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语文课堂拓展中融入方言教育的实践研究
2020-05-11翁月芳
翁月芳
【摘要】方言文化是中国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方言发展趋势所呈现出的“只听不说”与逐渐弱化现象让人对方言文化感到担忧。经过两年的课题论证和尝试,笔者发现教师可通过组织学生研读探究方言、搜集整理方言、交际听说方言、观摩评奖方言、乐玩乐学方言、编排表演方言、编写方言小报和用方言谈论时事等方式,将方言教学融入小学语文课堂拓展中。这将有利于学生继承发扬乡土文化,有利于开展乡土教学,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有利于推动语文教学改革创新。
【关键词】方言教学;课堂拓展;语文核心素养
方言,是地域文化传统的一部分,是人们长期生活、学习的见证之一。它不仅是承载信息的工具,还是负载情感文化的纽带,是一种非物质的历史文化遗存。
随着人们文化水平的日益提高,加上大力推广普通话的国情,导致一些人在文化心理上对方言存有偏见,运用方言交流的语言环境受到限制,导致方言传承陷入困境和危机,使得方言区的学龄儿童对方言能听不能讲的现象十分普遍。长此以往,方言词汇萎谢,新词停止发展,符合地域特征的历史文化内涵缺失,许多城市“千城一面”的现象必将出现。《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提出了“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的课程基本理念。语文学科核心素养提出的四个维度“语文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品质,文化传承与理解,审美鉴赏与创造”,方言教学与之高度契合。因此,在小学语文课堂拓展中适当融入方言教育是非常值得尝试与研究的。
一、方言教学的现状
1.方言弱化现象日渐显著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增长迅速,人口流动频繁,人们习惯使用普通话进行沟通交流。普通话虽然有利于实现不同地域人群的沟通,扩大社交需求,却制约了方言的发展。与此同时,普通话作为重要的校园沟通语言,课堂教学使用的都是普通话,同学、亲子之间几乎都用普通话作为沟通工具,这些因素大大削弱了方言教育的普及性,导致方言弱化现象日渐显著。
2.从“听说合一”到“只听不说”
现在有很大一部分家庭中,为了培养孩子从小学说普通话的习惯,家长与其他人交流用方言,而与孩子交流用普通话。有的家长,特别是爷爷奶奶,自己也不太会讲普通话,便使用夹杂着方言的普通话和孩子交流。这使得孩子失去了学习方言的机会,一些孩子听得懂方言却说不好方言,有的孩子甚至不会说家乡的方言。还有一些家庭,祖辈和晚辈因为语言沟通出现障碍,导致情感沟通也存在障碍。
二、语文课堂拓展中融入方言教学的方法和手段
教师可以通过研读探究方言、搜集整理方言、交际听说方言、观摩评奖方言、乐玩乐学方言、编排表演方言和编写方言小报等方式,使方言教学自然融入“以普通話教学为主体”的小学语文课堂拓展中。
1.研读探究方言
小学语文课本和各种文学作品中,许多都涉及方言,如以鲁迅作品为代表的绍兴方言,以老舍、萧红作品为代表的北京、东北方言等。教师可以在课堂延伸拓展中引导学生用方言切换比对文本中的知识点,加强学生对方言文化的认识,这有利于学生对语言的建构与运用。我校约1800名学生中,有相当一部分是新杭州人,他们的家乡分布在全国各地,由于从小跟父母在外地生活,他们对自己家乡的方言比较生疏,对本地方言也几乎一无所知。笔者引导学生比较各自家乡的方言,使学生了解同一个词语用在不同地区方言的发音。例如,《北京的春节》一文中有许多儿化音,如“杂拌儿、玩意儿”等,而沙地方言就没有这种儿化音。通过比对,学生能感受北京方言京腔京韵的特色,也能进一步感知沙地方言某些字音是如何发音的,从而增强学习方言的趣味性。教师在课堂拓展中让学生探讨研究方言,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搜集整理方言
部编教材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日积月累”中有一组关于节气气候的谚语,如“一场秋雨一场寒,十场秋雨要穿棉”等。本地方言里也有很多包含劳动人民集体智慧的谚语,笔者发动学生向身边的长辈、邻里、亲戚请教,收集、整理分类有关流传在民间的方言谚语,这大大激起了学生研究、学习的兴趣。
(1)节气农事类的谚语:小暑动雷,倒做黄梅;晴冬至,烂年边;邋遢冬至晴过年。
(2)生活常识类的谚语:天晴带伞,肚饱带饭。
(3)人生哲理类的谚语:要紧关头烤潮烟(比喻紧要关头又出岔子);好记性勿如烂笔头(说明用笔记下来更加牢靠)等。
(4)方言歇后语:丈母娘看女婿——越看越欢喜;老鼠落在米囤里——吃不完;七尺布拦腰剪——不三不四。
(5)方言谜语:外婆拉屋里有盆葱,一日功夫拔三蓬(筷盒)。
(6)方言儿歌:点点落落,老鼠做巢,吱吱喳,吱吱喳。
学生在语文拓展活动中交流展示搜集来的充满乡土气息的方言谚语、歇后语、谜语、儿歌等,进一步感受方言中包含的生活智慧和思想哲理。这种探索充满了新鲜感和趣味性,既有利于学生思维的发展,又促进了学生对乡土文化的认知、认可,加深了学生对家乡的感情。
3.交际听说方言
语文核心素养的第三个方面是文化的传承与创造。四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收录了古今中外的神话故事,让学生感受神话中丰富的想象和鲜明的人物形象,有《盘古开天地》《精卫填海》《普罗米修斯》《女娲补天》等。钱塘江流域流传的民间故事也有很多,如《钱王射潮》《钱大王》《潮神张老相公》等,教师可以在对语文课堂进行延伸和拓展时,向学生介绍这些民间故事,或请长辈进入课堂用方言向学生讲解民间故事,使学生进一步感受民间故事的魅力和神奇。例如,学习了五年级的民间故事《牛郎织女》后,在口语交际课“讲民间故事”中,教师可以尝试让学生用方言来讲故事,增强课堂的趣味性,起到文化传承的作用,进一步加深学生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4.观摩评讲方言
