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大学语文教育的创新

2020-04-23刘梦寐

卷宗 2020年6期
关键词:人文教育大学语文教学目标

摘 要:大学语文教育是高校推广人文精神教育的重要教学环节。大学语文类课程作为公共课程,目标是使学生受到人文精神、文学素养的熏陶,提升综合素质。大学语文课程要实现其教育目的,就要积极适应时代变化,贴近教学对象,创新教学方式,充分发挥其启迪人心、启发智趣功能,将人类文明的精髓以及人文精神的内涵种植于学生心中。

关键词:大学语文;人文教育;教学目标;创新

1 人文教育是大学语文的核心

语言是交流的工具,是人类文明的传承载体,每个民族的文化、风俗、历史都蕴藏在母语当中,失去一种语言可能意味着断送一种文明。因此,洪堡特认为,民族的语言即民族的精神,民族的精神即民族的语言。[1]对此,复旦大学前任校长、享誉世界的数学家苏步青先生十分注重语文的学习,他曾说:“如果允许复旦大学单独招生的话,我的意见是第一堂先考语文……语文你都不行,别的是学不通的。”

早在2006年,《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已经明确指出:“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和传统经典、技艺的传承……高等学校要创造条件,面向全体大学生开设中国语文课……在社会教育中,广泛开展吟诵古典诗词、传习传统技艺等优秀传统文化普及活动,努力提高全民族的人文素养,树立良好社会风气。”由此可见,在我国,对于大学语文教育而言,引导学生阅读经典文学作品,提升大学生的文学素养,是大学语文课堂的主要任务。通过对经典文学作品的体悟、解读,学生可以直接而深刻地收获人类几千年来的情感体验、审美经验、文化积淀。

大学语文教育着重于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大学的人才培养,无论是对于医科、理工科或是人文社科,无论培养目标偏重专才抑或通才,都应该重视培养学生具备合理的知识结构以及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其中,感知世界、认识世界的能力,能够识别出是非、善恶、美丑,是所有人才应具备的基本素养。

大学语文教育以人文精神的培育为教学宗旨。人文精神是一种以对人生价值的终极关怀和现实关切相结合为原则,以追求真、善、美等崇高的价值理想为核心,以人自身的全面、自由的发展为终极目的的文化精神。大学语文教育最主要的目标是倡导人文精神、提升文化素养、培养文学审美,这在激烈动荡的现代社会中具有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大学》)[2]

大学,指伦理、政治、哲学等“穷理正心,修己治人”的学问,其宗旨在于弘扬光明正大的品德,在于使人弃旧图新,在于使人达到最完善的境界。因此,大学人文教育应激发学生对知识、真理的向往与追求,对道德人格的重视与践履,对自由、平等、人主体等价值的认同,对人的关注、尊重,对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取向的反思。

总而言之,大学语文类的课程作为公共课程,侧重培养的是大学生的文学素养、智慧理性以及审美能力,目标是使学生通过对作品的阅读、思考与讨论辨析,受到人文精神、文学素养潜移默化的感染与导引,进而达到综合素质的提升。

2 大学语文教育存在的问题

2007年,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发函,建议各地教委、部属高校“结合本地区、学校实际,认真做好大学语文教学改革工作。然而,截止目前,大学语文教育正在走下坡路,教學日益固化,社会与高校缺乏足够重视,课堂教学效果不佳,学生接受被动,种种因素导致大学语文教育没有达到其预期教育目标。[3]

1)现代高校学科分类细化、专业化,社会快速的发展愈发要求“术业有专攻”,学科之间壁垒森严,不利于融合培养,也使许多学科愈发不重视大学类的课程。西方的工业革命在全世界引起的自然科学浪潮,使得与科学相关的知识、学科对社会的影响远远超过了其他知识和学科,诸如文艺复兴运动、启蒙运动等影响至深的思想解放运动,更多地是从科学的眼光认识世界,对于人本身的关怀、对人文价值的重视,远远不及对自然科学的重视程度。这反映在高校教育当中,则表现为理工学科、医学科持续火热,人文学科虽然承担了民族文化传承、社会文化研究等重要使命,其受关注度和社会影响力却大不如前者。

