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2型糖尿病患者血清炎症因子水平与心脑血管病变的相关性分析

2020-05-07吴雁翔

河北医学 2020年4期
关键词:心脑血管病心脑血管颈动脉

单 鸿, 吴雁翔

(北部战区空军医院内分泌科, 辽宁 沈阳 110000)

糖尿病是目前全球最为高发的慢性病之一,2型糖尿病是糖尿病的主要类型。糖尿病患者以糖代谢紊乱为主要特点,但患者血糖不稳定时将影响机体正常生命活动,会引起多脏器及组织功能损伤,引起多种并发症发生。目前研究证实糖尿病也是引起心脑血管病变的高危因素,且心脑血管并发症的发生也是引起糖尿病患者残疾、死亡的重要因素,因此加强糖尿病患者心脑血管疾病并发症的预防在改善糖尿病患者预后中具有重要意义[1]。而明确糖尿病患者心脑血管疾病并发症发生的诱因也是进行并发症预防的基础。动脉粥样硬化是糖尿病患者心脑血管疾病发生的病理基础,而炎症反应在动脉粥样硬化发生中具有重要作用,但炎症因子水平与心脑血管病变的关联仍待明确,一旦明确炎症因子与心脑血管病变之间存在关联,则可为糖尿病心脑血管疾病并发症的防治提供更多途径和指导。因此,本研究对内科收治的114例2型糖尿病患者(2018年1月到2019年4月间)、同期57例门诊进行体检的健康体检人员进行了炎症因子水平检测。现行报道: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样本筛选时间段:2018年1月到2019年4月间。按随机数字表法从本院内科收治的2型糖尿病患者抽取114例,按实际心脑血管合并状况分组:未合并组(n=57)、合并组(n=57),另以随机数字表法随机抽取同期医院门诊进行体检的健康体检人员设为健康组(n=57)。未合并组:年龄45~82岁,平均年龄(66.8±10.2)岁;性别分布:男/女为37/20;糖尿病病程为1~13年,平均病程(6.5±4.3)年;合并组:年龄47~81岁,平均年龄(66.7±10.8)岁;性别分布:男/女为36/21;糖尿病病程为1~15年,平均病程(6.7±4.1)年;心脑血管疾病类型:脑梗死/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冠心病为26/15/16;健康组:年龄42~80岁,平均年龄(66.4±10.2)岁;性别分布:男/女为36/21。未合并组、合并组、健康组基线资料(年龄、性别分布)对比结果为:P>0.05,可行对比研究。此课题经伦理委员会批准。纳入病例:未合并组和合并组均进行血糖、血红蛋白等检查确诊为2型糖尿病者;合并组通过血管造影检查、病史询问等确诊合并存在心脑血管疾病;健康组未发现明显疾病;受检人员及家属了解研究且签署知情同意书;一般资料完整者;意识清晰、能进行正常言语沟通者。排除病例:存在其他慢性病者;原发性心脑血管疾病者;其他严重组织、器官、系统病变者;哺乳者;孕产妇;检查配合度较差、精神障碍者。

1.2方法:对所有人员进行颈动脉超声检查了解病变状况检测,采取美国GE公司生产的730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检查,探头频率为7MHz,检查前对颈部涂抹适量耦合剂,将超声探头放置在颈部检查,必要时进行加压检查,实施3次检测,并将三次检测值取平均值作为最终结果。并对所有人员进行血清炎症因子检查,进行肿瘤坏死因子-α、C反应蛋白、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1、可溶性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单核细胞趋化蛋白水平检测,采集受检人员清晨空腹状态下肘静脉血5mL,通过离心机进行离心分离处理,3000r/min,离心10min,获得血清,保存在-20℃冰箱,在2h内完成检测。使用美国Awareness公司ChemWell2910全自动生化免疫分析仪及配套试剂盒进行检测,对C反应蛋白实施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其余炎症因子使用酶联免疫吸附双抗体夹心法测定。所有检测过程均严格按照机器及试剂盒使用说明书实施。

1.3观察指标:①分析不同人员颈动脉检测结果,评价内容包括颈动脉内膜增厚、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颈动脉狭窄,当颈动脉内膜增厚处于0.9~1.5mm时表示存在颈动脉内膜增厚,当颈动脉内膜增厚>1.5mm时表示存在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当颈动脉管腔缩小>50%表示存在颈动脉狭窄。②分析炎症因子检测结果。

2 结 果

2.1不同人员颈动脉检测结果分析:健康组、未合并组、合并组患者的颈动脉内膜增厚、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颈动脉狭窄检出率组间对比均呈逐渐升高趋势,三组患者两两比较,差异显著(P<0.05),见表1。

