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初中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
2020-04-10冯松
冯松
【摘要】在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过程中,数学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无论是科学技术领域还是经济领域,数学都扮演了十分重要的角色.我们甚至可以断言,未来社会对人才的数学能力要求是比较高的.所以,在现阶段培养学生的数学能力是十分重要的.然而,现阶段我国数学教育发展还是不尽如人意的,很多教师都把考试成绩放在首要位置,忽略了培养学生综合素质,这也就是“高分低能”出现的重要原因之一.所以,我国初中数学教师一定要积极调整教学思路,把培养学生核心素养放在首要位置.
【关键词】初中数学,核心素养,策略
在科技的飞速发展过程中,数学的作用越来越明显,数学知识在世界上各个领域都起着中流砥柱的作用,所以说,学好数学对与一个人未来的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众所周知,数学是我国初中教学内容中十分重要的一门课程,通过学习数学可以有效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以及理性思维能力,更能使学生更好的应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出现的问题,有利于学生更好的发展.初中的数学对学生一生发展能够起到十分积极的作用,但是这种作用只有数学教师秉持“对的理念”应用“对的方式”才能够真正好发挥出来,而对的理念就是把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作为主要教学目标.
一、联系生活实际,感知数学魅力
我们在前面也已经谈到过了,数学是一门十分抽象的学科,所以因为这一点数学教师就要依据学生的年龄特点以及认知能力的特点,去挖掘生活实践,进而引起学生的注意力甚至情感上的共鸣,通过这种方式,进而最大限度地激发他们对问题解决的欲望,最终达到在兴趣中教学的目的.在教学活动中的时候,教师可以让学生感知数学的魅力,比如,在教学生“重量的认识”过程中,教师可以让学生开展“剪刀石头布背同桌”这样的亲身体验的活动,把那些学生容易记住但是缺乏切身感受不容易掌握的数学概念,通过思考设计而形成一段寓教于乐的体验过程,能够行之有效的推动学生建立一个数学概念和生活体验的联系.
又比如,在教师进行“认识人民币”的相关知识教学的时候,教师可以让学生在班里买和卖的过程.通过自由分组分成两组,一组学生是超市的“收银员”,另一组则是去超市购物的消费者,通过钱、物交易的这一过程,让“收银员”和“消费者”都能够有参与感,更能最大限度地调动他们的学习兴趣,令他们更加明确的认识人民币,从而能够实现数学课堂的生活化实践.
二、巧妙设置问题,激发求知欲望
伟大发明家爱因斯坦曾经说过“兴趣是人类最好的老师”,所以说兴趣是学生学习新知识的不竭动力.由此而言,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实践活动过程中的时候,教师一定要以趣味性为课堂提问的关键,令那些枯燥、抽象的数学问题变得趣味化、生动化,从而显著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增大学生学习数学、探索数学的热情.比如,在学习“最短路径”问题的时候,教师可以利用现代化多媒体设备,把问题动画化,可以通过多媒体动画,向学生提问:在一个圆柱体低下有一个A点,在A点上面有一个小蚂蚁,而该圆柱体的上定点还有一个点B,点B上面有一块糖果,小蚂蚁想从A点到B点吃糖果,为了节省力气,他应该沿着什么样的路线,该怎样走?通过这样提问的设计,能够有效地让原本比较枯燥乏味的数学题目变得生动化、活跃化.
三、融合信息技术,数学生动形象
多媒体在教学中的应用核心目的是提高教师上课效率提高学生学习质量,多媒体虽然是先进的教学手段,但是它只是众多教学手段之一,况且传统的板书对课堂来说并不落后,从某些方面来讲,板书起到的作用是多媒体达不到的.实际教学中要立足实际,按照不同情况灵活运用教学手段,从而最大限度地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高效性.譬如,在初中数学当中,学生普遍比较惧怕的就是“动点”问题,一旦出了这种问题很多学生甚至都会选择直接放弃,并且“动点问题”经常出现在大题中,所占的分值比较大,如果答不上来会非常可惜,所以在平时的初中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也会“特殊照顾”“动点问题”,但是在以前仅仅靠黑板写,教师讲学生很难听懂,所以这种教学效果并不理想.而利用多媒体教学设备,把“动点”生动化、形象化,让“动点”真的“动”起来,才能够让学生真正理解,从而实现初中数学教学的高效化
四、总 结
总之,数学对一个人的发展是十分重要的,这一点毋庸置疑.因此,在初中阶段的数学教学实践过程中数学教师一定要使初中数学的作用充分发挥出来,这就需要数学教师一定要把培养学生数学核心素养作为主要教学目标,应用“对的方式”,紧紧围绕学生展开教学活动.只有这样,才能够使培养想出来的学生更好地为社会做贡献,也只有这样才可以真正凸显出数学教学的意义、教育的意义.
【参考文献】
[1]叶秋妹.浅谈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J].新课程,2018(8):197.
[2]刘永胜.浅谈初中数学教学如何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J].成功:中下,2017(12):229.
[3]周毅.浅谈初中数学核心素养有效培养策略——基于核心素養培养的科学性、适用性视角[J].数学教学通讯,2017(14):43-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