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工科院校人文素质课程目标的思考

2020-04-23李敏

卷宗 2020年6期
关键词:工科院校课程目标

摘 要:目前我国很多工科院校都开设了一定数量的人文素质课程,但很多高校开设的效果不甚理想,究其根源在于学校的人文素质课程目标不清晰和不完善。为此,本文从分析当前我国工科院校人文素质课程开设的重要性出发,指出目前我国工科院校人文素质课程目标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在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体系和课程评价等方面提出相应的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工科院校;人文素质课程;课程目标

工科院校为什么需要人文素质教育?著名的教育家雅斯贝尔斯认为:“创建学校的目的,是将历史上人类的精神内涵转化为当下生氣勃勃的精神,并通过这一精神引导所有学生掌握知识和技术。”进行专门教育的工科院校的使命在于为国家培养高级工程人才,缺乏陶冶精神的人文教育,培养出来的必然是没有灵魂的生产机器。

人文素质是指人们在人文方面的一种整体综合素质,它包含情感、认知、理性、意志等多个方面,是人成为人的基础。当代大学专业的划分与社会产业结构和职业类型紧密相连,使得知识条块分割,学生的视野变得狭隘。功利主义和科学主义侵蚀教育领域,大学过度关注有利于就业的学科和专业,不重视对学生的人文素质的培养,学生更关注具有实用性的知识,不愿意浪费时间学习“无用的”人文社会科学。为扭转畸形的工科教育,很多工科院校已经开展人文素质课程改革,但很多学校人文素质课程经改革后却仅仅成为摆设,并没有发挥实际效用。课程目标是培养目标在教学过程中的具体化,只有正确的课程目标被设立,课程才有可能达到理想的实施效果。人文素质课程在提高学生的人文精神具有独特的优势,要想实现学校的教育目标和社会使命,工科院校应当加强对人文素质课程的重视,必须确立正确且清晰的人文素质课程目标。

1 当前工科院校人文素质课程开设现状

高校的教育不仅要培养对社会有用的人,还要培养身心健全的人。完全为职业和谋生做准备的教育,虽然具有实用性,但却会蒙蔽人的心智和扭曲人的德性。当下很多高校课程目标是知识和技能的获得,忽视了人的内在发展,把人视作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的手段,培养的是社会生产的高级工具。在国家提倡高校应注重学生的人文素质培养以来,工科院校越来越注重对当代大学生人文素质培养。经过调研发现,很多工科院校开设了人文素质课程,有的院还引用了书院制来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一些工科院校虽然开设了一定数量的人文素质课程,但程体系不够完善,课程内容不够深刻,导致课程效果不甚理想。在很多学生眼中,大多人文素质课程都局限于空洞的说教、晦涩的理论和枯燥的条文,课程毫无实用性,甚至有“假大空”的印象。部分院校甚至是为了应对上级单位的检查,虽开设了人文素质课程却没有真正落实,对人文课程拨付的资源少之又少,没有聘用专业的人文素质课程教师,甚至让思政教师兼职,且为了专业课程的开展不断压缩人文素质课程的课时。工科院校人文素质课程实施处于非常尴尬的局面的根源,在于学校对人文素质课程目标的认知有失偏颇。人文素质课程目标不在于将人文知识传授给学生,而是在于涵养人的智慧和塑造高尚的人格,教会学生学会认知、学会交流和学会生存。工科院校要为祖国的明天培养工程师,学生们应当具有正确的价值观和健全的人格,才能担当起社会和国家赋予的工科人才的使命。因而,工科院校开设人文素质课程是必要的。

2 工科院校人文素质课程目标实施存在的问题

2.1 目标定位不清晰

虽然现在很多工科院校已经认识到人文素质课程的价值,对人文素质课程的实施细则、教学管理、教师教学、课程评价和教学评价等诸多方面都做了详实的规定,但对人文素质课程的培养目标定位不够清晰,其具体表现有三种形式。第一,目标被扭曲。很多高校,之所以设置人文素质课程,仅仅是国家要求,或者是认为人文素质课程是专业教育的辅助产品,人文教育的目标应该完全为工科教育服务。第二,目标过于宽泛。很多工科院校将人文素质课程目标定为促进学生人文素养得以提升,获得正确的价值观等,没有将目标细化,难以有效并具体指导后续的课程实施。第三,目标同质化。在没有考虑本校特色和专业设置特点的情况下,模仿国内外一流大学的课程设置,这种现象不仅仅存在工科院校,这是目前我国很多大学存在的通病。

