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激活思维 练出精彩

2020-04-18丁恺

中小学课堂教学研究 2020年11期
关键词:练习课解决问题数学教学

丁恺

【摘要】练习课作为数学课中一种重要的课型,是新授课的延续和补充。研究者以“解决问题”练习课教学为例,通过设计和教学,获得了数学练习课的一些启发:聚焦学生的真问题,挖掘练习课的生长点;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寻找切入口引发思考;抓住主线整体设计,促进层层递进思考;打破思维定式,激活学生的思维。

【关键词】数学教学;练习课;解决问题

练习课作为数学课中一种重要的课型,是新授课的延续和补充。数学练习课旨在帮助学生通过练习进一步理解和掌握所学知识,形成基本技能,发展数学思维,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练习课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小学阶段的数学课中,练习课占了很大的比例,属于三大课型之一。但在各类研讨课中鲜见练习课的身影,学生对练习课也常常提不起兴趣。分析练习课的现状,主要存在以下问题:重新授,轻练习;重操练,轻发展;重结果,轻过程。

关于数学练习课的研究已有不少。有的教师认为数学练习课除了要有以练固基、以练成技、以练促熟、以练补缺、以练活用等基础性教育功能,还要追求其发展性教育功能,以练带理,以练促思。在确定数学练习课的教学目标时,教师需要从课型、知识、学生三个层面进行思考,关注“双基”的落实,关注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有的教师认为数学练习课的设计要以学生为本,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需要,细思量、巧设计,在“趣”“精”“多”“放”上狠下功夫,定能以少胜多,以质取胜。还有的教师认为通过关注课堂的系统性、练习的层次性、学生的兴趣点、练习过程的生成来提高数学练习课的有效性。以上教师从练习课的功能、目标确定、练习课设计等方面进行了研究。本文以“解决问题”练习课教学为例,探讨数学练习课的设计问题。

一、课前思考

“解决问题”是沪教版四年级第一学期第四单元的内容,是学生在学习了这一单元“三步计算式题”和“工作效率、工作时间和工作量”之后,进一步学习解决复合应用题。“解决问题”(第1课时)是借助树状算图学会两种分析复合应用题的方法,即从问题出发思考的“分析法”和从已知条件出发思考的“综合法”。那“解决问题”练习课(第2课时)又可以在哪里着力和落脚呢?笔者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课前思考。

(一)学生的学习难点在哪里?

首先,当复合应用题中一些数据没有直接给出时,必须从几个互相关联的条件中选出两个已知数来求得。当条件和解题步骤比较多时,部分学生缺乏有条理地分析解决问题的策略和方法。其次,在解决复合应用题时,大多数学生还是习惯于从条件出发解决问题,忽略从问题出发去分析。此外,有的时候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容易形成思维定式。如在根据问题说数量关系的练习中,学生的想法常常比较单一,大多数学生只能想到用一种数量关系来解决,分析问题不够全面、灵活。

(二)练习课的生长点在哪里?

在“解决问题”的新授课中,学生已经初步学习了运用分析复合应用题的两种方法来解决问题,那这节练习课在新授课的基础上,应该给予学生怎样的生长点呢?基于对学生学情的分析,笔者希望通过这节练习课让学生认识到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既可以从关联的条件出发思考推出问题,也可以根据问题去寻找条件,学会把问题和条件结合起来整体分析。在学生分析表达时,教师要帮助学生明晰基本的数量关系,让学生把握复合应用题的结构,养成有条理地思考问题的习惯。此外,教师要引导学生从问题出发思考解决问题的可能性,打破思维定式,提升灵活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如何设计问题引发学生的思考?

如果以一题又一题的方式呈现,应用题的练习课必然让很多学生觉得索然无味。如何寻找合适的切人口,以怎样的问题和任务设计来带动学生的主动思考呢?如何引发学生主动思辨,在练习课中暴露学生的真实问题,真正提升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呢?因此,在教学设计时,教师需要设计更加开放、更具挑战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给予学生表达交流的时间,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二、课堂设计与实施

(一)教学目标

1.在编题、分析表达的过程中,明晰基本的数量关系,知道复合应用题的结构。

2.结合树状算图,能用综合一分析法分析应用题,帮助学生养成有条理地思考问题的习惯。

3.打破思维定式,让学生养成全面思考问题的习惯,提升灵活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过程

第一環节:常规积累,初步感知由条件推出问题的思路

教师引导学生根据下面的已知条件,思考能提出什么问题,并引出这节课要研究的课题。

(1)四年级有12个班级,每个班有50个人。

(2)故事书有150本,科技书有300本。

(3)有500千克橘子,5箱香蕉。

【设计意图】教师让学生感知从两个关联的条件可以推出一个或多个信息,为接下来要研究的课题,即解决问题做铺垫。

第二环节:创设情境,探究最后一步是除法的问题

首先,教师用flash动画呈现小强在做题时遇到麻烦的教学情境。

小强:哎呀,条件看不见了,但是看到问题,我知道,最后一步一定用除法。

(动画定格小强的结论,如图1。)

老师:你们同意小强的想法吗?

