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职焊接自动化专业群产教协同育人路径探讨

2020-04-12龙昌茂罗妍李宁张婉云

广西教育·C版 2020年12期
关键词:专业群高职

龙昌茂 罗妍 李宁 张婉云

【摘 要】本文论述高职焊接自动化专业群产教协同育人路径,针对职业院校存在的专业建设滞后产业发展、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脱节等问题,以焊接技术及自动化专业群为切入点,提出组建“服务产业,共生发展”的焊接自动化专业群、打造“技术导向,四方协同”的产教深度融合平台、探索“技术引领、服务驱动”的校企合作路径、构建“五对接、五融合”的产教协同人才培养模式等高职焊接自动化专业产教协同的优化路径,并总结专业群建设的主要措施和取得成效,以及在产教协同育人理论、校企合作服务产业途径、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等方面取得的创新,为产教协同培养焊接自动化人才提供借鉴。

【关键词】高职 焊接自动化 专业群 产教协同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20)47-0118-04

随着“中国制造2025”战略的实施,中国制造产业面临转型升级的迫切需求。相关统计数据显示,近年来国内焊接机器人销售以20%的速度增长,焊接技术正在向自动化、智能化、信息化方向发展,企业急需大量掌握机器人焊接技术的会操作、精工艺、懂编程、能维护的复合型高端技能人才。然而,传统焊接专业却出现诸多问题,如报考生源减少,社会认可度下降;毕业生就业不畅,素质能力不能满足企业的需求;专业建设滞后,对接产业不到位;等等,原因归结起来就在于产教融合不充分。广西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基于国家示范骨干高职院校项目建设取得的成果,在产教协同育人理论、校企合作服务产业途径、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等方面取得创新。本文试以广西机电职业技术学院为例,分析高職焊接自动化专业建设存在问题及解决思路,提出高职焊接自动化专业产教协同的优化路径,总结专业群建设的主要措施、成效及其在产教协同育人理论、校企合作服务产业途径、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等方面取得的创新,为产教协同培养焊接自动化人才提供借鉴。

一、高职焊接自动化专业建设存在问题及解决思路

(一)存在问题

1.专业建设与产业发展脱节。随着产业转型升级,手工焊接逐渐转变为机器人焊接,对从业人员的职业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传统的焊接专业没有紧跟技术升级进行转型发展,培养的学生无法满足企业需求。

2.教师专业能力与专业发展脱节。大部分教师直接来自学校,缺少实践经历,理论与实践脱节、教学与科研分家的现象普遍存在,教师队伍不能适应专业发展的需要。

3.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脱节。由于产教融合不充分,人才培养未能跟上需求变化,因而课程设置与现实脱节,教学内容与实际生产不符,毕业生的职业能力与岗位需求有较明显的差距。

(二)解决思路

1.聚焦产业发展,构建产教融合平台。校行企(学校、行业协会、企业)协同打造集实践教学、社会培训、企业真实生产和技术服务于一体的资源共享型智能焊接技术中心,创新产教平台共建共管运行机制;建立衔接岗位、对接产业、动态调整、自我完善的专业群调整机制,构建“调整闭环”。解决专业建设与产业发展脱节问题。

2.聚焦校企合作,打造高水平双师队伍。校行企协同建立5维度20要素4层级教师发展标准,完善教师培养体系,推行校企人员双向流动和跨专业专兼混编,实施教师分类实践轮训、分层精准培养的“六个一”计划,校行企产学研合作,提升教师技术服务能力,解决教师能力与技术发展脱节问题。

3.聚焦人才培养,创新产教协同育人模式。校行企协同建立4维度13要素3层级学生发展标准,建立人才培养随动产业需求的动态优化机制,构建“优化闭环”;将新技术、新规范等产业元素及时纳入培养方案、课程标准和教学内容,实施模块化教学改革,职业技能、职业精神培养与“三全”育人高度融合,实现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对接,解决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脱节问题。

