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学生命教育班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

2020-04-28王小倩

江苏教育·班主任 2020年12期
关键词:生命观班本课程生命教育

【摘 要】生命教育班本课程结合学生生活及中华民族的文化背景,通过专题教育与学科渗透、课堂学习与实践活动、师生共读与阅读延伸、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相结合的实施途径,引导学生正确对待生与死,树立正确的生命观;勇敢面对挫折,培养阳光的心态;理解生命的共生性,追寻生命的崇高意义。

【关键词】生命教育;班本课程;生命观;阳光心态

【中图分类号】G625.1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005-6009(2020)95-0067-04

【作者简介】王小倩,江苏省徐州市青年路小学(江苏徐州,221000)副校长,高级教师,江苏省思品特级教师,全国模范教师,徐州小学思想政治名师工作室主持人。

生命是从生到死的完整过程。“死亡”是生命教育中不可回避的话题,以生死为取向的生命教育旨在通过恰当的方式与儿童讨论生与死的关系,引导儿童确立正确的生命观,从而让他们学会珍爱生命,知道生命的意义,积极追求生命的价值。

一、生命教育实施的意义和价值

纵观国内外,针对儿童的生命教育一般分为三个层次:一是以生活技能、生命安全教育为取向的生存教育;二是以性格、修养、信仰、感恩为取向的生命发展教育;三是以死亡与生命关系为议题的生死取向的生命教育。欧美、日本等发达国家及我国香港、台湾地区的生命教育体系比较完善,他们不仅在中小学普及了生命教育,美国、澳大利亚、日本等国家还有专门的死亡教育课,引导学生敬畏生命、珍爱生命,积极面对挫折和困难。近年来,我国大陆地区也开始重视生命教育,但生活技能和生命安全教育居多。究其原因:一是中国文化背景和传统习俗的影响,“敬鬼神而远之”“死者为尊”“死者为大”,生活中忌谈死亡;二是很多父母不知道如何跟孩子谈论死亡,担心孩子无法理解,造成其对死亡的误解;三是还没有形成健全的生命教育课程内容和系统的教学计划。

心理学研究表明,儿童对死亡的认识一般经历三个阶段:0~3岁“分离的阶段”,不能区分“死亡”和“分离”,认为“死亡”只是“短暂”的离开;3~6岁“结构性阶段”,认识到死亡是“不动”“不呼吸”,但还不能理解死亡与生命的关系;6~12岁“功能性”阶段,对死亡有了抽象的思考,认识到死亡就是永远地离开,会对死亡产生恐惧、焦虑、悲伤等情绪,会担心家人死去,遇到挫折时会因对生命的意义没有正确的理解,加之缺乏解决问题的能力和经验,而选择用“死亡”来逃避困难。因此,小学阶段非常有必要开发生命教育班本课程,对学生进行系统的教育引导。

二、生命教育班本课程的目标与内容

1.生命教育班本课程的目标确定。

我们将生命教育班本课程目标确定为:正确认识生死的关系,形成积极的生命观,培养热爱生命的情感;疏导悲伤情绪,学会面对挫折,学会坚强,形成健全人格,阳光心态;正确认识自我,理解生命的共生性,懂得珍惜感恩,学会生命关怀。

课程总目标之下,我们根据学生不同的年段特点设置了阶段目标。第一阶段(1-2年级)主要是让学生感受生命诞生的喜悦,认识、悦纳自我,珍视生命的独特价值;学会呵护动植物,体贴父母亲人,关心朋友;能够掌握照顾花草和动物的基本知识,掌握家务劳动的基本技能。第二阶段(3-4年级)主要是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生死观和积极的生命态度,热爱生命,敬畏生命;学会处理悲伤情绪,勇敢面对挫折,培养阳光心态;能够正确认识死亡与生命的关系,了解葬礼的基本知识与习俗,维护生命尊严。第三阶段(5-6年级)主要是帮助学生理解生命的崇高意义与价值,学会珍惜、感恩与奉献;学会关怀他人,积极参加社区服务,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能够认识自我与环境、自我与他人的生命共生关系。

2.生命教育班本课程的内容设计。

儿童的生活中会有很多与“生”“死”相关的事件,我们利用这些素材,结合中华民族的文化背景,将课程内容设计为六个单元,分别是“生命的诞生”“生命的成长”“死亡的秘密”“生命的共生”“生命的挑战”“生命的赞歌”,每个单元包括三个主题活动,一份推荐阅读书目。具体内容见下页表1。

