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滇西南民族地区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现状及路径研究

2020-05-12宾岩蒋弦黄冰凤张秋实李翠玲张舒敏

西部学刊 2020年3期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现实困境西双版纳

宾岩 蒋弦 黄冰凤 张秋实 李翠玲 张舒敏

摘要:实现民族地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全覆盖是马克思主义理论自身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社会民生发展的时代诉求。然而,当前马克思主义的大众化传播在少数民族地区仍然存在工作态度不认真负责,搞形式主义,理论与实践相脱节,传播手段僵化等问题。因此,要不断丰富完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实践主体,坚持和巩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客体地位,丰富传播介体的方式方法,发挥民族融合优势,优化理论传播环境,探索出具有本地特色和有较强操作性的方法路径,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关键词:西双版纳;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现实困境;实证研究;路径对策

中图分类号:D6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CN61-1487-(2020)03-0018-04

中国共产党历来致力于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注重结合中国国情与实际,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方法应用于革命及广大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的社会实践当中。党的十七大首次提出“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伟大历史任务;党的十八大指出“要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坚持不懈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全党、教育人民”;党的十九大更是强调“必须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显然,在新时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不仅是马克思主义的本质要求,也是我们党带领人民推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必然要求。少数民族地区作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重要区域,如何更加富有成效地推进该地区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使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真正融入少数民族群众的思想和生活之中,是一个值得深入思考和广泛研究的崭新课题。

一、实现民族地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全覆盖是时代发展之应然

(一)马克思主义理论自身发展的必然要求

“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的精髓之一,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就是要紧跟时代前进的步伐,准确地把握时代课题,从而不断推进自身的发展,达到“理论指导实践,实践完善理论”的目的。少数民族地区由于经济、社会及外部环境等影响,群众对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认知程度和内化程度不高。推动民族地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发展,实现理论“指导实践”的最大化效应,可以有效推进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各方面的发展,而民族地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实践的成功经验和教训总结,反过来可以不断丰富和完善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中国化。

(二)社会民生发展的时代诉求

西双版纳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1],当地经济稳步发展、成果全民共享,人民生活质量有很大提升,但相对落后的经济基础使得当地民众将自身精力集中于生计问题,无暇顾及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习内化。“经济基础是上层建筑赖以产生、存在和发展不可缺少的政治、思想条件。”[2]107伴随着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变,西双版纳地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经济民生发展的时代诉求,“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因此,要实现西双版纳地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当务之急是“抓经济、惠民生”,将人力物力财力聚焦到全州经济发展、民生建设上,让广大民众共享经济社会发展成果。

(三)新旧媒体交融的艺术追求

承载理论传播的书报、杂志、广播和电视等传统理论传播的方式在西双版纳地区占有重要地位,但是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理论传播的大众媒介也在发生着变化,网络媒体已经成为人们日常学习工作生活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运用新媒体、新技术使工作活起来,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增强时代感和吸引力”[3],因此,在推动西双版纳地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过程中必须紧跟时代发展之势,在秉承传统媒介优良传播效果的基础上,融入现代传播介体的优势,增强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宣传的效果。

二、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在当地发展的实证研究

(一)调查对象基本情况

本次调查随机抽取样本涵盖景洪市城区、勐龙镇、景哈乡;勐腊县关累镇;勐海县勐混镇等片区的402名不同职业者,覆盖了自由职业、农民、个体经营者、教师、医生、公职人员及高校学生等群体,共发放问卷310份,回收310份,其中3份为无效问卷,问卷有效率为99%。同时,为确保调研数据的真实性和可靠性,实地走访调查92人次。

(二)对当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工作成效认同情况

认同是建立在对某一事物一定认知的基础上产生对这一事物的认同或不认同的意识。对当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工作的研究发现,当地居民对“脱贫攻坚”“扫黑除恶”“登革热、非洲猪瘟防控”“美丽乡村建设”“城市三创”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相关工作开展情况时效的满意度、认同度较高:35.2%和24.8%的样本对当地脱贫攻坚工作成效表示“满意”和“比较满意”;34.5%和23.5%的样本对当地登革热、非洲猪瘟防控工作的成效表示“满意”和“比较满意”。

(三)对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理论内化实践情况

从本次随机抽样情况看,多数样本对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认可的,但在吸收内化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并以此来指导具体实践工作的效果欠佳。客观方面,绝大多数调查對象在日常均忙于具体工作或劳作,对理论的学习存在“片面”或是“被灌输”学习的现象,理论真实有效地运用到实际工作或生产的情况较为少见。主观方面,表现为样本在参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实践活动的热情程度不高,32.9%的样本对该类活动抱有不自愿、被迫或是随意随性的态度。

