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高中语文教育中传统文化的渗透研究
2020-05-09于虹
摘 要:传统文化作为一种新的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和促进学生自强发展的媒介,为高中生学业水平的发展构建了平台。在这个平台上,传统文化的融入最终不是追求理论上的产出,而在于学生本身实践能力的改进,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素质提高的过程。学到老,活到老。人不学习就要落后,传统文化的终身学习是当今的时代要义。本文说明了高中语文教育中渗透传统文化的重要意义,阐述了高中语文教育中传统文化渗透的有效措施。
关键词:高中语文;传统文化;渗透
语文教学特别是高中教学的主要学科。高中生是正处在青春期的青少年,他们的思想多变,情绪敏感,如同一张张白纸一般,等着被勾勒涂抹。除了教授相关知识,如何引导他们渡过这段容易起伏波动受外界影响的时期,形成了一个重要的教学命题。爱国主义、集体主义、传统美德、审美观以及人文素养等方面的思想道德教育有助于学生培养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在高中语文教学中,不仅要培养学生思想道德品质的功能,而且还要将传统文化融入语文教学中。在实际教学工作中,在高中语文教育教学的时候,尝试引用传统文化中的哲学思想,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成果。
一、 高中语文教育中渗透传统文化的意义
(一)有助于提升学生文化素养
要在不断提高知识水平和文化素养的同时,持续深入学习传统文化,加强对传统文化的不断涉猎,定期的借阅相关书籍,努力提升自己的文化修养和知识水平,只有提高了学生的文化水平,才能促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游刃有余、举一反三,形成良好的学习效果。
(二)有助于知识日积月累
学生从日常见闻中搜集相关传统文化信息,如浏览古诗词、古装影视剧、古典名著等媒介,从中搜集语文知识的相关典故、名句等,广泛涉猎古典文化。同时可以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能动性,学生集思广益,搜集相关内容,不断丰富素材来源,不但提高了学生参与度,而且也让他们丰富了素材积累,以利于使用时做到的厚积薄发。
(三)有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方法
对搜集掌握的传统文化素材信息时,进行深入的加工整理,通过查阅书籍、比照课本、网络浏览等方式,对传统文化素材信息进行深入的加工整理,如明确素材的前后起因结局,诗词名句的历史背景,重要历史产物诞生的科学背景,等等。通过加工整理,做到教学时有的放矢,主次分明,既起到良好的教育引导作用,又不喧宾夺主,影响语文知识的学习。
二、 高中语文教育中传统文化的渗透
(一)明确高中语文教育中传统文化的渗透者——教师
1. 外化形象 内修素养
教师如果没有丰厚的传统文化教学理论充实自己,教学在达到一定程度后就难以提高了。要想成为一名合格的语文教师,就要努力地提高自身素质、理论水平、教育教学科研能力、课堂教学水平。我认为教师只有树立“活到老学到老”的终身学习思想,才能跟上时代前进和知识发展的步伐,才能胜任复杂而又富有创造性的教育事业,“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2. 不断学习 提高自我
只有不断学习、不断给自己充电、不断更新自己的教育教学观念、不断否定自己,教育教学能力才能不断进步,教育教学水平才能不断提升。丰富的传统文化内容从理论上提高教师的职业水平,从科学发展的角度来提高教育教学能力,不但能让语文教师学到了很多东西,对提高教师素质,推动学校教育教学改革,逐步提高教学质量起到了催化劑的作用。只有勤于学习,充实自我,使自己具备相应的传统文化知识结构、教育理念、文化素养、道德素养,才能不断提升自己的知识水平,视角敏锐,才能跟上时代步伐,勇于接受新思想,新观念。根据学生的不同个性特点,采用不同的教育方法。同时语文教师要不断充实自己,提高自己。不仅如此,读书的时候我们就知道这句话,“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教师要以身作则的去影响学生,成为学生的表率,使学生从老师身上学到许多的传统文化,以老师为榜样。此外,教师要和学生多沟通,向学生敞开心扉,表露自己对学习、社会、人生的看法,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学习的兴趣,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使自己真正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同时也要在语文教学实践过程中认真总结吸取经验教学,不断完善修改教学实践过程和教学内容,巩固优秀教学成果,不断进行改进优化,通过设置课堂悬念、经典故事等形式,不断提高应用效果。
(二)植根高中语文教育中传统文化的渗透基地——课堂
