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引言空间的国内许渊冲研究可视化分析

2020-05-12滢,刘磊,夏

武夷学院学报 2020年1期
关键词:许渊冲译者译文

刘 滢,刘 磊,夏 莉

(郑州大学 外语学院,河南省 郑州市 450001)

许渊冲是我国资深翻译家,精通中、英、法三种语言,是目前国内唯一能在古典诗词和英法韵文之间进行互译的专家,被誉为“诗译英法唯一人”。目前已经出版150 多本译作和翻译理论,他翻译的《楚辞》《诗经》《西厢记》《唐诗三百首》等作品被誉为“20 世纪下半叶中国典籍翻译历史上的丰碑”。不仅在译作中取得卓越的成绩,在翻译理论中,许渊冲也有所建树,他提出自成一派的翻译理论“优化论”并总结了“三美论”,是名副其实的翻译家。2010 年12 月许渊冲被授予“中国翻译文化终身成就奖”,2014 年8 月被授予国际翻译家联盟“北极光奖”,许渊冲所取得的成就有目共睹,那么关于许渊冲的研究,国内的学者是如何开展的呢?

引言空间软件是由美国德雷塞尔大学计算机与情报学教授陈超美于2003 年使用Java 语言开发,这是近年来在信息分析中最具有影响力的信息可视化分析软件,成为科学计量学普遍采用的新工具,目前中国已成为最大的使用国[1]。国内学者张继光和张政基于引言空间,对与葛浩文研究现状进行可视化的分析,以期借鉴葛浩文的翻译经验,为“中国文化走出去”的国家战略提供服务[2];冉诗洋等学者运用引言空间,对1984-2015 年国内译者风格研究的文献进行分析,最后得出译者风格的研究需要统一译者风格的概念、译者风格的研究参数、梳理相关的文献建立起关联性,这是今后研究译者风格的发展的方向[3]。因此,与传统文献综述的研究方法相比,引言空间这一新兴文献计量学的方法具有数据全面、研究结果客观、操作简便的优点,可以克服研究者对其领域的发展做出主观性评价的缺陷。鉴于目前对于许渊冲综述性的研究较少,研究结果不具有说服力,该研究则借助引言空间这一工具进行许渊冲综述性研究分析,通过对国内近40 年(1991-2018)与许渊冲相关的研究进行梳理,从而有利于后续学者的进一步研究。

一、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

引言空间软件是用来分析文献期刊和作者之间的共被引关系[4],绘制科学知识图谱(Mapping Knowledge Domains)。科学知识图谱是以知识域(Knowledge Domain)为对象,显示科学知识的发展进程与结构关系的一种图像[5]。该软件在文献计量分析和绘制学科发展的知识图谱方面具有较强的技术和功能优势,还能用于对学科的热点领域、演化发展历程以及研究前沿和趋势的分析和预测。

本研究数据来自中国知网期刊数据库,笔者采用高级检索方式,以“许渊冲”为主题词进行检索。数据源包括中英文篇名、作者、机构、关键词、摘要、文献类型、年代、卷号等信息,题录数据的最终检索时间为2019 年1 月10 日,检索结果中剔除“许渊冲翻译大赛”参赛规则、汉译英原文、获奖名单等非研究性文献,并进行数据除重,共获得有效文献1160 篇。

二、数据分析结果

该研究从许渊冲相关研究的文献发布数量与时间的关系、主要的研究者及单位的分布、关键词及名词术语的归类、突变术语等四个方面来进行分析,探讨关于许渊冲研究的现状及未来发展的方向,以下就是研究的结果:

(一)文献发布数量与时间分布

文献发布的数量与时间分布比可以反映出知识量的累积情况,因此,从图中论文“量”的变化就可知该领域“质”的发展过程。如图1 所示:

图1 文献分布折线图Fig.1 Distribution of References by Year

图1 中所示的时间是从1991 年开始的,但其实在1982 年就已经开始有关于许渊冲研究的文章,刘英凯认为许渊冲的许多译作技巧圆熟,可以很好地传达原诗的意境,但是关于“形美”“音美”的观点,作者有待与许渊冲进行商榷[6]。之后也陆续有文章刊登出来,直到1991 年以后,与此相关的研究才步入正轨。图1 中所显示的可以分为两个时期:在1991-2007 年之间对于许渊冲的研究较少,平均每年文献数量在10篇左右;在2007 年以后,论文的数量出现激增的现象,虽然时有回落,但整体趋势是不断往上升的,平均每年的发文量在85 篇左右。值得说明的是,2018 年论文文献数量有所减少,这是由于2018 年刊发的论文尚未完全被知网收录。