二、高职焊接自动化专业产教协同的优化路径

(一)组建“服务产业,共生发展”的焊接自动化专业群

立足广西先进装备制造产业布局,面向广西工业转型升级,瞄准装备制造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绿色化等产业高端,聚焦焊接复合型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需求,对接自动化、智能化和柔性化等先进焊接制造过程中机器人焊接工艺与优化、机器人系统集成与维护、生产线管理与维护、数据采集与处理的关键技术链,紧扣工装设计、焊接工艺、设备管理、系统维护、数据管理等岗位,打造以焊接技术与自动化专业为龙头的高水平专业群,实现技术技能人才培养供给侧和先进制造产业需求侧结构要素全方位融合,服务“中国制造2025”战略,为复合型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提供创新路径。

(二)打造“技术导向,四方协同”的产教深度融合平台

充分发挥机械行指委和职教集团的纽带作用,搭建以新技术应用为导向,高职院校、行业协会、科研院所、龙头企业等四方协同的一体化产教融合平台—— 智能焊接技术中心。该平台对外是技术服务实体,按市场化运营,具备自我造血功能,满足技术链上游企业(如广西机械工业研究院、江苏汇博机器人)的市场拓展需求和下游企业(如柳工集团、上汽通用五菱)的技术服务需求;对内是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承担真实生产情景的实训教学。同时,平台还发挥行业协会的串联作用,将平台汇聚的上游企业资源转化为专业群的人才培养资源,从而集成生产技术供给方与人力资源供给方的力量,共同对接就业目标企业的岗位需求。平台聚集效应可以持续吸引更多的技术互补型上游企业加入,为专业群带来更为全面的教学资源,使得平台服务能力不断增强,又能获得更多的下游客户企业,拓宽专业群就业渠道。

(三)创建“双闭环动态优化”的产教协同育人运行机制

以融合PDCA循环、目标管理和自动化闭环控制理论为运行模式,根据专业随动岗位要求变化、专业群随动产业链发展的调整过程,构建由目标、标准、运行、调研、分析、评价、优化等环节组成的“专业群调整闭环”;根据人才培养随动产业需求的规律,构建“标准、实施、监测、分析、评价、优化”等环节组成的“人才培养优化闭环”,依托产教融合平台实现“双闭环”有效运行,形成了“双闭环动态优化”的产教协同育人理论(见图1)。

围绕该系统构建了两大运行机制,通过专业群建设委员会执行:

第一,牵头成立广西工业职业教育集团,构建“定点监测、定期调研、多方会商”的人才需求预测机制,对广西50多家企业开展定点监测和区域定期调研,组织专家会商诊断,适时传感、分析区域性的岗位需求与技术发展变化,定期发布产业发展动态和人才需求报告。

第二,校行企共建校企合作理事会,构建“行业预警、三方联动、双向调整”的人才供需结构调整机制,根据人才需求预测报告,行业对院校专业设置、人才培养与企业产品、岗位结构进行预测和指导;企业动态调整产品、技术和岗位结构,优化发展战略;学校动态调整专业结构、优化培养方案、更新教学内容。三方联动,实施专业群动态调整,实现专业设置对接产业需求,人才供需结构适应产业发展。

第三,校行企共建专业群建设委员会,执行调整计划,动态更新专业群专业设置、课程体系和教师团队,以适应人才规格培养的需求;通过毕业生调研、企业走访及第三方评价,以就业为导向评估专业群动态调整效果;通过毕业生调研凝练出专业人才的核心能力,反馈进入产业发展数据库,成为人才需求预测和人才培养规格设置的要素,从而形成“闭环优化”的专业群随产业链发展的常态机制。

(四)探索“技术引领、服务驱动”的校企合作路径

通过成立职教集团、组建校企合作理事会、搭建产教融合平台,形成了学校与行业、系部与企业、专业教师与企业工程师“三层双元相向”校企合作模式(见图2),以技术为牵引、服务为驱动,实施基地共建、人才共育、过程共管、责任共担、成果共享的校企合作运行机制。

建立校、系、专业三级校企合作运行管理机制。校企合作理事会按照政府、行业统筹,学校主导,企业参与的模式组建,是学校校企合作的最高决策机构。校企合作理事会下设校企合作办公室,负责执行校企合作理事会的决议和决策,以及学院有关校企合作工作在全校层面的实施;系部设置校企合作理事分会,负责校企合作工作在系部的实施;专业设置校企合作工作组,负责校企合作教育教学具体工作在专业的实施。校行企共同制定校企合作管理制度,形成《校企合作管理制度汇编》,明确三方主体职责,规范协同育人行为。

