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病人外周静脉输液渗漏的常见因素及针对性护理策略
2020-04-27吴芳
吴 芳
(吴中人民医院,江苏 苏州 215000)
在临床治疗中,静脉输液是常用的一种方法,通常指的是在无菌操作下将药物或无菌液体经静脉直接输入人体的一种手段。临床研究资料表明,静脉输液一方面可以使机体的电解质和酸碱平衡维持正常,还能纠正人体的体液失衡,也是抢救和治疗危重症患者的一个有效方法[1]。但是在外周静脉输液的过程中,容易出现诸多并发症,尤其是静脉渗漏性损伤,其发生机制复杂,与静脉穿刺途径、输注液体pH值以及渗透压等诸多因素有关。老年患者由于血管弹性小、硬化度高,再加上患者存在认知障碍,不能及时反馈自身感受,并且病情变化快,发生外周静脉输液渗漏的风险较高,所以加强护理干预尤为重要。因此,本文对老年病人外周静脉输液渗漏的常见原因进行了分析,并且提出针对性护理措施,现报道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2018年3月-2020年3月期间收治的172例老年患者为研究对象,年龄62-83岁,平均(72.4±9.1)岁,其中70例为女性、102例为男性。入选标准:①临床资料完善;②经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③患者及家属对本次研究知情,且签署同意书。排除标准:①严重精神异常或意识障碍者;②不愿意参与研究者;③临床资料缺失者;④中途退出研究者。
1.2 方法
全面搜集所有患者的基本资料,对外周静脉输液渗漏发生情况进行统计,并且分析相关影响因素,包括护理人员因素、疾病因素、药物因素以及患者因素等。
1.3 观察指标
根据临床表现,对外周静脉输液渗漏性损伤进行分级:①I级。皮肤发凉,水肿范围最大直径<2.5 cm,皮肤白,且合并或不合并疼痛;②Ⅱ级。水肿范围最大直径为2.5-15 cm,皮肤发白,皮肤发凉,且合并疼痛;③Ⅲ级。水肿范围最大直径>15 cm,皮肤呈半透明状,发白,且出现中度疼痛。
1.4 统计学分析
由SPSS 24.0软件分析,其中计数资料采用百分率(%)表示,组间对比行x2检验,以P<0.05表示有差异。
2 结 果
2.1 外周静脉输液渗漏发生情况
本组的172例患者中,63例出现外周静脉输液渗漏,发生率为36.63%,其中42例为I级渗出,占66.67%,20例为Ⅱ级渗出,占31.75%,1例为Ⅲ级渗出,占1.59%,见表1。
2.2 外周静脉输液渗漏的常见因素
在常见因素方面,患者自身因素占有较高的比例,其次为疾病因素、药物因素以及护理人员因素等,见表2。
表1 外周静脉输液渗漏分级
表2 外周静脉输液渗漏常见因素分布
3 讨 论
3.1 老年人外周静脉输液渗漏的常见因素
通常情况下,外周静脉输液渗漏发病后,以局部组织苍白、肿胀为主要表现,往往合并刺痛、烧灼样痛,皮肤变硬发黑,局部水泡,回抽无回血,滴注不畅,严重的情况下,还会使溃疡形成,增加患者痛苦,具有较大的危害性[2]。本次研究发现,导致老年人外周静脉输液渗漏的因素有很多,包括以下几点:①患者自身因素。老年人因为年龄较大,血管脆性增加,弹性下降,血管壁变硬增厚,管腔狭窄,并且一些患者缺乏感知,处于休克或昏迷状态,损伤全身微循环,增加血管壁的通透性,从而导致液体外渗;②疾病因素。糖尿病患者因为脂肪、糖代谢障碍可出现静脉滴注外渗;若患者合并凝血功能障碍,由于血凝块对血管壁和穿刺针周围的间隙封闭不严而出现药物外渗[3]。