2)一般来说,实践类、应用类的课程更注重学生实操、实践,师生互动更加充分、活跃,相比之下,大学语文类课程的课堂授课方式几乎可等同于单向授受关系、灌输教育,学生基本处于被动接受知识。目前,我国许多高校将大学语文类课程设置为公共课程,教师面对来自全校各院系的学生,如若仍采取中学语文“填鸭式”、灌输式的上课方式,不但无法激发学生对于人文知识的兴趣,还容易引起学生的反感。

3 大学语文教育新思路

近来,“学科交叉融合”成为一个热门的建设理念,如何更好地促进各学科持续、健康地发展,培养出拥有更广阔的视野的专业人才,成为当代高校教育的重要课题之一。各高校积极推荐多学科交叉融合发展,打破传统学科之间的壁垒,促进基础学科、应用学科交叉融合,有利于培养满足国家社会发展需求的复合型高层次创新人才。复合型、创新型人才指拥有高水平的综合素质,能够不断拓展知识面,变革思维模式。笔者认为,无论构建何种学科交叉培养模式、培养哪种复合型人才,均离不开人文教育的引导,离不开人文精神的滋养,使学生获得健全的人格、高尚的情操。为了更有效地实现大学语文教育的目标,大学语文教学应与时俱进,准确掌握教学对象的特点,创新教学方式,力争成为能够启迪人心、启发智趣的融合性学科。

首先,大学语文教学必须有效地掌握课程对象的特点。当代大学生为“90后”、“00后”,从小生活在快速流动的信息世界中,已经习惯了碎片式、“浅浏览”屏读模式。而信息社会的迅猛发展,严重冲击固有价值理念、伦理道德,这破势人们将重新挖掘人自身的独特价值。[4]因此,关注人自身的人文教育将成为大学教育的重要内容,大学语文必须针对学生的特点和需求,不断在教学内容、教学形式、教学方法进行新探索,承担起人文教育在新时代的使命。

其次,更新教学方式,主动贴近教学对象。传统大学人文教材侧重于选取经典文学篇章,难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有的高校独立编撰教材,挖掘能够激活学生阅读兴趣的文本。在课堂上,可以采取将经典文本与影视剧作品、艺术作品进行链接,既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和联想,还能进一步开拓教材的疆域。

除了实施传统课堂教学、项目研讨、课堂展示等方式,还应该积极使用可以智能手机学习软件,师生可以定期进行线上讨论、个性化指导等多元化交流方式,有效延伸课堂学习,丰富教学范式,使大学语文教学释放新的活力。

4 结语

大学语文教育是高校推广人文精神教育的重要教学环节,大学语文教学应以为新时代培养新人才为目标,准确把握时代脉搏,积极贴近教学对象,有效创新教学手段,将人类文明的精髓以及人文精神的内涵种植于学生心中,永葆人文精神的光辉。

参考文献

[1]威廉·冯·洪堡特.论人类语言结构的差异及其对人类精神发展的影响[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52.

[2](战国)曾参,(战国)子思著;严亚珍译,北京: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15.7,8.

[3]庄兰兰.智能时代人文教育——地方高校《大学语文》重构设想[J].台州学院学报,2019,41(01):88-92.

[4]颜琪.大学人文教育与人格塑造:困境与出路[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03):140-146.

作者简介

刘梦寐(1990-),女,广东,助理研究员,硕士研究生,中山大学南方学院,研究方向:大学语文教育。

猜你喜欢

人文教育大学语文教学目标
大学语文创新教学初探
山西省2018年专升本选拔考试 大学语文
大学语文教学模式探析
新理念下小学英语课堂教学有效性分析
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与人文教育的结合
提高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实效性的策略
透过高考把握《生活中的圆周运动》 教学
大学语文教学的人文性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