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全育人”视阈下高职学生就业与创业指导工作探讨
2020-04-12罗旭
罗旭
【摘 要】本文针对高职院校就业与创业指导队伍建设不力、就业创业指导的方法手段欠缺等问题,提出“三全育人”视阈下高职院校就业创业指导工作的路径:完善产教融合模式,实现“政府、学校、行业、企业”四方联动;树立“人人皆育人之人”理念,构建全员联动机制;分阶段培养,构建全过程育人体系;大力推进文化育人,营造良好的就业创业文化氛围。
【关键词】三全育人 高职学生 就业与创业指导工作 产教融合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20)47-0179-02
高职毕业生就业质量在很大程度上反映出高职教育的办学质量和人才培养水平。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坚持就业优先战略和积极就业政策,实现更高质量和更充分就业。《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提出,职业院校学生要“积极取得多类职业技能等级证书,拓展就业创业本领,缓解结构性就业矛盾”。全国教育大会提出,应该“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这些都为新时代高职教育发展和人才培养指明了方向。在新时代背景下,如何提升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和就业质量成为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本文基于“三全育人”视阈下对高职学生就业与创业指导工作的新思路展开探讨。
一、“三全育人”理念對高职学生就业与创业的指导意义
“三全育人”即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基于“三全育人”视阈下高职院校应将立德树人作为开展教育教学工作的重点,在高职学生就业与创业工作的各个环节中融入立德树人的理念。
首先,全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师、党政干部、辅导员以及班主任等协调合作,群策群力,调动多方面资源,加强学生就业教育、创业指导的内涵化建设,打破就业与创业指导工作中存在的壁垒,使学生的就业工作问题不再仅是某个部门的职责,也不再局限于单独的院系,而是凝聚了全校教职员工的力量;其次,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贯穿就业素养和创新创业能力教育,将学生置于创新创业和就业能力发展的情境中,提升学生对创新创业和就业的整体认识,避免急功近利,提高学生成功就业创业的概率,保障学生教育、就业的质量,确保就业和创业目标明确,指向性强;最后,“全方位”是一种对教育方式和媒介的拓展,对学生的就业创业指导工作是一种很好的补充。学校不仅要注重课内、校内的就业创业指导,同时也应关注学生在课外、校外的就业创业实践,而在网络时代,也要注意将线上和线下结合开展就业与创业指导工作。因此,“三全育人”具有重要的指向作用,可以促进“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实现,推进高职院校就业创业教育工作。
二、高职院校就业创业指导工作存在的问题
(一)就业与创业指导队伍建设不力。我国高职院校高度重视就业与创业工作,并设置了招生就业处、就业创业指导办公室、就业工作管理处等部门,全力帮助学生落实就业问题。但是,学校在就业与创业指导队伍建设方面仍然存在不少的问题。一方面,人员参与有限。就业与创业指导往往划定给某一部门,单独进行统一管理,这样尽管在一定程度上能够促成专业化体系的形成,但囿于就业创业部门的人力资源有限,往往导致缺乏其他部门的联动协作,难以调动更多教职工参与,也缺乏动用多方面力量的条件。另一方面,师资队伍专业化程度不高,培训不够。就业与创业指导工作是一项长期性工作,担任此项工作的教师大多是学生工作队伍的年轻成员,专业化程度不高,没有进行过系统化的学习,缺乏相关理论与实践,在实际就业与创业指导工作中难以引起学生的共情。同时,指导教师参与培训学习的课时较少,对创业与就业指导工作更多地停留在表面理解,较少进行深层次思考及研究。
(二)就业创业指导的方法手段欠缺。当前,我国高职院校就业与创业指导工作更多侧重理论方面研究,即便进行实践方面的研究,但在适应性与推广性方面仍不完善。教师在指导学生时更多地是按照传统模式进行,以课堂教学为主,结合课程给学生解读目前的就业和创业政策、就业信息、就业技巧等,虽然有些教师借助社团组织和创新创业大赛等平台,指导学生进行实践比赛,但仅是个别现象,缺乏普遍性,大多数教师在指导过程中容易忽视学生个性化的发展需求。高职院校应该运用多元化方式开展就业创业指导工作,为学生提供更好的就业创业指导服务,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促使学生更好地树立自我意识,自主地成长为对社会有贡献的人。例如,采取面对面辅导、组织专题讲座以及模拟招聘场景等形式新颖、创意丰富的活动方式,以更深入地了解和把握就业动向,提高毕业生的就业率。
三、“三全育人”视阈下高职院校就业创业指导工作的创新路径
高职院校为社会培养和输送人才,目标是为了国家的长远发展。对高职院校来说,要深入贯彻落实这一目标,应该秉持“三全育人”理念,做好就业创业指导工作。
(一)完善产教融合模式,实现“政府、学校、行业、企业”四方联动。高职院校在就业与创业指导工作中,应充分发挥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和职业教育集团等平台优势,建立“政府、学校、行业、企业”四方参与的“三全育人”联席会议制度,统筹协调多方资源,将全员育人扩大至行业企业、全过程育人延伸至职业岗位、全方位育人拓展至社会生活。一方面,要把握学生就业及“双创”机遇下的优惠政策,引导学生就业创业;另一方面,要把握当前社会行业发展情况和企业的人才实际需求,加强与企业合作,深入了解当前形势下企业各方面需求,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同时,坚持以问题为导向,全方位把握就业与创业工作中出现的新问题,提出解决新途径,最终形成由学校主管单位主导、各行业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指导,校企双主体共商、共建、共享、共赢,学校、企业、社会多元评价的四方联动、产教融合“三全育人”新模式。