(二)主要研究者及单位

通过引言空间所生成的图谱可以看到该研究领域的主要研究者,具体的表现就是:字号越大的研究者或研究单位,就表明其发文数量越多,研究成就越大;节点之间的连线表明作者与所在单位之间或者作者与作者之间的合作联系[7],连线越粗,表明合作愈紧密,反之亦然[8]。如图2 所示:

图2 作者和机构合作网络Fig.2 Co-occurrence Network of Researchers and Institutions

表1 主要研究者和研究机构(按发文次序排列)Tab.1 Main Researchers and Institutions by Count

从图2 和表1 中可以看到:发文量最多的学者有张智中、周方衡、许钧、许渊冲、严晓江、祝一舒等,其中学者张智中认为译界对“优势竞赛论”存在着误解,所以从该理论的源头进行追根问底,从而将该理论的真面目呈现在人们的面前[9],其他的论文大都是来解析许渊冲翻译理论的观点以及翻译技巧与方法;周方衡的研究主要是基于许渊冲的“优势竞赛论”及“三美论”对许渊冲的英译作品进行解读赏析的;许钧最近的研究集中于许渊冲翻译理论的渊源考略、翻译理论特征与倾向的分析以及翻译理论观的解释;许渊冲本人的论文主要是集中在对自己所译作品的漫谈、对故人的回忆以及对翻译理论的探讨等;严晓江的研究主要是对许渊冲所译的《楚辞》进行赏析和评论,认为该译文行文流畅,语言优美;最后祝一舒认为许渊冲的理论思想具有前瞻性,对许渊冲的文学翻译理论进行探析与梳理后,总结出许渊冲所强调的文学翻译是要突破“字面”束缚,以文学艺术性为衡量,追求“神似”[10]。发文量最多的机构依次是北京大学、上海大学、西安外国语、上海理工大学、河北师范、西安理工、广东理工、南开、山西师范、华中师范等。北京大学位居第一,因为许渊冲就任于该校,所以,以许渊冲、李菡为代表的学者进行较多的研究;西安外国语大学是以党争胜为代表的一批学者对许渊冲的译文进行对比赏析与点评等;河北师范大学以李正栓等学者为主,限于篇幅,此处不再一一列举。从图2 中的连线可以可知,相关机构与作者之间还是有合作关系的,因为论文数量较少,所以连线不够明显。

(三)关键词及名词术语的分析

图3 关键词共现网络的聚类视图Fig.3 Cluster View of Co-occurrence Network of Keywords

关键词是文章核心内容的浓缩与精华,如果某一个关键词在文献中反复出现,就表明这个关键词是该领域的研究热点,通过引言空间,可以绘制出关键词共现知识图谱[11],如图3 所示。图3 中每个聚类都有自己的命名标签,这些标签通过LLR 对数似然算法从关键词中提取。图3 中聚类的Q 值为0.8162,平均S 值为0.6728。Q 的取值区间为[0,1],Q>0.3 时,意味着所得网络社团结构比较显著。S 值是评价聚类效果的参数,S 值越接近1,反映网络的同质性越高,S 值为0.7时,聚类效果具有高信度,S 值在0.5 以上时,表明聚类结果较为合理,因而,可以认为本聚类合理而且显著,具备较高的参考价值[5],节点的编号则与关键词成反比,每个关键词所包含的成员数量愈多,则编号越小,而节点之间的连线代表它们之间的共现关系。此文仅列举图3 中显示的是序号10 以前的关键词:#0送友人、#1 形式、#2“三美论”、#3 生态翻译学、#4 解构主义、#5《长恨歌》、#6 孙大雨、#7 许渊冲、#9 技巧、#10接受理论。根据研究的方向,现将这10 个关键词分为两大类:第一类是译者与译诗(包括聚类#0、#5、#6、#7),第二类是理论与实践(#1、#2、#3、#4、#9、#10)。

