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建本科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探索实践

2020-04-16周建超杨俊林

关键词:新建应用型课程

周建超,杨俊林

(泰州学院,江苏 泰州 225300)

新建本科高校走应用型发展之路、培养应用型人才是中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1],也是时代赋予的历史使命。从实际情况来看,尽管近几年来不少新建本科高校随着国家经济发展战略的需要开始向应用型转变,但面临诸多矛盾困境,仍走不出参照老牌高校培养学术型人才的做法,其结果是培养的人才既“顶不了天”进行学术研究的承继,又“立不住地”适应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就业率有的还不及高职院校。因此,要提升新建本科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必须在准确办学定位的前提下,从调整优化专业设置、重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完善教学实践环节、强化创新创业平台、推进“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等方面进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以适应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

一、新建本科高校培养应用型人才是时代的呼唤

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对应用型人才多元化的需求,新建本科高校已成为我国高等教育不可或缺的新生力量,肩负着推进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普及化进程的历史使命,在全国高校中占有半壁江山。据统计,目前,我国普通本科院校1 243所,其中新建本科院校达702所,占56.47%,从某种意义上讲,“没有新建本科院校质量,就没有我国高等教育质量;没有新建本科院校强大,就没有中国高等教育强国。新建本科院校只有置身经济社会发展潮流之中,才能突破资源供给瓶颈,在服务国家和区域发展中实现自身腾飞”[2]。因此,新建本科高校改革人才培养模式,不断提高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为经济社会发展输送更多优秀人才成为时代的呼唤。

一方面,从世界经济政治格局的深刻调整对高等教育发展趋势的影响来看,新建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是迎接新一轮世界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需要。当前世界经济和人类社会正发生深刻的变化,第四次工业革命的浪潮扑面而来,新的技术和产业形态正在形成,许多传统产业正在消亡,而互联网、人工智能、信息化、数字化等颠覆性技术的出现,正在重构着人们的日常生活世界,改变着人们的生活、学习和思维方式,整个人类社会的知识传播呈现快速扁平化趋势,变化的周期越来越短,致使现有的高校象牙塔式人才培养模式和教学模式难以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由于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需求,世界高等教育发展趋势也正向工程教育领域挺进,发展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已成为世界各国高度关注的共同课题,也为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指明了方向。因此,我国高等教育必须主动适应世界经济形势发展的需要,按照未来世界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来重新规划自己的办学定位和人才培养模式。事实上,目前经济社会的发展已经走在了高等教育的前面,大学如果再不进行自身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就会被社会所抛弃。

另一方面,从我国经济发展转型升级的内部环境来看,新建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是国家战略发展的迫切需要。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大力提升高质量发展推动着我国区域经济的转型升级。产业结构的调整和生产方式的变革要求高校提供与之配套的人才,这是新建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内在动因。2015年10月,教育部、国家发改委、财政部联合发布了《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要求新建本科高校依据我国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转型升级带来的人才供给与需求关系的深刻变化,加快向应用型高校转型发展。2019年“两会”上,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再次从不同层面强调要推动传统产业改造提升和促进新兴产业加快发展,健全以企业为主体的产学研一体化创新机制[3],这就需要大量高端技术型、服务型、创新型人才,同时,也为新建本科高校加快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又一次吹响了集结号。因此,新建本科高校必须深刻认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形势,解放思想,转变理念,准确把握产业经济转型升级的脉搏,打破学科专业壁垒,主动作为,不断调整人才培养模式,培养更多优秀的应用型人才以满足解决企业和行业技术创新中遇到实际问题的需求。

二、新建本科高校培养应用型人才面临的矛盾困境

根据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近年来许多新建本科高校结合自身的优势与特点开始向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目标转变,以满足区域经济发展对应用型人才的要求,并取得了一定的效果[4],但总体来看,其在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上仍处在探索阶段,面临着许多矛盾困境。

