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班主任如何应对小学生的逆反心理
2020-04-21吕明馥
吕明馥
摘 要:相关研究表明:在小学生当中,大部分都不同程度上的存在逆反心理。逆反心理是普遍存在于小学生当中的一种心理状态,这种逆反心理状态的存在不仅给我们的正常教育教学带来困扰,对于小学生的未来发展也会产生很多不良影响。现在的小学生,特别是中、高年级的学生,性格叛逆的不占少数。当班主任碰到有叛逆倾向的学生,就像水碰上火一样,很容易产生强烈的冲突,直到一方服软或两败俱伤。对班主任来说,深入探查学生的内心,了解其叛逆心理的变化,对能否管好一个班级显得至关重要。为此,我们有必要对小学生逆反心理形成的原因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叛逆 应对 原因
一、出现叛逆心理的原因
(一)主观原因
1.年龄与生理条件
当小学生进入青春期后,生理上发生了一系列变化,出现了第二性征,他们意识自己长大了,独立自主意识大大增强,要求成年人理解他们,尊重他们。而很多家长、老师的观念还来不及或不愿转变,对于少年的烦恼、要求不能充分理解和积极引导,于是,少年因需要不能得到满足自然产生了很强的逆反心理。
2.个性特征和好奇心
小学生对未知事物有好奇心,往往事情越是有阻挡,对学生就越有诱惑力。有些老师、家长禁止孩子做某事,却不说明为什么不能那样做的理由,结果适得其反。还有部分学生由于自负、独立、偏激等个性特征而造成逆反心理。
3.心理受挫
学生具有强烈的自尊心,总希望被教师、同学重视、赏识。长期得不到这种满足,心理受挫,就可能发牢骚、闹情绪,甚至转而用“非常方式”寻求关注。
(二)客观原因
一些学生出现叛逆心理是受到家庭不良因素的影响及周围群体不良的影响。某些家长的简单粗暴式管教及要求过严,都会给学生带来一定的压力,压力过度,学生便产生了叛逆心理。另外,周围群体存在着不良英雄观、唱反调等现象,学生被潜移默化,再加上自身善于模仿的特性,也促使其叛逆行为的产生。
二、应对策略
找到学生产生逆反心理的原因后,班主任应多反思自身的班级管理工作,思考平时是不是忽略了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有没有错误地把学生的心理问题当作品德问题来对待。为了帮助班主任做好班级管理工作,促进小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我总结了下列对策。
(一)班主任要充分尊重学生
尽可能多发现学生的优点,不要总是以学习成绩入题,适当地换位思考,找到师生的共鸣点,很快就能找到问题症结。作为班主任,绝不能带着情绪去教育学生,班主任应该允许学生犯一点错,不能过度束缚学生的手脚,与此同时,班主任也是学生最好的榜样,在叛逆期的学生模仿能力强,班主任正确的言行举止会给他们带来积极的影响。
(二)端正教育态度
作为班主任,面对个别学生的叛逆言行,一次两次或许能容忍,不会动怒。但是次数多了的话,班主任肯定控制不住自己的心情,有的会横眉冷对;有的会大发雷霆;有时还会意气用事,谩骂或体罚学生,触犯教育法,给自身及学生带来伤害及损失。在这个时候,班主任绝不能采取强硬态度来限制学生,但班主任也不能放任自流,容易错过最佳的教育时机。学生只有受老师尊重时,才会真切地体会自身的价值,才会正确地认识到自己的价值。这样的话,即便有个别学生仍有点叛逆心理,但一想到班主任的真诚,也会有所收敛的。
(三)给学生足够的权利
作为班主任来讲,尽量不要说“你应该”“你必须”此类带有命令口吻的话,因为学生内心深处认为自己已是大人,他们是不会接受这种命令的。教师应少说多听,了解学生到底想什么。在叛逆期的学生希望有自己的天地,班主任不要自作主张,自己的意愿把学生的课余时间排得满满的,应尽量将课余时间还给学生,营造民主、平等的课堂氛围。另外,对与班级有关的大事,如选拔班干部等,教师应与学生商量,多考虑学生的感受,多征求学生的意见和建议。
(四)结合学生生理、心理特点,设身处地与学生沟通
老师需要从学生的思维角度出发,结合叛逆期孩子生理和心理特点,去了解这一时期学生叛逆行为背后真实的原因。要想消除这些分歧,达成共识,沟通是必不可少的。
(五)提升班主任自身素养
班主任做事不要懒散拖沓。有的学生之所以会产生叛逆心理,很有可能是因为看班主任“不顺眼”。班主任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稍微不小心就会成为学生的话柄,尤其是那些做事懒散的班主任,更容易引发学生的反感。所以班主任要端正作风,包括养成良好的批改作业的习惯及端正教学态度,提高自己在学生心中的威望,从而让学生对自己的管理工作心服口服。
综上所述,青少年青春期是叛逆心理的多发季节,是孩子们从幼稚走向成熟的过渡时期,在班级管理工作中,班主任常常由于關注学生学习成绩的高低、学生个性的顽劣,忽视了对学生全面发展的培育。而把心理问题看作品德问题,则会容易使学生产生逆反心理。作为一名优秀的班主任,一定要正确、科学地处理好师生关系,找准学生叛逆的原因,对症下药,耐心引导,一起走过叛逆,迎来和风日丽的坦途。
参考文献
[1]段雪芹.走出新课改的误区[J].职业教育研究,2005(12).
[2]余文森.新课程教学改革的成绩与问题反思[J].课程.教材.教法,2005(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