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伦敦政治经济学院通识课程设置与启示

2020-04-16江晓东杨舒婷

关键词:政治经济商科通识

常 诚,江晓东,杨舒婷

(1.上海财经大学,上海 200433;2.华东师范大学,上海 200062)

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社会需求的商科人才除了必须具备过硬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外,还需要具有广阔的全球视野,良好的人文素养、思辨能力,以及高度的社会责任感、社会道德等,因此,开展通识教育与培养商科精英并不矛盾,相反,高质量的通识教育是培养社会所需商科精英的必要条件。伦敦政治经济学院作为一所以商科见长的高校,与哈佛、芝加哥等综合性院校存在一定的差异,考察其通识课程的设置对于建设我国商科类院校的通识课程更具借鉴意义。

一、伦敦政治经济学院的人才培养目标与课程体系

伦敦政治经济学院成立于面向新世纪、新环境的1895年,旨在创造和分享应对重大社会挑战的知识,并塑造一个更加美好的世界。该学院为学生精心设计的学习方案、必修课、选修课及独具特色的LSE100课程,都为这一目标的实现提供了有力支撑。

1.伦敦政治经济学院本科人才培养目标。伦敦政治经济学院的主要创办者韦伯建立这样一所学院的想法主要源于他1888年参观了以研究为导向的学术机构——麻省理工学院,并对其展示出的创办目的——“通过研究贫穷问题和分析不平等现象,培养改变世界的学生,力求从整体上改良社会,建立一个不仅讲授专门的学科,而且还组建学生协会,指导和支持学生从事有创造性的工作的中心”[1]留下深刻印象,因此,伦敦政治经济学院自办学之初就将自己的使命定位于扩充社会科学和一系列相关领域的知识,并为改进国家和全球的公共政策、经济决策、社会福利提供智力支持。这就意味着伦敦政治经济学院以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探索能力为目标,致力于将来自世界各地不同背景的学生培养成为具有批判性思维的思考者和能够熟练运用技能的专业人士,并为实现更好的社会而努力。[2]

时至今日,伦敦政治经济学院一方面继承传统,一方面更加强调全球化视角和对知识的应用,宣称自己的本科教育是为那些渴望批判性地从事自己选择的学科、希望将所学应用于现实世界的学生设计的。进入伦敦政治经济学院的学生不仅被教授与自己学习计划相关的专业知识、核心理论和研究技能,还可以在攻读学位的过程中,通过校内外、国内外提供的实践机会,接触最先进的社会科学研究,参与项目、讨论和活动,将自身技能运用到现实生活中,在专业技能和为人处世方面,为自己离开校园后从事的任何工作做好准备。[2]

2.伦敦政治经济学院本科课程体系。伦敦政治经济学院的办学宗旨和人才培养目标为该校的发展指明了方向,但其落实还要看具体的课程体系构建。其课程体系大致分为以下部分:

一是学习方案。学院为每位新生提供类似于我国高校专业培养方案的学习方案,每位新生需要从诸多学习方案中选择一套自己感兴趣的方案,这套方案一般为期3年,包含对学生在读期间需要修习的课程类型及数量的说明。一般来说,课程主要包括必修课、选修课和LSE100课程3种,学生需要在3年内选择必修课和选修课共12门,平均每年需要选择3门必修课程和1门选修课程;此外,每个学生还必须在进入学校第一年的第二学期和第二年的第一学期修读LSE100的课程。多数学生通过双学位、辅修或联合专业等形式,都有机会接触到不止1个学科,几乎所有的本科项目都要求学生至少选择1门非本专业的课程并且必须修读跨学科课程,以使学生可以在学习本专业的同时获得更为全面的学科知识和能力锻炼。