三、生命教育班本课程的实施原则

1.专题教育与学科渗透相结合。

有规划的专题教育能够系统、全面、深入地实现生命教育课程目标,我们利用班队课时间,每个月开展一到两次专题教育,逐步推进实施。2020年一场始料未及的疫情,打乱了人们正常的生活节奏。我结合当下生活,举行主题为“谢谢您,平凡的中国人”生命教育班本活动,组织学生交流分享逆行英雄们的动人故事,致敬所有冲在抗击疫情一线的英雄,引导学生发现生命的意义。

在专题教育活动之外,我们还将生命教育的相关内容渗透到学科教学中。语文课上,我们通过一篇篇文质兼美的文章,激发学生对生活的美好憧憬和对生命的热爱;数学课上,我们通过思维的训练,提高学生对事物的分析判断能力;心理健康教育课上,我们帮助学生发现自我、悦纳自我;科学课上,我们通过对自然世界的探索,引导学生认识生命、呵护生命;绘画和音乐课上,我们通过艺术作品欣赏,提升学生发现生命之美、感受生命之美的能力;体育课上,我们通过运动训练,培养学生坚韧不拔的品质。

2.课堂学习与实践活动相结合。

生命教育要突出实践体验,教师要引领学生走进自然、走进社会。我们一起走进大自然,观察花草树木和鸟鱼虫兽,让学生在家养一养小动物、种一种花木,在和大自然亲密的接触中感悟生命的活力与美好,学会热爱自然、敬畏生命;我们一起走进社区,参加志愿活动,在社会服务中学会关怀他人、无私奉献;我们为小动物举行葬礼,在直面死亡中学会调整情绪,理解生命轮回;我们开展实地研学活动,一起走进生命科学研究、环保、城市规划、土地水利等部门,在研学中加深生命共生的认知。

3.师生共读与阅读延伸相结合。

学生对“死亡”这个话题的心理反应是复杂的,阅读文学作品能让学生在他者的叙述中正确认识死亡,更好地理解生命的意义,形成健全人格。我们组织师生共读《一片叶子落下来》,这是一个关于生命的童话,是一个充满了生命的哲思和人生的智慧的绘本故事。师生共读过程中,我设计了一系列引导问题,引导学生对生命进行深度思考,形成积极正向的生命态度。如:树叶在四季有什么变化?冬季树叶为什么会凋零?树叶落下来还会回到大树上吗?它们去哪儿了?既然树叶迟早要飘落死掉,那为什么还要生长在树上?教师通过问题引领,由浅入深地与学生谈论死亡,引导学生思考死与生的关系。

4.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相结合。

学校生命教育离不开家庭的参与,只有父母对死亡和生命有正确的认识,才能正确引领孩子面对死亡、理解生命。我们建议父母在日常生活中多与孩子谈论生死,谈论人生意义。例如:利用家庭宠物的生死,告诉他们是生命就会有生老病死,这是自然规律,引导孩子理解生与死的关系;利用清明节或已逝亲人的忌日,带孩子扫墓,和孩子回忆过往的幸福时光,引导他们学会释放悲伤,学会珍惜当下,感悟生命的美好。

生命教育班本课程实施一段时间后,笔者通过调查问卷和访谈,从对死亡的认知、自我认识、生命态度等几个方面了解课程实施的效果,被调查学生表示“认识了生命的可贵”“知道自己是独一无二的”“更珍惜每一天的美好时光了”“生命来之不易,我们要珍惜有限的生命”……可以看出,课程实施的效果还是很好的。当然,结合实践情况,我以为课程实施中还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小学低、中、高年级学生有不同的认知能力和心理承受能力,课程实施要依此调整,选择适当的教学内容;课程实施过程中,师生在谈论死亡的话题时,教师要注意正向引导,淡化死亡的细节,突出生命的坚韧与理性;教师要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及时进行心理调适,调整教学方法,避免给学生造成压力;课程实施可以与挫折教育、生命安全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结合,进行适当延展融合。

【参考文献】

[1]朱小蔓.情感教育论纲[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9.

[2]加雷斯·B.馬修斯.童年哲学[M].刘晓东,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8.

[3]王苏维.基于生死取向的生命教育课程在小学生中应用的效果研究[D].广州:南方医科大学,2018.

猜你喜欢

生命观班本课程生命教育
基于儿童语言表达力培育的班本课程实践
以“乡下人”身份论沈从文的生命观
生物教学中的德育教育
特色龙城,润养课程
浅论中学生物教学中的“三生观”教育
儒家生命观对大学生生命教育的启示
成就最美善的生命
浅析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生命教育
语文教学中的生命教育
课程园本化背景下幼儿园主题活动的设计与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