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类文献阅读对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影响:问题、方法和思想
2020-04-16陈美丽
郑 军,陈美丽
(安徽财经大学,安徽 蚌埠 233000)
党的十九大提出要强化知识产权创造和运用,同时加快一流学科建设,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在全球化和国际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研究生作为高层次创新人才,应不断塑造自身创新能力,与时俱进,通过阅读文献扩大知识面,提升自身内涵和创新能力。2017年1月,国务院印发《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提出要完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提高学生文献阅读能力。同年9月,《国家技术转移体系建设方案》提出要“集聚成果、资金、人才、服务、政策等创新要素”,促进“人才等创新要素优化配置”。然而,我国研究生大多缺少刻苦钻研的学术精神和脚踏实地的学术修养,在文献阅读中,对文献的精准查找和有效利用较为生疏,导致研究水平和创新能力与国外相比较为薄弱。本文基于三类文献阅读的研究视角,从研究问题、研究方法、研究思想三个维度,分析探究研究生应如何通过阅读小学科文献确定研究问题、阅读大学科文献设定研究方法、利用跨学科文献创新研究思想,从而实现培养自身创新能力的最终目标。
一、明确研究问题是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要前提
创新能力是指通过对信息进行直接选择或重组应用,能够随机应变地解决问题或者创造新事物的能力。从本质上说,创新能力是一种综合素质。研究生要想培养和提高自身创新能力,首先必须设立研究目标,规划研究方向,才能在选择的研究范畴内,进行专业的、深入的探究。[1]从人本主义理论来看,通过强调学习过程中人的因素,把研究生视为学习活动的主体重视其意愿、情感、需要和价值观,培养研究生提出问题的能力,对于激发研究生的创新性和主观能动性有积极作用。通过深入钻研小学科文献,梳理专业知识,有利于研究目标的设立,并为将来的发展创造条件。
1.研究问题与小学科文献阅读的概念与联系。随着教育改革的逐步推进,小学科文献阅读越来越受到重视。通过文献阅读,有利于拓展研究生的视野并提高研究生提出问题、表述问题的能力。[2]从研究问题和小学科文献的相关内容入手,分析研究生通过对小学科文献的阅读和学习,将在潜移默化中形成自身的思维方式,提出新的研究问题。
(1)研究问题的提出。研究问题,是指通过描述或者演绎的方法来观察、解决或研究相关对象或事物,即通过研究解决或观察的话题、现象,所以研究问题也可称作研究范畴、研究方向,它具有科学性、导向性、动态性。[3]爱因斯坦认为:“研究问题的提出往往比解决方法的实施更为重要。因为研究问题的提出意味着新的可能性。”而且研究问题的确立表明了想要达到的预期结果,有利于从宏观层面了解研究过程是否科学有效、评估培养结果是否与结果一致。
(2)小学科文献的界定。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2012年)》规定,为了满足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分设不同学科,并在学科设置中根据知识范围和学科性质分配课时。于是“大”与“小”的区别应运而生。孙存昌提出,如果将大学科归纳为经济学、理学、工学、农学、哲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医学、管理学等,那么其下设的249 种专业的某一具体领域就是“小学科”[4],与之相关的文献即为“小学科文献”。
(3)小学科文献阅读有助于明确研究问题。从学科设置本意看,小学科是人的全面和谐健康发展的必要组成部分。[5]学者杨茂森提出“要由点到面培养发散性思维”。小学科文献的阅读与学习以一个小的方面作为切入点,有利于帮助研究生梳理、归纳和总结关于专业知识的文献,从而决定着研究生设定什么样的研究问题。[6]从二者的本质看,阅读小学科文献能够从根本上培养研究生的问题意识,引导他们以决策服务为出发点,以社会客观实际为基础,进行具有前瞻性、高效性的研究,把所学内容由简单识记转变为综合分析,提高了思维含量,从而决定了研究问题。[7]以农业保险为例,通过阅读相关文献,结合我国正面临全面脱贫攻坚的战略政治任务,农业保险的研究前沿无疑是农业保险的扶贫与反贫困,由此探索农业保险反贫困的原因、措施和影响等一系列问题。