2.2炎症因子检测结果分析:健康组、未合并组、合并组患者的肿瘤坏死因子-α、C反应蛋白、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1、可溶性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单核细胞趋化蛋白水平两两组间对比差异显著(P<0.05),且健康组、未合并组、合并组患者的肿瘤坏死因子-α、C反应蛋白、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1、可溶性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单核细胞趋化蛋白水平组间对比均呈逐渐升高趋势,且组间对比差异显著(P<0.05),见表2。

表1 不同人员颈动脉检测结果分析n(%)

表2 炎症因子检测结果分析

注:F/P为健康组、未合并组、合并组三组组间对比

3 讨 论

2型糖尿病是常见的慢性病类型,该病多在中老年人群中发生,且目前人类不良生活习惯增多,2型糖尿病发病人群也逐渐向年轻化方向发展。由于临床缺乏2型糖尿病患者的根治方法,而2型糖尿病患者病情控制不佳时可引起多种并发症,并危及生命安全,因此,积极控制2型糖尿病病情,预防并发症发生是2型糖尿病治疗的主要原则[2,3]。心脑血管疾病是2型糖尿病中较为严重的并发症类型,而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也会加重患者病情,并增加死亡风险。积极防治心脑血管疾病在延长2型糖尿病患者生存期中具有重要意义。

目前临床研究多认为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与颈动脉病变存在密切关联[4]。本研究中健康组、未合并组、合并组患者的颈动脉内膜增厚、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颈动脉狭窄检出率组间对比均呈逐渐升高趋势,且组间对比差异显著,证实颈动脉内膜增厚、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颈动脉狭窄均是诱发心脑血管疾病的重要因素,当颈动脉内膜增厚后、斑块形成后,将直接影响颈动脉内层管腔直径,从而影响血管内血流量,导致心脏、颅脑血供异常,血液循环异常,从而引发心脑血管疾病。因此根据颈动脉内膜检测结果可辅助心脑血管疾病风险预测。

炎症因子是参与或介导炎症反应的化学因子。目前研究发现炎症因子在机体多种生理过程中会发挥作用,如炎症因子可引起胰岛素抵抗,影响血糖控制效果,且炎症因子可引起血管内皮炎性损伤,使血小板聚集,加速血栓形成,并抑制血管内皮功能,从而使血管内皮通透性增加,且在炎症影响下,血脂等相关物质极易在血管内皮损伤部位沉积,从而引起管腔增厚,甚至引起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炎症因子在颈动脉粥样硬化中发挥着重要作用[5]。本研究对炎症因子与心血管病变的关系分析结果显示:健康组、未合并组、合并组患者的肿瘤坏死因子-α、C反应蛋白、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1、可溶性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单核细胞趋化蛋白水平组间对比均呈逐渐升高趋势,且组间对比差异显著,说明在心血管疾病发生后,患者机体内炎症因子水平明显升高,两者存在相关性。肿瘤坏死因子-α是常见的炎症因子,其可采集内皮细胞合成趋化蛋白、粘附因子,使内皮细胞通透性增加,促进炎性介质产生,加速动脉粥样硬化;C反应蛋白也可抑制血管内皮功能,使血管内皮损伤;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1、可溶性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可提升单核细胞对血管内皮的黏附效果,使得血管内皮损伤,血管通透性升高;单核细胞趋化蛋白也可促进单核细胞对血管内皮细胞的黏附效果,促进内膜增厚、斑块形成,引起动脉粥样硬化,促使心脑血管疾病发生[6]。因此通过炎症因子水平可辅助2型糖尿病患者心脑血管病变的评估和预测,并指导2型糖尿病患者心脑血管病变的早期预防。

综上所述,2型糖尿病炎症因子水平与心脑血管病变之间存在相关性,炎性因子是2型糖尿病患者合并心脑血管病变的危险因素,可通过监测炎症因子水平辅助心脑血管病变的防治。

猜你喜欢

心脑血管病心脑血管颈动脉
心脑血管内科护理安全隐患及防范措施探究
MTHFR C677T基因多态性与颈动脉狭窄及其侧支循环形成的关系
维生素D及钙补充影响POP人群心脑血管类疾病发生的临床调查
血压≥140/90,血管病升140%
不是所有药物都能掰开吃——心脑血管篇
基于深度学习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成分识别
超声评价颈动脉支架植入术后支架贴壁不良的价值
超声对颈动脉蹼的识别意义探讨
冬季谨防心脑血管疾病侵袭
沉默的杀手——心脑血管病,5秒要人命,该如何预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