二是必修课和选修课。伦敦政治经济学院各个学习方案中的必修课均涉及专业性较强的知识,且带有强制性,学生的学习方案一经确认,其所需学习的必修课程便再无更改的余地。相对于必修课,选修课更侧重与专业相关知识的补充,且选修课会给学生更多的自由,学生可以在各自学习方案提供的众多选修课程中进行选择。无论是必修课还是选修课,每门课程的教学形式均包括讲座和课堂的结合。学院经常举办高质量的讲座,有些很受欢迎的讲座可能会有300名学生,虽然讲座不要求每个学生必须到场,但课程是强制性的,学校会强烈推荐学生参与自己感兴趣的或与自己专业相关的讲座,这样将有助于学生更好地学习相关课程。课堂教学的班级要小得多,通常不超过15名学生,学生有充足的时间在课堂上讨论讲座中提出的问题,展示自己的观点或成果,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因此可以从知识、思维、表达等多方面有所受益。伦敦政治经济学院的本科教育设置会让那些思想活跃、带着批判性思维学习本专业,且可以将所学投入现实世界,学生收获颇丰。学生在大学期间不但可以学习本专业的核心课程和专业的学科研究技能,而且可以通过学校提供的机会在现实环境中一展所学。

三是LSE100课程。这是伦敦政治经济学院面向所有本科生的跨学科课程,要求所有本科生在第一年的第二学期和第二年的第一学期都必须修读,他们可以选择加入自己感兴趣的课程模块,每个模块历时11周。该课程由卓越的研究人员授课,采用小型互动课堂,以紧迫的社会问题为案例,并对这些案例从社会科学不同领域的不同角度加以分析,探讨这些问题的成因及潜在的解决方案,促使学生广泛理解不同的思维方式,补充他们学科的知识基础,扩大和深化他们对社会科学分析的参与。

3.伦敦政治经济学院课程设置示例——以经济学专业本科课程设置为例。伦敦政治经济学院最负盛名的经济系根据学术界常用的蒂尔堡大学经济系排名为全球第四(2013-2017)[3],US News排名为全球第六[4],QS排名为全球第七[5],ARWU排名为全球第八[6],Times排名为全球第八[7-8];截至2018年,26%的诺贝尔经济学奖被授予伦敦政经教授或校友(单独或共同获得)[9]。因此本文以经济学本科专业为例,可以更为直观地展示伦敦政治经济学院的课程设置,从而进一步了解该校的课程体系。

由表1可见,伦敦政治经济学院3年内学生修读的学分相当,每年有4个学分的修读任务,其中第一年和第二年以专业必修课为主,分别有3个学分,第三年则以专业选修课为主,即需要修读3个学分的经济类选修课;此外,经济学专业的本科生每年还需要修读1个学分的外专业选修课,并在第一年的第二学期和第二年的第一学期修读1学分的LSE100课程。

表1 伦敦政治经济学院经济学本科专业课程设置[9]

从学分分布来看,专业相关课程(专业必修+专业选修)共9学分,占3年总学分的69.2%;非专业相关课程(外专业选修课+LSE100)共4学分,占30.8%。必修课(专业必修+LSE100)共7学分,占3年总学分的53.8%;选修课(专业选修+外专业选修课)共6学分,占46.2%。由此可得,伦敦政治经济学院在课程设置上以专业课程为主,且选修课占比较大,能在保障学生专业知识扎实的同时充分尊重学生的兴趣,给予学生一定的选课自由。

从课程内容来看,专业必修课大都是经济学专业的基本知识、理论和技能,专业选修课则是在专业必修课基础上进一步延伸的内容。伦敦政治经济学院发布的“经济类选修课清单”共包括17门课程,这些课程多为1学分[9],依据内容可划分为两类:一类是经济学的分支,如“劳动经济学”“货币经济学”“发展经济学”“行为经济学”“公共经济学”等;另一类是与经济学领域、研究方法相关的课程,如“财务原理”“企业融资、投资和金融市场”“定量金融”等,其中,后一类课程主要安排在第三年修读,学生可以结合自身兴趣和未来职业发展规划进行选择。此外,还有外专业选修课,顾名思义,即为学生在本专业所含课程外选修的其他专业的课程,这类课程有一学分(为期1年)和0.5学分(为期半年)之分,内容跨度较大,学科覆盖较广,涉及语言学、人类学、地理学、法学等诸多领域,且这部分课程均由相关专业学院提供,由专业教师开设。伦敦政治经济学院为保证学生获取坚实的知识与技能,在教学方面除了对学生的专业课程严格要求外,还建议学生所有课程都应当用上课时间的两倍去进行独立学习。