依托学校“三层双元相向”校企合作模式,校行企共建依托产教平台的教师培养体系,建立和实施5维度20要素4层级教师发展标准,以服务产业为目标,以平台育师资、以师资强平台,以机器人焊接工艺优化、大型船舶焊接工艺设计等项目为载体,主动服务行业企业技术进步,形成专业群“技术引领、服务驱动”的校企合作长效运行机制(见图3),实现“校行企自然合作、工学研自然结合”。

实施“产教融合、校企互通”教师发展工程,推行校企人员双向流动机制,专兼结合多专业混编组建,打造国家级创新教学团队。按“双师”认定标准,实施教师分类实践轮训、分类分层精准培养和校外研修计划,全面推进专任教师通过实施“讲好一门课程、主持一项教改或科研课题、指导或参与一项技能竞赛、打造一项成果、对接一个企业、联系一位企业兼职教师(名匠)”的“六个一”计划,着力提升理论教学、实践教学、科学研究、专业建设、信息技术应用、社会服务等“六种能力”,引导教师向双师型发展。

(五)构建“五对接、五融合”的产教协同人才培养模式

依托产教融合平台,以装备制造产业转型发展需求为导向,以培养焊接自动化复合型人才培养为目标,校行企协同制定并实施人才培养方案、学生发展标准,将立德树人和工匠精神培育贯穿职业能力培养全过程,通过岗位标准对接专业标准、生产过程对接教学过程、工作任务对接教学项目、生产现场对接实训基地、技术团队对接教学团队的“五对接”;实现标准、过程、内容、文化、团队的“五融合”,实现人才培养供给侧和产业发展需求侧结构要素高度契合(见图4)。

三、焊接自动化专业群建設成效

(一)建设成果

1.专业群建设。形成全国机械行业高技能人才培养特色专业2个、装备制造类国家示范专业点2个、教育部现代学徒制试点1个、广西职业教育专业及专业群发展研究基地1个。

2.产教平台建设。形成广西示范性高职实训基地2个、广西职业教育示范特色专业及实训基地1个、中国焊接协会机器人焊接(南宁)培训基地1个、广西先进焊接和切割技术应用研究与推广中心1个。

3.协同机制建设。形成8维度21要素4层级的专业发展标准,5维度20要素4层级的教师发展标准、4维度13要素3层级的学生发展标准。

4.师资队伍建设。形成《校企合作运行机制:路径设计与实施》编著1部、《校企合作管理制度汇编》1册(19份);形成《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管理制度汇编》1册(28份);获得“广西优秀教学团队”2个、“广西科技创新团队”1个、广西教学名师3名、学校教学名师5名;获“广西突出贡献高级技师奖”1人、获“广西技能大奖”3人、广西“五一劳动奖章”3人、“广西技术能手”7人,广西“高校优秀人才资助计划”入选4人。

5.技能人才培养。形成国家级精品课程2门、国家规划教材12本、职业培训标准10个、核心课程标准5份;出版编著《移动学习平台的研发与应用研究》1部;学生参加技能竞赛,获国际级大奖33项、国家级大奖21项、省级大奖33项。

(二)推广效果

1.专业改革,树立行业标杆。成果经专家鉴定,居广西领先水平。在校内27个专业推广,受益学生超2万人,毕业生就业率94.8%,用人单位满意率96.2%,学校连年被教育厅评为就业先进集体。成果在全区经验交流会发言,起引领示范作用,向行业内18所院校推广,培训教师1165人次,戴建树教授多次在学术会议上做专题讲座,与四川工程职院等32家院校、企业共583人次分享了经验。

2.协同育人,服务产业需求。专业群建成省级教学团队2个,与玉柴等55家企业合作,建立校企工作站4个,区域技术服务中心4个,制定培训标准10个,承担行业培训4016人次。主持厅级以上项目32项,技术攻关33项,获专利22件,创效益2100万元,服务到款841.65万元。毕业生覃厚铭为“辽宁舰”优化焊接工艺。

3.媒体关注,提升行业影响。学生参加“ARC Cup”等国际技能大赛获国际奖26人次、国家奖32人次,省级奖55人次;专业建设水平在全国同行中处于领先地位,成果案例入选《全国职业教育典型案例汇编》;成果被中央电视台、中国教育报等13家媒体报道。