1.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摇摆,学科专业同质化倾向客观存在

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是高校对培养什么样的人的理想模式,体现着高等教育培养人才的基本要求,科学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将有助于高校明确办学理念和指导思想,提升人才未来的核心竞争力。目前,一些新建本科高校在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上普遍存在焦虑心态,这一方面来自追赶老牌高校人才培养模式优势的急切心态,忽视自身人才培养的基础与特色;另一方面则面临着高职高专在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培养应用型人才的追赶压力,在人才培养目标规格、层次、类型上左右摇摆,难以决断。其结果便是仍注重向学生进行系统学科专业知识的传授,缺少以能力、素质和职业标准为价值取向的实践训练,不能有效适应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对应用型人才多样化的需求。另外,许多新建本科高校的地方性、区域性特色不明显,表现在学科专业设置布局上盲目追求“大而全”的综合性大学发展之路,而对区域产业、行业人才的社会需求调研和研判不足,导致许多新设专业的同质化倾向,形成人才输出的结构性矛盾。

2.课程体系结构不尽合理,教学内容创新不足

如何构建与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相适应的课程体系结构至关重要,但受办学思路、时空条件和师资力量的限制,新建本科高校的课程体系通常由通识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和选修课组成,其中因人设课现象严重,基础课程建设力度不够,专业课过分专业化,许多知识点学生难以及时消化,重实践和塑能力的课程设置不足,通识教育课在学生基础知识、科学素养、人文情怀、批判反思、思辨精神的培养和训练方面还有待提高,课程范围狭窄,课程目标定位不高,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选修课开设门数还远远不够。同时,教材内容、教学内容创新不足,大部分应用性强的课堂教学只是纸上谈兵,没有与新兴技术产业发展方向和区域经济特色相结合,造成理论教学与实践运用相脱节,不能适应现代经济发展方式的深刻变化,知识老化现象严重。

3.实习实训中心和基地建设不能满足学生实践教学的需求

尽管新建本科高校为适应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生物医药、新能源、新材料等新兴产业集群和数字经济发展的形势,不断加大学生实习实训环节,但课程目标设计的实习实训时间与实际操作还存在一定差距,实践教学“缩水”现象时有发生。一些高校把学生分配到企业实习实训后,组织化程度低,制度跟进乏力,缺少对学生实习实训全过程的有效监控。实习实训单位往往受实践场所和自身效益的影响,不能有效地安排学生的实习实训,致使学生很难融入企业生产过程的真实环节,得不到“真刀真枪”的实践锻炼。另外,新建本科高校受知名度和服务企业行业能力的限制,实习基地建设明显弱化,数量不足,跟不上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要求。因而,如何探索构建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长效机制,建立长期有效的实习基地,实现校企共赢就成为新建本科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又一关键问题。

4.具有企业行业实践背景的“双师型”教师队伍缺乏

许多新建本科高校的教师原先都是从学校到学校,既面临着自身学历学术水平的提高,又缺少产业行业实践背景,课堂教学更多的是讲授理论知识,指导学生实践的能力不高,与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存在距离。同时,出于发展多学科专业综合性大学的考虑,新建本科高校在引进师资时,也往往只审核其高学历以及是否专业对口,很少从产业行业一线引进富有生产实践经验的工程技术人员,而引进的高学历硕士博士都以学术理论见长,短时间内难以胜任实践教学。另外,学校在评聘职称时又专注于教师的学历和学术科研成果,很少关注教师在基层实践能力的锻炼经历,导致教师对实践教学的积极性不高。从整体上讲,新建本科高校由于建校历史短,具有企业行业实践背景的“双师型”教师队伍普遍缺乏,跟不上应用型人才培养步伐,影响着人才培养质量。[5]

三、新建本科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实践

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实际上是人才培养目标、培养规格和培养方式的改革,它以教学目标为导向、以教学内容为依托、以教学方法为具体实现形式。以泰州学院为例,学校自升格为本科院校以来,在遵循本科教育一般规律的前提下,一直致力于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探索,在构建具有自身特色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体系方面取得了初步成效。

