,产生出新的理论内涵。

(二)历史唯物主义与人本思想是其价值源头

唯物史观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群众推动着社会不断地发展进步。“历史的活动和思想都是‘群众的思想和活动。”②马克思、恩格斯不仅于理论中实现了突破,在实践中也通过揭露资本家剥削的秘密,从而让广大工人阶级认清资本家的真面目而获得解放,进而推动社会发展,并且他们认为社会的进步与否应由人民群众进行评判。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和人本思想为习近平总书记科学地对人民群众进行定位,坚持群众路线和群众观点提供了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

(三)中国共产党为人民服务宗旨的继承与发展

中国共产党自建立起,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便成为矢志不渝坚守的宗旨。在党的七大上,毛泽东同志提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毛泽东同志认为:“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③”邓小平同志曾提出“把人民群众的利益为最高准绳”的思想,坚持一切从群众利益出发。江泽民同志强调要“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胡锦涛同志提出科学发展观的核心立场是以人为本。

尽管世情、国情、社情和党情在新时代呈现出新变化,但自1921年中国共产党建立起,中国共产党的一切政策、行为都是为了人民,为中国人民找寻解放与幸福。

二、习近平新时代人民至上价值理念的科学内涵

(一)人民地位至上

十九大报告中提到:“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必须坚持人民主体地位。”我国的国体保障了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中国共产党不断奋勇前进,归根到底就是为了人民。无论是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从严治党,党中央的一系列措施就是为了更好地落实人民主体地位,从而更好地实现人民权益。回顾中国共产党从1921年创立至今98年艰辛而辉煌历史,从中共“一大”的召开,到今天成为世界第一大政党,这伟大的发展历程离不开人民。中国共产党的发展历史就是与人民群众心连心的历史,共产党的发展壮大至今依靠的就是人民。无论是在中国共产党的建立时期还是党领导进行的革命、建设和改革时期,因为人民在其中做出的卓越贡献,更因为社会主义制度的必然要求,使我们在新时代进程中必须继续牢固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坚持人民地位至上。

(二)人民立场至上

习近平总书记在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始终牢记党的宗旨,他多次强调,全体党员干部都是人民的公仆。广大党员同志脱胎于人民,要时刻学会从人民身上汲取智慧。党员干部要设身处地地思考和解决人民群众的困难,满足人民的期盼,要用行动赢得广大人民的拥护与支持。群众工作自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一直贯穿于党的工作的始终。自诞生以来,如何处理好与群众之间的关系,就是中国共产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十八大召开前,部分党员领导干部贪污腐败情况严重,很大程度上不利于我党与群众之间的亲密关系。十九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继续着力加强反腐败斗争的基础之上,号召全党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活动,着力解决近年来部分党员干部与群众相脱离的问题,让广大党员牢记初心与使命,从而获得群众的衷心拥护。

(三)人民利益至上

习近平总书记心中时刻牵挂的,正是最广大的人民群众,同时他对群众利益的获得与否十分关心。他曾多次强调:群众利益无小事。人民利益至上,要倾心于民,还要在发展以及分配过程中切实考虑人民的利益。改革开放四十多年来,中国共产党从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总目标出发,让经济发展的同时造福更多的人民群眾。在中国共产党看来,社会改革发展的最终目的就是为了人民,为了更好地满足人民的权益。“一切为了人民群众、一切依靠人民群众”的群众路线也掷地有声而非空谈。为了更好地实现人民利益,党的首要任务就是要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改革开放以来,在党的正确政策指引下,我国目前经济不断发展,但发展不平衡、不充分,城乡之间有差距,分配不均等问题仍然存在,因而党中央出台一系列措施用来解决社会发展过程中面临的问题,从而更好地保证人民利益的实现。

(四)人民向往至上

习近平总书记曾经提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进入新时代,我国的社会主要矛盾发生重大变化。这表明随着国家的进步,经济的持续发展,社会生产力的持续发展,人民的基本物质文化需要已能基本满足,此刻人民需要的不仅仅是“吃饱穿暖”,而是对美好生活的需要。即人民向往吃的更绿色环保、穿的更有质量、居住环境更好、空气环境更好等,人民向往社会公平公正、官员清正廉洁、环境清洁美丽、文化产品更加丰富等,人民的这些向往也是中国共产党不断奋勇向前的动力所在。

(五)人民力量至上

从建党之日起,群众的智慧与力量就凝结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革命的每一粒果实之中,中国共产党的发展史是由人民群众助力、书写而成的。从新民主主义革命到今天奋力实现中国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建设事业的进步都彰显着全体中国人民的智慧,也显示出人民强大的力量。在世界范围来看,多个大党、老党先后失去执政地位,最重要的原因就是与群众相分离,不重视人民的智慧与力量。习近平总书记曾提到:“好措施、好办法哪里来?答案是从群众中来。”这要求我们党制定政策、执行实施的过程中要真正倾听民声,虚心学习,通过群众智慧、群众力量解决群众最关心的问题。习近平总书记要求党员领导干部要在工作实际中做到“问需于民、问计于民、问情于民”,从而使党员干部深入了解群众的真实需求,与群众形成情感共鸣,设身处地为群众办实事,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做到有的放矢。

