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阅读能力培养策略
2020-04-14冉洋
冉 洋
(四川省广元市树人中学 四川 广元 628000)
引言
为了加强学生阅读能力,小学语文教师要结合学生学习实际,有针对性的进行阅读教学指导,从而才利于构建更加高效的语文阅读教学课堂,以帮助学生全面提高阅读水平,具体教学实践分析如下。
1.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阅读能力培养的意义
阅读作为小学语文学科重要的教学内容,对学生的表达素养提升具有直接的推动作用。第一,较高的阅读水平能够辅助学生进一步加深对学习内容的理解,如每篇文章都会以专业的表达技巧和词汇表述内容和情感,因此学生具备较高的阅读能力,便可通过文章中出现的句子排列、整体结构等方面进一步深入把握文章的内涵,从而丰富自身的知识体系,活跃学科思维。第二,学生掌握的语言方面的知识是随着阅读能力的增强而增加的,知识储备量的增加也会在表达与写作方面表现出更为明显的优势,有利于其他学科的理解和学习。语文作为基础性学科,阅读能力的培养不但是该学科的主要教学内容,更是学好其他学科的基础和前提,具备良好的阅读能力,便能够快速理解学科中的文字表达和图片信息。可见,阅读能力是开展任何学习活动的前提条件,也是完成顺利沟通的基础。
2.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阅读能力培养的策略
2.1 多样朗读,培养语感。培养学生主动将情感融于朗读过程中,结合具体的内容表现出相应的语态、音韵和情感,全面呈现作者的思想和情感,并通过对文章句式、节奏等方面的准确把握和表现,来深入体验文章的情趣和主旨含义,从而向听众展现文章的深刻或感人的一面。运用多样化的手段开展朗读训练,能够从多种途径为学生搭建接近朗读作品的途径,让学生通过亲身的体验洞察文章巧妙的布局,优美的语言表达方式和精准的词汇运用,从而进一步通过阅读来指导写作。如在开展《黄山奇石》部分教学时,教师可提前为学生设置相应的问题,让学生围绕问题进行细读。在阅读的过程中,学生可通过多种方式体验文章中所表达的情感和思想主旨,并反复阅读文章的核心段落和句子,从而更深切地体会黄山石头的特殊性,由此便可在朗读中自然表现出对景色的赞美之情。在朗读完春天相关景色的段落后,教师可为学生呈现出与春天相关的图片或者视频内容,让学生在视觉刺激下再次朗读作品,从而进一步加深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并深受艺术和情感方面的熏陶。
2.2 培养阅读习惯,让学生学会阅读。当学生产生相应的阅读兴趣后,教师还需进一步辅助学生形成正确的阅读习惯,从而强化提升阅读能力和效果。学生的阅读习惯会直接影响其阅读质量,因此教师应侧重辅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习惯,让学生真正掌握阅读技巧,准确获取阅读内容的核心信息。良好的阅读习惯能够促进学生快速检索目标信息,同时提升学科素养,对其它学科在文字理解方面也会提供相应的助力。因此教师在开展日常教学时,应侧重观察并培养学生养成正确的阅读习惯,适时进行督促和检查,从而让学生能够获得更全面的信息,大幅提高阅读水平。如在进行《圆明园的毁灭》部分教学时,教师可先让学生进行文章略读,让其大致掌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和架构,此后再实施细读,结合教师提出的问题锁定相应的段落文字,找出对应的文字表述,从而获取答案信息。最后教师再指导学生进行复读,在之前略读和细读的基础上重复阅读文章,便可进一步深入理解文章内容和作者的情感,实现理想的阅读效果。多种阅读方式相结合,能够在有限的时间内明显提升阅读的质量和效果,让学生明确分析陌生文章的方法,快速找到切入点,以此有针对性地提高阅读能力。
2.3 创设生动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教师应侧重利用学生的兴趣动力来促进阅读质量的提高。以往语文阅读教学仅限于机械接受知识信息,而未关注到学生的兴趣倾向,这样便导致学生不会主动将兴趣投放于阅读活动中,从而使阅读效率偏低,甚至学生在课堂中也无法表现出更积极的状态。而教师主动迎合学生的兴趣创设阅读环境,便可有效吸引学生主动参与阅读体验中,从而实现阅读技巧的锻炼和提升。在实施《小壁虎借尾巴》课程教学过程中,教师便可鼓励学生以角色扮演的方式实施情景再现,学生分别演绎故事中的壁虎、老牛等人物,并将情节按照需要进行增减处理。此时所有学生的关注力均会被吸引到课堂中来,时刻担心小壁虎借尾巴的结果。完成表演后,学生便会对借尾巴的结果充满了好奇。此时教师便可顺利引出教学内容,让学生带着问题进行积极的阅读,最终获取答案。具有情境性的阅读过程不但能够丰富阅读形式,活跃课堂氛围,还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和热情,使学生体验到阅读的趣味性,从而更主动地投入到阅读体验中,实现阅读能力的提高。
结束语
总之,随着语文教学改革深入开展,在语文教学课堂,教师通过加强学生阅读能力,大大提高了学生语文学习效率,因此,作为语文教师,要合理的运用有效方法,从而不断提高学生阅读学习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