(学生展开讨论。)

【设计意图】教师通过动画创设情境,以一道缺少条件的问题,让学生从问题出发去思考解决问题的可能性。

接着,师生共同讨论最后一步用除法解决的问题。

师:为什么你觉得最后一步用除法呢?

生:我想到学过的数量关系式,即工作量÷工作效率=工作时间。

师:我这里有两个条件,即条件1——一共要生产1400只;条件2——平均每天生产50只。那么问题能解决吗?

(教师引导学生得出结论:只要知道工作量和工作效率这2个条件,就可以解决该问题。)

师:现在增加以下4个条件,你能选择任意几个条件,编出最后一步还是用除法解决的题目吗?

条件1:已经生产20天。

条件2:平均每天生产50只。

条件3:还剩400只。

条件4:两个车间合作完成,各生产700只。

活动要求:学生将选择的卡片上的条件,放在练习纸的横线上摆一摆,并连着问题完整地读一读,列出相应的算式。

教师在巡视过程中请两名学生把不同的选法贴在黑板上,学生展示如下。

情况1:②平均每天生产50只,④两个车间合作完成,各生产700只!加工完这批袜子需要多少天?

情况2:①已经生产20天,②平均每天生产50只,③还剩400只,加工完这批袜子需要多少天?

研究以上两种情况,学生相互交流。教师引发学生思考:为什么这样选择条件?教师呈现课件,如图2和图3.让学生感受从问题出发,寻找条件的过程。

师:这两道题虽然条件不同,算式也不同,但有没有共同的地方?

生:虽然条件增加了,但因为问题没有变,都需要用工作量除以工作效率这个数量关系来解决,所以工作量和工作效率哪个量不知道,就先去求哪一个。

【设计意图】从提供2个条件到提供4个条件,让学生经历从问题出发,根据数量关系选择需要的条件进行编题的过程,也让学生进一步感知从一步、两步到三步题目变化的过程。在编题、分析表达的过程中,明晰基本的数量关系,知道复合应用题的结构。结合树状算图,学生能用综合一分析法分析应用题,养成有条理地思考问题的习惯。

第三环节:从问题出发,探究其他可能情况

1.讨论最后一步是加法的情况。

(1)教师继续激活学生的思维,探究这个问题可能存在的其他情况。

师:刚才的问题,最后一步只能用除法吗?

生:最后一步还有可能用加法,用部分天数+部分天数的数量关系。

(2)教师出示4个条件,让学生选择任意条件编一道最后一步是加法的题目。

活动要求:选一选,摆一摆,读一读,列式计算。

教师在巡视过程中,让学生把选择的条件贴在黑板上,学生展示如下。

①已经生产20天,②平均每天生产50只,③还剩400只,加工完这批袜子需要多少天?

(3)交流反馈。师:为什么选择这些条件?你是怎么想的?(教师展现课件,如图4。)

最后师生小结:还是从问题出发,根据数量关系寻找已经做的天数和还要做的天数。

【设计意图】在交流如何选择条件的过程中,教师让学生再次感受从问题出发,根据最后一步的数量关系来选择需要的条件,即用分析法来解决问题。学生结合树状算图,分析复合应用题的结构,有条理地解决问题。

2.讨论其他可能情况。

教师启发学生思考:最后一步除了除法和加法,是否还有其他的可能?学生讨论并相互交流。

师:这两道题目最后一步的数量关系是什么?

(教师呈现图5和图6.引导学生发现这个问题的最后一步还可能是乘法或者是减法。)

生:原来最后一步不仅仅只有除法。

师:刚开始,大家看到这个问题只想到了1种或2种数量关系,通过探究发现,原来最后一步用加法、减法、乘法、除法都可以。

(教师呈现图7。)

师生小结:一个问题可以由很多不同的数量关系来解决,解决问题时具体用哪一种方法,还需要结合条件来判断。

【设计意图】教师引导学生感知解决这个问题的最后一步数量关系有多种可能,打破思维定式,培养学生全面思考的习惯,提升灵活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四环节:运用方法,解决问题

教师出示问题“小丁平均1分钟跳绳几个?”,并提供给学生以下三个选项。

A,(100+20)÷2

B,100×2-20

C,(100-20)×2

师:你觉得有可能是用哪个算式来解答?