1.合理设定人才培养目标,调整专业设置布局

人才培养目标是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直接关系到人才培养的素质、层次、视界和社会服务面向,其核心是专业的设置布局。新建本科高校要向应用型转变就必须紧扣社会经济需要加快专业结构调整,以培养应用型人才。泰州学院按照有特色应用型高水平地方本科高校的既定战略目标,在设定人才培养目标时主动面向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需求,强化以适应地方经济社会需要为检验标准的教育理念,把社会评价作为衡量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指标,在培养要求上力求使科学知识传授、职业能力培养、综合素质提升达到有机统一,在专业设置上要求与产业行业需求对接,充分体现“敦尚行实,明体达用”的办学理念。依据与产业行业职业标准对接设置专业的原则,学校升本以来积极增设满足地方经济和产业行业发展需要的专业,且根据产业行业人才需求主动调整专业方向设置。学校瞄准泰州市特色主导产业生物医药、高性能医疗器械、节能环保、新能源、高技术船舶及海工装备产业、装备制造等,以及国家未来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需求,先后申报设置了生物制药、制约工程、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机器人工程、物联网工程、网络与新媒体等与泰州经济建设紧密关联且有区域优势和特色的应用型专业。传统师范类专业则对接地方文化和基础教育事业发展,做强做优有传统优势的数学与应用数学、汉语言文学、音乐学、绘画等专业,增设学前教育、小学教育、书法等新专业,逐渐形成特色鲜明、协调发展的专业结构体系,以最大限度地满足泰州经济社会发展对专业人才的需求。

2.重新构建课程结构体系,创新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模式

课程是人才培养的核心要素,是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改革的主要依托,也是大学生最直接、最核心、最显效的受益载体。因此,泰州学院依据当今经济社会发展趋势,不断优化课程结构体系设计:对照产业行业职业标准和人才培养目标重构通识课程及其内容,重构专业基础课程及其内容,重构专业方向课程及其内容,重构实践课程及其内容,“四重构”体现了在“怎样培养人”问题上实施课程体系及课程内容的重大变革。这一重构目的主要是厘清课程结构体系中相关模块之间的逻辑关系:根据人才培养目标中职业能力逻辑结构图(图1)设计出课程体系逻辑结构图(图2);根据某一类能力要素逻辑结构图(图3)设计出相应课程内容逻辑结构图(图4)。同时,根据设计出的两张逻辑结构图科学合理地调整相应课程及内容。有了课程逻辑结构图,人才培养就有了明确的指向;有了课程内容逻辑结构图,课程教学就有了明确的目标,并充分体现出人才培养的应用型目的。

重构课程结构体系只是实施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必要前提,困难和重要的是通过什么教学方式达到这一目标,这就要求教师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凝聚共识、集聚优势,不断创新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模式。依据重构的课程结构体系,泰州学院全面审核各门课程的教学内容,合理增加课程难度,拓展课程深度,不断创新教学内容,努力淘汰“水课”、铸就“金课”。学校首先在新兴产业、医药化工、教师教育领域遴选若干课程全力打造适合自身人才培养特点和需要的应用型“金课”,切实提高课程教学质量。同时,学校投入必要资金积极参加和开发在线开放课程,改革传统的满堂灌教学模式,促进教学方法和学习方式朝着教学方式混合化、教学资源开放化、学生学习个性化、学习过程社会化方向转变,不断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教师的课堂教学水平,以进一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3.深化产学研融合,构建富有实效的教学实践体系

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还取决于教学的实践性环节。在泰州学院,本科教学主动瞄准产业行业的生产实践,通过构建理实一体化课堂、双导师制课堂,实现课堂教学的理论与一线生产实践紧密融合,通过产学研深度融合、推进创新创业教育发展和加强实践基地建设,使实践环节贯穿于人才培养全过程。

一是以实践教学改革项目为抓手,推动实践教学改革。学校以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工程为契机,每年拨出专项经费设立与生产教学实践紧密相关课题10余项,鼓励教师依据产业行业生产实践需求积极申报,主要是对原先实践课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进行调整、补充和创新,进而推进实践实训课程建设。同时,积极支持教师以企业技术攻关难题自行设置课题,并聘请企业技术人员加盟开展合作公关,达到与企业协同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效果。