4.标准引领,推进国际交流。智能焊接技术中心与中国焊接协会、美国焊接学会、德国焊接协会合作,建立“国际机器人焊接培训与认证”中心并开展培训与认证;戴建树教授受聘为美国焊接学会中国标准委员会委员,牵头开发“机器人焊接人才培训与认证”国际标准;与广西外国专家局、德国手工业协会合作开展“机器人焊接工艺”培训,为东盟30家院校和企业培训焊接教师、技术骨干190名,联办会议2次。

四、焊接自动化专业群建设创新之处

(一)理论创新:创建专业群随动产业链发展、人才培养随动产业需求调整的“双闭环动态优化”产教协同育人理论

以融合PDCA循环、目标管理和自动化闭环控制理论为运行模式,根据专业随动岗位要求变化、专业群随动产业链发展的调整过程,构建由专业群目标、标准、运行、调研、分析、评价、优化等环节组成的“专业群调整闭环”;根据人才培养随动产业需求的规律,构建由监测、分析、评价、优化等环节组成的“人才培养优化闭环”,形成“双闭环动态优化”的产教协同育人的理论。

(二)路径创新:形成“技术引领、服务驱动”的校企合作服务产业新路径

校行企共建依托产教平台的教师培养体系,以焊接自动化技术发展为导向,实施以提升技术服务能力为重点的双师队伍建设措施,专业对接产业,以机器人焊接工艺优化、大型船舶焊接工艺设计等高端技术服务项目为载体,主动服务企业,推动技术进步,以平台育师资、以师资强平台,形成“校行企主动合作、产教研协同发展”的命运共同体,构建专业服务产业的新路径。

(三)模式创新:构建“五对接、五融合”产教协同人才培养新模式

以培养焊接自动化复合型高素质人才为目标,校行企协同制定并实施人才培养方案,将立德树人和工匠精神培育贯穿职业能力培养全过程,通过岗位标准对接专业标准、生产过程对接教学过程、工作任务对接教学项目、生产现场对接实训基地、技术团队对接教学团队的“五对接”;实施教学内容融合工作任务、课堂融合车间、知识融合技能、教师融合师傅、校园文化融合企业文化的“五融合”,实现人才培养供给侧和产业发展需求侧结构要素高度契合。

总之,面对制造业由传统的制造模式向智能制造模式转型发展的新形势,行业、企业对焊接自动化人才培養提出了新的要求,探索焊接自动化专业群改革,推动产教协同育人,不仅是高职院校的重点任务,也是企业、行业学会(协会)和政府共同关注的问题。高职院校应积极搭建产教深度融合平台,组建对接服务产业的专业群,以“双闭环动态优化”的产教协同运行机制为突破口,创新校企合作路径,打造“双师型”师资队伍,改革人才培养模式,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以适应市场发展需求,服务产业转型升级。

【参考文献】

[1]黄政艳,李宁,龙昌茂,戴建树.服务产业发展的焊接自动化人才培养实践探索[J].电焊机,2018(4).

[2]王国安,戴建树,黄海波.智能制造环境下焊接自动化人才培养模式探索[J].焊接,2017(7).

[3]邹豫荣.产教融合与“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J].闽南师范大学学报,2017(2).

[4]刘奎武,边巍,孙铁波.专业群“校企融合五对接”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J].职业技术教育,2015(5).

【基金项目】2017年度广西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基于‘现代学徒制的高职焊接专业课程体系研究与实践”(GXHZJG2017A10)

【作者简介】龙昌茂(1972— ),男,广西河池人,广西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高级工程师;罗 妍(1981— ),女,广西南宁人,广西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李 宁(1978— ),男,广西南宁人,广西机电职业技术学院教授。

(责编 郭晓明)

猜你喜欢

专业群高职
高职应用文写作教学改革与创新
工程应用型本科现代装备制造专业群构建初探
高职专业群建设的机理、理论、动力和机制
基于地方产业结构的高职院校专业群的建设
新兴专业集群化的路径分析
高职院校专业群课程体系建设研究
基于专业群建设背景下高职国际贸易专业发展的探讨
高职大学生孝文化教育浅探
高职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