二、伦敦政治经济学院通识课程设置

伦敦政治经济学院的课程主要有4类,即专业必修课(major required subjects)、专业选修课(major selected subjects)、外专业选修课(outside options)、LSE100课程。虽然没有明确的通识课程设置,但通过考察其课程本质,可以进行类比分类,其中LSE100关注社会重大问题而非专注于某一学科领域,同时强调学科交叉和能力综合,且为全校本科生必修科目,可以类比为通识必修课程。外专业选修课程除了对某一专业知识进行补充、深化外,也十分重视对学生综合能力的锻炼和提升,以期在社会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培养出一批综合实力强劲的高级人才,可以类比为通识选修课。

1.通识必修课——LES100课程。LSE100课程是伦敦政治经济学院的一组特色课程,其关注的内容一般集中于“大”问题,目的在于让学生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对“大”问题进行分解,从而更广泛、更深入地了解社会科学,学会像社会科学家一样思考。

以伦敦政治经济学院2019春季的LSE100课程为例,课程的主题是:全球食品安全路在何方?学习这门课程时,学生将探索全球互联的食品系统,个人、国家和全球利益间复杂的相互作用,以及食品安全与环境退化、冲突、不平等的密切关系。课程大纲详见表2。

表2 全球食品安全路在何方?(Is there a path to global food security?)[10]

在整个学期中,学生将使用软件(Tableau)开发数据可视化和分析技能,利用大规模数据集进行调查,研究特定案例的食品安全状况,然后从不同角度探索和评估解决食品安全的措施,制定有原则的谈判战略,以便在模拟谈判中进行部署。学生在理解并开始解决这个问题的过程中锻炼了创造力、领导力和应变能力,同时获得数据科学技术和谈判中的技能,这对于在任何工作场所有效地参与世界活动都至关重要。期末的时候,授课教师会以七八个学生为一组,举办一次关于食品安全的模拟联合国会议,并要求每个学生最终的课程论文要以该组在模拟联合国会议中的谈判结果为基础。另外,之前没有任何模拟联合国会议经验的学生也不必担心,因为教师会提前邀请学校的专业教师教授学生基本的谈判技巧,邀请模拟联合国社团的学生来讲解一些基础知识;而且除学生自己搜集的资料外,教师也会整理各个国家的一些真实案例放在网上,作为模拟联合国会议内容的基础。

由上述示例可以窥见LSE100课程设置的初衷,即学生首先学习社会科学推理的核心要素以及应该被如何应用于广泛的社会科学中,然后围绕研究的主题,探索不同类型的证据、替代形式的解释,以及用于不同社会科学的抽象概念和建模的不同策略。此外,学校还期望通过LSE100课程的学习加强学生的自主研究能力,并提高自身的沟通技巧,以便在走出校门后更易获得未来雇主的赏识。在每个模块的学习中,学生将有机会参加专业研讨会,并与伦敦经济学院的高级学者及政策制定者讨论前沿研究,学习如何评估证据、如何评估立场并批判地思考、如何构建论证以及如何有说服力地进行口头和书面争论。[11]

LSE100课程共占1学分但分布在2个学期内,授课形式为“大班讲座+小班研讨”。其中大班讲座一般为知名教授授课,班级规模大都在200人以上,小班研讨分配在每学期的11次课中,每次课1.5小时,每班25人左右,且各个班的教师都由学院的在职教师担任,授课教师因每周小论题的不同而不同,但他们中的大部分都来自社会学、国际关系和政府等学院。学生每周上课前都有阅读和学习教学视频的要求,一般来说他们需要阅读四五篇来自媒体专栏、研究论文、专著的特定章节等文章,阅读时长在三四个小时,上课时授课教师会提问相关问题,学生在独立思考或小组讨论后回答。除书籍外,授课教师会围绕每周的小论题,邀请4个来自不同研究领域的学院教职人员录一段教学视频(时长为8~10分钟)挂在网上,供学生课前自主学习。

该课程的考核形式由第五周的小组作业和第十一周的一篇课程论文组成,小组作业需要每个小组就自己组内的研究成果形成一份15~20分钟的课堂展示,课程论文则要求每位同学提交一篇与上课所学内容或阅读内容相关的论文,这篇论文在格式方面虽不要求摘要和文献综述,但必须有参考文献,字数要求为1 500~2 000字(不含参考文献)。另外,学生如对考核感到无从下手,可以在课程网站上下载一些相关的教学资料再次学习。

