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智移云”下会计人才数商塑造
2020-05-11吴玉梅张卫国陈利
吴玉梅 张卫国 陈利
【摘要】“互联网+”下大数据融合发展,商业模式不断更新,业财融合成为大势所趋,传统会计人才的短板更加凸显。“大智移云”推动财务技术发生质的变革,未来会计人才亟需培养跨界融合的共享思维,具备运用大数据深挖掘、善处理、会决策的能力。通过建立会计人才数商塑造的有效机制,打造“智商+情商+数商”的“三商”合力,培养以数商为核心导向,以专业、人际、商业、领导和职业道德为辅助的职业“六维”技能,从而使会计人才在“大智移云”时代更好地帮助企业实现价值创造和价值增值。
【关键词】大智移云;数商;数据技能;会计人才;跨界融合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0994(2020)07-0081-5
一、“大智移云”与会计数商的界定
1. “大智移云”的产生背景及其界定。2013年8月,第十二届中国互联网大会在北京召开,邬贺铨院士首次提出“大智移云”的概念。“大智移云”是对大数据、智能化、移动互联网和云计算联合的简称,即通过综合大数据、云计算和互联网,采用大数据收集、深度分析、充分挖掘信息,最后形成智能化[1] 。“大智移云”下云计算和大数据等信息技术相互渗透、相互融合,云计算的发展支撑移动互联网的推广应用,移动互联网软硬件的智能化反过来推动大数据的深度分析与挖掘应用。可以预见,“大智移云”将掀起一轮新的产业变革。
2. 数商和会计数商的界定。数商(Data Quotient)是指一个人的数据素养,包括对数据认识、理解和应用的综合评价。数商不仅是人类社会发展到数据时代的标志,也是未来衡量人才的一个重要参数。会计数商是指会计人员关于数据获取、数据挖掘、数据分析和数据决策的能力素养,也是以数据计算为基础的会计职业判断、大数据分析决策、业财融合、战略分析和风险防控等综合能力的体现。
二、传统会计人员的短板与不足
1. 就业能力与现代社会岗位需求不匹配。“互联网+”下大数据的发展,导致企业经营环境日益复杂,商业模式不断更新,业财融合成为大势所趋。据相关调查统计,掌握一定的岗位实践能力和信息化应用能力是大多数用工企业招工的基本要求。实践中,大多数会计人员一般只拥有传统的会计核算技能,缺乏会计信息化综合处理能力,而能进行科技信息处理的人员又只拥有专而精的科技信息处理技术,缺乏运用会计专业知识处理大数据的能力[2] 。显然,在网络化、大数据背景下,很多人将会计信息化应用理解为会计电算化处理,没有从本质上区分两者,与企业目前的用人标准和要求不符,导致会计人员就业能力与现代社会岗位需求不匹配。
本文对智联招聘2019年27个城市12910条会计岗位招聘信息的大数据进行分析,结果显示,大数据时代所涌现出的新思维、新技术和新方法,要求未来财务、会计和审计等相关岗位从业者从本职工作出发,并结合大数据行业特点,用数据思维和分析能力赋能业务管理。而对财务数据统计分析岗位所需的相关专业进行统计发现,其不再局限于会计、经济等经管专业,更是拓展到统计学、电子信息工程和应用物理学等专业。
2. 会计人才培养脱离实际需要。“大智移云”下,人工智能、云科技与社会各个领域出现深度融合,形成以互联网、人工智能为基础的经济发展新业态、新形态。传统手工化、电算化的会计业务流程逐渐被以大数据和云计算为支撑的互联网自动传输业务处理流程取代。传统会计侧重于处理会计借贷核算,财务人员需要花费大量时间学习和掌握会计信息处理流程,即使熟练掌握确认、计量、記录、报告四个环节的操作,在实务中也会出差错。
而在“大智移云”环境下,如德勤、金蝶研发的财务机器人“小勤人”“小 K”,完全能通过计算机软件系统及时、准确、高效地完成那些具有规则性的基础处理,需要耗费大量人力、财力的记录和报告环节就变得无关紧要。“大智移云”背景衍生出网络代账、云会计、网络会计等众多新型会计操作方式,这些操作方式利用互联网技术实现会计信息智能化处理,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也被大多数企业单位运用。传统的会计人才培养模式局限于对会计理论知识与账务手工处理技巧的掌握,脱离了社会需要,与现代经济社会需求不匹配。因此,现在各高校的会计、财务管理、金融投资等经管类专业都正在与大数据和数据分析深度融合,以进一步提升人才在“大智移云”时代的适应力和竞争力。
三、“大智移云”时代的技术变革与会计人才需求