(二)树立“人人皆育人之人”理念,构建全员联动机制。高职院校要始终坚持以人为本,教师、学生不仅是教育对象,同时也是育人主体,应树立“人人皆育人之人”理念,构建全员联动机制,建立完善与之相关的制度措施,实现全员参与。例如,建立一些与就业创业指导工作有关的小组,各级领导和工作人员积极参与到相关工作中去;定期开展各学科专业、各部门联动的讲座和研讨会,在组织活动的过程中力求分工明确,并将活动的组织成效计入教职员工的评奖评优当中。同时,可以以单个教师为单位,每人带领数位家长,建立教师与学生亲属沟通联络群,及时跟进学生的就业创业工作。在交流想法的同时,教师也要不断补充当下前沿的社会状态,并与家长及时沟通,便于家长在校园外为学生提供更多支持。最为重要的是,高校在学生完成基础学习课程外,要充分纳入社会实践课程和综合素质培养,以清晰明朗、具有可量化的方式为学生开设相关课程,并与一些同高校有联系的单位建立良好关系,帮助学生尽早进入工作岗位。为确保上述工作的良好开展,高校应始终牢记“三全育人”的准则,将这些工作落实到全校教职员工的日常工作中,并确立奖惩分明的制度,定期进行总结汇报。同时,高职院校还需要建立对应的监督管理机制,为国家的发展培养高技能人才。
(三)分阶段培养,构建全过程育人体系。从学生的求学阶段来说,高职院校在学生大一阶段除了安排学生学习基础课程、专业课程外,还可适当给学生提供兼职机会,让学生了解社会;大二阶段是转折期也是关键期,学校应帮助学生明确未来的职业规划,制定具体的培养方案,为学生提供与所学专业相关的实习工作;大三阶段,专业课数量减少,留给学生更多参与工作、了解社会的机会,这时学校可适当举办相关活动,拓宽学生社会关系,强化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在上述工作中,高职院校应该始终将对学生的培养、为社会输送人才作为首要目标,充分利用校内外资源,建立就业信息开放公示平台,为学生提供充足资讯;建立精准服务体系,通过举办各种講座以及发放实习指导、宣传册的方法促进学生就业。同时,依托校内外“双创”基地,着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就业能力,构建具有本校特色的教育发动、竞赛催动、培训拉动、实践带动、研究推动、政策促动的“六轴联动”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体系。重点培养一支“双创”导师队伍,扶持一批“双创”类品牌社团,支持一批独具专创融合特色的“双创”孵化基地。加大“双创”宣传力度,营造良好的校园“双创”氛围,大幅提高师生参与重大科研项目、重大“双创”赛事的比例。着力提高学生政治觉悟、专业技术、践行能力、创新创业、志愿奉献等“五大素养”,有效解决当代学生担当能力不足、责任意识不强的问题,培养具有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的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人才。
(四)大力推进文化育人,营造良好的就业创业文化氛围。高职院校要大力推进文化育人,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打造良好的就业创业文化氛围。高职院校是培育人才的地方,要始终注重培育学生的文化素养和综合职业素养,提升学生多方面的素质尤其是创新创业素质。当学生毕业走向社会时,将会以自身的文化素养、职业素养、行为准则等影响更多的人。因此,高职院校在学生就业与创业指导工作中,要注重文化育人,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这当中既包括学生的职业意识、职业精神,也包括学生的文化艺术素养、人品和心性等方面。学校应积极组织开展与创新创业相关的文体活动,如辩论赛、脱口秀、文化节、动漫节和动漫展、戏剧与话剧、电影放映、音乐会等活动,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提升学生的文化品位,促使其适应未来的工作需要。
总之,在“三全育人”理念的指导下,高职院校应不断加大对学生就业创业的指导力度,建立全过程的育人体系,并全方位、多角度、多层面地落实人才培养工作,完善相关工作流程与制度,促进多部门全员联动。这样可以充分发挥人才的优势和潜能,为国家的发展输送更多有用的人才,为国家经济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郭中华.做好就业指导工作,提升高职学生就业能力[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2020(6).
[2]傅晓亮.高职学生就业诚信的提升路径研究[J].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9(6).
[3]陈民.论高职院校学生就业教育与服务体系的构建[J].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10).
[4]王晓伟,朱涛,王艳霞.高职学生就业能力结构初探[J].湖北开放职业学院学报,2019(17).
[5]承晓伟,吴振明.现代学徒制背景下高职学生就业能力提升研究[J].才智,2019(25).
【作者简介】罗 旭(1977— ),男,汉族,广西合浦人,研究生,广西交通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研究方向:高校就业、创新创业工作研究。
(责编 王 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