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学教师培训需求分析

2020-04-23赵永新

卷宗 2020年6期
关键词:调查问卷

赵永新

摘 要:提高小学教师培训工作的针对性与实效性,前期调研是必不可少。在调研的基础上,认真分析教师们的实际需求,才能做到有的放矢,达到预期效果。

关键词:实地调研;调查问卷;培训团队;分解培训时长;成人学习特点“参训倦怠症”

根据学校工作安排,我数学组一行五人从2019年3月19日开始对泌阳县第二小学(城区)、贾楼乡中心小学、付庄乡安子小学(村小)等8所小学开展了为期四天的调研,以下进行分析。本次调研对象涵盖城区小学、乡镇中心小学及乡镇村小、城乡结合部小学,调查对象具有典型性与普适性;调研方法采用实地考察、课堂听课、调查问卷、座谈访谈等方式。调研方法具有科学性,保证了收集到数据的客观性与典型性,为下一步有效实施“小学教师培训”工作,提供了依据。在对回收的小学教师们填写的调查问卷进行数据统计分析,并进行分类汇总、归纳对比,小学教师们对培训有如下需求。

1 在培訓课程内容设置方面

影响培训满意度的主要因素是培训课程与师资,因此对培训课程的设置至关重要,而小学教师对技能类、课程类、培训需求大。这就要求我们设置的课程内容要体现“真、小、实”,避免“高、大、上”;课程内容应符合成年人学习的特点,以简单实用、立竿见影、学即能用内容为主。

部分教师在教学中对新课标、新教材的理解与把握上不足,应安排解读新教材、新课标方面的内容,满足教师们专业成长的需求。

部分教师驾驭课堂教学内容的能力不足。在整合课程教材内容,对本年级教材内容在整个小学阶段中的定位把握不准,对学科知识之间的联系驾驭困难。应考虑在优秀教师的示范观摩课之后,设置“本节课我为什么这样设计”的环节,给参训教师提供借鉴与参考。

教师们对“参与式”培训需求强烈,可以以问题为导向,以任务为驱动,坚持学、思、实践相结合,围绕具体问题,开设学员展示课。通过专家点评找不足,同伴交流相取长,互学互鉴,丰富培训的内涵,转变对学员考评的传统思路。

教师们在利用各种活动,培养学生集体荣誉感、凝聚力,遵守纪律意识;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方面有待加强。如:一些村小的班会等活动没有开展,教师们缺乏经验。在培训内容上,应安排一些一线优秀教师做经验分享或现场观摩等活动,发挥名师的专业引领与示范作用。

2 在培训师资的选取方面

教师们从事一线教学的骨干教师们认可度高,可以从本县一线优秀教师数据库中选择一部分(兼职)充实到培训队伍当中来,满足他们专业成长的需要。

部分教师对新课标、新教材,吃不准、挖不透。这就需要对教材有着深入研究的教研员进行授课,可以考虑从县基础教研室选调教研员来进行解读。

专业做培训,培训更专业。作为培训单位,也应逐步打造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教师培训团队,来满足教师们专业成长的需求。

3 在培训形式的采用方面

传统的集中式培训,保证了实际培训效果,以其学习氛围浓、便于管理与服务、交流直观方便等特点,依然受到教师们的高度认可。

为解决“工学”之间的突出矛盾,可以考虑利用两个连续的双休日,开展“多段式”培训。既可以有效分解培训时长,消除“参训倦怠症”,又保证了培训的系统性与连贯性。

为满足教师们培训学时需求,教师培训单位应与县基础教研室结合协调,探索以“送教下乡”、“网络研修”等新的培训形式,弥补集中式培训中的不足。

4 培训时长与管理方面

既要考虑培训时长过短影响实际培训效果,又要避免培训时长过长使参训教师产生“参训倦怠”心理,每期培训总时长以5天为宜。可以考虑利用本县域内培训交通便利的优势,分段分解培训总时长。如“三段式”(参训3天+消化5天+参训2天)培训就不失为一种好的培训模式。

加强管理,完善培训奖惩制度。有效调动参训教师的积极性,做到公平、公正,克服“搞形式、走过场”现象,以期达到实际培训

效果。

变管理为服务,提高管理者的服务意识,为学员做好服务。让学员有归属感,为学员营造温馨的学习氛围,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

补充内容:

由于调查问卷是事先拟定好的,在实际调研过程中,有些内容难免出现遗漏或涉及不到的情况。通过座谈、调查问卷第13项的补充,可以有效保证调研内容的真实性,增强实地调研价值。

1)“工学”矛盾突出,一线师资不足  虽然经过近两年教师队伍的补充,师资不足问题得到一定程序的缓解,但仍无法满足一线教学的实际需求。

2)乡村教师队伍素质亟待提高  由于城区教师队伍的补充都是从乡村教师中选拔来的,优秀乡村教师被选调到城区,造成乡村留不住优秀教师,乡村教师队伍素质下降。建议对乡村教师的培训从政策上予以倾斜,加大对乡村教师培训的力度,促进其专业快速成长。

3)培训指标被“转移”,由于培训指标下发到各乡镇之后,被各校非一线教师(校长等)优先占用,培训“旱涝”不均。建议完善培训制度,加强管理。

4)校本研修难以正常开展  由于乡村小学教师少(点校),缺乏浓厚的学习氛围。要加强对校本研修工作的督导评估,真正地让校本研修发挥作用。应以各乡中心小学为单位,集中本乡本土教师有计划地开展校本研修活动。

5)参训对象要分层、分类,要从教师的现实需要出发,分层次(如:教学能力)、分类别(如:教龄)进行培训。根据不同的参训对象,设计不同的培训内容,增加培训的针对性与实效性,系统、连贯、有计划地开展培训,做好培训周期规划,减少培训内容安排的盲目性与随意性。

6)培训内容与形式要符合成人学习的特点,成人培训以简单实用为主,心理悦纳是关键。建议在培训过程中增设培训者与参训者互动环节。

5 结束语

总之,小学教师培训工作,是一项长期而系统的工程,需要经过(调研——培训——评估——再调研——再培训)这样一个循环往复、动态调整的过程,以期达到实际培训效果。教师培训工作需要各方面的理解与支持、协调与配合。作为小学教师本身,专业成长的关键是自身的认识;作为教师教育管理部门,要做好教师培训工作长期规划的顶层设计;作为小学教师培训单位,做好培训工作是关键。从培训方案的拟定,课程内容的选取,师资的安排,形式的采用,效果的评估等,都是在前期培训需求“调研”的基础上开展的,所以做好前期调研至关重要。

参考文献

[1]孟梦,孟宪荣.乡村教师混合式培训效果测评指标体系构建研究[J].中小学教师培训,2019(03):1-6.

[2]刘东旭.利用信息技术促进小学数学深度学习[J].中小学数字化教学,2019(03):49-52.

[3]陈斌礼.关于农村小学教育装备管理与使用的几点思考[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9(05):60-61.

猜你喜欢

调查问卷
基于问卷调查的民族高校大学生民间信仰问题调查分析
大学生手机成瘾与人格特质分析
普通二本院校大学生学习动力调查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