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城市小学生劳动教育的实践圈
2020-04-28李伟平王静
李伟平 王静
【摘 要】城市小学实施劳動教育,应充分挖掘与运用地域资源,构建家庭、学校与社会三大劳动实践圈,通过调动多样人力资源、科学设计与实施劳动教育的多种课型,促进学生在综合融通的劳动实践中学习劳动技能、弘扬劳动精神、培养劳动习惯。
【关键词】劳动教育;劳动实践圈;劳动课型
【中图分类号】G621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005-6009(2020)95-0020-03
【作者简介】1.李伟平,江苏省常州市局前街小学(江苏常州,213003)校长,江苏省语文特级教师,正高级教师;2.王静,江苏省常州市局前街小学教育集团华润小学(江苏常州,213004)课程与教学中心主任,高级教师。
为了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适应未来需要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我们根据城市学校的特点,构建了家庭、学校和社会三大劳动实践圈,让学生在劳动实践中树立崇尚劳动、尊重劳动的意识,学习劳动技能,弘扬劳动精神,培养劳动习惯。
一、劳动实践圈的构成
学校通过开发校内资源和校外资源,构建城市小学生劳动实践圈,包括家庭、学校和社会三大劳动实践圈。
家庭劳动实践圈以建构和谐的家庭关系和主动参与家庭生活为目标,以家长作为儿童劳动的引领者、示范者和指导者,引导学生从家人与家庭生活、衣食住行生活、消费生活三大生活领域进行体验式学习。
学校劳动实践圈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在校园内开展“我是校园小主人”的校园劳动岗位实践体验。例如,可在班级内设置如下劳动岗位:桌椅小管家、黑板美容师、地面清洁员、图书管理员等。二是学校对校园环境进行规划设计,将校园规划为农业区、商业区、工业区、军事区等多个劳动职业实践区域,并在每个区域内设立相应的工坊,让学生在校内建立的真实劳动场景中进行各种岗位体验。以学校农业劳作实践圈——“生态园”为例,生态园分为湿地区、水培区、土培区、智培区四大区域。
社会劳动实践圈以校园为圆心,划分了三大实践基地。一是社区内的“商业实践基地”;二是社区边的“科技文化实践基地”;三是社区外以公园、采摘园、农场等农业示范区为主的“农业实践基地”。
二、基于实践圈实施劳动教育
劳动实践圈的内容是丰富的,我们把劳动教育与学科教学、班队活动、节假日活动和学生的日常生活相结合,按劳动教育课程内容的需要,通过“集中实施”和“分散推进”两大方式,综合融通地加以实施。
1.集中实施。
主要是每周开设1节劳动教育课,灵活机动地利用综合实践活动课或班队课的课时,或者是结合学科中的与劳动相关的内容实施。如将道德与法治课中的“社会服务类”内容,与劳动教育整合,由道德与法治教师在道德与法治课上进行社会服务劳动实践指导;将劳动实践与语文习作教学进行整合,由语文教师在语文课上进行指导。再如:每周1节的劳动课在开展评价的时候,可放在班队课中进行;在进行设计创作时,可放在综合实践活动课上进行。
2.分散推进。
主要是渗透在学生日常学习生活中、节假日中和校外社会服务中。如在期中游历活动中,就可以设计以职业活动为主题的体验活动,如在交警大队体验警察的忠于职守、在校外农场体验农民的种植辛劳。
再如结合家庭劳动圈和学校劳动圈中的日常劳动岗位开展劳动实践。在家庭劳动圈中,学生首先做好日常的自我服务,如自己穿衣、吃饭、整理房间等;其次,做好家庭劳动小岗位的实践工作,如择菜、摆碗筷、洗碗和浇花等。在学校劳动圈中,学生首先做好自我服务劳动,如自己戴红领巾,自己整理书包等;其次,做好班级和学校的劳动岗位的实践工作,如擦黑板、排桌椅、倒垃圾、打扫教室和公共卫生包干区等。
三、劳动教育实践圈的人力资源开发
