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乡土资源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

2020-04-14范晓燕

读与写 2020年31期
关键词:乡土家乡情境

范晓燕

(福建省莆田市第四中学 福建 莆田 351100)

前言

就当下高中地理教学来看,内容更多地是侧重于对地理事物成因的探究,旨在提升学生综合思维和区域认知,而对于地理实践力以及人地协调观没有过多体现。新课改强调培养学生核心素养,让学生将来更好地适应社会,素质教育的深化,也让德育教育的实践成为一件迫切的任务。然而,在实际教学中,多数教师仅仅侧重于地理知识和技能以及各种应试技巧的讲解,忽视了德育等其他方面的教育,没有注重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情感。在本文中,笔者就如何通过乡土资源的开发改善这一现状,促进学生地理素养提升阐述几点拙见。

1.利用乡土资源渗透乡情,唤醒学生学习兴趣

高中地理涵盖的知识面非常广,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对本地的地理资源进行挖掘,并适时适地的将这些资源补充到教学中,以丰富教学内容。一方面,唤醒学生的乡情,让学生在地理学科的学习上投入更多的精力、热情[1]。另一方面,通过熟悉的生活情境降低学生学习难度,促进学生吸收知识。

例如,在讲解《农业的区位选择》这节课时,地理教师可以联系当地的农业发展情况,结合自然区位因素进行分析、讲解,让学生知道为什么本地的农业选择林果业而不是种植业,或者是为什么选择种植业而不是林果业。如某个农村地区,山多且地形崎岖,当地的农业以林果业为主。教师在课堂上可以给学生分析这一想象的原因:本地地形崎岖,而且山地多,这样的地方不适合发展种植业,但是因为排水方便,所以适宜发展林果业。将乡土资源引入其中,能够将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唤醒,还能培养学生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2.利用乡土资源创设情境,增强学生情感体验

在教学过程中,地理教师可以将乡土地理融入到课堂上,给学生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一方面,给学生带去直观的学习体验。另一方面,促进学生理解抽象的、复杂的地理知识,从而使地理教学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2]。

例如,在讲解《工业的区位选择》这节课时,若是地理教师直接给学生讲解影响区位选择的因素有哪些,学生很难理解,而且兴趣不高。但是若利用乡土资源给学生创设熟悉的生活化教学情境,然后再根据情境进行分析,就可以解决上述问题。如某地区有服装厂、印染厂、自来水厂以及火力发电厂等,各分布在不同的位置。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将当地的工业布局状况用平面图的形式展现出来,然后给学生分析为什么要将火力发电厂建在这个位置,而将自来水厂建立那个位置。这种建立在乡土资源之上的教学情境,既能深化学生对家乡工业发展情况的了解,还能增强学生的学习体验,促进学生吸收知识。

3.利用乡土资源引导学生探究,突出学生主体性

突出学生主体地位,是新课改的要求,也是改善学生学习效果的重要手段。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适时地引入乡土资源,营造出一种熟悉的、亲切的学习环境,以此唤醒学生学习兴趣。在这个基础上,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将学生主体地位充分凸显出来,以达到促进学生吸收地理知识的目的[3]。

例如,在讲解《农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这部分内容之后,学生对影响农业选择的因素有了客观、深入的认识。在这个基础上,教师可以联系当地的实际情况,向学生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假如让你来规划家乡的农业,你会如何去规划,说一说你的理由?”然后让学生围绕这个问题进行小组讨论,最终得到答案。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思维得到发展,探究能力得到培养,而且综合应用地理知识的能力也得到锻炼,此外,还能培养学生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4.利用乡土资源设计课后练习,实现地理知识巩固

在设计课后练习的时候,若是地理教师联系生活实际,运用乡土资源,可以将学生的完成任务的兴趣和热情激发出来,让学生积极、自觉、主动的完成练习。这不仅能够提升学生的课后复习效果,还能提升学生应用地理知识的能力。

例如,在讲解《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这节课时,教师可以让学生课后的时候联系家乡的地理资源,说一说在家乡的地理环境中有哪些自然地理要素,并结合课堂上所学的知识分析各自然地理要素在环境中的作用以及这些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这样的课后作业具有生活气息,不仅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还能帮助学生有效巩固这节课的地理知识。

结论

乡土资源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能够打开学生的思维,深化学生对身边地理知识认知和理解,还能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情感,这对唤醒学生地理学习兴趣、改善学生学习质量有重要意义。在本文中,笔者立足自身教学经历,分享一些自己运用乡土资源进行地理教学的经验,包括利用乡土资源渗透乡情、创设教学情境、引导学生自主探究、设计课后练习等,希望这些经验能为广大地理教师应用乡土资源提供理论参考。

猜你喜欢

乡土家乡情境
亲近乡土
情境引领追问促深
不同情境中的水
乡土中国
我的家乡
夸夸我的家乡
护患情境会话
特定情境,感人至深
芬芳乡土行
读《乡土中国》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