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一体三翼九驱动”型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创新实践能力培养体系构建

2020-04-25

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 2020年1期
关键词:人力竞赛资源管理

李 小 聪

(1淮阴师范学院,江苏 淮安 223001;2河海大学,南京 210098 )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1]。2016年5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共同发布《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对创新驱动战略进行系统谋划和全面部署。围绕“创新实践”这个关键词,深化高等学校实践创新教育改革,成为推动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提高创新型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举措。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是高校人才培养目标的基本内容[2],更是高校创新教育改革的“新时代”要求。探索构建创新人才培养体系,提高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能力成为摆在高校创新教育改革面前的重大课题。

2015年9月,淮阴师范学院人力资源管理系以“2016年版人才培养方案”修订为契机,把握时代脉搏,顺应改革发展要求,结合区域发展需求,对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体系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和实践。“一体三翼九驱动”体系,主要借鉴人力资源管理“杨三角理论”,以“实践创新能力”为体,以“思想品德立人、创新实践立业、知识技能立身”驱动目标,以“三级竞赛体系、三级课程体系、创新实践工作坊”驱动发展,以“多元实践师资、创新实践基地、考核激励体系”驱动资源,实现“目标价值-发展路径-资源保障”创新实践人才培养闭环体系。(见图1)。该体系实现价值目标-发展路径-资源保障三环节紧密衔接,系统回答和解决了“培养什么样的人才?如何培养人才?能不能够培养人才?”三个核心问题。

图1 “一体三翼九驱动”体系

一、创新新时代人才培养目标价值体系

(一)以思想品德立人

培养什么样的人才,这是教育的首要和核心问题。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多次强调,“高校立身立本在于立德树人。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于教育教学全过程。”作为一名高校教师,要把握方向、牢记责任和使命,全面树立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加强对学生政治品质引导、思想品质教育、道德品质塑造,做好育人铸魂工作。淮阴师范学院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明确培养热爱祖国、对党忠诚,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社会责任感、公共意识、人文精神、职业素养的高素质人才,培养勤奋学习、勇于创新,能够肩负时代使命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以创新实践立业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坚持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高等教育要着力围绕服务国家创新发展,促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注重培养学生创新思维、挖掘创新潜能、提高创新能力、培育创新型人才。创新离不开实践,实践出真知。习近平强调,“学习是成长进步的阶梯,实践是提高本领的途径。”当代大学生不仅学习书本知识,更要积极参加实践,让知识在实践中彰显力量,让创新在实践中实现价值。培养大学生实践创新能力,是高校核心竞争力的直接体现[3]。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教师要时刻把握“创新实践”这个方向标和关键词,结合人力资源管理专业课程特点,践行知行合一,多为学生提供实践机会。引导学生在创新实践中增强本领,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把“业”立稳。

(三)以知识技能立身

2016年初,淮阴师范学院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修订小组通过与毕业生、区域行业企业专家、高校专家进行多次访谈、交流,明确行业对人力资源管理从业者的知识技能要求。人力资源管理专业要培养系统掌握管理、经济、法律等学科基础知识和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知识,具备语言与文字表达、人际沟通、办公自动化等职业技能和人力资源管理模块实务操作技能的人才。为了让“技能”更有含金量,让“专业”更有价值,人力资源管理系教师根据专业特点,在教育教学过程中,针对不同技能模块要求,制定不同培养方式。比如在工作分析专业教学中,通过为学生提供面向企业真实工作环境的任务式培养模式,培养学生工作说明书编写能力。

二、构建多元化人才培养发展路径体系

(一)构建以创新实践能力培养为导向的三级竞赛体系

构建国家(省)级、校级、院级三级竞赛体系,实现以赛促练,以练促赛,赛练联动。国家(省)级比赛主要包括全国大学生人力资源管理知识技能竞赛、“互联网+”“创青春”“挑战杯”创新创业大赛。学院围绕全国大学生人力资源管理知识与技能竞赛组建团队,在大一、大二、大三学生中形成以老带新、以强带弱和提优补差的参赛梯队。校级竞赛主要包括科技周活动和学科技能竞赛。院级比赛主要包括“职面未来”“职引未来”品牌系列比赛。自2009年,淮阴师范学院开始举办职业生涯规划、模拟面试等学科专业竞赛。2015年9月,人力资源管理系整合资源,重新规划,打造“职引未来”“职面未来”品牌,围绕该品牌开展系列比赛。“职引未来”品牌下设简历制作大赛、无领导小组讨论、模拟面试、演讲与口才四个子项目;“职面未来”品牌下设TTT训练营、职业生涯规划大赛两个子项目。学院设置覆盖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所有年级的不同竞赛组别,鼓励学生全员参与,较低年级同学通过参赛提升专业认知、夯实专业基础,较高年级学生通过省、国家级竞赛提高创新实践和团队合作能力。

(二)构建以创新实践能力培养为导向的工作坊

2005年,人力资源管理系成立“未来管理者”协会,积极发挥第二课程作用,利用社团活动平台,围绕创新、创业、实践展开活动。经过十几年的发展,该协会逐渐壮大成熟,正在发展成为以学生为主体、以校企导师为引导的创新实践工坊。创新实践工坊主要开展管理者论坛、携企同行、创新项目、案例大赛等活动项目。以创新项目为例,部分优秀学生根据专业兴趣和创新创业设想,自带实践创新课题入驻工作坊,在导师的指导下,通过资料查阅、走访调研、方案设计、落地实施等实践过程,积极促进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和创意项目孵化,提高综合运用所学理论和技术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部分学生可以自主加入到导师的项目团队,了解区域行业企业经营管理现状、存在的问题,运用专业知识、理论破解企业经营难题。2019年,创新实践工作坊学生参与“江苏高速公路工程技术养护有限公司岗位体系设计、职工职业发展通道建设、绩效与薪酬方案改革”重大项目,通过在项目中学习,不断提升实践创新能力。