从劳动教育人力资源的功能来分,有“设计者”和“实施指导者”;从劳动教育人力资源的来源来分,有“校内指导力量”和“校外指导力量”。
1.劳动教育的设计者和实施指导者。
学校的劳动课教师、科学课教师、班主任和教育科研中心的教师以及部分家长和学生组成“城市小学生劳动实践圈构建”的项目小组,主要由他们负责设计三大劳动实践圈的内容,设计基于劳动实践圈的劳动教育的目标任务、内容形式以及评价方式等。所有学科的教师和部分家长是劳动教育实施的指导者。这里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学生也参与到劳动教育的设计与实施指导之中,充分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
听取与吸纳学生的意见,可以提高劳动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在三大劳动实践圈设计和构建前,通过调查问卷和访谈等形式了解学生的想法;在劳动实践圈建设过程中,让学生亲自参与劳动实践;实施一段时间后,再听取学生的意见,不断地进行改进。学生参与设计与建设的过程本身也是一种真实的劳动实践。有些学生的劳动能力强,在具体的劳动实践过程中,也可以当小老师指导小伙伴的劳动实践,以弥补教师指导力量的不足,有时效果比教师指导效果还要好。
2.校内指导力量和校外指导力量。
校内指导力量是指学校所有教职员工和部分学生,主要力量是班主任。值得一提的是,学校的清洁工、食堂人员、绿化工和修理工都参与到学生劳动教育中。校外指导力量主要指家长,具体负责家庭劳动圈的指导工作,充分发挥家长的身份作用。还有社会劳动圈中企业单位与相关场所的人员。我们还特聘了一些劳动模范、劳动专家和能工巧匠担任劳动教育的技术顾问,主要负责社会劳动圈的指导任务,充分发挥他们的专业优势。
四、基于实践圈的劳动教育课型
基于劳动实践圈的劳动教育,一方面采用劳动课的教学,一方面采用日常的劳动实践。劳动课的教学,有别于其他学科的学习,更加注重动手实践体验,教学方式上更多采用动作示范,更加注重直接体验的获得。劳动课的教学也是有规律可循的,我们根据劳动的内容与形式的不同,探索了几种劳动课的课型:
1.探究学习课型。
在探究学习课上,教师引导学生通过观察与思考现实生活中的劳动现象与问题,搜集与分析资料,通过讨论与交流,逐步提出自己感兴趣或关注的劳动问题,然后由小组或班集体汇总、归纳、整理后确立劳动教育主题。当然,在课程的实施初期,主题也可由教师提出,学生选择,或学生提出,教师指导,通过多种途径让学生自主拟定“有趣、新奇、富有研究价值”的劳动教育主题。可设计与实施“劳动的起源探一探”“劳动与人类进化的关系”“自我服务劳动与生活、生存能力”等劳动教育主题,引导学生去探究劳动的奥秘。
2.实践体验课型。
“人人动手实践,个个动脑创造。”这是劳动实践体验课的价值取向之一。学生劳动体验的获得、技术素养的形成离不开课堂内外的实践体验。学生可以进行小制作、小设计、小发明及文化、艺术等动手与动脑的创意实践体验,也可以进行自我服务劳动、班级岗位劳动和社会田间劳作的实践体验。
3.展示评价课型。
展示评价课,是对前一阶段的劳动教育活动情况进行的总结交流和成果展示课型,包括“确定主题—策划方案—成果展示—交流评价—总结得失”。既要有物化成果的展示交流,更要有成功经验和失败教训的交流。对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来讲,成功的经验、失败的教训,是学生活动后所取得的比物化成果更重要的成果。可设计“劳动之星评一评”“劳动技能秀一秀”“劳动感受谈一谈”等教学活动环节。
在城市小学实施劳动教育,应该根据城市区域的特点,因地制宜,充分挖掘和转化各类地域资源和人力资源,灵活机动、综合融通而又科学有效地开展,这样才能使城市小学生的劳动教育真正落到实处,从而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