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铁路通信传输的构成及实现方法
2016-10-18穆咏梅
穆咏梅
【摘要】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铁路已经成为人们的主要交通方式。在铁路被广泛应用的同时,铁路通信传输技术也在迅速的发展。目前,我国铁路通信传输技术虽取得了一定的进步,但仍然存在很大的进步空间。所以本文先分析了铁路通信传输的构成,然后阐述了铁路通信传输的实现。
【关键词】 铁路通信 传输 构成 实现
在建国初期,我国铁路的通信传输技术比较落后,并且通信设备也很简单。在我国铁路得到普及时,铁路通信传输技术才越来越成熟,通信设备越来越先进。在当今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背景下,现阶段铁路传输通信技术发展也正在转向智能化、集约化。
一、铁路通信传输的构成
1.电话及通信调度部分。电话及通信调度是铁路通信传输的重要组成部分。一般会每个电话会交由专门的用户使用,并且能够让电话段传输出的数据信息经过传输介质以及接入网来查找远程控制交换机。这样能够避免信号重复设置的问题。另外,电话及通信调度还能够让不同站台根据业务量选择合适的信息传输方式。
2.无线通信部分。与无线通信相对应的是有线通信。两者都是铁路传输通信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无线通信主要包括调度总机、各种电台、各种便携台等。在实际的铁路运转中,一般是进行有线通信和无线通信的综合应用。并且无线通信的传输介质是光纤。
3.站间行车等专用通信系统。站间行车的电话通道是属于值班台。并且供电、综合事务都是利用自动电话方式。完整的指挥体系是以值班人员为核心,以有线通信体系和数字调度体系为辅助。
4.应急通信部分。铁路在运输过程中,会受到自然原因、人为原因等因素的干扰。应急通信体系包括中心设备和现场设备。现场设备的主要职责是搜集事故信息,中心设备是将事故信息传送到指挥所,并将应急方案传达给现场人员。
二、铁路通信传输的实现
1.实现通信传输体系。现代铁路的通信传输方式包括无线和有线两种。选择哪种通信传输方式需要根据实际的铁路运营情况,分析两种方式的利弊,综合评判选择合理的铁路通信传输方式。无线通信方式的主要优点在于稳定性较强,并且能够实现通信传输通道的最优化分配。如现今应用比较广泛的专用通信GSM-R的无线路测系统,即铁路综合数字移动通信系统。该系统的主要优点是即使列车速度达到500 km/h也能保证通信质量。该系统由移动交换中心、基站、移动终端组成。其中移动交换中心MSC的主要功能是信息交换、位置更新。基站包括基站控制器BSC和基站BTS。其组网方式是单网和组网两种方式混合。有线传输的优点在于保密性强、可靠性高。包括数字用户技术、混合光纤同轴电缆接入技术等。由于有线通信技术的投资成本比较低,所以有线传输依然是铁路通信传输的主流趋势。现阶段有线通信传输系统包括光纤接入技术。该接入技术的组网方式包括星型、总线、环型等。其主要特点包括节点多、线路长、自动化程度低。该接入技术主要就是以光纤作为传输介质,实现本地终端与远端设备的信息传输。随着我国无线技术的不断发展,相信有线通信传输技术会逐渐被淘汰。
2.维护通信传输体系。维护通信传输体系包括防干扰、放损伤、防寒、维护设备四个方面。所谓防干扰主要是将电缆的外皮与地相接,已达到防雷的目的。同时还要求除外皮以外,电缆的其它金属部分不接地。放损伤主要是采用接头盒、防滑槽、砂砖等方式达到放电缆损伤的目的。通常接头盒是使用在电缆的接头处。防护槽是使用在电缆线路的整体铺设过程中。对于容易损害的埋设电缆的部位采用砂砖进行保护。所谓防寒,主要是针对一些海拔较高、天气偏冷的地区,采取将电缆铺设在冻土层以下,并利用细沙进行填充达到防寒的目标维护设备主要包括电缆控制体系和监控管理中心,在电缆出现问题的第一时间能够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另外,在设置铁路通信传输系统时,还要保证通信系统的安全性。在实际的工作中,经常出现一些信息传输错误、无法正常传输等故障。这不仅给铁路通信传输系统带来严重的安全隐患,还给铁路部门造成一定的经济损失。所以相关技术人员应该加强铁路通信传输系统的安全设计。如设置网关,做好不良信息的拦截工作。总之,维护通信传输体系应该包括各个方面的安全防护措施,这样才能提高通信传输系统的可靠性,并保证铁路通信传输工作的顺利开展。
三、总结
综上所述,随着我国铁路事业和通信技术的不断发展,通信传输系统在铁路运行过程中,显得越来越重要。在社会经济不断发展的背景下,铁路通信传输系统应该遵循通信技术的发展趋势,采用新技术、新方法、新设备,摒弃传统的铁路通信传输方式,促进我国铁路行业的不断发展。
参 考 文 献
[1] 郭政平. 既有通信传输设备扩容施工技术[J]. 铁道建筑技术. 2015(06)
[2] 潘慧军. 铁路通信传输的构成及实现方法分析[J]. 信息通信. 2013(05)
[3] 高志坚. 铁路发展中铁路通信的要求探讨[J]. 知识经济. 2015(08)
[4] 佟明杰,焦巍峰. 构建铁路通信资源管理系统[J]. 铁路技术创新. 2014(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