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尿激酶原逆向溶栓联合PCI术对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患者的应用效果

2020-04-11骆衡

河南医学研究 2020年10期
关键词:导丝远端逆向

骆衡

(平舆县人民医院 心血管内科,河南 驻马店 463000)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术是临床针对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acute ST-segment elevation myocardial infarction,ASTEMI)患者早期再灌注的最有效方式。数据统计,PCI术后无复流发生率高达30.0%,可进一步增加住院病死率及再发心肌梗死率,影响远期预后[1]。目前,临床尚未明确发病机制,多认为其与血栓脱落有关,导致血管远端阻塞。血栓抽吸术作为既往临床常用的治疗方法,在降低无复流发生危险性方面存在一定争议。因此,积极探索一种高效的治疗方案至关重要。基于此,本研究选取72例ASTEMI患者,分组探讨尿激酶原逆向溶栓联合PCI术的应用效果。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取2016年12月至2018年5月平舆县人民医院收治的72例ASTEMI患者,依治疗方案分为两组,对照组(36例)接受血栓抽吸术联合PCI术治疗,观察组(36例)接受尿激酶原逆向溶栓联合PCI术治疗。对照组女10例,男26例,年龄59~72岁,平均(64.96±2.74)岁;观察组女13例,男23例,年龄58~73岁,平均(65.14±3.01)岁。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本研究经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

1.2 选取标准纳入标准:(1)符合ASTEMI诊断标准[2];(2)经心电图、超声心动图等检查发现相邻≥2个导联ST段抬高;(3)符合PCI术指征;(4)患者或家属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1)存在动静脉畸形、颅内恶性肿瘤或可疑主动脉夹层者;(2)感染性心内膜炎者;(3)精神行为异常者。

1.3 治疗方法对照组接受血栓抽吸术联合PCI术治疗,与血栓抽吸器连接,靶病变引导钢丝,抽吸导管沿导丝送向血栓病变远端,并对血栓反复抽吸(3~5次),后实施PCI术。观察组接受尿激酶原逆向溶栓联合PCI术治疗,使用无菌注射器(20 mL)备好10万U尿激酶原加入15 mL生理盐水联合5 mL造影剂混合液。靶病变引导导丝,微导管沿导丝推送至闭塞端远端(1.0~2.0 cm),撤离导丝,与注射器连接,沿微导管缓缓推注尿激酶原混合液,逐步撤离。后通过指引导管注射适量造影剂,对血栓溶解、血流复流情况进行密切关注,直至微导管头端撤出闭塞部近端,注意溶栓总时间控制在10 min内,后实施PCI术。

1.4 观察指标(1)TIMI血流分级。(2)术后1.0~1.5 h ST段回落≥50%发生率。(3)术后住院期间、术后12个月左心室射血分数(left ventricular ejection fraction,LVEF)。(4)随访12个月,统计主要心脏不良事件(major adverse cardiac events,MACE)发生率,包括心源性死亡、严重心力衰竭和再灌注心律失常。

2 结果

2.1 术后TIMI血流分级术后,观察组出现1例TIMI 0~1级,1例TIMI 2级,34例TIMI 3级;对照组出现3例TIMI 0~1级,5例TIMI 2级,28例TIMI 3级。观察组TIMI 3级发生率[94.44%(34/36)]高于对照组[77.78%(28/36)](χ2=4.181,P=0.041<0.05)。

2.2 ST段回落≥50%发生率术后1.0~1.5 h,观察组出现23例ST段回落≥50%,对照组出现14例ST段回落≥50%。观察组ST段回落≥50%发生率[63.89%(23/36)]高于对照组[38.89%(14/36)](χ2=4.504,P=0.034<0.05)。

2.3 LVEF水平术后住院期间,观察组LVEF为(50.09±8.97)%,对照组为(45.69±8.74)%,观察组LVEF水平较对照组高(t=2.108,P=0.039<0.05);随访12个月,观察组脱落2例,对照组脱落3例。观察组LVEF为(54.19±6.47)%,对照组为(50.46±7.93)%,观察组LVEF水平较对照组高(t=2.112,P=0.039<0.05)。

2.4 MACE发生率随访12个月后,观察组MACE发生率(8.82%)低于对照组(27.27%)(P<0.05)。见表1。

表1 两组MACE发生率比较(n,%)

注:剔除失访病例。

3 讨论

血栓抽吸术、介入操作是现阶段临床解除缺血心肌再灌注的常用方法,但有一定局限性。血栓抽吸术难以彻底清除血栓,可机械损伤血管内皮,增加内皮功能紊乱、微血管痉挛等发生。球囊扩张、支架植入等介入操作在一定程度上可促使局部微血栓形成,加重组织缺血损伤,引发慢血流,延长缺血时间,加重血流动力学障碍,诱发严重心律失常。尿激酶原逆向溶栓通过注射尿激酶原,可作用于血栓部位纤维蛋白,与血栓纤维蛋白附着纤溶酶结合,从而引发尿激酶原级联放大反应,达到溶解血栓的最终目的,同时经靶向灌注导管注入尿激酶原,能迅速充盈冠脉远端,对血栓远端、微血栓造成一定机械性高压冲击,起到碎栓、溶栓等强效作用,且其可迅速发挥药效,减少无复流现象,缩短ST段回落时间[3]。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术后TIMI 3级发生率(94.44%)高于对照组(77.78%),术后1.0~1.5 h ST段回落≥50%发生率(63.89%)高于对照组(38.89%),且术后住院期间、术后12个月LVEF水平较对照组高。这提示尿激酶原逆向溶栓联合PCI术应用于ASTEMI患者,能降低无复流发生率,调节左心室收缩功能。郭自同等[4]研究还发现,对ASTEMI患者实施逆向溶栓联合PCI术治疗,其再灌注心律失常发生率仅为4.2%。本研究结果显示,随访12个月后,观察组MACE发生率(8.82%)低于对照组(27.27%)。这说明尿激酶原逆向溶栓联合PCI术应用于ASTEMI患者,能降低MACE发生率。

综上,尿激酶原逆向溶栓联合PCI术应用于ASTEMI患者,能减少无复流发生,调节左心室收缩功能,降低MACE发生率。

猜你喜欢

导丝远端逆向
逆向而行
基于高频超声引导的乳腺包块导丝定位在乳腺病变中的诊断价值
内侧楔骨远端倾斜与拇外翻关系的相关性
介入导丝或硬膜外导管在宫、腹腔镜联合输卵管修复手术中的临床运用
桡骨远端不稳定骨折应用T型钢板治疗的效果探讨
肘后路结合多种固定治疗肱骨远端冠状面骨折
逆向思维天地宽
Gaia系列导丝在慢性完全性闭塞病变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中的应用
冠状动脉慢性完全闭塞病变解剖结构及pilot200指引导丝在knuckle技术中的运用体会
H形吻合在腹腔镜下远端胃癌根治术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