1. 现代财务技术的变革趋势。未来财务到底需要哪些技术,业界众说纷纭。德勤在《财务2025》中针对未来财务技术的趋势与应用场景提出了八大预测:自动化与区块链技术在财务领域运营将造就财务工厂;通过智能终端获取财务信息的自助服务将成为常态,不再需要人工指引;90%的工作能通过技术完成;财务人员、业务人员和技术团队需要跨部门合作才能实现更大的价值创造;算法、机器人应用和财务多元化将催生全新的服务交付模式;基于云计算的企业资源计划平台与自动化、区块链和认知工具等数字化技术的融合,将提供更专业的应用与微服务,倒逼财务组织转型;标准化、程序化的数据治理将提升财务质量;数据专家、业务分析师贡献与受重视程度的提高导致财务相对弱化。显然,未来基于大数据技术的财务转型成为不可避免的趋势。
2018年特许管理会计师公会(CIMA)就现代财务技术对5692位财务高管进行了调研,结果如图1所示。
图1的结果表明:有2.5%的财务高管正考虑应用区块链;有13.5%的财务高管正考虑应用认知计算、内存计算和自动化流程处理,而认知计算正是对认知感知和计算神经科学的应用;有34%的财务高管正考虑在财务领域进行数据可视化和高级分析处理;有34%的财务高管正考虑在前期数据集成后进行云计算和云处理。可见,基于大数据的财务认知计算、自动化和可视化成为现代财务技术的应用趋势。
5. 培养“大智移云”下的现代数商。随着大数据、人工智能和云计算等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大智移云”给会计工作的操作流程、运作模式带来了巨大的冲击。未来会计工作向无纸化、智能化、自动化方向发展,企业通过会计信息系统采用线上模式与银行、客户、供应商、工商、税务等进行数据的收集、存储、处理。而“大智移云”推进了财务数据的收集、分析、反馈等处理的移动化,财务数据的收集从电脑端拓展到手机等移动终端,实现了业务数据和财务数据的双向转换、相互渗透。越来越多的基础工作也将被计算机替代,导致社会对管理会计的要求已经扩展到战略管理、运营管理、投融资管理等方面。以大数据为基础的财务分析、预测和决策支持亟需数商人才,会计人员不仅要熟练使用信息系统,更要从庞大的数据中分析整理、挖掘出满足需求的数据。
五、会计人才数商的塑造
1. 确立数商塑造原则。以社会数商需求为导向,按照会计人才培养目标,确定符合财务共享、财务智能化、财务云端化的数商塑造原则,加大力度培养具备职业判断能力、大数据分析能力、业财融合能力、新一代信息技术理解能力等符合社会需要的复合型会计人才。以“数商导向、专业知识、实践能力、综合素质”四个维度为指导原则,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合理制定会计人才培养方案;将“会计财务+数据分析+IT技术”三者的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为应用原则,建立会计逻辑、计算机逻辑、数据分析逻辑、决策战略思维协同的人才培养机制。基于此,培养既掌握扎实的财会理论知识,又掌握“数据分析+IT技术”实操能力的复合型会计人才。
2. 建立数商塑造机制。会计数商人才的培养是一个系统工程,要培养既掌握扎实的会计理论,又拥有会计实操技能,同时具备计算机科学、经济学和管理学等方面知识和能力的复合型人才,作为培养会计数商人才的最大阵营,财经类院校可以建立以下会计人才数商塑造机制。
(1)创新人才数商培养目标。将IT知识和大数据处理能力等融入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将提高会计核算能力、财务分析能力和云技术处理能力设为数商培养目标。
(2)动态更新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动态调整会计专业课程结构体系,除了基础学科课程、专业课程,还需要增加专业拓展类课程,具体包括:①基于会计数据、会计信息的综合分析和财务共享管理等课程;②综合专业平台课程、科技课程和专业技能课程,如互联网应用技术、人工智能、云计算、大数据分析技术、信息安全与管理等;③企业运行类课程,如将会计向“大智移云”层面推进,将计算机与会计实验课程结合,实现财务、业务、信息技术三位一体,设置培养会计职业判断能力、大数据分析能力、新一代信息技术理解能力和业财融合能力的专业应用课程。
(3)优化以数商培养为导向的课堂教学。将对会计人才数商的培养引入课堂,在夯实学生掌握会计传统技能的同时,加强学生信息化、智能化新技能培训,增强学生的竞争力。
(4)学科交叉培养跨界融合人才。加深数据科学信息技术与会计教育的融合,通过开设数据库、Python等课程培养学生的经营决策能力;改革会计课程,对接科技与产业需求,实现产教融合,培养能够满足新模式、新业态、新技术的会计人才。
