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论初中语文情境式教学的开展
2020-04-14蒋才立
蒋才立
(新疆阿勒泰地区福海县西城区寄宿制学校 新疆 阿勒泰 836400)
前言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教学工作进行了一次次的改革,在改革的浪潮中,初中语文教学也不可避免的面临改革,传统的教学方式已经逐步发生改变,从原来教师单方面的讲授到现如今各种教学方式共同运用到课程讲解中,极大的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在众多教学方式中,情境式教学的显著效果是不容忽视的,将情境式教学引入课堂的方法成为了初中语文工作的重点。
1.运用多媒体将教学内容直观的展现在学生面前
初中生正处于对这个大千世界充满好奇的成长阶段,各种新鲜的事物都有可能激发学生的探索兴趣。然而传统的教学,只是通过课本和教师的语言讲述并不能充分的调动起学生的好奇心。这个时候多媒体、网络等新鲜事物的出现解决了初中语文教师的教学的困境。视觉、听觉的冲击能够激发初中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一方面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教学,将课文场景展现到学生面前,使学生身临其境的感受到文章的场景。例如,在学习朱自清的《春》这篇文章时,单纯语言的描述,并不能把一副生机勃勃、春意盎然的“春”之画卷完完整整的体现给学生。教师可以在课程开始的时候播放一个柳树抽芽、翠鸟鸣叫、万物生长的视频,让学生在课程开始之前就能够有一个春的印象,这样课程自然更容易进行。另一方面教师也可以将一些学生难以理解的思想感情,以音乐,视频等形式体现出来,以便初中学生理解[1]。比如在学习《观沧海》这首古诗时,学生对曹操想要抒发的情怀无法很好的掌握,初中语文教师,可以在上课的时候播放一些三国时曹操作战时的宏大场面的电影片段,并播放一些气势磅礴的音乐,用以帮助学生了解曹操的性格,以及诗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举出恰当的例子让学生交流讨论,思维碰撞中开展情境式教学
初中语文情境式教学的开展离不开学生的参与,教师和学生的互动能够更好的促进初中语文教学效果的提高。初中语文教师可以在讲课时针对课程内容提出一些具有针对性的问题,让学生进行讨论交流,在思维碰撞中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例如,在学习《敬业与乐业》这篇课文时,可以提出让学生对敬业和乐业的区别进行讨论,并且可以讲几个小故事让学生讨论其中的人物做法是敬业还是乐业,使学生在讨论的过程中,对课文的论点理解更加深刻。另外教师也可以把一些不易理解的点抛给学生一起讨论,从而加深理解。例如,在学习《藤野先生》时,教师可以将藤野先生的性格特点列出来,然后让学生讨论哪些语句可以体现出藤野先生的这些性格特点。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能够提高学生的主人翁意识,同时也能够调动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学习效果也会逐渐提高。
3.直击主题,根据情境提出问题,引发学生深思
情境式教学还有一个极其有效的方式,直击主题,根据情境提出问题。教师可以根据初中生的年龄以及不同的性格将教材内容引入课堂情境教学,引起学生的兴趣,激发其好奇心和学习热情。学生带着疑问学习课程,目标性更强,更加容易深入探究文章的中心思想,人物性格,以及作者的情感变化,对于学习效果更为有利。逐渐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例如在学习古文陋室铭时,如果上来就平铺直叙的开始翻译讲解,学生有可能会出现“熊瞎子掰苞米”的状态,学了新的忘了旧的,教师可以在课程开始前就提出几个问题,如作者是如何引出陋室的?在作者看来陋室真的简陋吗?哪些词句可以体现呢?作者所想表达的中心思想是什么?带着这些问题再开始课程的讲解,逐渐点出答案。这样学生的印象也会更加深刻。
4.寻找生活中的情境带入课堂,引领学生进行新的课文学习
文学作品大多都是源于生活,是作者对生活真实情境的感受,将生活中切实可见的情境搬入课堂,能够使学生切实体会到作者写作时的心情。教师可以在课程中引导学生去体会生活中的真实情境。比如在学习课文《秋天的怀念》时,教师可以先放一些关于和妈妈吵架的小视频给学生观看,让学生想起自己在家与妈妈的相处模式,然后在进行课程的学习,这样学生能够深刻的理解作者想表达的“母亲的爱”和“自己对母亲不理解的懊悔”。对于课程要点的掌握更加深刻。同时也能够引导孩子形成正确的三观。
结语
总之,情境式教学的实施可以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可以使学生对课文的记忆更加深刻。教师可以根据以上办法进行课程的设置,引领学生进入文学知识的殿堂,从而提高初中语文教学的效率,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