(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走势趋向

对某一事物未来可能的一切做出的预期,是建立在对这一事物经历了过去评价、当前体验基础上的表现。整体而言,群众对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在当地的推广和传播未来走势表示看好、态度乐观,但是对影响推广和传播的各项不确定因素有一定的预见性:49.2%的调查对象认为在本地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这一要求很有必要,但是在现实中存有一定阻力,对其能否落地见效存在一定疑虑;27%的调查对象认为在本地推进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实际工作中会存有不可预见的困难和阻力。

三、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主体困境及原因分析

狭义而言,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主体是指“马克思主义传播过程中被民众普遍认可和接受的推动者”[4],即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化的传播者。但是本次研究发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传播主体具有“二重属性”:其一是扎根基层、奋斗在一线向广大群众传播和推广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化的工作人员;其二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化本身,即不断丰富发展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理论及具体化的政策方针本身。本次研究发现,造成西双版纳地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主体面临困境的原因如下:

1.理论传播主体在向受众客体传播理论的具体工作中存在“跑冒滴漏”的现象。调研发现,部分理论传播主体抱有不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仅仅是为了完成上级下达的任务,“蜻蜓点水”式的工作方法导致在基层传播马克思主义理论时存在形式主义,造成理论宣传并不到位,这就导致理论本身与群众实际相脱节。具体如表1所示。

2.理论自身发展速度远超过与群众对其吸收内化的程度。主要表现为理论没有较好地同当地实际相结合,群众吸收内化理论效果不佳,在理论传播过程中,传播主体大大强势于受众群体,受众群体长期处于“被灌输”式的被动状态,不利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特别是相关理论方针政策有效被受众群体“吸收内化”。具体表现为部分理論的传播没有能够较好地与当地少数民族群众的切身需求相契合,政府宣传的理论与广大群众“具体实际相脱节”(占比24.8%),对于广大人民群众来说,理论的变化发展是不可控的,但是相应地能够为其解决看病、子女入学、创收方式等问题的政策(理论)才是其能够最快“吸收和内化”的。

(二)客体困境及原因分析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客体是指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过程中的受众群体,是除了理论传播主体以外的具有主观能动性的人,是理论传播的主要对象。近年来西双版纳民众综合素养水平有所提升,对理论有一定程度的认知和理解,但是由于理论未能够较好与民众实际生活和工作相结合,导致其缺乏对理论系统的理解。研究发现,样本的受教育程度和其对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认知程度呈正相关,即学历越高,对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相关内容接触和了解程度就越高。

从表2可以看出,学历为本(专)科和硕士(含以上)样本对社会主义价值观的认知为“熟知”和“了解”的比例明显高于学历为高中和初中(含以下)。由此可见,学历水平的高低会影响样本对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认知水准。尽管绝大多数人的学历层次有所提高,但是仍有部分人认为理论与实际脱节,空有口号大于具体落实。

(三)介体困境及原因分析

理论传播必然需要借助一定的媒介,因此离不开特定的传播方式,这种特定的传播方式是“构建主体与客体之间的双向互动关系”[5]的存在,是连接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主体与受众客体之间的桥梁。理论的传播方式有多种,主要分为传统方式和新兴方式。本次研究发现,传播手段存在“定向思维”是影响西双版纳地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的主要原因。

如表3所示,数据显示,年龄段集中于20岁至30岁的青年群体倾向于微信、“学习强国”等新兴媒体的运用;年龄段集中于31岁至40岁的群体比较倾向于电视为媒介;而年龄段集中在40岁以上的人群则倾向于报纸、广播、宣传展板、宣传手册等传统传播方式。这说明理论传播的介体是和不同年龄段存在正相关性,即人们普遍能够接受与其年龄同时代产生的传播媒介。

(四)环体困境及原因分析

如果说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主体和客体是影响整个传播过程的内在因素,那么良好的传播环境就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外在不可替代的外部因素。位于云南省西南部的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世代居住着傣、哈尼、拉祜、彝、布朗、基诺等民族,据西双版纳州统计局官方数据显示,截止2018年,全州少数民族人口78.54万人,占户籍总人口比重为77.86%[6]。这种民族“大杂居、小聚居”的环境,由于其民族文化、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的多样性、交融性,在一定程度上会对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在当地的传播造成影响。

四、推进西双版纳地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路径的思考

新时代,在少数民族地区实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向纵深发展,要根据该地区的发展定位、当地广大民众的实际需求,结合该地区民众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认知及实践情况,不断丰富和完善传播主体、巩固客体中心地位、丰富传播介体方式和优化理论传播环境,逐步在当地实现理论由抽象到具体、被少数人理解掌握到被绝大多数群众所认知和运用的转变。