3. 提升会计数商思维。当前是大数据和人工智能大变革的时期,传统的会计核算工作正面临被财务网络化、智能化、共享化取代的风险,财务机器人逐渐代替人类处理基础的会计核算工作。学生在学习会计专业理论和业务技能时,不仅需要理性的思维,还要注重学习和提升会计数商思維,成为能够为企业管理提供数据分析、做出辅助决策的新型管理型人才,具备“专业素养+数商思维”综合思维方式的会计人才,才是未来具备核心竞争力的精英人才。
专业素养的培养是指在掌握基本会计技能后,侧重培养和锻炼对财务综合数据进行分析、预测和决策等的能力;数商思维的培养是指培养数据采集、数据清洗、数据挖掘、数据建模、数据呈现、数据工具操作和数据应用决策等的能力。“专业素养+数商思维”的综合思维是指会计人才能够从企业各种经营活动、财务活动、生产活动中采集凭证,进行数据识别、数据效验与数据回溯,确保原始数据的真实性与有效性,从传统的借、贷、余数据中进行挖掘并建模,分析和总结数据背后反映的趋势,发现企业经营中的机会、价值、风险和问题,并运用大数据方法分析整理出决策报告和具体实施方案。图3展示了会计人才数商思维的提升路径。
在会计人才培养实践中,既要注重培养学生的会计核算能力,也要重视其全面管理能力的提升。可采取模拟实训动态提升数商思维,即模拟企业不断发展壮大的过程,随着经营的步步深入,让学生学会从繁杂的经济数据中挖掘出有用的信息,有助于他们形成大数据分析、会计职业判断、业财融合的思维能力[4] 。
4. 提升专业师资力量。高校是会计人才的主要培训基地,所谓名师出高徒,如果教师队伍本身不具备数商能力、知识结构不能满足培养需求,那么培养学生的会计数商能力就是一纸空谈。现实环境中“双师型”教师师资匮乏,大部分高校教师都是直接从学校到讲台,缺乏实务工作经历,在教学过程中难免出现纸上谈兵的现象,与现实脱节。此外,受传统培养方案的影响,高校严重缺乏同时精通会计和信息化的教师资源。因此,应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强化教师对智能化、信息化发展及会计行业变革的认识,加大教师培训力度,尤其是智能化、信息化培训,如有规划地派遣教师去企业进行挂职锻炼和顶岗锻炼,聘请专业人员对老师进行专门的系统培训,提升师资队伍的数商教学能力。
5. 搭建数商智能实训平台。会计专业具有实践性和应用性,可建设“校、政、企、会、所”全方位协同育人实践平台,将校企合作落实到位,如图4所示。
高校可积极与会计师事务所、评估公司、政府部门等进行合作,建立相对稳定的校外实践教学基地,使理论学习与实践学习“零距离”结合。采取协议订单方式促进校所、校企之间的深度融合,开展基本财务技能、数据收集分析技能、综合应用创新能力的多层次培养,使培养的会计人才更加符合用人单位的实际需求。高校应结合各自实践教学特点,与企业合作建设财务共享实验室、大数据实验平台、财务智能化实训空间,提供实训平台,锻炼学生根据行业、政策、研究报告等外部数据和企业报表、项目等内部数据进行定时整合管理、捕获、加工和分析数据的能力。通过“校、政、企、会、所”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应用技术开发、科技成果推广、生产技术服务、科学技术咨询等方面深化校企之间的交流合作,着力推动融合式教学科研[5] 。坚持以用为本,不拘一格开展交流,校企双方在充分协商的基础上,采取挂职、顶岗锻炼,或者通过进行大数据、财务智能化等方面的科研共同体项目合作、兼职讲座、指导学生实习等多种灵活方式实现共赢。
【 主 要 参 考 文 献 】
[ 1 ] 喻思娈,范思翔.你知道“大智移云”吗?[N].人民日报,2015-01-23.
[ 2 ] 何雪锋,薛霞.“大智移云”下管理会计驾驶舱的构建与应用[ J].财会月刊,2019(24):100 ~ 104.
[ 3 ] 孙芳城,黄辉,蒋水全.会计转型与经济发展:机遇与挑战——中国会计学会高等工科院校分会第24届学术年会综述[ J].会计研究,2018(3):94 ~ 96.
[ 4 ] 孙玉甫,刘梅玲.“互联网+”时代的技术运用与会计转型升级——第十五届全国会计信息化学术年会主要观点综述[ J].会计研究,2017(2):90 ~ 92.
[ 5 ] 田志心,孙健,卢闯.会计研究前沿述评与展望——基于学术类会计领军人才研究成果的分析[ J].会计研究,2015(11):11 ~ 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