第一类首先是译者。孙大雨是我国著名诗人、翻译家、莎士比亚研究专家,生平翻译许多作品,以韵译莎士比亚的《李尔王》而闻名,现以“孙大雨”和“许渊冲”为主题词进行搜索后共有12 篇文章,例如:要小芳基于“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理论对许渊冲和孙大雨两个英译本进行对比分析研究,旨在用该理论来诠释对文化负载词的翻译[12];严晓江对比国内四种《楚辞》的译文,分别由杨宪益、孙大雨、许渊冲、卓振英等人翻译,指出四位译者在翻译方法方面的差异性以及译者个人的诗学倾向等[13]。其次是诗歌,研究较多的诗歌是《送友人》和《长恨歌》,《送友人》是唐代诗人李白创作的一首充满诗情画意的送别诗,《长恨歌》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的一首长篇叙事诗,这两首诗均被后人广泛传颂、成为脍炙人口的名篇,是中国诗歌文化宝库中的精粹。王明树和文旭以意义的主观性为理论框架,从六个角度对《送友人》10 个译文进行探析,看译文是否实现与原语文本的“主观化对等”[14]。党争胜对许译《长恨歌》英文本进行评析,旨在揭示许先生提出的“三化”论和“三美论”对诗歌翻译实践的重要指导意义[15]。

第二类是理论与实践。主要的理论就是“三美论”、生态翻译学、解构主义、接受理论等,研究也是基于某一理论去解读译文。“三美论”是许渊冲在多年翻译实践和潜心研究当中提出的汉语古体诗英译的最高标准,主张译诗时需要在意、音、形三个层面上传递和保存原诗的神韵;王西强从古诗英译中原诗的意、音、形三个层面的保存与传递来看许渊冲在翻译古诗时的得与失[16];曾宏祥将“三美论”和“功能对等”理论结合起来,从“三美对等”这一视角对许渊冲的经典译作进行分析,阐释这一视角所体现的意义与价值[17]。吕兆芳和刘军平认为“三美原则”不仅只是衡量或指导实践的标准,而且还是读者用来理解译者再现原文美学形态和美学要素的一种思路和视角,虽然做到“三美”几乎是不可能的,但是该原则是译者对译诗完美境界的理想追求[18]。生态翻译学理论是由胡庚申提出来的,它是一种生态学途径的翻译研究或者是生态学视角的翻译研究[19]。生态翻译学的定义就是以生态整体主义为理念,以东方生态智慧为依归,以“适应/选择”理论为基石,系统的探讨翻译生态、文本生态和“翻译群落”之间的相互关系和作用,致力于从生态的角度来研究翻译生态整体和翻译生态本体[20]。汪庆华的研究发现许渊冲诗词翻译体现翻译生态的“和谐统一”“适应与选择”“弱汰强留”“译有所为”等生态翻译学的理念[21];张迎迎在生态翻译学的视角下分析许渊冲和熊式一的《西厢记》译本在海外的接受情况,并提出关于中国文学如何对外更好的传播提出相关的建议[22]。解构主义的定义是“翻译是译者在理解的前提下,用目的语中的能指链来代替源语文本中的能指链的过程”[23]。庞学峰认为解构主义主张打破常规,关注差异,在不可能当中寻找差异性,是在哲学理论上的建树,而许渊冲认为翻译除了忠实也要优美,解决了西方翻译界“不忠的美人”之说,从翻译理论与实践上的成就,二者相互论证[24]。接受理论又被称为接受美学,是一种文学批评理论,接受美学把作品与读者的关系放在文学研究的首要地位来考察,充分承认读者对作品意义和审美价值的创造性作用,并认为文学作品只有通过读者的阅读实践才具有意义[25]。对于接受理论,学者们大都是分析译文当中的文化负载词,并从“三美原则”入手来阐释译者是如何采取策略来使译文能够被外文读者所接受。

