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师范类计算机专业“就业难”问题的原因探析
2016-07-18白一青
白一青
摘 要:师范类计算机专业的毕业生面临着就业难的问题,究其原因有内因和外因两部分:就业面狭窄、就业观念落后、专业技能掌握不足等自身原因,以及由于国家政策、学校和用人单位脱节所造成的外部困境。因此,需要在以后的教育中采取积极的措施改进师范类计算机专业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关键词:师范类;计算机专业;就业难
近些年,高校招生规模不断扩大,高等教育逐渐从精英教育转变为了大众教育,由此造成了大学生就业困难的现象。对于师范类院校来说,与其他的综合类院校和专门工科院校相比,其自身发展计算机专业的基础更为薄弱,所以其就业难的问题更为突出。因此,师范类院校必须要及时调整教学方式和人才培养方案、做好促进就业的措施,真正能够提高本校计算机专业毕业生的就业质量和就业人数。本文主要就师范类计算机专业出现就业难问题的原因进行分析,以期为师范类院校解决此类问题提供思路。
一、供需失衡是就业难的根本原因
众所周知,师范类的大学生毕业之后的主要岗位是教师,然而和其他的师范类专业不同,一般学校对计算机教师的需求量是非常低的,尤其是近些年随着各个地方初等教育学校扩招的趋势不断放缓,对于这些教师的需求量逐渐减少,特别是东南沿海或者经济条件较为发达的地区,初等教育教师资源已经呈现出了饱和的状态,对于本来需求量就非常少的计算机教师来说,目前几乎处于停止招聘的状态。
在国家实施了教师资格证考试制度之后,鼓励了非师范专业的学生通过考取教师资格证到教育系统内部工作,所以非师范类专业的学生也可以在考取教师资格证之后与师范类毕业生竞争有限的教师岗位。鉴于这些情况,师范类计算机专业毕业生在很多时候必须抛去自己“师范生”的标签,参与到整个计算机专业毕业生的激烈求职竞争市场中去。但在竞争中,师范类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因为所学东西比较杂且浅,既要学习计算机知识,又要掌握一定的教学技能,因此在有限的学习课时中,学到的计算机专业知识实际上是逊于其他计算机专业学生的。所以,导致师范类计算机专业毕业生在就业市场上竞争力弱。
二、学生自身的因素是内因
一些师范类计算机专业的毕业生一方面存在就业观念不现实的现象,在就业的时候仍然一味地追求行政机关、企事业单位或者追求高薪酬、舒适的工作,或者是因为自己是计算机专业的学生而只希望从事相关的对口工作,因此在找工作的时候就会出现择业机会相对狭隘的现象。从目前的就业情况来看,一般公司并没有强烈的意愿去招收师范类计算机专业毕业生的,而本科生和研究生进入高校从事教育的可能性并不大,因此师范类计算机专业的毕业生在求职的时候大部分都是以中小学、小部分职业院校和民办院校为中心。
选择到专业对口的企业进行应聘的毕业生面临如下困境:师范类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培养目标并非是实际的计算机操作技能,而是计算机教学技能,因此在计算机基础知识的储备和操作方面,师范类计算机专业的毕业生并不占优势,而且因为在实习的时候多是进入学校进行了教学实习,而不是进行了与计算机技能相关的实习,所以,其在实际工作经验和动手能力方面都稍有欠缺,求职竞争力弱。
三、学校教育与用人单位之间的脱节
虽然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IT行业作为新兴产业需要更多的计算机专业的人才,但一般来说,用人单位在选拔人才的时候,都要求员工有着较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有参与专业领域课题和研究项目的经历,或相关领域的实习经历,能熟练地运用两种或以上主流的开发语言。然而师范类计算机专业的学生,所学的东西都是杂多而深度不够,尤其是许多学校采取的还是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教授的多是较低版本的软件和落后的课程体系,注重对学生基础理论和知识体系的培养,缺乏对学生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的培养。这样的人才培养模式和师范类的独特性,造成了师范类计算机专业的毕业生在求职的时候,对用人单位所要求的专业技术和开发工具等都没听说过,更不要说熟练掌握了,所以许多师范类计算机专业的毕业生需要很长时间的专业培训才能适应用人单位的工作。正是学校教育和用人单位之间的脱节,导致了许多师范类计算机专业的毕业生辛苦学习四年,怀揣毕业证仍然找不到专业对口的工作。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到师范类计算机专业的毕业生在求职的时候存在就业面狭窄、就业观念落后、专业技能掌握不足等自身不足,以及由于国家政策、学校和用人单位脱节所造成的外部困境,需要在以后的教育中采取积极的措施改进师范类计算机专业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参考文献:
[1] 徐艳萍,姜雪梅:《云南省地方高师院校大学生就业现状及对策研究》[J].载于《红河学院学报》,2011年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