三、习近平新时代人民至上价值理念的现实体现

(一)经济建设:全面小康的路上,一个人都不能掉队

自改革开放后,我们党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国经济得以飞速发展。经过四十多年的不懈努力后,中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日益走近世界舞台的中央。与其他国家不同,中国在发展过程中最显著的特点之一就是不为少数人,不为特定阶级谋利益,而是要实现人民的共同富裕。这需要建立在生产力极大发展并且在经济体制充分体现人民意志的基础之上。因而一方面,我们要大力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另一方面,要让经济发展成果能够满足人民的期待,在全面小康的路上,一个人都不能掉队。在这过程中往往伴随着利益分配的问题,在经济建设的路上要着重满足人民的利益,在分配中也要体现其意志,要以他们的满意与否作为评价标准。在2020年我国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也再一次证明了中国共产党在经济改革发展中始终以人民为中心作为自己的价值诉求。

(二)民主政治建设:切实保证人民当家作主的地位

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积极对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体制进行改革,这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革新。人民当家作主的主体地位的实现需要一个公正的民主政治制度。中国共产党自建立以来,就从未动摇过自身的宗旨,并通过加强自身党建和完善党内外各项监督制度对“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进行保障。此外,中国共产党积极加强党员队伍建设,“打虎拍蝇”反腐倡廉永远在路上,并通过一系列内容丰富的主题教育活动着力加强广大党员的党性修养。于群众民主政治参与的保障而言,中国共产党不断加强公民的政治参与,依法保障公民各项政治权利,不断加强顶层设计,从而健全民众利益诉求表达机制。

(三)文化建设: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

习近平总书记充分肯定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把握意识形态阵地主动权的重要性。他提出要大力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作用,让其在群众日常行为中自觉践行。他还强调要广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革命文化,让中华传统文化与革命文化在新时代焕发新活力,成为中华儿女心中共同的精神纽带。同时,我们要繁荣文化市场,大力发展文化产业。面对人民对高质量文化需求的期盼,各职能部门要积极调研人民的实际需要,采取有效措施推进文化产业发展,使之能满足人民的需要。文艺工作者也要真正扎根群众之中,生产人民喜爱的文化产品,不断提高我国的文化影响力。

(四)社会建设:多谋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忧

立国之道,唯在富民。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增进民生福祉是发展的根本目的。”民生问题与国家发展的方方面面相关,它关系到是否能够满足人民幸福生活的需要,它关系到社会能否安定向前发展,它也关系到一个国家能否富强民主,因而民生问题是社会建设发展的重中之重。在社会建设中,必须率先解决人民最亟待解决的民生问题,这是社会能否长足发展的关键。在人民最为关心的教育、住房、医疗等民生问题方面,应聆听百姓的需要并加快进行改革。同时,要完善和创新社会治理工作,使之更适应当今社会发展,也更能集中体现民意。

(五)生态文明建设: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十九大报告提到:“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我们要在全社会树立经济发展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理念。客观来说,人类脱离自然无法存续,因而保护自然也正是保护人类自己。在发展的过程中我们要时刻尊重自然,爱护自然,时刻保持对大自然的敬畏感,而非肆意践踏无度索取。和谐美丽的自然才能为我们提供良性的经济发展基础。“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坚持生态文明建设才能保证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也才能让人类自身不断延续。在社会发展过程中,我们要牢记人与自然并非是对立的,要寻找和谐共生的方式,既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又保护好自然。

四、习近平新时代人民至上价值理念的重要意义

(一)不忘初心:人民至上价值理念是马克思主义人本思想的最新发展成果

习近平新时代人民至上的价值理念是对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与人本思想的继承与发展,是其与当今中国时代背景相结合的最新发展成果。马克思、恩格斯放眼于整体的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从人与历史的关系入手,得出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即人民与社会发展变革之间密切联系。党中央提出的“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更进一步地体现了社会主义本质要求。这也从理论与实践中进一步深化了对中国共产党宗旨的理解,使我们党的群众路线更为深刻。因此,人民至上的价值理念是对马克思主义人本思想的进一步阐释与发展,是其最新的发展成果。

(二)牢记使命:人民至上价值理念提供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指南

一个伟大的时代呼唤伟大的理论。只有通过伟大理论的指引,人们的实践活动才可以真正创造出应有的价值。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最顺应当今国情的伟大理论,也凝结着全体中国人民的智慧。在习近平新时代人民至上价值理念的指引下,人民的作用和地位进一步凸显,人民的利益进一步被倾听,人民的向往也进一步的被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将焕发出更强大的力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胜利必将早日实现!

注 释:

①習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②(德)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③毛泽东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031.

参考文献:

[1]胡伟.民心是最大的政治——习近平关于民主重要论述的理论基础[J].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18(8).

[2]王伟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当代理论成果——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J].中国社会科学,2015(10).

[3]贺新春.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逻辑向度[J].马克思主义研究,2018(5).

[4]刘琳琳.习近平人民至上思想阐析[J].哈尔滨学院学报, 2018(4).

[5]徐荣.习近平人民主体思想探析——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J].学术论坛,2015(3).

[6]梁红军,邸淑珍.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思想的内在价值与逻辑[J].石河子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3).

猜你喜欢

价值理念人民至上新时代
“人民至上”的真实含义与内在要求
围绕企业经营抓党建,以党建带电力企业经营的机制策略
国家治理现代化视阈下出版业发展理念与目标
新时代下会计人员继续教育研究
新时代特点下的大学生安全管理工作浅析
医学期刊编辑应合理关注论文的伦理审核
基于“管理创造价值”理念下的职能部门绩效考核的几点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