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乐教学中的几点体会
2020-04-14许颖慧
许颖慧
(保定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河北 保定 071000)
学习声乐应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为以后的进步和发展打下坚实的、良好的基础,作为辅导老师,更不能急于求成,盲目追求教学效果,一定要注重基础训练,唱一些有针对性的练习曲和小型声乐作品。针对学生存在的问题,可以选择不同的方法将问题逐个地去解决。人的声音条件因人而异、各不相同,对不同的学生应用不同的方法,选择适合他们的手段,所以,在声乐教学中,因材施教显得尤为重要。但无论哪种手段,良好的呼吸支持和完全打开的喉咙、稳定的喉头是先决的条件,只有这样,才能获得头腔共鸣,唱出好的声音。
首先,是气息的支持问题
我国传统的唱论中强调:善歌者必先调其气。因此,对于呼吸在歌唱中所起的作用是不容忽视的,离开了气息的支持是无法歌唱的,所以,有人把气息的支持称之为歌唱的动力。在大多数歌者中,采用的是胸腹式呼吸法,目前,有许多学生还存在着迷惑,什么是保持,什么叫对抗?很多学生说不清这个问题,概念模糊,有不少学生提出这样的问题,唱歌时肚子是应该向外鼓,还是应该向里收?我想,这也许是对概念的一种错误理解。当我们吸气时,是腹部周围向外扩张,这种力量使我们在歌唱的过程中不至于使气息很快呼出,可以用一口气唱很长的乐句,可以把这种力量称为气息的保持力量。当我们呼气时,这种力量不但促使横隔膜上升,同时,腹部四周向内收缩,这种向内的力量推动气息向外呼出,并使声带振动而产生声音,若没有这种力量是无法歌唱的,这种力量也称为气息的支持力量。气息的保持力量和气息的支持力量,在歌唱中是一组对抗力量,这种对抗力量以及腹部向内的趋势称为气息的控制,加强了这种对抗的力量,就包含了气息的支持,气息的保持和气息的控制。
其次,是打开喉咙、喉头相对稳定的问题
所谓打开喉咙,就是要求学生在歌唱时不要将喉咙捏紧,更不要把舌根缩到后面将喉咙堵住。因此,在歌唱时要努力使喉咙向四周——即自里向外扩张,同时,还有一种力量,就是使喉结向下拉的力量。由此可见,看一个歌唱者的喉咙是否打开了,首先要看他的喉结是否保持在最下面,意大利著名的歌剧大师贝基先生曾说过:“无论对男、女、高、低声部来讲,唱歌时喉结一定要向下拉,此时喉结如能往下拉,同时声音越往上唱,那么共鸣焦点就越集中”。若想把喉咙完全打开,必须搞清楚用力的部位和感觉。而且歌唱时喉头的位置与声音的色彩也有着直接的联系,众所周知,喉头位置哪怕是一点小小的移动,都会使歌唱的音色发生变化。我们只要留心观察,就不难发现,凡是有成就的歌唱家,他们在歌唱时喉咙是充分打开,且喉头是保持相对稳定不动的,因为歌唱发声的基音是声带振动产生的,而声带处于喉头内部,喉头的移动则意味着声带的移动,就如号手不是将号嘴放在嘴唇的中间部分,而是左右游移,这样产生的振动必然是不同的。振动的部位不同,所产生的泛音就不同,所以声音色彩就难以统一,也就产生不了好的、统一的声音色彩。
喉头相对稳定应建立在“喉头处在最低的位置”这个基础之上,喉头位置的高低无法用尺码统一丈量,也不宜作硬性的规定。在歌唱实践中,声乐老师可以凭耳朵听声音来判别,也可以观察演唱者喉结的位置进行判断。总之,只要歌唱声音发出来自然,听起来舒服,即声音圆润、流畅,那么喉头的位置也就正常了。
有人会问,喉头的位置降到什么程度才算正确?其实,这个问题很简单,一般来说,我们打哈欠吸气时喉头所降到的位置是最低的,这就是喉头应该降到的位置。也就是说由喉头下降时舌根、舌骨不压迫喉头,能发出共振良好的声音来决定它的位置。喉头下降后关键是保持稳定,因为只有稳定的喉头发出的声音,才能使所有声区的音质都充满金属般的色彩。如喉结不稳定则很难发出统一而圆润的声音,这是必须引起同学们注意的一个重要问题。
当然,对于喉头的位置我们不能千篇一律,一味强调向下的喉头位置,而应通过学生的演唱来制定训练方法,有的学生天生有一种自然调节能力,而且发音自然,声区统一,这种学生就没必要把精力花在喉头位置的训练上。但教师还是要注意学生的喉头位置,一旦学生不能保持自然的调节能力,在发音上受阻,或出现挤、卡、抖、白等不良现象,教师就应正确指导学生以相应的喉头位置进行训练,等喉头稳定了,再去向其他方面发展,这是比较保险的方法。技艺高超的歌唱家歌唱时的喉头位置告诉我们,歌唱时喉头位置的特点是:在整个音域中和唱所有音时,它都是不变的。
第三是头腔共鸣的问题
任何一种乐器都必须有共鸣箱来增加它的音量,歌唱也不例外。在歌唱时追求面罩共鸣,因为面罩共鸣是声音的灵魂。所谓面罩共鸣,实际上就是一种高位置的唱法,也可以称之为头腔共鸣。歌唱时在完全打开喉咙,稳定喉头的前提下,获得了充分的面罩共鸣以后,声音会更集中,更明亮并且传得远,正所谓“喉转一声,响传九陌”。头腔共鸣有利于声区的统一,母音的一致和音域的扩展,这个声音点找到以后,声音会很干净,不管唱什么元音,总在那个点的地方,无论音高、音低、或响、或轻都能唱得自如。
那么怎样获得头腔共鸣呢?我认为可以用哼鸣练习,因为哼鸣有利于打开鼻咽腔而找到头腔共鸣;也可以小声练唱,因为过分追求音量很可能造成气息僵、喉咙紧、位置低等问题,学生自己可能觉得声音很响,但这种声音是从口腔直接出来的,声音很散,没有点,有时自己也有这样的体会。
声乐学习和教学过程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针对学生存在的问题,可以选择不同的方法,因材施教。但无论哪种方法解决问题,良好的呼吸支持和完全打开的喉咙、稳定的喉头是先决条件,只有做到这些,才能获得很好的头腔共鸣。
总之,气息的支持,完全打开的喉咙、稳定的喉头和充分的头腔共鸣,这三者是一个统一的整体,缺一不可,而且是同时完成,在歌唱时决不能顾此失彼。只有做到这些,才能使学生达到较好的歌唱状态。了解歌曲风格,声情并茂,达到歌唱的最高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