(四)突变术语的分析

图4 关键词突变图Fig.4 Keywords with Citation Bursts

突变词(Burst Term)是指在较短时间内大量出现,使用频次明显增加的词语,可以用于检测某一学科领域突然增长的研究兴趣点,辨识和追踪学科领域的研究前沿动态和发展趋势。与一般的高频次关键词相比,突变词的动态变化特性能更有效地揭示学术研究的动态演绎和发展机制[26],本文利用突发性探测,制作关键词突变图4。红色线条代表该关键词突变所处的时间区间;Begin 和End 代表突变的起始时间和结束时间;Strength 代表该关键词突变的强度,强度越高表示关键词在该研究领域相应的时间区间内影响越大。图4 中所显示的有两个高峰值,第一个是在1991-2004 年之间,“译文”的突变值是13.9;“译者”的突变值为8.48;“原文”的突变值是5.33。因为在这段时期内,许渊冲提出“优势竞赛论”(“优势论”和“竞赛论”的简称),文学翻译是两种语言甚至是文化的竞争,译者应该尽可能发挥译语优势,在原文高于译文的时候,要尽可能的忠实于原文的内容与形式,发挥原文的语言优势,在译文高于原文的时候,要发挥译文的语言优势[27]。因此,在理论观点提出以后,关于“译文”“译者”与“原文”这三者之间的关系成为研究的热点,一时引来学术界众多学者的反响。郑海凌认为在20世纪西方语言学美学观念发生重大变化的背景之下,这种新的翻译艺术观体现语言创造并构成意义的新立场[28]。第二个高峰是在2005-2010 年之间,“诗歌翻译”的突变值是8.38;“意境”的突变值是5.70;“意美”的突变值是4.85,许渊冲认为翻译散文一般是再现原文的“意美”,而翻译诗词除了“意美”之外,还要尽可能再现原诗的“音美”和“形美”,如果三者不可同时兼得,那么无论如何也要先尽可能的传达原文的意美和音美,由此可见,在“三美”原则下“意美”占据着重要的地位[29]。将中文意美、音美、形美这三大特点用于翻译,特别是用于中国古诗词的翻译,体现许渊冲的匠心独到之处[30]。2015-2018 年间的研究热点是“翻译美学”和“意象”,例如“翻译美学”,姚爽和岑秀文基于《诗经》展开对许渊冲翻译美学思想的阐述,揭示出其对美学坚持不懈的追求之心[31];张梦雪在翻译美学理论框架下,发现译者从原诗风格再现、文化负载词传递和原诗意象建构等三个方面对毛泽东诗词进行模仿和改造,由此可知许译本中所体现的审美再现技巧和译者的翻译智慧[32]。对于“意象”的研究例如:李红绿以《楚辞》意象翻译为例,发现许渊冲和卓振英两位译者采取的翻译策略和方法不同,许译文以归化为主,卓译文以异化为主[33];唐婧以《诗经》桑园诗歌为例来探究典籍翻译的微观层面,阐释译者是如何通过认知语法的四个识解维度来表征传达“桑意象”的象征含义和构建“采桑女形象”的[34]。综上所述,关于许渊冲的研究经历过两个研究的高潮,目前研究的核心热点集中于“翻译美学”和“意象”。

三、总结

基于引言空间知识图谱的分析,对1991-2018 年间关于许渊冲的研究进行系统的分析梳理、归纳和总结,客观的揭示了关于许渊冲研究的现状、研究热点以及研究前沿。主要的结论有以下几点:第一,关于许渊冲的研究近年来呈现上升的趋势。因为在2010—2014 期间,许渊冲连续获得重大翻译荣誉奖项,其译作也众所周知,引起翻译界诸多学者的追捧,因此这一时期关于许渊冲的研究呈现激增的趋势,在2015-2018 年期间的研究较之前稍有回落,但是整体发展趋势还是在上升的,说明一带一路的发展及中国文化自信宣传都离不开文学的研究,对于优秀翻译家及其译作的研究对文化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与作用。第二,主要的研究者与研究单位之间的也有合作,但是合作关系不太明显。因为文学研究者大都是各抒己见,言之有理即可,虽然不需要较多的合作关系,但是一定量的合作有利于新的研究成果产生。第三,目前研究的核心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集中于某一作品,进行译文的对比分析,另一方面是基于某一理论。例如“三美论”、生态翻译学、解构主义、接受理论等解读某一译作。第四,当下研究的热点在于“翻译美学”和“意象”的研究。引言空间这一新兴工具在功能和技术上具有较大的优势,通过该工具,可以直观的看到相关学科发展的趋势以及前沿,对学者们的后续研究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希望学者们借助这一利器进行跨学科的研究,产出更多的研究成果,推进学术向前发展。

猜你喜欢

许渊冲译者译文
Stem cell-based 3D brain organoids for mimicking,investigating,and challenging Alzheimer’s diseases
诗译英法唯一人:许渊冲
许渊冲英译杜甫诗歌中的译者声音及其文化认同
摔得挺美
论新闻翻译中的译者主体性
“第三届许渊冲翻译大赛”英译汉原文
英文摘要
弟子规
英文摘要
英文摘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