(三)构建以创新实践能力培养为导向的三级项目实践课程体系

人力资源管理系围绕创新实践这一核心,以专业实践课程为载体,构建三级项目实践课题体系,把理论知识传授、实践学习、创新能力提升融为一体。建立“基础小项目、模块大项目、毕业综合项目”实践课程体系(见图2)。“基础小项目”把专业基础平台课程中的专业知识融入小项目中,采用参与式项目教学法,让学生自主感受专业乐趣。例如,专业基础课程《社会调查理论与研究方法》设计了社会调查方案设计、抽样设计、问卷设计及运用、模拟焦点团体访谈法四个项目,涵盖了社会调查研究主要知识点,并为后续综合项目打下扎实基础。《人力资源管理》课程设计了岗位说明书、无领导小组讨论、绩效面谈、行业薪酬调查四个项目。“模块大项目”注重学生的综合分析与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4]。模块大项目融合专业基础课程,在前期已有一定积累的小项目基础上,围绕一个专业模块大项目,从总体到局部进行系统化分析。例如,专业模块课程《绩效考核与薪酬设计》设计XX公司绩效考核与薪酬方案改革项目。授课教师模拟再现真实管理情境,学生剖析管理问题、破解现实管理难题。 “毕业综合项目”是根据学生实习实际,找准实习企业中的管理问题,对症下药。通过学生在实践课程项目中的学习,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开发学生学习潜能,把专业核心能力教育、创新实践教育渗透于实践课程项目中。

图2 三级项目实践课程体系

三、构建全方位人才培养资源保障体系

(一)构建多元化实践师资体系

构建校内、校外多元实践师资体系[5],实施校企协同育人战略。为了增强创新实践师资力量,淮阴师范学院实施“走出去,引进来”战略。一方面鼓励专业教师“走出去”,通过进修、访学、参会、挂职锻炼等方式提升自身创新实践教学能力;另一方面聘请企业和管理领域专家担任兼职教师,实施“专职-兼职-专兼结合”的指导和教学模式。兼职教师参与人才培养方案制定与调整,通过开设专业导论、招聘管理、职业发展等专题讲座,联合指导项目研究、企业实习、毕业论文等环节,提升学生创新实践能力。2016年9月,学院设立校企协同教学指导与管理委员会,校企联合共建课程体系,鼓励企业兼职教师以项目案例和创新创业项目推动学生实践能力提升。淮阴师范学院每学年设立 2-4 周的实践教学周,实践周期间,通过企业案例化的项目实战培训提升学生实践动手能力。

(二)厚植创新平台载体

实验实训基地是创新实践人才培养的重要场所和物理空间载体[6]。近几年来,学院投入专项经费,厚植校内实验实训室教学环境,建立一个创新创业研究中心平台、两个管理基础实验室、三个校内实训基地,教学设备价值总值约203万元,生均教学仪器设备约0.61万元。2015年9月与江苏东泰教育信息管理咨询有限公司共建联合培养实验室,并开展“职业生涯发展”“招聘面试”大型综合实训项目。学院积极探索和行业企事业单位联合培养人才新机制,先后与安市博才人力资源管理有限公司、中国人寿保险有限公司淮安分公司、中国联合网络通信有限公司等七家公司签订协议,推动校外实践基地建设。以基地建设为抓手,组织学生集中实习,通过“实战演练”提高实践创新能力。

(三)健全考核激励体系

一是设立创新创业实践学分。人力资源管理系2016年版人才培养方案设立四个必修创新创业实践学分。淮阴师范学院专门出台《淮阴师范学院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学分认定办法》《本科生学科竞赛管理办法》等系列实践教学文件,明确规定创新实践学分与学位证挂钩,从体制机制上确保实践教学工作顺利有序开展。自2016级本科生起,本科生在校期间通过参加科研项目、学业竞赛、发表学术论文等进行创新实践学分认定。二是建立创新实践导师的质与量考核机制[7]。学院建立课程、创新、毕业论文指导导师一贯制,打通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在工作量、绩效奖励方面的壁垒,促进教师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融合以及实践教学的完善和提高。导师指导学生参与“创青春”等科创竞赛获奖并获得省级以上荣誉的,实施职称评审直通车制度。

四、“一体三翼九驱动”型创新实践能力培养体系实施效果

“一体三翼”型创新实践人才培养体系克服了原培养体系中存在的目标不明确、结构松散、路径单一、资源保障不足等问题,经过三年多的摸索和尝试,该培养体系逐步完善,并取得一定的成效。人力资源管理系学生参加全国大学生人力资源管理知识技能竞赛,并获得华东赛区二等奖、最佳潜力奖等奖项。三年来,本专业学生成功申报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26项,主持“创青春”大学生创业竞赛项目7项。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中,国家级项目1项,省级重点项目3项,省级一般项目4项。参加各类学科和技能竞赛15项,艺术创作9项,科研项目2项。学生参加科研创新创业项目和成果获奖、各类学科和技能竞赛获奖、作品获奖人数共计79人,其中,国家级获奖4人,省级获奖8人。院系组织模拟招聘会、模拟面试、TTT训练营、职业生涯规划大赛、知识技能竞赛等16次,参赛学生人数达400多人,参赛比例达100%。

猜你喜欢

人力竞赛资源管理
2020丝绸之路数学竞赛
人事档案管理在人力资源管理中的作用
人力资源管理促进企业绩效提升
企业人力资源管理
海外并购中的人力资源整合之道
GIS在森林资源管理中的应用
我看竞赛
创新思维竞赛(3)
为健康中国提供强大的人力支撑
“我爱海洋”知识竞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