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维互动在小学数学课堂的实现
2020-04-26黄子缔
黄子缔
【摘要】在小学数学课堂中,教师不是知识的简单传授者,还要在与学生的多维互动过程中提高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和理性分析问题能力,实现学生的思维多种体验,实现数学课堂的教学价值。多维互动的小学数学课堂,是师生、生生、生本的自然、智慧的对话,是师生、生生互动交流、体验感悟和生命成长的学习场。
【关键词】多维互动;小学数学课堂;实现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指出:“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选择适当的教学方式,因势利导、适时调控,努力营造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生动活泼的课堂氛围,形成有产的学习活动。”[1]可见,在小学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不是知识的简单传授者,还是学生生命成长的促进者。多维互动的小学数学课堂提倡在开放的师生、生生、生本互动中引发学生学习方法的变革,彰显数学课堂教学的教学价值,让每个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让课堂学习成为学生生命成长的乐园,从而达到提高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目的。
一、在教学情境中互动,健全学生的心智
创设合适的数学教学情境是实现多维互动教学课堂的有效途径。数学知识源于生活,寓于生活,但又高于生活。在机械式的课堂教学上,学生往往容易觉得枯燥无味,对数学学习缺乏兴趣。因此,教师要立足于学生的视角,创设贴近学生生活的情境或者趣味性的数学教学情境,让数学教学融入“生活中的数学”“数学中的生活”。这样不仅有利于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而且有利于数学活动的开展,促进数学课堂教学的推进。
例如在教学“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时,笔者让全班学生一起做了有趣的游戏活动,创设了有趣的教学情境。
师:我们班有48位同学,现在我请班上的22位男同学起立,站到教室外面,教室里剩的都是女同学,那么女同学有多少人?请写出计算过程。
生1:女同学有26人。48-22=26(人)。
师:回答正确。现在请所有的同学回到教室坐好。请第一组的12位同学起立,站到教室外面,现在教室里剩下多少人?请写出计算过程。
生2:教室里剩下36人。48-12=36(人)。
师:回答正确。现在请所有的同学离开教室,先进来25位同学,再进来16位同学,现在教室有多少人?教室外面有多少人?
生3:教室里有41人。25+16=41(人)。教室外面有7人。48-41=7(人)。
创建上述教学情境,将原本枯燥乏味的数学课堂教学融入生动的游戏活动中,让学生在师生、生生的积极互动过程中发现数学的真谛,体验到数学的乐趣,不仅获得了学习上的满足,而且收获了精神上的愉悦。学生们在这种自然、真实的生活情境中不仅对所学知识产生了亲切感,产生了知识的“移情”,而且加强了对数学概念、数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在教学情境中互动教学,学生收获的不再是冰冷的理论概念,而且是基于生活现象的数学思考,不仅突出了学生的教学主体地位,而且促进了学生心智健全发展。
二、在体验中互动,习得方法的知识
以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为代表的建构主义教学理论认为,教学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和对所学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学习的建构过程不是教师传授与灌输的结果,而是学习者通过亲身经历以及与学习环境的交流、互动作用来实现的。在多维互动的数学课堂中,教师要充分挖掘和利用教学资源,通过开展有意义的教学活动,引导师生、生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使学生在亲身经历的过程中获得对数学知识的深层次感悟。
例如在教学三年级下册“面积”时,笔者设计了非常有意义的教学活动:出示四组图形(如图1),发给学生一些工具(剪刀、透明格子板等),让学生进行“比一比,哪个大”的实验。
比一比,下面的每组图形中谁的面积大?
生1:第(1)和第(2)组图形,可以用剪刀剪下来,运用重叠的方法来比较,很快就会发现右边的图形面积大一些。
生2:第(1)和第(2)组图形,不用重叠法,用眼睛观察,也很容易发现右边的图形面积大一些。
师:是的,这种方法叫作观察法。
生3:第(3)组的面积大小比较就难一些。我先把平等四边形剪开,拼成长方形,再将这两个长方形重叠进行比较,发现这两个图形的面积一样大。
师:真棒!这种方法叫作割补法。那么,第(4)组图形,哪个面积大?
生4:我感觉左边的长方形大一些。
生5:我不同意。我用重叠法进行比较,觉得右边的正方形面积大一些。
生6:我不同意。我试了一下,重叠法比较不了。
师进行引导:同学们能用透明格子板来试试吗?
学生们纷纷拿出透明格子板来进行比对。
生7:是右边的正方形面积大一些。长方形占有15格,正方形占有16格,正方形面积大一些(如图2)。
被誉为“近代科学的始祖”的法国著名哲学家、物理学家、数学家笛卡尔说过:“最有价值的知识莫过于方法的知识。”[2]引導学生运用多种方法进行面积大小比较,学生亲身经历了“合适方法—不合适方法—选出合适方法”的多层次教学体验活动,体验、尝试、发现合适的方法来比较面积的大小。在这样的体验式教学互动中,学生有了个性化的学习、发展空间,感受到自我发现和自主探索的快乐,形成了对数学知识的理性判断,提升了数学核心素养。
三、在探究中互动,收获成就感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明确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因此,小学数学教师要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设计教学活动,为学生提供动手实践、自主探索的机会,从而激发学生积极思考、勇于探索的精神,达到发展学生数学思维、开发学习潜能、提升综合素养的目的。多维度互动的数学课堂,正是为学生提供了这样的教学氛围,促使学生在自主探究过程中收获成就感。
例如在教学四年级下册“三角形”时,笔者带领学生一起做实验,让学生理解三角形的三边关系。笔者给学生发放了不同长度的小棒,让学生试试能不能围成三角形(如表1)。
生1:第一组2cm、3cm、6cm的三根小棒不能围成三角形。两根小棒的长度加起来没有另一根小棒长。所以在两边的和小于第三边,不能围成三角形(如图3)。
生2:第二组3cm、6cm、9cm三根小棒也不能围成三角形。两根小棒的长度加起刚好等于另一根小棒长度,怎么摆也围不成三角形(如图4)。
生3补充:第二组3cm、6cm、9cm三根小棒,两边的和刚好等于第三边,这两边和第三边重合了,也不能围成三角形。
生4:第三组6cm、7cm、8cm三根小棒可以围成三角形(如图5)。
生5:第四组5cm、9cm、9cm三根小棒可以围成三角形(如图6)。
师:同学们可以总结一下,到底什么情况下才能围成三角形呢?
生7:任意两边的和都必须大于第三边。
数学实验不仅为学生提供了交流合作的时间,而且为学生提供了自主探索的空间。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相互启发,共同提高,获得了成就感,实现了数学思维的提炼和内化。
可见,多维互动的小学数学课堂,是师生、生生、生本的自然、智慧的对话,是师生、生生互动交流、体验感悟和生命成长的学习场。在多维互动的小学数学课堂中,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在提高数学综合素养的同时,实现了身心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M]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 (法)勒内·笛卡尔.方法论·情志论[M].南京:译林出版社,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