2.2 目标与目标实施脱节

设立正确且清晰的课程目标之后,还要把控好具体的实施环节。目前我国工科院校在人文素质课程目标的实施存在三方面的问题。第一,没有根据课程目标选择适当的课程内容。目前,很多工科院校课程开设取决于学校的资源及教师的兴趣和专长,没有考虑学校的培养目标和课程目标,导致开设的课程比较零散和随意,人文素质核心课程不够全面。第二,没有根据课程目标设置完善的课程体系。没有将人文素质课程纳入专业学习课程体系中,学分设置不恰当,导致学生只是将其当做任务去完成而非用心去学习。在没有了解人文学科体系的情况下,主观随意设置课程,导致课程之间缺乏联系,课程效果大打折扣。第三,课程审核和评价不够严谨,导致预期目标难以实现。课程评价一方面可以发现课程实施过程中的问题,从而及时改进,促成课程目标的达成,另一方面可以督促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缺乏规范和严谨的课程审核程序,导致课程开设不严谨。没有过程性评价和结果性评价相结合的考核方式,或考核标准过于宽松,使得许多工科院校人文素质课程考试成绩难以反映学生的真实水平。

3 优化工科院校人文素质课程目标的策略

3.1 明确课程目标定位

目前,我国大多数工科院校已经认识到了人文素质课程设置的重要性,但是具体的实施过程却不甚理想,关键在于没有准确地认识到人文素质课程在整个课程体系的基础性地位,人文素质课程目标不够清晰甚至被扭曲,认为对专业学习有直接帮助的人文教育才是好的教育,人文素质课程目标被赋予了“功利性”和“工具性”。真正的人文素质课程目标在于使学生成为真正的人,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良好的道德修养。因此,无论是工程教育目标还是人文素质课程目标,首先都应该促进学生精神的成长,其次才是获得知识和技能。为实现这一目标,学校首先要考虑学生的需求和兴趣,可以通过问卷和访谈等策略,了解学生对人文素质课程目标的认知和看法,其目的在于引导学生认识人文素质课程的目标,树立正确的课程功效观,端正人文素质课程的学习目的。其次,学生的学习需求和兴趣是动态变化的,不断生成的,为此课程开发人员应定期收集学生的兴趣和需要。最后,要分析学生的已有的人文素质知识水平,考察学生在哪方面存在知识欠缺,这有助于在确定课程目标时详略得当,重点突出。

3.2 选择适当的课程内容

课程目标的实现,依赖于良好的课程内容。人文素质课程不是一门高高在上的学问,而是来源于生活的艺术。因此,工科院校要基于各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在开发人文素质课程时首先要选取人文、历史、自然和社会的基本知识,且不能因学校有哪一方面的人文资源就开设某类课程,没有就不开课。其次,要重视哲学教育,哲学教育并非要向学生传授晦涩难懂的哲学原理,其目的在于让学生通过对哲学的学习,使学生的理性和智慧得以增长,以及增加对自身的認知。另外,随着人类认识的进步和技术手段的革新,知识也处在不断发展的发展过程中,工科院校的人文素质课程不能仅仅停留在对过去的知识的传授,而是要不断地追踪国内外人文教育发展态势,开展人文素质教育理论研究,不断更新观念,实现教育目标。最后,对于不同专业或学科,学校不应该强制规定相同专业选修同样的人文素质课程,而是根据不同的专业特点,为学生选修人文素质课程的建议,学生有自由选择的权利。这样一方面有利于工科院校教育目标的实现,另一方面有利于人文素质课程目标为学生理解,课程更易推行。

