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制扩肛装置在结肠癌术后胃肠功能恢复中的临床意义
2020-04-22王麦换曹李田靖波董光龙
王麦换,曹李,田靖波,董光龙
(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北京)
0 引言
结肠癌术后患者在胃肠功能恢复前,常出现不同程度的腹痛、腹胀症状,随着胃肠蠕动功能的逐步恢复,腹痛、腹胀症状会有所减轻,但患者卧床时间一般较长,由此易诱发肺部感染、腹腔粘连、下肢静脉血栓等相关并发症,直接制约的患者的预后,与当前提倡的快速康复外科理念不相符[1,2]。目前临床上为了促进胃肠蠕动功能早期恢复,常用的方式包括:放置肛管、指法扩肛、早期下床活动等[3-5]。但多数患者因术后切口疼痛,畏惧早期下床活动。而放置肛管限制的患者的活动,清醒状态指法扩肛,患者难以难受疼痛以及指法扩肛无法标准化,导致实际的临床应用价值较低。为观察自制扩肛装置对促进结肠癌术后胃肠功能恢复的临床效果,现将我科行腹腔镜结肠癌根治术225例患者病历资料进行分析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回顾分析我科2016年8月至2019年8月行腹腔镜下结肠癌手术225例患者资料,其中右半结肠癌112例,左半结肠48例,乙状结肠癌65例。其中使用自制扩肛装置扩肛患者113例,未行扩肛自然排气患者112例,其中男107例,女118例。年龄34~79岁,平均年龄53.4岁。两组患者一般资料进行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自制扩肛装置
该扩肛装置由两部分组成,包括第一臂部和第二臂部;第一臂部的第一端的上侧形成有第一按摩凸起部,第一按摩凸起部具有圆滑的弧形曲面;第一臂部的第二端形成有螺柱,螺柱上可拆除地安装有螺母;第二臂部的第一端的下侧形成有第二按摩凸起部,第二按摩凸起部具有圆滑的弧形曲面;第二臂部的第二端形成有可供螺柱插入的长形的槽,螺母位于槽的外侧,螺母的外径大于槽的宽度;第一臂部和第二臂部交叉设置,且在交叉部通过枢轴可转动地结合在一起。所述第一臂部和第二臂部之间设置有压缩弹簧,以推动第一臂部和第二臂部分开。见图1-图4。
1.3 扩肛方法
根据患者手术刀口位置决定患者扩肛体位,可取侧卧位或截石位。扩肛前使用石蜡油缓慢按摩肛周及肛门口近端,降低局部肌张力,并缓解患者紧张度。充分松弛肛门口后,首先将扩肛装置的第一端闭合在一起,并在外表面上均匀涂覆石蜡油,以使其容易插入到患者肛门中。轻柔边推边旋转将扩肛装置完全插入肛门后,通过向外旋转螺栓,使得在压缩弹簧的支撑下第一端逐渐张开,第一按摩凸起部和第一按摩凸起部能够与患者的直肠内壁充分接触。然后操作扩肛装的第二端进行旋转,反复对患者的直肠内壁进行刺激。扩肛时间:每日给予2次扩肛,早晨8点,下午16点,每次5min,分别在3点、9点位横向和6点、12点纵向扩肛,至肛门括约肌松弛,扩至可肛门口开至3指至4指为宜,连续扩肛5d,扩肛过程中如患者提前排气、排便,继续扩肛至5d。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3.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排气、排便时间及住院天数以均数± 标准差表示,独立t检验;吻合口漏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使用自制扩肛装置扩肛后患者在排气时间、排便时间明显优于未扩肛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表2中未扩肛组患者住院时间及吻合口漏例数均较扩肛组增多。两组共计发生吻合漏9例,发生率约为4.0%。本组发生吻合口漏9例中,仅2例患者因并非腹腔感染,经持续冲洗引流无法改善病情,1例行结肠造瘘术,1例行回肠造瘘术,后患者感染症状趋于稳定,半年后经复查未见明显复发及转移迹象,行造瘘还纳术,其余发生吻合口漏患者给予营养支持、抑酸、持续冲洗引流等保守治疗手段治愈。
表1 两组患者排气、排便时间比较
表2 两组住院天数及吻合口漏比较
3 讨论
结肠癌术后,由于手术创伤较大、麻醉反应及术后局部炎症反应等相关因素,可导致术后患者会出现暂时性的胃肠蠕动功能停止,多数患者会出现较明显的腹痛、腹胀症状,从而导致患者畏惧早期下床活动,进一步加重腹痛、腹胀症状,引起肺部感染、腹腔粘连、肠梗阻、下肢静脉血栓、吻合口漏、肺栓塞等相关术后并发症,延长患者住院时间,增加患者住院费用,与当前提倡的快速康复外科新理念不相符。既往常规的预防手段是术前早期进食流食,并术前1~2天行肠道准备,术后常规放置胃管减压,鼓励患者术后早期床上或床下活动来促进胃肠蠕动功能的早期恢复,但绝多数患者以及家属因担心切口疼痛、切口裂开等原因,导致实际操作情况不甚理想[7,8]。其他的方式诸如放置肛管排气,但由于限制了患者的活动,且固定困难,极易脱落等原因,导致实际应用效果不佳。清醒状态指法扩肛,对于促进胃肠大型手术后患者早期胃肠蠕动功能的恢复具有较高的意义,但实际操作中患者难以难受疼痛以及指法扩肛方式、力度均无法标准化、统一化,导致实际的临床应用及推广价值较低。
结肠术后由于创伤及吻合刺激,局部肠管壁多处于痉挛状态,引起局部肠管狭窄,导致吻合口附近肠管内压力突然增高。且由于术后早期吻合口周围炎性水肿严重,局部抗压能力较弱,极其容易出现吻合口胀裂。通过主动扩肛,可以有效刺激局部肠管壁中的末梢神经,引起末梢神经兴奋,进一步促发迷走神经兴奋,促进平滑肌的节律收缩,反射性引起降结肠、乙状结肠及直肠收缩[9],降低了肠管局部压力,加速了术后胃肠蠕动功能的恢复,让患者早期进食,早期活动,降低了相应并发症的发生机会,缩短了住院时间及相关住院费用。传统术后行指法扩肛,方法简便,易于操作,但扩肛方式、扩肛力度因人而异,无法规范化、统一化,影响了广泛推广。基于指法扩肛的优势,我们自制了实用新型的扩肛装置[10],该装置可以是由塑料制成一次性器械,也可以是由钢制成可消毒清洗反复使用的器械。通过本实用新型的扩肛装置,可以完全代替护士的手指进行扩肛刺激,而且消毒十分方便。使用自制扩肛装置扩肛后患者在排气时间、排便时间明显优于未扩肛组。患者术后住院时间及吻合口漏例数明显减低,使用扩肛装置组发生吻合漏仅2例。
综上所述,结肠癌术后早期行扩肛,对促进术后患者早期胃肠蠕动功能恢复,降低患者腹胀、腹痛等术后不适具有较高临床价值[10],符合目前推广的快速康复外科理念。通过使用自制新型的扩肛装置,可以完全代替护士的手指进行扩肛刺激,而且消毒十分方便,操作方式及操作力度均可标准化、规范化方,安全度较高,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推广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