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形势下高校创新创业工作新举措

2020-04-21周迪苏

新教育时代·教师版 2020年7期
关键词:新举措就业难创新创业教育

周迪苏

摘 要:日前高校就业形势不容乐观,就业压力逐年增加,毕业生就业情况直接影响着社会稳定和繁荣,面对此局面,我们应从根源上寻找解决途径。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是化解就业难的一把利剑,我们应落实创新创业教育,积极探索创新创业工作新举措,培养学生创新创业思维,掌握技能,在严峻的就业浪潮中脱颖而出。

关键词:就业难 创新创业教育 新举措

2019年高校就业形势不容乐观,毕业生数量持续上升,就业竞争激烈,毕业是否意味着失业,如何在就业大军中脱颖而出,都是摆在毕业生眼前的现实问题。在2019年5月13日全国就业创业工作暨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电视电话会议上,李克强总理给出了答案,会议讲到,目前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严峻而复杂,我们应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就业优先政策,把稳定和扩大就业放在更突出位置,大力推动“双创”上水平,创新创业带动就业[1]。明确了当前高校就业工作的指导性思想和工作方向,指明了大学生就业核心竞争力为创新创业能力。大学生青年是肩负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追梦人和奋斗者,他们的就业走向决定着社会稳定和繁荣,决定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是否能实现。现代化经济体系迫切需要创新型人才,创新水平决定国家未来发展的高度,习近平总书记讲,创新从来都是九死一生,但我们必须有“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尤为悔”的豪情,高校大学生必须厚植创新创业教育,形成创新创业思维,并能熟练应用其技能,方能在激烈的就业竞争与发展中占据优势。

創新创业教育是一种理念,一种精神教育,其本质是一种素质教育[2]。1998年,我国部分高校将创新创业教育纳入大学生人才培养体系中,经过20多年的发展与革新,我国高校在创新创业教育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与发达国家相比仍有很大的差距,主要体现为大学生缺乏创新基因、创新创业意识不强、参与度不高、创新创业能力偏低、创业成果与自身专业联系不紧密,导致高校毕业生在国内外就业环境中缺乏核心竞争力、在校所学习的专业知识与从事工作的要求之间匹配性较差、从事工作后短时间无法胜任,需要有一定时间的“回炉再加工”,自学能力和创新能力较差等现状,这些现实的就业问题提示着进一步加强和落实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紧迫性。随着时代的发展,学生群体多以00后为主,他们生活在社会高速发展、互联网技术高度发达、各种文化交融涌入的时代,现在的认知思维模式、学习习惯、交流手段、生活方式等方面都带有明显的时代印记,与以往时期的大学生相比,他们思想更开放,视野更宽阔,更注重个人发展。有关调研数据显示目前大学生就业方向主要为升学和企事业单位工作,仅有7.1%毕业生选择自主创业;71.8%学生在校期间未参加创业实践;接受过创新创业教育的学生表示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内容陈旧枯燥,教学形式单一,与专业脱离,实训操作较少。我们教育者应时刻结合学生时代特点,与时俱进,创新教育新思路新载体,开展贴近学生思想,贴近实践痛点,满足大学成长成才需求和心理规律,使创新创业教育入脑入心。我们秉承“以学生为中心,以创新为导向”的原则,提出“三期”创新创业工作新举措。

一、构建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的主旨思想,营造良好的创新创业生态环境,为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初生期”保驾护航

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应为一个长期的、系统的教育过程,短期教育或突击训练很难达到效果,学生反而会出现对创新创业知识和实际操作半知半解的现象,因此,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应该贯穿大学教育的全过程,这就需要构建一个完善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以学生为主体,动员学校各部门,衔接教育各环节,实现知识生产——知识扩散——知识创新——价值创造的完整链条,从而形成一个动态循环的生态系统[3]。笔者通过实践,提出“夯实一条主线,强化两个抓手,构建创新创业实践平台”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主旨思想。

夯实创新创业教育全过程的主线,将创新创业教育与人才培养目标、专业教育相融合,做好顶层设计,将制度机制、组织结构、网络资源、服务平台耦合,发挥耦合联动效应,使学生做到学思用贯通,最大化激发学生创新创业意识,多角度多层次引导青年学生敢于创新创业,勇于追梦。制定符合“双一流”培养目标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使创新创业教育成为“双一流”建设的内涵式抓手,促进实现“双一流”建设培养拔尖创新人才。