3.3 建设完善的课程体系

工科院校的人文素质课程的目的不在于人向学生传授基本的人文知识,而是为了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为此要设计完善的课程体系,而不是随机开设课程。人文素质课程可以大致分为两个部分,一部分旨在使学生获得基本的人文素质和形成均衡的知识结构体系,这部分的课程为社会科学和人文艺术方面的基础性的人文教育。另一部分,是旨在让学生获得基本的读写、交流、思辨和欣赏等能力,这部分课程可以以文学鉴赏、写作训练、演讲和口才训练等课程为主。总之,课程须整合和充分利用学校人文资源,鼓励教师开设文史哲艺等课程,鼓励学生进行跨学科学习。另外,为从事工科专业教学的教师提供学习人文学学科的机会,鼓励教师将人文科学融入到工科教学中,同时鼓励从事人文科学教学的教师了解工科教育,发现人文科学与工科教育之间的联系,将两者融会贯通。另外,鼓励学生参与校外讲座和跨校修学位等,同时,聘请校外专家做客座教授或者进行校内讲座等。

3.4 规范课程审核和评价

成立专门的人文素质课程考核评价部门或者小组,设立的目的在于防止人文素质课程走向形式化。在课程申报和筛选环节,根据人文素质课程的目标,制定一定的评价标准,采用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评价方法,遴选出最有价值的课程。在课程实施的过程中,要采用动态的评估方法,多方面听取学生和教师的意见,定期和授课教师交流,帮助教师总结教学经验和改进教学工作。最后,为改变过去人文素质课程考核松散不严谨的现象,应采用多种课程考核方式,注重过程式评价,不定期地对学生多方面进行考察,考察的方式也不仅仅局限于纸质考试。另外,当前我国工科院校人文素质课程的授课教师上课积极性和热情不高,上课随意和散漫的现象也存在,为此要加强对授课教师的教导和考核,一方面,倾听授课教师关于人文素质课程改进的建议;另一方面,要不定期地对授课教师的现场教学进行观察和评价,定期组织教师进行教学汇报,制定严谨、实际和多元的教师考核制度,切实履行教师考核计划,从而改进工科院校不重视人文素质课程考核的现象,激发教师教学热情。

4 结语

随着时代的进步,国家和社会越来越需要技术型人才,学校无疑要注重对科学知识的传授,但这并不是意味着减少对学生的精神陶冶。工科院校的教育目标无论是培养工程师还是高级技术人才,培养的都是人而非生产工具。教育应先教人成为人,其次才是进行知识传授和技能训练,并且知识和技能的学习是为了激发人的智慧,而不是把人培养成没有情感的社会生产机器。真正的教育是培育人的精神、启迪人的心灵、陶冶人的情操。在当代的工科院校中,不重视对学生的人文素质的培养,终究是培养不了真正的人才,要想实现工科教育目标,必须重新审视人文素质课程目标,重视人文素质课程的开发和设计。

参考文献

[1](德)雅思贝尔斯著.邹进译.什么是教育[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1:03

[2]饶玲.课程与教学论[M].北京: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05:122-156.

[3]曹文波.工科院校人文素质教育探析[J].教育评论,2015(02):44-46.

[4]张雪蓉,许淋萍,曹夕玲.优化工科院校人文素质教育课程管理的思考[J].教育评论,2015(01):37-39.

[5]钟先华.以人格养成为核心的人文素质教育课程体系构建模式探索[J].中国成人教育,2016(24):113-116.

[6]周曼曼.应用型本科院校人文素质教育体系的探索与实践[J].教育现代化,2019,6(90): 130-131.

[7]王中华,奚慧萍.近年来我国高校人文素质公选课研究回顾与展望[J].兰州教育学院学报,2019,35(05):113-115.

[8]常素梅,张晓芳.人文素质教育课程体系建设路径探究[J].新课程研究(中旬刊),2018(12):85-87.

[9]刘冬颖.新工科背景下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探索[J].中国大学教学,2018(11):26-29.

[10]籍亚玲,朱志良,滕超.高校人文素质教育课程体系的建设与探索[J].大学教育,2018(11):41-43.

作者简介

李敏(1994-),女,汉族,安徽合肥人,学生,高等教育学硕士,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大学人文学院高等教育学专业,研究方向:大学生心理健康。

猜你喜欢

工科院校课程目标
《计算方法》课程的“面向产出”评价改革实践
国内外高中化学课程目标比较与启示
基于混合式教学模式下课程目标达成度分析
工科院校《概率统计》课程的几点教学体会
体育美学对工科院校学生创新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工科院校设计类专业实践教育的反思与出路
历史课程目标及其分类的探索
浅谈苏教版初中语文教材课程目标的达成程度
泰勒的课程目标观及其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