2.小学科文献阅读在培养创新能力中的运用。小学科文献阅读以其特有的前沿性、探究性,集合了学术界前沿、权威的研究成果,帮助研究生梳理、归纳和总结专业知识的文献,让他们在阅读过程中了解学科新成果和新动向,激发研究生的创新动机和创新力。
(1)以前沿性带创新性:以小学科文献的前沿性带动研究生创新能力的提高。教育是传播知识、培养人才的最有效途径,而高等教育更应该保持先进性、前沿性。然而目前我国的研究生教育既没有立足实际,缺少与时俱进的前沿性,又缺少一定程度上的精深度和课程覆盖面,制约了研究生对知识和先进方法的掌握和理解,也不利于培养研究生的创新能力。[8]小学科文献以专业知识为对象,进行梳理、归纳,并总结某一具体领域的未来发展趋势,集合了学术界前沿、权威的研究成果。研究生在阅读小学科文献的过程中,一方面学到了新知识,体会到讨论和钻研学术前沿问题的乐趣,激发创新潜能和自我效能感;另一方面,研究的前沿性会驱使大多数学生进行独立思考,并提出自己创新性的想法和观点,学生在这一过程中自我认可度也得到显著提升。
(2)以探究性带创新性:以小学科文献阅读过程的探究性带动研究生创新能力的提高。研究生课程设置结构的核心要点和逻辑起点在于探究性。[9]由于科学研究的创新理念难以通过课程学习获取,而在小学科文献阅读过程中,质疑、探索、发现的探究更有利于学生在掌握研究理念的基础上,提出新的想法。首先,小学科文献引导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质疑原有观念,提出自己的观点,为创新科学研究和本专业实际工作建立独立的思想基础。其次,小学科文献阅读是一次知识再发现的探索过程,研究生在阅读过程中能够批判、辩证地对知识进行深入思索。在这一探索发现过程中,研究生的创新思维得到开发,自我效能感得到提升,可以进一步激发其学习热情,释放创新活力。
二、选择研究方法是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关键选择
研究表明,若将大学科教学应用于教育中,将大学科文献阅读作为进行研究的重要基础条件,能够增强学生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在潜移默化中找到合适的研究方法。[10]通过分析大学科文献的内涵和合适的研究方法的意义,得出二者之间存在的联系。
1.研究方法与大学科文献阅读的概念与联系。大学科文献阅读对研究生研究方法的选定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在此背景下,基于研究方法和大学科文献的含义与相关内容,研究生通过对大学科文献的深入学习,有利于拓展专业课程的宽度,寻求更高效的研究方法。
(1)选择合适研究方法的意义和价值。研究方法作为哲学范畴的专业术语,包括文献法、思辨法、比较研究法、历史研究法、概念分析法、行为研究法等。选择合适研究方法的意义和价值主要在于:一是通过研究客观事物的内在规律性,得出新的观点和结论,并将其运用于更进一步的研究当中,是尝试创造新事物的工具和依据。二是反向检验结论的合理性或确证判断事物存在的真实性,这体现了意识形态的反作用原理。由于人们认识问题的角度、研究对象的复杂性等因素,研究方法也多种多样,但是人们只有选择了科学高效的研究方法,在研究过程中不断提炼和检验原有观点,总结分析新观点,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11]
(2)大学科文献的定义。薛红霞提出,对于研究生来说,大学科作为一个广阔的学科基础知识平台,是分割知识模块架构起来的专业基础课程。[12]在这一平台上,研究生能从上位概念的层面,开阔自身对本专业所属的一级学科的知识面,了解学科产生源头和发展趋势,并积极投身于学科建设当中,增强主体参与感。若按学科分类,可分为一级学科、二级学科、三级学科等,其中一级学科包括哲学、经济学、文史学等,而保险、金融、投资等均可纳入一级学科的经济学范畴,因此,研究保险问题,可以参考借鉴的大学科文献就包括金融、投资等其他经济学学科下的所有专业文献。这些文献源自人类生活经验的积淀,而大学科文献是对人类知识选择加工的结果,架构起相互独立的大学科,使得高校学生的学习能从人类活动的原点出发,找到自己的动态发展模式。
(3)大学科文献阅读有助于选择适合的研究方法。《中国大百科全书·教育卷》中指出,阅读的含义是人类通过文字、图画和符号等改造自身意识形态、获得社会价值的行为。[13]文献作为阅读类图书,文献研读让读者通过主动理解,感悟思索,批判探究,落实应用,在实现意识形态的转变过程中,提升学术研究能力和修养。大学科文献的吸收作为这一过程中的一部分,能够拓展学习的广度和宽度,使得研究生加强理解、加快吸收,增强运用的能力,借鉴并不断完善更高效、更完备的研究方法。以研究农业保险扶贫为例,由于该选题太过前沿,现有文献不多,没有好的视角和研究方法,因此可以通过阅读与农业保险相关的大学科文献,如农村金融、农村养老保险等,查阅这些领域关于扶贫的文献,找到其中的相通之处,合理吸收研究经验,探索借鉴合适的研究方法。