强化校企合作和众创空间两个抓手,形成校内、外联合体,协同为青年学生创新创业服务。充分利用学校及专业优势、政府导向政策、企业创新要素、社会各方面资源,深化校企合作,达成师资共享,资源共享,技术和人力的相互支持,进一步扩宽经费渠道,为创新创业教育项目提供强大的资金支持。采用“项目+团队”模式驻入众创空间进行项目孵化,为大学生创业者提供孵化空间、政策支持、资金链扶持和法律顾问、人力资源、工商登记等公益性服务。

调研数据显示对学生创业能力有帮助的条件顺序依次是创业实践、指导教师、课程培训、科创竞赛,可见创新创业实践决定着学生创新创业的行动。构建创新创业实践平台(如图1),五位一体深化创新创业效果,将教学资源、项目管理、校企合作、协同创新、新媒体宣传平台纳入整合为创新创业教育平台,联动管理,形成课堂——实践——管理的优质高效管理和服务体系,以“产教融合、创教融合、学科融合”为理念加强专业内涵建设,对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各个时期进行全过程、全方位的咨询、跟踪、诊断、服务和精细化管理。创新创业教育面向全体学生普及化培养,创新创业成果面向部分真实感兴趣热爱的学生精英化培养,多层次多元实践平台丰富大学生创新创业活动。

二、运用多层次创新创业实践平台,为大学生创新创业“成长期”搭建平台

充分发挥创新创业实践平台作用,培养创新创业思维、锻炼学生实践操作能力。面向大众普及化教育平台主要内容为课堂讲授、案例教学、小组讨论、网络课程、专题讲座,打造咖啡厅文化,形成“一月一大咖讲堂,两周一学生交流”的长效机制,为青年学生创意碰撞、落实提供场所和帮助。开放实验室,以实验室作为创新创业基础平台,促进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的实施,提高学生自主创新能力。优化校园环境,校园中大力宣传大学生创新创业活动,从舆论导向上和价值观念上鼓励和支持大学生创新创业行为,营造一个宽松的创新创业校园环境,同时加强社会对大学生创新创业的认知度和认同度,塑造新一代的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民族精神。创新创业道路上一个人走得快,一群人走得远,我们应指导学生把握机遇,在创新创业实践平台找到志同道合的合作者,共同打磨成长。

面向小众精英化教育平台内容为科研或实创项目实训、各类科创竞赛指导、商业计划书撰写、创新创业项目展示、资本对接会、创业模拟训练营。开设创新实践训练平台,由学生自己选定实验项目、设计并完成实验,使学生从实验项目的选定、资料查阅、实验设计、实验操作、结果观察、数据分析、形成书面报告全过程中都得到锻炼。开展各类科技创新创业学科竞赛赛事指导课程,从赛前培训、赛中指导、赛后反馈三大环节建立竞赛服务体系,实现以赛促学,以赛促创。打破教学课堂的约束,借助校企合作平台,建立企业管理岗位实习,使学生走进企业,了解企业构建、运转等商业模式,加强实战经验。

三、提升大学生自我认知意识,优化心理素质,为大学生创新创业“成才期”添砖加瓦

酒香也怕巷子深,大学生具备扎实的创新创业能力,也需要平台展示和宣传,利用互联网平台对毕业生进行风采展示、简历推送,吸引就业单位的橄榄枝,将被动就业转变为主动出击。同时,通过个人辅导和团体辅导提升大学生自我认知的高度,能审时度势科学地研判就业环境,明确个人定位,做好职业规划,拓展个人技能,优化心理素质,强化自我调节能力。遇到难事困惑,不害怕不退缩,能及时沟通疏导,寻求帮助,以过硬的本领,积极的心态,良好的精神面貌去应对就业。鼓励青年学生不忘初心,坚持梦想,把握机遇,敢闯会创,并在取得成功后反哺学校,影响和辐射更多的在校大学生。

在当前严峻的就业形势下,以创新创业实践平台为载体,激发大学生创新创业意识,提升创新创业能力,形成良好的人才效应,真正做到培养出一批宽口径、厚基础、创新创业型复合人才。高校毕业生牢牢把握专业领域的创新创业机会,大胆自主创业,以创业带动就业,充分发挥倍增效应,缓解就业压力,从根本上破解大学生就业创业难题。

参考文献

[1]王佳宁.2019年全国就业创业工作暨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电视电话会议[OL].新华网,2019.

[2]肖海平,邓银城.大学生创业素质的培养与高校教学改革[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9(2):67-70.

[3]黄兆信,王志强.高校创业教育生态系统构建路径研究[J].教育研究,2017:37-42.

猜你喜欢

新举措就业难创新创业教育
浅谈新形势下的中职学校的德育工作
邯郸河务局经营改革的初探
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影响因素及路径探索
新常态下系列化、规范化、创新化的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研究
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初探
关于师范类计算机专业“就业难”问题的原因探析
从就业难看大学生职业素质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