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一个中世纪法律问题的解决方案与数学教育价值

2020-04-22汪晓勤华东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200062

中学数学月刊 2020年1期
关键词:边界线分割线作图

汪晓勤 (华东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 200062)

数学史是一个宝藏,其中蕴含了丰富多彩的问题.将有关问题用于课堂教学,可以为学生提供应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机会.在学生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教师也可获得考察数学史多元教育价值的机会.

图1 淤积地分配问题

在14世纪的意大利,曾经产生过这样一个法律案例[1]:如图1,具有公共边界OC的甲、乙两块土地的主人都想获得洪水过后所产生的一块肥沃的淤积地OAB(其中甲、乙两块土地与淤积地接壤的边界线OA和OB均为线段,河岸线AB为不规则曲线),双方争执不下,最终对簿公堂.假如你是律师,请问你会提出怎样的分配方案,让两人都能接受?

笔者曾在多个不同场合给不同年级的初中生讲授数学史课.课上让学生解决上述土地分配问题,学生给出了很多种方案,且低学段学生的方案通常更加丰富多彩.本文对这些方案进行总结和分类,并对探究活动的德育价值进行分析,最后,对问题进行拓展,为初中平面几何教学提供参考.

1 淤积地的分配方案

1.1 平均分配

一些学生认为两人应该均分淤积地.但由于淤积地的形状不规则,分割线不易确定,于是他们提出以下方法来完成分割.

(1)共同拥有整块土地,一起种植,收获的粮食平均分.

(2)播撒种子,根据种子的数量进行均分.

(3)将土地分割成许多相同的单元(如三角形、正方形),根据单元的数目进行均分.

(4)制作一块“缩微版”的土地模型,将模型涂上油漆,根据所用的油漆量,来确定分割线.

1.2 按比例分配

很多学生提出按比例分配的方案.具体有以下几类.

(1)按照甲、乙两块土地的面积之比S甲∶S乙进行分配.

(2)按照甲、乙两块土地与淤积地接壤的边界线长度之比OA∶OB进行分配.

(5)按照甲、乙两块土地主人家的人口数量之比进行分配.

(6)按照甲、乙两块土地主人家经济状况之反比进行分配.

1.3 补差分配

有学生认为,应该按照所得淤积地与原土地面积之和相等的方式来分配,即甲、乙主人所得到的面积P,Q应满足S甲+P=S乙+Q.

1.4 作分割线

一些学生通过几何作图来找分割线.具体有以下几类作图法.

(1)延长甲、乙公共边界CO,交河岸线于D,则OD即为淤积地的分割线(图2).

(2)作淤积地端点连线AB的中点D,联结OD并延长,交河岸线于E,则OE即为淤积地的分割线(图3).

图2 作图方案1 图3 作图方案2 图4 作图方案3

(3)测得河岸线的中点D,则OD即为淤积地的分割线(图4).

(4)分别作甲、乙边界线OA和OB的垂直平分线,其交点为D,则OD即为淤积地分割线所在的直线(图5).

(5)作甲、乙共线的边界线MN的垂直平分线,分别交甲(或乙)与淤积地接壤的边界线以及河岸线于E,F两点,则EF为淤积地的分割线(图6).

图5 作图方案4 图6 作图方案5 图7 作图方案6

(6)找到淤积地的重心,重心与点O的连线就是分割线所在的直线.

(7)作∠AOB的平分线OD,交河岸线于点D,则OD即为分割线(图7).

1.5 其他方案

一些学生采用人们十分熟悉的分蛋糕方法:甲、乙两块地的主人中,一人确定分配方案,另一人先挑选.另一些学生提出两家轮流种一年,或通过决斗武力解决问题,或通过抽签的方式决定谁单独拥有整块淤积地,或通过两家结成儿女亲家而共同拥有淤积地.还有一位学生则提出:国有土地,不容私分.

2 分配方案的辨析

一个合理的分配方案需要满足以下条件:一是公平公正,双方都能认可;二是可以实施,具有可操作性.虽然学生给出了各种各样的方案,但是绝大多数方案并不满足上述条件.

平均分配方案虽然表面上看是公平的,但没有考虑与甲、乙两块地的位置关系,两者未必都能接受.另一方面,由于河岸线是不规则的,要将淤积地准确地二等分,仅利用14世纪人们所知道的数学知识是不可能完成的;而学生给出的方法或难以实施或误差太大.

按比例分配诸方案也都存在面积测量的难题.此外,按边界线长度之比或甲、乙两块地的面积之比的方案虽然考虑了淤积地与甲、乙的位置关系,但可能会产生“多上加多”的结果,面积小的一方显然不会接受;按边界长度或甲、乙面积之反比来分配,或按两家人口数之比分配,或按经济收入之反比来分配,只能让其中一方满意,而法律所追求的公平公正并不等同于济贫扶困.补差分配也存在同样的问题.

几何作图诸方案中,前六种方案所依据的原则并不清楚,无法令人信服.第七种方案的依据最为清楚:淤积地中的任何一个区域,离谁家原有土地的边界线更近,就归属谁家,因此,角AOB平分线的其中一段就是淤积地的分割线.事实上,这正是14世纪意大利法律教授巴托鲁斯(Bartolus,1313~1357)的分配方案.这一分配方案既能为两家所接受,又易于实施.

“分蛋糕方案”表面上比较合理,但最终还是绕不开如何分割的问题;“决斗”这样的方案简单粗暴,与法律背道而驰;“和亲”方法虽颇具想象力,但并不现实.

3 德育价值的体现

数学学科的德育价值包含理性、情感、信念、品质等维度.淤积地分配问题用于课堂教学,有着丰富的德育价值.