2.通识选修课——外专业选修课程。外专业选修课从课程内容上看是学生修读专业以外的其他相关专业的课程,学科覆盖广。从教学目标来看,注重基础理论教学和学生理性思维能力和方法论的培养。从教学方式方法来看,每门课都有参考书目,并且课前都有文献阅读任务,注重学生阅读能力的训练;除了常规课堂讲授,更注重发挥研讨班的作用,引导学生积极思考,要求学生参与讨论,注重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和理性思维能力的训练;资料整理和讨论稿的撰写则锻炼了学生的写作能力。从考核方式来看,课程考核多为没有标准答案的考试,重点考察的是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而非死记硬背的知识点。[12]这些都与我国通识选修课的内涵具有一致性。

表3 伦敦政治经济学院通识选修课与上海财经大学通识课程模块对应表

通过考察伦敦政治经济学院外专业选修课,我们可以发现,这些课程有些是某一专业的必修课,如“经济学A”“经济学B”;有些是某一专业的专业选修课,如“发展经济学”“行为经济学”;还有一些是跨学科的课程,如“文学与道德”,这门课涉及到文学、哲学、艺术3个学科门类,从文本入手,通过研究文学与哲学交集的一系列主题,探讨诸如道德推理的客观性、现代世界的精神危机等问题以及当哲学和文学合二为一是否能取得一加一大于二的效果等。同时,课程中安排学生参观美术馆,观看相关影视作品以丰富学生的体验并发展他们的批判性思维和可转移技能。[13]。

伦敦政治经济学院的外专业选修课并没有再进一步细分,而国内的通识教育一般都会划分模块,在进一步考察伦敦政治经济学院外专业选修课的基础上,笔者尝试将这类课程与上海财经大学通识课程划分的模块进行对应(详见表3),并发现两者可以很好地进行匹配和对应。

三、对我国商科院校通识课程设置的启示

目前我国很多高校都实施了通识教育,也纷纷开设了通识课程,但很多都是依样画葫芦的舶来品,对于通识教育的目的和通识课程设置的依据尚缺乏研究和思考,致使我国高校通识教育的效果大打折扣,通识课程也沦为“鸡肋”。伦敦政治经济学院作为一所以商科见长的非综合类院校,其通识课程的设置对我国商科院校的通识课程建设具有一定的启示。

1.围绕学校人才培养目标进行课程建设,合理规划,突出特色。高等教育的根本任务是人才培养,但人才培养并不等同于工厂的标准化生产,每所高校都有自己的特色,而这些特色又直接表现为各个高校求同存异的人才培养目标。以复旦大学与上海财经大学为例,同为人才培养,复旦大学的目标为“着眼于为20年后的世界和中国,培养具有人文情怀、科学精神、国际视野、专业素质的领袖人才”[14];上海财经大学的目标为“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以‘复合型、外向型、创新型’为人才培养规格,促进学生‘素质、知识、能力、体格’全面发展,培养具有全球视野和民族精神,富有创造力、决断力及组织力的卓越财经人才”[15]。很明显,两所高校的人才培养目标一个指向“领袖人才”,一个指向“财经人才”,而人才培养目标决定课程设置,因此,受制于不同的人才培养目标,不同高校的通识课程设置也应各具特色。

另一方面,综合性院校一般具有较为齐全的学科门类,而商科类院校往往学科门类短缺,这是两者在推行通识教育时最大的不同,而这也就决定了商科类院校无法直接复制综合性院校的通识课程体系。考察伦敦政治经济学院的通识课程设置,我们不难发现,无论是必修的LSE100、外专业选修课,还是跨学科的选修课,都可以从中看到LSE的人才培养目标,以及浓厚的商科特色。因此,我国的商科类院校在进行通识课程设置时首先应该着眼于本校人才培养的实际目的,彰显独属于商科院校的特色,围绕商科人才应有的核心要素和能力,进行科学合理的整体规划和设计,既不可盲目学习综合性院校,一味追求大而全的通识教育,也不可故步自封,禁锢于学科门类不全的藩篱之内。