(一)不断丰富完善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实践主体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实践主体具有双重属性,无论是理论本身的变化发展还是理论传播者的工作实效,都会大大影响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的整体成效。因此,不断加强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成果的宣传普及,实现理论“与时俱进”和“因地制宜”,打造一支“理论素养高、工作作风实”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工作队伍迫在眉睫。一方面,就理论本身而言,是随着社会历史条件的变化而不断丰富完善的,因此,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还要根据西双版纳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状况和广大群众的具体需求,将理论具体化为政策,再将政策落实到群众身上,真正做到理论本身与实际需求相结合。另一方面,作为理论传播和推广的具有主观能动性引路人团队的建设和完善势在必行。这个团队成员既包括专职理论宣传人员,还包括广大党员干部尤其是基层一线的党员干部,他们日常的工作态度和工作行为都会大大影响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的整体成效。

(二)坚持和巩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客体地位

广大人民群众是整个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受众群体,亦是整个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的核心,换言之,客体对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理论方针政策的吸收程度是检验该项工作成效的度量尺。巩固西双版纳地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受众客体的核心主体地位,务必民生当头,教育保障。一是强基础,惠民生。理论的传播要以当地少数民族民众的切身利益为切入点,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落实到发展民生的各项具体工作中,狠抓民生各项工作落实,增进群众福祉,“想民之所想,急民之所急,办民之所需”是理论传播的核心要义,只有如此,才能从根本上和群众的利益需求达成一致,使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获得更多的认知和认同。二是优先发展教育。在本次调研中,发现受教育程度对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认知程度存在偏差,因此,必须优先发展教育,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理论方针政策的传播提供必要的智力支持。

(三)丰富传播介体的方式方法

理论的传播离不开特定的媒介,媒介的实用性则取决于不同民族、不同年龄阶段的受众群体。一方面要结合民族特色,掌握灵活多样的传播艺术。理论传播主体“不仅精通马克思主义,而且能够根据宣传对象的特点熟练地采用灵活多样的传播艺术,才能有效地打动宣传对象(受众者)”[7],在西双版纳地区,有其特殊的民族语言和风俗习惯,毋庸置疑,生活在该地区人民群众的思维、行为必将会打上深深的文化烙印,因此,在传播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理论方针政策时,要努为做到“理论宣传语言的平实化、接地气,要让最普通的老百姓能够愿意听、听得懂、记得住”[8]851,即结合当地少数民族语言文字、传统文化、表达习惯等,尽可能采用“汉傣雙语”等当地少数民族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来传播理论。另一方面要老少皆宜,坚持“对症下药、多措并举”的原则,针对不同年龄群体采取相应的传播方式方法,根据不同年龄阶段受众群体的特点,综合运用传统与现代相结合的宣传方式,有的放矢地传播好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

(四)发挥民族融合优势,优化理论传播环境

结合西双版纳地区多民族的特点,充分发挥好民族团结、民族融合的优势,构建多方位的少数民族地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平台,营造一个良好的理论传播环境和氛围。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是完全正确的”[9],因此,在西双版纳地区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要坚持马克思主义与本地民族实际情况相结合,将马克思主义的观点、立场、方法等与当地实际结合,有效选取有利于民族团结、维护社会稳定的先进事迹进行宣传。同时,要注重以少数民族的传统节庆文化传播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充分依托当地泼水节、嘎汤帕节等民族传统节日组织的联欢活动,在增进彼此之间及对外来文化的沟通交流基础上,扩大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传播范围,使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理论在人们的日常实践活动中发挥更加充分的作用。

五、结语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推进必须坚持“整体性”“时代性”和“适用性”的原则。因此,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在西双版纳的推进,既要借鉴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在中东部地区或是其他民族地区推进经验和做法,又要做到立足当地具体实际,探索出具有本地特色和有较强操作性的方法路径,从而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参考文献:

[1]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2014年至2018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R].云南:西双版纳州统计局.

[2]马克思主义原理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3]习近平.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  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人民日报,2016-12-09(1).

[4]饶旭鹏,吴俊芳.困境与出路:民族地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探析[J].甘肃理论学刊,2017(3).

[5]饶旭鹏,吴俊芳.困境与出路:民族地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探析[J].甘肃理论学刊,2017(3).

[6]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2018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R].西双版纳州统计局,2019-05-06.

[7]王华杰.青海藏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研究[D].大连海事大学,2016.

[8]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9]习近平: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8-05-05.

猜你喜欢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现实困境西双版纳
西双版纳 一个与冬天背道而驰的地方
中国网络民主发展的现实困境及优化对策
农村文化事业建设要抓住哪几个关键点
“互联网+”条件下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路径研究
大学生政治认同的现实困境与教育路径
新时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与思想政治教育实现的途径
马克思主义早期大众化研究的重要学术成果
自然保护区社区参与现实困境与对策
YUNNAN
西双版纳散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