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融合”理念的劳动教育实施路径
2020-04-28王文婧
【摘 要】推进劳动教育在中小学校办学中取得“合理”实践仍然面临阻碍,而以“融合”的视角看待劳动教育,有利于扩展劳动教育自身的时间和空间形态,使劳动教育焕发出更加蓬勃的生命力;有利于实现劳动教育与其他“四育”的融通,指向全面育人和学生综合素养的提升。普通高中劳动教育走向融合的实践路径主要有校园文化有效聚合、课程设计全面整合、学科教学紧密结合和多方主体协同配合。
【关键词】劳动教育;融合;普通高中;实践路径
【中图分类号】G40-01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20)95-0011-03
【作者简介】王文婧,江苏省南菁高级中学(江苏江阴,214000)教师。
一、新时代背景下劳动教育内涵的重新理解
新时代背景下,劳动教育作为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体系的关键环节已然在宏观层面的国家教育方针中获得了“合法”地位,但是,如何推进劳动教育在中观层面的区域治理和微观层面的学校办学中取得“合理”实践仍然面临阻碍,这就需要科学认识和把握新时代劳动教育的内涵。
从历史维度来看,人类劳动不仅是人现实的社会性本质生成的根据,而且是推进人类不断生长自由创造力量、改变世界和解放自身的历史运动动力。通过劳动,人超越了作为物种生命存在的自然性,实现了对自由创造性的占有。究其本质,劳动是促进人身心解放的活动载体,是使人成为人的根本手段,劳动教育天然地蕴含着人性意义和人性底蕴。因此,在我国的教育史上,劳动教育一直被视作自由全面发展教育目的的基本内容和重要途径。
从现实维度来看,随着现代社会信息化、数字化、智能化的不断发展,传统的劳动形态正发生着前所未有的变革,创造性劳动、服务性劳动、非物质性劳动逐步占据高位,劳动的复杂性、抽象性、象征性进一步增强。当前的劳动除了传统意义上的生产实践之外,更多的则指向创新创造实践和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为了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劳动教育必须回到现实的社会关系中,复归人性。
质言之,新时代的劳动教育不应仅仅囿于培养人的劳动技能进而服务社会经济发展的外在价值,而更应着眼于其内在的育人价值,让学生在学习和掌握基本劳动知识技能的基础上,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培育积极的劳动精神,塑造优秀的劳动品质。
二、普通高中劳动教育走向融合的价值定位
劳动教育,兹事体大。它不仅是我国国民教育体系的重要内容,也是学生成长的必要途径,直接决定了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劳动精神面貌、劳动价值取向和劳动技能水平。然而,在面临巨大升学压力的普通高中阶段,劳动教育一直都是被弱化、淡化、边缘化的“重灾区”,学生们大多忙于繁重的学业,“不想劳动”“不愿劳动”,家长们普遍认为劳动对孩子学习成绩的提升没有实际用处,很多学校在推动劳动教育有效落实的进程中仍处于“蒙昧”状态,缺乏准确定位和系统建构。由此看来,在把握劳动教育独立性的前提下,联系经济社会发展变化和学生生活实际,发挥劳动教育的教育全属性,实现其与诸多教育要素的有机融合显得尤为重要。
其一,有利于扩展劳动教育自身的时间和空间形态,使劳动教育焕发出更加蓬勃的生命力。长期以来,劳动教育无法在学校教育中实现理性归位,首要原因就在于教育者对劳动教育的认识不足,以“融合”的视角看待普通高中劳动教育,实际上是对劳动教育本身及其内外部关系的重新建构。将劳动教育与其他教育要素有机融合,构筑劳动教育在学校教育生活中的隐性链条,把劳动教育的核心价值融于学科课程、技术课程、综合实践活动中,有助于破除确定性思维影响下教育诸要素之间的壁垒,从而使劳动教育的形态得以在时间和空间上获得延展,知识世界与生活世界的联系得到深化。
其二,有利于实现劳动教育与其他“四育”的融通,指向全面育人和学生综合素养的提升。毋庸置疑,在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体系中,劳动教育具有更基础、更原初的作用和意义,从基本素质转化为具有生产能力的劳动者,必须经由劳动教育的中介环节,以劳树德、以劳增智、以劳强体、以劳育美,从而促进人的发展。学生的全面发展是一个表征整体质量的概念,而非德、智、体、美、劳“五育”之间的机械叠加,促进劳动教育与其他教育诸要素的深度融合,能够更有效地助推劳动教育发挥其在“五育”中的基础地位、中介作用,转变“五育”之间相互割裂的现状,实现劳动教育与其他“四育”的融通,指向全人教育。