1. 激情隐趣,引入传统文化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让学生愿意学,进而优化教学过程,良好的课堂气氛和愉快的教学,会收到最佳的效果,在教学中,老师可以借助于流传的故事、谜语等趣味手段,加上机智、幽默的语言,造成轻松愉快的气氛,让人发笑而给人以启迪,或者可以组织学生将课本内容字编成课本剧来表演,那样就会起到更好的教学效果,学生的兴趣调动了,学生自然就会以饱满的激情投入到学习中去。为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也要在引言上下功夫:讲山水游记之类文章,常常通过多媒体引用风光美景图片,导入新课,讲人物传记类的文章,常常通过人物的奇闻轶事导入新课,讲文言文常常通过写作背景引入,导言设计好了,就能够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课堂上思维活跃,培养他们的自主创新能力。
2. 教材讲授中,感受传统文化
高中语文教材中的记叙文、议论文和说明文都在一定程度上有其自身的思想性,都能在传统文化方面发挥较大的作用。语文作为一种表达思想感情的载体,涉及思想感情中的一切,担负着一定的人生哲学等内容,学生在平常的学习过程中,作者通过艺术形象反映社会生活表达自己的审美理想道德情操,学生通过阅读课文感不断塑造自己的健康品格和良好的思想品质。如:传承诚实守信的良好美德的美文。《论语·为政》中说:“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这些倡导诚信的儒家思想教育学生要讲究诚信,也为高中生未来的工作和生活奠定最为基本的品德。因为儒家倡导义利观,孔子曾经说过:“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意思是小人看重的是利益,君子看重的是道义,这种观念能时刻让学生谨记责任和正义,有助于培养高中生的正义感。
3. 开展多元化活动,渗透传统文化
文化节日根植于我国传统文化的沃土中,开展文化实践活动能够让学生走入生活,了解历史,体会丰富的传统文化内涵,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如:可以开展演讲、情景剧表演,了解到遥远的历史文化。在清明节,可以组织到烈士陵园进行扫墓的活动,在活动中给学生讲解一些与清明节有关的历史人物,曹操为了让他治下的百姓身体健康,推行过一个法令叫做《明罚令》,这个法令规定清明节不能吃寒食。这样,巧妙地利用好这些节日体验到我国古代先贤的人文精神与思想。
4. 挖掘课本文化资源,传承传统文化
(1)引入写作背景,传承传统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博以各种不同的形式涵养着中国人的精神世界。而在各种文学作品中,体现中国传统文化的文章蕴含着传统文化的精华,每一篇选都蕴含着丰富的教育信息与文化信息。如:我们在分析课文时,先让学生了解作品的历史背景。例如,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这个作品,南宋王朝偏安一隅、毫无斗志,辛弃疾对于国土的被侵犯无比悲痛,却又报国无门,只好诉诸文学作品表达自己报效祖国的志向。听到北伐的时候辛弃疾忧心忡忡。在作品中,辛弃疾的这些思想情感得到了充分的展现。经过教师的引导学生可以深入理解这篇词的本质。
通过讲解这些写作背景,引起学生的关注,吸引学生的兴趣,提高学生对学习语文课的积极性,在教授传统文化知识的时候,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思想文化素质。
(2)与文本对话,体会人间真情
语文学科中一篇文质兼美的诗文就是一片情感天地,教师通过巧妙的教学手段使学生感受文章蕴含的真、善、美,体味人间真情。例如,李密的《陈情表》,传诵情真意切,文章运用动之以情的表现手法,表达自己的至孝之爱,在教学中,老师尝试着引用传统文化中的“清水无鱼”等哲学思辨思想,用“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来说明至孝之爱的道理,古人用这个道理告诉我们,不要對身边的人要求太苛刻,严于律己、宽以待人才是为人相处之道。通过这样的教育,学生会了解到“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这句古典名句,同时明白了一个简单的为人处世之道。这样既提高了学习热情,也加深了教学印象。
总之,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在教授专业性较强的学科知识时引入传统文化概念,即是在授业的同时,做到传道、解惑。如此才不愧为人师表。
参考文献:
[1]连欣.浅谈如何将传统文化融进高中语文教学[J].课程教育研究,2017(44):50-51.
[2]高毅鑫.基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的高中语文学习[J].中国校外教育,2016(30):109.
[3]连张文福.高中语文教学中将传统文化的渗透[J].教育研究,2017(44):124-125.
[4]付丽.高中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教育渗透的研究[J].课程教育研究,2019(21):58-59.
[5]杨尉苹.高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的必要性分析[J].课外语文,2018(21).
[6]朱颖.传统文化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渗透浅析[J].时代教育,2017(18).
[7]袁杏珍.传统文化在高中语文教育中的渗透与传承[J].写作(上旬刊),2018(2):92-93.
作者简介:
于虹,甘肃省天水市,天水市田家炳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