2.大学科文献阅读在培养创新能力中的运用。大学科文献的开放性拓展了研究生对研究专业的宽度,同时研究生在阅读过程中也培养了自己的发散性思维,从而让研究生在主动、全面的思索中找到创新方法,形成创新成果。[14]
(1)以开放性促创新性:以大学科文献的开放性促使研究生创新能力的提升。2015年美国研究图书馆协会(ACRL)与美国大学颁布《高等教育信息素养框架》。梳理《框架》发展的脉络和现有研究成果,发现开放式研究是高校信息素养教育关注的焦点。一方面,由于学科之间存在一定的开放性、互通性、包容性,对于不同的研究问题,往往可以借鉴、参考其他相关大学科文献的研究体系、研究框架,这种开放式的阅读,有利于研究生开阔科研视野、丰富知识结构,并通过学术交流,促进思想的碰撞和知识的吸收与交融,形成较为完整的逻辑体系,为其继续深入研究提供创新方法。只有在阐述和争论中,才能真正让研究生由被动的接收化为主动的思索[15],在学科开放和交融过程中推动创新能力的提升。
(2)以发散性促创新性:以大学科文献阅读的发散性促使研究生创新能力的提升。创新能力培养的核心在于是否有创新的想法,而发散性思维在创新活动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罗英姿认为,研究生从不同的方面查阅大学科文献,以不同的途径和角度去探求多种答案,培养了发散性思维,而发散性思维是创造性思维培养的关键推手。[16]在我国,由于传统教育思想根深蒂固,固化的教育模式容易从小就抑制孩子的发散性思维,形成汇聚式思维(convergent thinking)。通过大学科文献阅读,研究生的学习更具有自主性、整体性,思维活动更加清晰敏捷,通过积极思考和质疑辨析,可以锻炼自己独立思考的能力,能够获得新知识、新方法,从而增加做出创造性成果的可能性。[17]
三、创新研究思想是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关键步骤
不同学科之间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关系,它们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形成一套系统的、科学的课程体系;同时它们又具有自身功能的特殊性和作用的不可取代性。研究生通过跨学科、跨专业的学习和对各类文献的思考,顺应了学科既高度分化又高度综合的总趋势,推动学科融合,形成全面立体的创新思维。[18]
1.研究思想与跨学科文献阅读的概念与联系。跨学科文献阅读能够通过将学科之间相互联系、不断融合,从而升华研究思想,提升研究者的思想温度。[19]因此,创新研究思想和跨学科文献阅读,二者之间紧密相连、不可分割。
(1)创新研究思想的意义。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精神文化产品需要大学生创新人才的智力支持,要强化教育对精神文明的引导。辩证唯物主义告诉我们,事物是不断变化的,发展具有普遍性,不断变化发展的客观实际也在不断更新着人们研究思想的转变。创新研究思想的重要作用在于:第一,有利于研究生超越自我,打破束缚,更新观念,推动其不断创造新事物[20];第二,有利于增进对研究领域的更深一层的了解,提高科学素养;第三,思想的转变带动研究方案的更新,研究生因事而异、因时而异、立足实际,有利于探索出更高质量、更高效的研究方案,着眼治本,确保实现研究的新鲜、精准[21]。
(2)跨学科文献的内涵。西班牙著名教育学者费兰·费雷尔认为,跨学科研究作为一种已被证实的科学做法,将成为高等教育学科建设的必然选择。跨学科是指将不同学科通过交流与沟通、协调与共享的方式,将理论和概念进行融合,打破单一的学科壁垒,实现理论的科学有效的整合。[22]跨学科研究在高校日益发展壮大,具体表现为跨学科研究机构逐渐扩大、基金项目纷纷建立、科研成果迅猛增长,同时,其文献需求也呈现出打破学科壁垒、整合各参与学科需求的特点。[23]如今传统的“学科-文献类型”的文献保障体系愈来愈不能满足跨学科发展的要求。如何适应跨学科文献提出的新要求,推动单一学科文献管理向跨学科文献管理的战略性转变,是各大高校和图书馆亟待解决的关键。