生:可能会有不同的数量关系来解决这个问题,所以还不能判断。

教师继续补充条件“小亚平均每分钟跳绳100个,比小胖每分钟多跳20个,小丁每分钟跳的个数是小胖的2倍”,再由学生判断选择哪个算式。学生选C答案,并利用综合一分析法分析解题思路。

教师又将条件改为“小胖2分钟跳绳100个,相同时间小丁比小胖多跳20个”后,学生又改选A答案,教师提问:为什么问题没有变化,却改变选项了?学生再次利用综合一分析法分析解题思路。

师生小结: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有时候需要从条件出发思考或从问题出发思考,甚至有时候需要将条件和问题结合起来思考。

教师板书:解决问题的方法(如图8)。

【设计意图】通过快速地判断和辨析,教师再次让学生感受在解决问题时,常常需要将问题和条件结合起来思考,灵活运用综合一分析法分析应用题。

第五环节:全课回顾,谈印象深刻的环节或收获

【设计意图】关注学生对学习结果和过程的回顾,让学生对活动过程中的得失进行总结与反思。

三、教学反思

(一)聚焦学生的真问题,挖掘练习课的生长点

经历了新授课,学生对知识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为了在练习课中有针对性地巩固提高,教师需要了解哪些问题是学生已经学会的,哪些问题是学生还有疑惑的。正是基于课前对学生的分析和思考,笔者发现了学生存在的问题,找到了这节练习课的生长点,确定了这节练习课的教学目标,从而以学生为本进行教学设计。因此,教师只有深入研究学生,找准学生的真问题,挖掘练习课的生长点,才能在练习课中“对症下药”。

(二)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寻找切人口引发思考

在教学伊始,教师创设小强在做题时遇到麻烦的教学情境,把学生真实的想法和思维能力的差异性暴露出来,引领他们带着问题去探究,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产生不同的想法,交织着不同思维的“线”。教师适度地引发学生辩论、质疑,进行智慧的碰撞,让学生实现了由经历到活动经验、思维能力的转化。

(三)抓住主线整体设计,促进层层递进思考

在这节课的设计中,笔者以“要求这个问题,最后一步有可能通过哪种运算得到?”这个问题为贯穿全课的主线,给全课设置了悬念,引发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持续思考。在教学中,笔者设计层层递进的环节,从提供2个条件到提供4个条件,让学生经历从问题出发,根据数量关系选择需要的条件编题的过程,让学生感知从一步、两步到三步题目的变化过程。选择条件编题的过程,其实就是让学生从问题出发去寻找关联条件解决问题的过程;相互表达的过程,就是有条理思考问题的过程。看似没有像以往的练习课一样做很多的练习,却将很多练习融于主线的整体感知、编题解题、讨论辨析的过程中,促进学生在交流互动中深度思考。

(四)打破思维定式,激活学生的思维

在课末回顾这节课的收获中,很多学生都谈到“一开始看到问题,就认为最后一步一定是除法。可是通过这节课的研究,发现其实最后一步用加法、减法、乘法、除法都可以。所以不能看到问题就盲目地判断,还要结合条件进行具体分析”。因此,教师可以变化题目的要求,从多元的角度打破学生的思维定式,引导学生打开自己的解题思路。或让学生在思维惯性中犯错,再对题目进行比较和分析,找到正确的解题方法,从而引导学生認真审题,养成从多角度、多方位思考问题的习惯,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思维的灵活性。

如果说新授课是在学生的大脑埋下一颗种子,那么练习课就是让这颗种子在学生大脑的土壤中进一步积淀养分,向下生根、向上蓬勃生长的过程。数学练习课要从纯粹解题走向聚焦思考感悟和经验积累,比“练”更重要的是“思”。当我们关注练习课容量的时候,我们需要关注的不是练习题量的多少,而是思维含量的多少,让学生练得有趣、练得有味、练得有劲、练得有效,彰显练习课的魅力和价值。

猜你喜欢

练习课解决问题数学教学
浅谈列方程解决问题
“解决问题的策略:一一列举”教学实录与反思
两只想打架的熊
提高小学数学练习课的四项对策探讨
对数学教学实施“素质教育”的认识
基于学生主动学习意识培养的数学教学方法研究
注重交流提升数学学习广度和深度探讨
数学教学中“量感”的教学探究
任务驱动下小学数学练习课的流程与组织
智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