同时,对于癌症患者,因为化疗次数多,损伤血管壁而诱发机械性损伤,再加上静脉血管壁比较脆弱,穿刺难度大,也容易出现液体外渗;③药物因素。一般与单位药物浓度过高和药物自身理化因素有关,比如垂体后叶素、去甲肾上腺素以及多巴胺等缩血管药物;一些化疗药物如阳离子溶液、高渗性的长春新碱等。这些药物可使血管周围渗透压发生改变,使血管壁通透性增加,从而诱发静脉滴注外渗。同时,药物刺激还能增加毛细血管收缩和痉挛,减少局部组织供血,使组织出现缺血性坏死,从而导致药物外渗;④护理人员因素。护理人员因为基本功不过硬,缺乏护理专业知识,不能清楚认识局部解剖位置,没有妥善固定针头,不熟练穿刺技术或者血管选择失当等,都会诱发机械性损伤。同时,患者不信任护士或者第1次穿刺失败,会使患者过度紧张,降低依从性,从而出现液体外渗。
3.2 针对性护理措施
3.2.1 加强基本技能培训
科室和医院要建立严格的培训制度,对规范的操作标准和流程进行制定,并且定期组织护士参加培训,对穿刺技能的相关知识进行学习,完成培训后,通过竞赛和考核的方法,使护士的穿刺水平提高。同时,通过专业基础知识的培训,使护士了解静脉滴注时出现液体渗漏与诸多因素有关,比如变态反应、酸碱度、药物浓度以及渗透压等。护士对使用的注意事项和药物的各种性能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和了解,能够在日常护理工作中,对滴注速度和输入药液浓度进行控制,避免损伤血管。
3.2.2 合理、正确选择穿刺静脉
为了使药物对血管的浓度和化学性刺激,应该将药物的性质作为基本依据,合理选择血管。若药物对血管有较强的刺激性,应该尽量选择直且粗的血管;如患者的静脉滴注时间较长且次数多,比如血液病、肿瘤患者,应该建立静脉使用计划,即经中心静脉穿刺(central venus catheter,CVC)置管滴注。同时,还应该充分考虑到个体差异性,并且将不同疾病的血管特点作为基本依据,尽量避免同一部位反复多次、长时间滴注,诱发多处血管壁穿孔而导致局部渗液、渗血。
3.2.3 掌握药物的性能、特点以及注意事项
在外周静脉输液滴注时,要对药物的输入浓度和速度进行调整,比如持续输注多巴胺、间羟胺时,应该通过留置针建立2条静脉通道,每2-3h进行1次交替使用,预防局部组织坏死。同时,在输注具有较强刺激性的药物前,应该先运用生理盐水进行冲管,确定针头留在血管内后才能输入药物,并且输注期间,要对药物速度和浓度进行控制,保护血管,预防外周静脉输液渗漏[4]。
3.2.4 选择合适的静脉滴注器材
护理人员要将输液针留置时间、治疗方案以及血管的完整性作为基本依据,再与现有的护理装置和患者意愿相结合,对适合患者血管通路的导管类型进行选择,比如中心或外周静脉置管。通常情况下,在输注细胞毒性药物时,应该采用中心静脉导管;而输注阳离子、高渗性、刺激性以及血管活性药物时,也需要中心静脉导管,使药液对血管的持续刺激减少。
3.2.5 健康教育
护理人员要主动与患者进行交流和沟通,根据患者的文化程度,通过播放视频、发放宣传册、开展讲座以及一对一交流等方式,对患者进行健康教育,耐心讲解外周静脉输注的相关知识,使患者正确认识外周静脉输注,并且多关心和鼓励患者,提高患者治疗依从性[5]。同时,输液期间,护理人员要加强监测,一旦发现药液外渗,应该立刻停止输注,并且对滴注部位进行更换,从而降低药物对组织的毒性作用。
综上所述,老年患者发生外周静脉输液渗漏的风险较高,与诸多影响因素有关,应该加强护理干预,建立一套完善的管理制度,采取有效措施,预防外周静脉输液渗漏,从而确保治疗效果,具有一定的推广运用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