戏曲是地方传统文化的精髓,是老百姓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六年级上册有一篇课文《京剧趣谈》,本课的教学重点是让学生了解关于京剧的常识,接受京剧文化的熏陶,体会表达的条理性。京剧是中国国粹,中外驰名,南方学生对其比较陌生。为了突破这一难点,笔者在语文课堂拓展中组织学生观看方言类戏曲节目片段,如越剧、绍剧、莲花落等,让学生进一步了解并热爱地方传统文化,陶冶学生的情操。例如,笔者让学生欣赏越剧《九斤姑娘》,其中石二和九斤姑娘斗智的唱词很吸引学生。
石二:出了一座午时门,三眼龙门过一层,前面有色闹盈盈,后面有色冷清清……
九斤:三眼龙门就是一顶三眼石桥,前面闹盈盈就是读书书房,冷清清就是祠堂……
学生对九斤姑娘的聪慧智慧佩服得五体投地,对越剧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观后感写起来自然得心应手。
这样就让学生在学习方言的同时,也感受到乡土文化包含的质朴世界观和民间智慧,既能更好地传承传统文化,又能进一步激发学生对家乡的热爱和赞颂。
5.乐玩乐学方言
游戏是孩童的天性,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游戏具有启迪心智、增强体质、激发快乐情绪等作用。语言是一种关系,是一种交往的需要。教师若能让低年级学生在玩中学,学中玩,一定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例如,一年级下册的口语交际“一起做游戏”,教师可以在课前或课后拓展,让学生通过玩方言游戏来增强趣味性。学生在游戏过程中学习了方言,那些古老而富有地方特色的游戏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效果十分理想。
6.编排表演方言
语文核心素养的第四个方面是审美鉴赏与创造。语文教材中有很多适合改编成课本剧的课文,如《晏子使楚》《将相和》《孙悟空三打白骨精》等。教师可以在语文课堂拓展中让学生用方言来演绎课本剧,增强表演的丰富性和趣味性,也可以让学生学习以方言为语言范本的戏曲经典片段,如绍剧《三打白骨精》片段,莲花落《翠姐姐回娘家》等。笔者选了一段翁仁康的《平安萧山》让学生表演,学生的兴趣很浓,不仅在课堂上学习,还利用课余时间在家排练,这一节目也获得了大家的赞誉。
7.用方言谈论时事
“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学生除了要学好课堂知识,牢固掌握课本知识,还应懂得关心国计民生。最近几年,很多地方电视台都推出方言类节目,如安峰的《阿六头说新闻》、翁仁康的《我对你说》,评说的都是一些时事新闻,以及一些发生在生活中的新闻轶事。教师可以在语文课堂拓展中组织学生收看方言类节目,然后让学生思考分析问题,模仿节目中主持人的语言,用方言评说时事,谈谈心得体会。
8.编写方言小报
在语文课堂拓展中组织学生归纳方言知识,编制方言素材的小报,也是学生系统学习方言知识的重要阵地。教师可以把一些经典的方言词汇搜集起来,配以图文注释。比如,“墨黑铁塔”是指很黑,用它来形容人或者事物、环境黑;“绢光席滑”形容物品或皮肤很滑嫩;“精干老瘦”形容一个人又干又瘦;“神样无道”形容一个人做事吊儿郎当,不认真、不用心等。这些方言词汇都可以作为学生绘制小报的素材。学生在语文课堂延伸拓展中展示各自编写的小报,既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创造能力,又增长了知识,这与语文核心素养的四个维度相符合。
三、在语文课堂拓展中融入方言教学的成效和思考
笔者认为,在核心素养视野下,在语文课堂拓展中融入方言教育,有利于继承发扬乡土文化,开展乡土教学,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从而推动语文教学改革创新。
1.有利于承继发扬乡土文化
一个人只有热爱家乡文化才会热爱家乡,只有热爱家乡才会热爱祖国。在语文课堂拓展中融入方言教育,有助于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灵活运用方言进行交流,有利于学生继承并发扬传统文化、乡土文化。
2.有利于开展乡土教学
方言是地方性语言,是地方文化的载体,同样是华夏文化的重要载体之一。和普通话相比,方言具有独特的文化魅力。方言教育、乡土文化教学、语文课堂教学三者相辅相成,联系紧密。
3.有利于提升学生人文素养
人文性和工具性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方言资源为全面提升学生语文素养拓宽门路,是多元、开放而具有活力的。教师应有效利用这一资源,在语文课堂拓展中融入方言教育,幫助学生更好地提升人文素养。
4.有利于推动语文教学改革创新
现代汉语的各种方言都是华夏文化的一部分,都是从古代汉语的共同语言发展演变过来的。著名语言学家吕叔湘先生说过:“要跟方言比较,来认识普通话的特点。”方言教育对于促进中华民族共同语言的规范和推广、推动语文教学改革创新,都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总而言之,方言作为老百姓的日常交际口头语,包含着丰富的民间智慧,非常值得研究和推广。教师应保持方言的地方特色,尽可能地为其发展创造更为有利的条件,为其生存提供更为宽大的空间,让学生喜欢上学方言、说方言,使方言这一传统文化奇葩得到很好的传承和弘扬,这也是我们语文教育工作者的职责所在。因此,在核心素养视野下,在语文课堂拓展中融入方言教育是切实可行的,也是非常具有现实意义的。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