(3)跨学科文献阅读有助于创新研究思想。皮埃尔·德·拜认为, 跨学科文献包含了多学科并置和学科间逐渐一体化的多种情况。跨学科文献就是围绕一个共同的主题,打破学科界限, 把不同学科、不同领域的理论和方法有机地融合,有层次、有计划地设计组织文献内容。[24]因此,跨学科文献阅读推动着研究生从实际情境出发,不断更新观念,创新思想,提出新的探究问题和学习任务。这种多学科整合的视角有利于学生对学科的动态感知,推动探索多学科之间的互相融合,同时将知识与实际相联合,从而不断促进研究思想的创新。如农业保险本来属于经济学一级学科,研究农业保险的反贫困绩效,从保险学的角度看似仅限于农业保险经济补偿和风险保障功能,但借鉴财政学的文献来看,可以从国家角度考虑其对于减少政府财政负担的作用。
2.跨学科文献阅读在培养创新能力中的运用。跨学科文献独有的协同性、交叉性,是当代科学发展的要求,也是产生创新成果的重要源泉。研究生通过阅读跨学科文献,有利于提升对专业的思想温度,决定自身的研究思想和创新理念,成为拔尖创新型人才。
(1)以协同性育创新性:以跨学科文献的协同性培育研究生创新能力的核心。知识协同就是以信息采集、资源组织为基础,以知识管理方法为指导,以学科知识发掘和创新为要求的一种整合方式。[25]跨学科协同创新满足了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强烈需求,是现代科学发展的主要趋势之一和国家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重要途径。[26]跨学科协同的主体是多学科知识元,学者将不同学科、不同类型的知识元聚集、关联、交融,形成多学科协同,并基于知识元的显性和隐性知识,对知识资源进行汇总与整理,由此产生以协同性为本质的跨学科文献。基于这种协同性,研究生在阅读跨学科文献时,能够打破知识的孤立,对不同学科知识进行差异性互补与借鉴、相通性交叉与融合,从而保证了研究的与时俱进与不断创新。20世纪初,奥、德等国的学者通过打破学科鸿沟,将医学理论与化学原理结合,开创了一个新的学科领域——生物化学,并在这一过程中获得了至少四项诺贝尔奖(https://www.nobelprize.org/),所以我们才说,跨学科的协同性对创新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
(2)以交叉性育创新性:以跨学科文献的交叉性带动研究生创新能力的核心。胡锦涛同志在清华大学百年校庆讲话中强调,要鼓励高校开展学科交叉项目,在关键领域取得实质性创新成果。但目前学科被精细划分的现状导致一些科研过于孤立、片面,不能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阻挡了研究生发现新事物的步伐。通过对不同学术专业的学科力量进行综合交叉,强调开放、合作、互动和参与,有利于打破学科之间的封闭、单一,实现跨学科的交叉性创新。[27]当前,依托于跨学科文献的交叉性和研究生对文献阅读能力的提高,科学研究的精深化、规范化和细分化越来越明显,跨学科协同创新水平也有了较大提高。[28]因此,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在学科内部进行建设的同时,还要打破学科界限实现跨学科交叉,带动创新水平有质的飞跃。
四、总结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强调,人才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首要推动力,教育是培养创新人才的最重要途径之一。因此,在教育中不断培养当代研究生创新能力和科研能力是当前变革教育体系、提高国家创新力的重要战略任务。[29]本文基于问题-方法-思想的分析框架,得出了三类文献阅读对研究生创新能力的三重影响:小学科文献以专业知识为对象,集合了学术界前沿、权威的研究成果,具有前沿性和探究性的鲜明特征;大学科文献的阅读能力与研究生受到的教育和经历密切相关,其开放性对于研究生形成发散性思维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跨学科文献阅读对创新能力的形成主要体现在跨学科文献的协同性和交叉性上(图1)。
三类文献阅读培养模式是学校培养创新人才的有效途径,是研究生教学改革的必然趋势,这一培养模式顺应了经济社会发展对创新人才的新要求。同时,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作为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在我国未来创新人才培养的具体实践中,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模式还需要在研究生导师层面不断地改进,不断更新教学知识构成,把综合性知识逐个细分,从而在研究生教育方面能够做到有的放矢,推动实现螺旋式上升,使其更具有效性和科学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