三、普通高中劳动教育走向融合的实践路径
在江苏省南菁高级中学(以下简称“南菁高中”),劳动教育一直深受重视,近年来,学校尝试以“五育并举”的理念和思维方式为基础,落实“五育”深度融合机制,推动学校育人模式转型,致力于打造围绕“五育”、为了“五育”、在“五育”中的学校教育生态。以劳动教育为着力点,通过校园文化有效聚合、课程设计全面整合、学科教学紧密结合、多方主体协同配合的四维布局,有效推动了普通高中劳动教育走向融合的实践探索。
其一,校园文化有效聚合。南菁高中作为屹立在长江之滨的一所百年名校,自然風光得天独厚,校园之中,除了有亭台楼阁、花草树木,还有山坡畎亩、小溪池塘。学校依托特有的在地资源,打造了温室花房、果蔬菜园、山坡种植区等劳动实践基地,并结合时令、节气、传统节日等开展相应的劳动学习与实践。长期以来,学生置身于充满自然元素的劳动场域中,动手实践、出力流汗、接受锻炼、磨炼意志,在劳动过程中感知生活世界,懂劳动之义、明劳动之理,逐渐形成了尊重劳动、热爱劳动、崇尚劳动的校园文化,建立起了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自我的和谐关系。
其二,课程设计全面整合。学校以劳动教育为抓手,借鉴美育课程基地、微科技课程基地的实施经验,逐步建立起以劳动教育课程基地为平台的劳动教育课程体系,开发了多门主题鲜明、富有特色的劳动教育校本课程,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如“气候环境对种植的影响”“菊花的育苗与栽培”“收割油菜并拔根”“鱼苗的喂养”“郁金香特点与种植以及插花知识”“无人机在现代农业中的应用”“用科技感知生长的力量”等。多方位、有层次、重逻辑的劳动教育课程设计不仅适应了现代科技发展和产业变革的要求,也有助于学生道德的提升、智慧的增长、体质的强健、美感的涵养,彰显了综合育人价值。
其三,学科教学紧密结合。设置专门的劳动教育课程固然重要,但学校也应探索更为广阔的劳动教育空间。南菁高中着眼于“五育融合”“五育贯通”,充分挖掘语文、历史、地理、艺术、体育、计算机、数学、物理、化学、生物等学科中蕴含的劳动教育素材,并将其与德育、智育、体育、美育融合在一起,整合多学科师资智慧和教学资源,推进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五育并举”与课堂转型,深化多学科渗透、多形态结合、多路径实施的育人实践,推动了学校劳动教育科学、有序、长效开展。
其四,多方主体协同配合。在学校内部,以学生为中心,协同教师、家长和校友,构建了全员、全程、全覆盖的立体化劳动教育常态推进体系,整体设计基于每日、每周、每月的劳动清单,持续开展日常生活劳动,强化良好的劳动习惯;系统整合教师、家长、校友资源,开设劳动教育能量课堂,帮助学生实现更全面的职业认知,塑造正确的职业价值观。在学校外部,联合江阴市生态环境局,成立了环境科普实践基地,丰富劳动教育社会资源;与其他学校建立合作关系,共同开展劳动教育,联合举办研修活动,致力于资源共享,成果互惠。
【参考文献】
[1]程从柱.劳动教育何以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基于马克思主义劳动观和人的发展观的考察[J].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3):16-26.
[2]肖绍明,扈中平.重释劳动教育的人性意义[J].现代教育论丛,2013(4):7-12.
[3]李建国,万成.从“德智体美”到“德智体美劳”——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关于“培养什么样的人”论述的承变[J].现代教育科学,2019(6):83-88.
[4]肖绍明,扈中平.新时代劳动教育何以必要和可能[J].教育研究,2019(8):42-50.
[5]林克松,熊晴.走向跨界融合:新时代劳动教育课程建设的价值、认识与实践[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20(2):57-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