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巧挖语言训练点,提升语用实践能力

2020-04-14卢燕清

中学课程辅导·教育科研 2020年6期
关键词:语文课程文本课文

卢燕清

【摘要】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语文课程标准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应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进行交流沟通,吸收古今中外优秀文化,提高思想文化修养,促进自身精神成长。崔峦老师也提出:“2011版的‘课标出现频率最多的关键词是‘运用。”因此,语文教学不仅仅要关注文章的思想内涵,引导学生赏词品句,也要深入解读文本,从文本中寻找语言训练的切入点,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语言文字运用的能力,让每一节的阅读课都是一节高效的“语用”型课堂。让语文教学的人文性与工具性更完美地结合,在语言文字运用方面与文章所体现的思想内涵相辅相成,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关键字】语言训练点 语用实践能力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 2020) 06-134-02

一、从年段要求中发现语用点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对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提出了不同且循序渐进的要求。浙江省特级教师吴孔裕老师也曾说过: “低段要着重引导学生练习用词的准确和句式的运用;中段要关注段落的结构和修辞方法的运用;高段则要引导学生从作者的表达方式、篇章的结构等方面展开学习。”教师在解读不同学段的课文时,要结合《语文课程标准》对每一个学段目标要有一个清晰的认识,学段目标与课文目标相融合,才能准确把握文本的语用点,从而有效地提升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

部编版版三年级下册的《秋天的雨》,在设计文本教学过程中我把握住教参的重点,围绕“秋天的雨给大地带来的是一首丰收的歌,带给小朋友的是一首欢乐的歌。”这句话引导展开教学活动。在读中感悟,在读中理解,通过读表达对秋天的雨的喜爱、赞美之情。但是这样的设计力量的着眼点更多的在于“篇”,而中年段的阅读教学更应关注句段结构的训练。带着这样的理念我重现审视课文,发掘新的语用训练点。我发现文章的介绍秋天的雨从颜色、作用、气味三方面描写。在朗读的基础上我引導学生发现规律:每一段的开头都是这一段的中心句,从而可以看出,要将一个事物叙述具体生动,就应展开多角度的观察,从不同方面将这一事物刻画得形象生动。接着指导学生运用“多角度把某一事物的特点写丰满,生动。”所以说,这样的表达方式在中年段并不是孤立的,它对中年级学生“如何将一个事物从不同方面用一句话或一段话写具体”有很大的启发。接下来,我还要进行知识的迁移,我出示了一幅公园的玫瑰园的图画,引导孩子围绕以“公园的玫瑰真美啊!”为中心,从颜色、形态、数量等引导学生从多角度观察,链接旧知,发现构段的规律,并进行写作方法的浸透。这样子,在紧扣文本,立足学段目标的基础上深入解读文本,并挖掘语用点进行迁移教学的策略是行之有效的。

二、从单元主题目标中捕捉语用点

《教师教学用书》中指出: “小学语文教科书基本是以专题组织单元,以整合的方式组织教材内容的。”所以,我们所面对的文本不是孤立存在的,语文书上的每一个单元都有一个鲜明的主题,每篇课文都是单元组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各自承担着单元组目标的阶段性实践功能。

例如:

部编版三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单元导读中要求:

(一)试着一边读一边想象画面。

(二)体会优美生动的语句。

(三)试着把观察到的事物写清楚。

因此,我在教学《燕子》时把教学的重点放在试着试着一边读一边想象画面和把观察到的事物写清楚。在教学策略上通过图片、背景、视频等等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然而,在教学中一次偶然的机会我重新解读了这组课文的单元主题目标,发现单元目标中除了以上教学目标以外,本单元的几篇文章都是抓住了事物的动作去进行详细的描写,所以形象才会如此的生动形象、有血有肉。所以,我尝试着引导学生去关注文中描写燕子和荷花的动作,画出相关的动词,如燕子的“斜飞,横掠、张”,我们可以感受到燕子的机巧灵敏;荷花的“冒、露出、饱胀”,莫不是在显微知著中蕴藏着作者对燕子和荷花的深深的喜爱。在此基础上,我在进行迁移运用,出示各种人与动物和谐相处的画面,引导学生抓住动物的动作并形象画面,孩子们都能抓住图片中的小动物的动作展开自己丰富的想象,描写细致,生动感人。

因此,在解读教材和展开教学时,教师不应该孤立地审视这一篇文章的思想内涵和文学特色。而应关注单元组的要求,整体地审视这一篇文章在单元组中的所处的地位及其所承载的语言能力的训练功能。巧妙挖掘蕴藏在文章中的语言训练点,让学生进行更加切实有效的训练,从而提升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写作能力。

三、从文本的表达特色中追寻语用点

部编版教材在单元单元导语中明确提出了本单元的语文要素,并在整体目标上提出实际的言语训练的要求。但是,因为每篇文章的语言特色和训练点有所侧重,此时需要教师对整组课文的表达特点做出一定的梳理和整合,从不同的角度和不同的维度去对比出不同的课文在文本表达的特色中的特别之处,针对不同文章的语用点展开有效的教学策略。

部编教版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课文都有一个鲜明的特色,因为文章的篇幅较长,因此都有一条鲜明的线索贯穿全文。《北京的春节》以时间为线索,以人们的的活动为重点,列举了大量的老北京人风俗习惯,字里行间透出人们欢欢喜喜过春节的心情,反映出老北京人追求美好生活的心愿.;《腊八粥》以作者的关于故乡、童年的回忆为线索;把母亲和腊八粥及悼念周总理三件事。由此可以看出,线索是贯穿于整篇文章的思路,是事情发展的脉络。因此我们应该帮助孩子学会在较长的文章中找到相关的线索和主要情节,关注主人公的命运,把握人物性格,更好地深入文章中去体会在跌宕起伏的情节中作者是怎样塑造人物形象和介绍事物的。由此,我引导孩子尝试着创造微型小说,也像文章的作者那样,以一条线索贯彻全文,推动情节的发展。没想到,在孩子的笔下,一篇篇个性十足、人物形象突出的微型小说让我大大惊艳了一把。所以,我们要在解读文章的结构和特色上多下功夫,引导学生学以致用,从而真正让学生的语文素养得到一个质的飞跃。

语文教学离不开教科书,而教材就是一个很好的范例,里面的每一个文本均包含了众多的语用点,只要在平时教学中,我们能扎扎实实立足于课程目标,学段目标,单元组目标,紧扣文本特点,学情实际,合理解读文本,就一定能寻得课文有效教学的策略,这样既能加深学生对文章语言文字的理解,又提升了学生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

【注:本文系广东教育学会教育科研规划小课题研究项目《小学语文课堂中读写结合的策略与方法研究》成果(课题编号:GDXKT21783)】

[参考文献]

[1]《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

[2]肖家慧.《寻找课堂教学训练点,构造语文课堂教学》.2011.

猜你喜欢

语文课程文本课文
文本联读学概括 细致观察促写作
新文科背景下《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教学改革研究
挖掘文本资源 有效落实语言实践
搭文本之桥 铺生活之路 引习作之流
文本与电影的照应阅读——以《〈草房子〉文本与影片的对比阅读》教学为例
以端午节为例谈传统节日作为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实施
端午节的来历
站在语文课程的高度教学
背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