二是推进产学研深度融合,服务应用型人才培养。学校坚持“开放、共享、主动、创新”服务理念,遵循“四瞄准、四主动”原则,即瞄准政府需求、主动接轨,瞄准地方需求、主动作为,瞄准百姓需求、主动服务,瞄准学校需求、主动发展,全力推进相关专业产学研深度融合。近年来,学校先后与林海集团、苏中药业、江苏中丹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江苏宇昊供应链管理有限公司、乐威医药(江苏)有限公司、江苏海王健康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泰州科冕木业有限公司、江苏祥和消防器材有限公司、红宝丽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等单位签署战略合作协议,推行“实习-就业”双轮驱动机制,以实习带动就业,使毕业就业期前移,同时以就业推动实习,加强与对口企业的深度合作。特别是与著名企业海澜集团达成人才培养合作协议,遴选应用统计学、物流管理、财务管理、旅游管理、视觉传达设计和环境设计等专业第二、三学年全日制本科生50人左右组织“海澜班”,联合培养符合服装支柱型企业需求的专业技术型人才。“海澜班”学生在校内完成专业课程,同时增设企业文化课和企业专业课,第四学年进入企业顶岗实习,表现优异者优先录用为正式员工,从而谱写出了产教融合发展的新篇章。

三是加大创新创业力度,增强应用型人才培养活力。人才培养的核心在于“创新”,而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创新更多的是实践中的创新。一方面,学校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创新创业规划设计,激发创新创业活力,将课堂所学及时融入经济社会发展,使自己尽快成长为创新型人才;另一方面,每年设立大学生创新创业课题,要求创业项目申报与创新项目申报并举,创业方案设计与专利申报并重,同时在大学生创业大赛中增加创新大赛,以提高学生创新与创业能力。

四是增加投入,加强实验实训平台建设。学校每年投入1 000多万建设经费保障校内实验实训中心和校外实践基地建设,建有江苏省手性医药化学品生物制造重点建设实验室、江苏省计算机实验教学中心、泰州教师职业技能训练中心、泰州新业态服务产业影子基地、泰州现代装备智能制造服务平台、泰州生物医药产业服务平台、“互联网+智慧泰州”等多个校内示范实验实训中心和平台,与企业、中小学联合建立校外实践基地近150个,满足了全校学生对实践教学的基本需求。

4. 建立教师进企业实践制度,加快推进“双师型”队伍建设

教师是人才培养的主导与关键因素,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迫切需要一大批既有扎实的学科专业理论知识又有丰富的精通产业行业生产要求和具备实际动手能力的“双师型”教师队伍。为此,学校专门制定出台了《泰州学院教师进企业实践锻炼管理办法》,一方面通过制度安排有计划地促进在职教师去企业实践锻炼,利用技术挂职、技术兼职、科研顾问和专业实践等形式提升教师工程实践能力。2019年又开始实施“百名博士进企业工程”,要求引进的博士必须进企业收集教学案例、实训项目等教学所需的素材,了解企业生产、技术、设备、工艺或设计的现状和发展变化,并通过实践锻炼掌握企业岗位操作技术,提升专业实践能力,以便回校后更好地指导学生。另一方面,逐步加大兼职教师的比例,聘请企业行业一线的能工巧匠担任学校实践课程的教学,使学生能够直接聆听来自企业行业生产一线的技能知识和实践经验。“双师型”教师队伍素质能力的不断提高,为应用型人才培养提供了有力保障。

当然,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成功与否还取决于强有力的质量保障体系,这就需要教学管理部门不断更新管理理念、完善管理体系、优化管理流程,健全服务师生至上的个性化、精细化、精准化和智能化的管理机制,自觉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对现行学籍管理、学分认定、课程管理、平台选择、学位授予,以及教师教学评价与考核等进行适时修订完善。只有这样,才能建立起科学合理的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为推进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提供质量保障。

猜你喜欢

新建应用型课程
关于应用型复合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探讨
课程思政在专业基础课程中的实施
应用型高校推进跨学科人才培养的路径探索
应用型高校混合式新型网络课堂教学改革
软件设计与开发实践课程探索与实践
基于OBE的软件测试课程教学改革探索
万紫蝶、梁新建作品
曹曙东、温新建作品
A—Level统计课程和AP统计课程的比较
2016年10月70个大中城市新建住宅价格指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