2.促进通识课程与专业课程融合。高校中“通识”与“专业”往往作为一组对立的词出现,究其原因,主要是高校在进行人才培养计划制定时将通识课程设置与专业课程设置割裂开来,导致在学分总量一定的情况下,出现通识课与专业课“抢”学分的问题。抛开实际操作层面的约束,仅从人才培养的角度来看,我们认为通识课程与专业课程并不是对立关系,正如没有通识的专业教育,培养的将是无灵魂的技术工人,而没有专业教育的通识教育培养的将是不切实际的空想主义者,同样的,没有专业内涵的通识课程亦如浮萍般无法扎根人才培养的土壤,通识课程需要与专业课程进行融合。

以伦敦政治经济学院的跨学科选修课为例,这些课程虽然分属不同的学科领域,但多数课程都含有商科的背景和主线,如同为讲史,伦敦政治经济学院就会开设类似“中国(1850-):经济超级大国的形成”这样的课程,看似在用史学的视角与方法授课,但在课程内容方面却与经济紧密相关,为学生对经济学的学习提供了一种全新的角度,提升了他们的兴趣,也潜移默化地扩大了经济学的影响范围。因此,我国商科类院校在进行通识课程建设时也应尽量将其与专业课进行融合,以求专业课的知识能通过通识课的讲授更加清晰、深入、细致,而通识课也因与专业课存在千丝万缕的关联更受学生的关注与重视,从而将现有的学分盘活。

3.设置综合性通识必修课程。目前国内高校的通识课程设置主要由必修、核心课程和自由任选这3种模式构成。其中必修的通识课程主要是教育行政部门规定的类似于“两课”、数学、外语、体育等课程;核心课程则是各通识模块中最基础、最重要、最精品的课程,学生从分属于各模块的通识教育课程中按照某些规定选择修读的课程,如理工科的学生需要选修文学、历史类课程,而人文社科类学生则需选修工程、技术类课程,这部分的通识课程基本上都是跨学科的,其目的在于培养学生从多角度分析问题的能力,并学习不同学科认识事物的不同方式;自由任选的课程主要是学生根据自身的兴趣,在必修、核心课程这两部分通识课程外选择的选修课,这部分课程中,有的与专业课有关,但更多的课程则倾向于娱乐性。[16]这3类课程之间相关度不高,逻辑性不强,却都有学分要求,因而学生的实际获得无法保证。

综观伦敦政治经济学院的通识课程设置,最大的亮点莫过于LSE100课程,这组课程要求所有本科生必须参加,强调学科交叉、能力综合。学生通过这组课程既可以接触到学院各个领域的顶尖学者和学科前沿,也可以学习数据分析、谈判技巧、口头表达、写作规范等各个学科领域都通用的应用型技能,同时,伴随社会的不断发展,可供研究的案例与资料也在不断更新,学生能够在几近真实的环境中学会分析问题,锻炼、提高自身的综合能力。其实,国内也有零星几所高校开设类似的综合性通识课程,如香港中文大学的“与自然对话”“与人文对话”及武汉大学的“自然科学导读”,且从推行的效果来看,这些课程的反响都不错。由此可见,商科院校也应该考虑组织团队开设“商科导读”“与经济对话”等综合性通识必修课,一方面为学生提供从多学科视角看待自身专业问题的可能,切实提高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另一方面有效提高学分的利用率,适当压缩通识课程学分,以缓解通识课程与专业课程“抢”学分的矛盾。

4.打破重人文轻应用的观念。20世纪50年代以来,我国高等教育以“师俄”为背景,以更好地服务于国家发展,大力推行技术类专业,然而由于学科门类划分太细,仅具备专业技能的人才渐渐无法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全球化发展的社会需求,因此在20世纪末,通识教育兴起之初,为了丰满技术型专业培养出的单一人才,人文类通识课程几乎成了通识课程的代名词。随着高等教育的发展以及我国学者对通识教育的逐渐熟识,科技类的通识课程也获得了一定程度的发展,我们认识到通识课与专业课是一对矛盾统一体,通识课有助于弥补专业课的不足,所以设置什么样的通识课应随专业的不同而各有侧重,应用型、技术性强的专业需要辅以人文类的通识课程,而人文类专业则需要辅以应用型、技术型的通识课程,如此方有可能达到培养“全人”的目标。