首先,分配淤积地时,不能凭感情用事,不能仅看分割的便利性,不能局限于表面的公平,不能顾此失彼,更不能随心所欲.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云:“法律所事,在保持群益.”需要确立一种保持双方利益的公平合理的原则,据此来实施分配.学生所给出的均分方案、按比例分配方案、绝大多数作图方案都缺乏让双方都感到信服的依据.角平分线方案之所以令人心服口服,是因为它依据了公平合理的“距离原则”.可见,淤积地分配问题的探究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理性思维和规则意识.

其次,学科关联乃是基于数学史的数学文化内涵之一[2].但在传统的平面几何教学中,由于数学文化的缺失,学生很少感受到数学与人类其他知识领域之间的密切联系,正如美国学者Bidwell指出的那样:“在课堂里,我们常常这样看待数学,好像我们是在一个孤岛上学习似的.我们每天一次去岛上学习数学,埋头钻进一个纯粹的、洁净的、逻辑上可靠的、只有清晰线条而没有肮脏角落的书房.学生们觉得数学是封闭的、呆板的、冰冷无情的、一切都已发现好了的.”[3]

淤积地分配问题揭示了数学与法律之间的联系,可以帮助学生树立积极的数学信念.角平分线的概念、性质与作图法也因为有了现实应用而变得生动有趣.

再次,关于淤积地分配的探究活动对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品质也有重要意义.数学课堂上的探究活动由“准备与聚焦”“探究与发现”“综合与交流”以及“评价与延伸”诸环节组成[4].在“综合与交流”环节,每一位学生都有机会展示自己的解决方案,每一位学生也都是倾听者、反思者和获益者.因此,探究活动有助于培养学生倾听、尊重和包容的品质.在“评价与延伸”环节,教师呈现古今联系,14世纪的法律教授仿佛成了班里的一名“额外”学生,而那些给出角平分线方案的学生又仿佛成了14世纪的法律教授,其自信心得到了提升.

4 问题的拓展

在淤积地分配问题中,一旦确定了公平合理的“距离”原则,教师可以采用有关提出问题策略,来提出各种不同的问题.例如,如果采用条件操作策略(即改变已知情境中的一个或若干个条件)或目标操作策略(改变已知情境中的目标),可以提出一系列数学问题.

问题1如图8,若河岸线AB为线段,淤积地OAB为三角形,OA∶OB=2∶3,则甲、乙两块地的主人所分得的淤积地面积之比为多少?

问题2如图8,河岸线AB为线段,淤积地OAB为三角形,已知AB的中点与点O的连线为淤积地的分割线,试判断△OAB的形状.

问题3如图8,河岸线AB为线段,淤积地AOB为三角形,作OA与OB的垂直平分线,其交点为O′,淤积地的法定分割线恰为OO′的一部分,试判断△AOB的形状.

图8 拓展问题1 图9 拓展问题2 图10 拓展问题3

问题4如图9,河岸线AB为线段,四边形AMNB为矩形,淤积地AOB为三角形,其顶点O位于MN上,甲、乙两块地的主人所得淤积地连同原有土地面积之和恰好相等.试判断△AOB的形状.

问题5如图10,河岸线AB为线段,淤积地AOB为三角形,其顶点O位于MN上,测得∠AOM=∠BON,MO∶ON=m∶n(m>0,n>0),问:甲、乙两块地的主人所分得的淤积地面积之比为多少?

问题6如图11,若边界线OA和OB位于同一直线上,则如何分配淤积地?

图11 边界共线 图12 边界共线、 图13 边界为圆弧河岸线为圆弧

问题7如图12,边界线AOB为线段,且河岸线为半径等于50米的四分之一圆弧,若AO∶OB=1∶2,则淤积地的法定分割线有多长?

问题8如图13,若边界线AOB为圆弧,则如何分配淤积地?(提示:先求圆弧AOB的圆心,圆心与点O的连线即为淤积地的分割线)

问题9如图14,边界线AOB为四分之一圆弧,其半径为80 m.若河岸线AB为线段,且圆弧AO和圆弧OB的长度之比为1∶2.求甲、乙两地主人所分得的淤积地面积之比.

图14 弓形淤积地 图15 圆弧所围淤积地

问题10如图15,边界线AOB与和河岸线为半径相同的圆弧.已知淤积地分割线恰好位于CO的延长线上,求甲、乙两块地的主人所分得的淤积地面积之比.

我们甚至可以将边界线换成更一般的曲线(如抛物线),从而产生更为复杂的问题.

5 结语

不同形状淤积地的分配问题蕴含着丰富的平面几何知识,涉及垂线、角平分线的概念与性质、等腰三角形性质、弧长与扇形面积、梯形面积、垂径定理及其逆定理、相交弦定理、勾股定理、相似三角形性质定理、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定理等,是初三平面几何复习课的理想素材.教学实践表明,学生对该问题有着浓厚的兴趣,通过有关的探究活动可以实现丰富的德育价值;同时,该问题又为学生在课堂上提出新问题提供了理想的情境.因此,我们可以借助该问题的教学,探索初三复习课的新策略,让初三复习课实现知识的融合、营造探究的乐趣、促成思想的交流、传递创新的精神、洋溢文化的芬芳.

猜你喜欢

边界线分割线作图
弟弟尿床了
女装分割线结构设计技术研究
巧用三条线 作图不再难
反射作图有技巧
“边界线”风波
“边界线”风波
三招搞定光的反射作图题
神奇的边界线:一不留神就出国
分割线设计手法在服装设计中的运用分析
作图促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