商科类的专业往往偏应用、偏技术,所以很多商科院校在进行通识课程设置时会有重人文轻应用的观念,甚至认为应用型、技术型的通识课程不应该列入通识课程的范畴。但需要注意的是,虽然商科院校以商科见长,但其中也不乏非商科的专业,因此商科院校应该充分利用商科见长的优势,在进行通识课程设置时打破重人文轻应用的观念,为院校中的非商科专业开设商科实务类通识课程,这也将提高毕业生步入社会后的不可替代性,如同为外语专业的毕业生,拥有商科背景的学生在经济领域的外语人才需求中将更具竞争力。同理,在伦敦政治经济学院的通识选修课中,我们常常会发现诸如数据挖掘、会计实务等商科特色鲜明的课程。

5.通识课程考核去功利性。与当前国内大多数高校将学生通识课程的绩点算入学生总绩点的做法不同,LES100的课程成绩并不计入学生的最终绩点。无独有偶,哈佛大学2018年推进的新一轮通识教育改革中也有类似举措,该方案规定,只要学生在“实证与数学推理”课程上拿到成绩(letter-grade),就可以从必修的4门通识课程中任选1门,用“及格/不及格”的呈现形式作为该门课程的成绩,且结果不计入GPA。这种只记学分不计绩点的考核方式,在一定程度上让学生摆脱了学习的功利性。

在急功近利的社会大环境影响下,高校学生的选课常会掺杂一定功利性,如因过于看重成绩而选择缺乏挑战度、容易获得高分的课程,且这种情况在商科院校中尤为明显。以上海财经大学为例,学校要求本科生必须在7个通识课程的模块中至少选择5个模块,并在所选模块中至少修读1门课程,虽然实际选课的结果显示选择“经济分析与数学思维”模块的人数最少,但学校评教的结果却显示这一模块的课程评价最高。这反映了在功利性的驱使下,尽管很多学生不愿意选择难度大、挑战度高的课程,但这类课程的质量较高,所以学习之后的评价都较高。

当然,通识课程的成绩不计入总绩点的尝试也存在一定的隐患,如学生可能会因此不认真对待课程内容等,但这并不妨碍学界进一步反思如何消除阻碍学生修读通识课程的外在因素,让学生在接受通识教育的同时,能够充分遵从本心,在教师的引导下自由地探索问题,更好地发挥自身潜能,而不是时刻想着如何才能更贴合考试标准,获取更高的分数,从而真正实现通识教育设置之初衷。

四、结语

经典的通识教育研究在国外以哈佛大学为主,在国内则言必称复旦、北大、中山等,这些高校确实走在通识教育的前端,为其他高校推进通识教育改革提供了宝贵的经验。但笔者发现若将这些高校的经验直接应用到商科院校通识教育的发展中,则会遇到很多现实的问题,最典型的就是有些经验显得“水土不服”,毕竟综合性院校与商科院校之间存在不容忽视的差异,且即使一些综合性院校的通识教育研究中包含若干对于商科类专业通识教育的研究,也与独立的商科院校中特殊的通识教育研究有所不同。

本文选取的伦敦政治经济学院是一所享誉全球的商科院校,但并没有推行严格意义上的通识教育,学院也没有所谓的通识课程体系等,笔者仅是尝试从通识教育的本质和人才培养的目标方面来探讨伦敦政治经济学院的课程体系,并从中发现一些与通识课程相似的设置,以期为我国商科院校在推行通识教育和建设通识课程时提供一种新的视角和启示。文中所得的相关启示主要是从商科院校的特点出发,结合伦敦政治经济学院的实际情况归纳而成,其他商科院校在具体操作时还需结合本校实情,有所选择地进行尝试。

猜你喜欢

政治经济商科通识
面向现代产业急需 培养复合型商科人才
历史和哲学中国的政治经济内涵
新商业模式下新商科通识课建设的思考和探索
通识少年小课堂 无线电寻宝之旅
通识少年“种”石油
高中生学好政治经济途径
通识少年小课堂 血液之旅
通识少年·拿破仑
中学历史教学刍议
《中国学生商科留学报告》:中国留学生扎堆商科热度不减理性回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