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顺德里水利工程里程碑

2020-04-07张菲菲

文物鉴定与鉴赏 2020年2期
关键词:水利农业

张菲菲

摘 要:在中国古代农业社会,水利工程是一方百姓安居乐业的关系所在,长期以来备受关注。在富饶的珠三角地区,密布的水网带来了良好的自然环境,但水亦有扰民时,横贯南海、顺德14堡的桑园围,便是当地人民与西江水共生共融所形成的产物。文章将从桑园围的建造入手,探索桑园围在广东水利史上的重要地位。

关键词:桑园围;水利;农业

从秦始皇派兵征伐岭南开始,广东地区开始融入华夏文化圈及中央政府的管治版图。经过当地民族和外来移民长年累月地与自然界进行艰辛奋斗,远古的荒蛮逐渐褪去,能保障人们安居乐业的生产生活模式和场所在文明交融中逐渐建立起来。面对自然界源流不断的江河流水,人们感恩它带来的滋润,但同时也畏惧它吞噬一切的失控。于是在西江流经南海、顺德的沿岸地区,人们依据独特的地理条件,筑起了长长的桑园围,以捍卫维持大江河水与家园乐土间的和谐共存。

1 桑园围的介绍

桑园围是珠江三角洲著名的大型堤围,位于珠江三角洲的西北部、西北江三角洲的中上游,主要涉及顺德龙江、勒流和南海九江、沙头等地。桑园围北接樵北大围,南隔甘竹溪与顺德区齐杏联围相望,东临北江干流顺德水道,西临西江干道,干堤长64千米,土地面积约350平方千米,耕地面积20.1万亩,捍卫良田1500公顷,是西江、北江干流主要堤围,分东、西围,抵御西江、北江洪水,因围上有不少桑树园而得名。

桑园围与珠江三角洲一样,在海湾中淤积而起,平原上散立有西樵山、锦屏山、龙山等山丘和台地,河网密集,有八大涌(龙江、沙富、大陈、九江、官山、太平、海舟、河清),有两大运河(英雄和跃进),还有九口门(西江河清、沙口、甘竹、狮额、东海、跃进、北江官山、人字水、歌滘)。桑园围是利用分布在平原上的山丘和台地,顺河岸水势,筑堤护田,形成一个巨大的堤围区,宋代时期桑园围北部地势较高,已成农田区。南部地势较低,成为桑基鱼塘区,经济上已经形成三角洲上的“鱼米之乡”,经过近800年的建设和发展,如今的“鱼米之乡”同时也成了工、商、旅游各业均较发达的地方,是重要的粮油、经济作物和工副业加工及外贸出口基地。

2 桑园围建造

顺德洪涝灾害较多,流经顺德的西江水量大、流程长。汛期时漫延顺德村落的低洼之地,退水亦较东江、北江缓慢。明清时期沙田大量开发,河道淤积,河水难以流注大海,洪涝灾害频繁。此外咸潮倒灌亦影响农业生产。顺德各村纷纷筑围建闸,以抵御水灾。顺德最早的堤围是宋代桂洲堡的扶宁堤。明代共筑堤围17条,清代共143条,是珠三角堤围较多的地区。清末联小围为大围,增强抗灾能力。容奇围是民国年间修筑的最大基围,也是新中国成立前最后修筑的基围。

3 桑园围的作用

桑园围用于防洪、排涝和通航,是珠三角地区最大型的堤围,其作用不只有防洪、防汛。它标志着珠三角水利发展史进入历史性的新阶段,其作用主要分为三种。

①防洪、排涝和通航。这是桑园围最基本的作用,也是其产生的原因。宋代徽宗年间,流经顺德及南海地区的西江和北江流量非常大、流程长,汛期时漫延顺德村落低洼之地,退水亦较东江、北江缓慢。明清时期沙田大量开发,河道淤积,河水难以流注大海,洪涝灾害频繁,对该地区人们的生活和生产造成了极大的威胁,因此人们自发的建造了珠三角地区最大型的堤围——桑园围。

②扩大耕作面积,优化土地,提高农作物产量。桑园围地区由于特殊的围垦过程,营养丰富的淤泥堤围是农作物最好的温床,因此桑园围地区的农作物通常产量较高。

③繁荣桑蚕业,促进经济发展。由于桑园围堤坝土壤肥沃,加上明代时期珠江水位越来越高,为了巩固堤围,人们选择了大面积种植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颇高的桑樹,带动了该地区种桑养蚕的产业发展,逐渐形成了桑叶喂蚕—蚕沙养鱼—塘泥肥桑的“桑基鱼塘”产业和繁荣的桑蚕鱼圩市。精耕细作的“桑基鱼塘”,工序繁多,可以容纳大量劳动力,其经济效益也远高于稻田,家有十亩地,以桑养蚕,便可养活八口之家,大大地促进了该地区经济发展,改善了人们的生活。

4 桑园围的修筑及修筑过程中的突出贡献人物

在古代中国农业社会中,但凡水利工程,均是一方百姓的身家性命所系,但离散的小农意识及地区发展的不平衡性,不足以支撑水利工程的建设和日后维护。这时纵然有高度集权的中央政府,仍需在基层中有一定的号召力量的人物,让基层人民可以集中资源进行基础设施的建设和维护,温汝适是在清乾隆、嘉庆年间对桑园围的工程维护和资费募集有着重要作用的人物。

在乾隆四十四年(1779)、乾隆五十九年(1793)、嘉庆二十二年(1817),桑园围都发生过不同程度的溃缺,对当地的农业生产和民众生计带来极大的影响。温汝适作为在籍官员,积极投身地方事务建设,深感桑园围溃缺的重大破坏性,在他多次参与和筹划下,最终分别在乾隆五十九年(1793)前后和嘉庆二十二年(1817)前后,促成了桑园围“通围筑修”及“借帑生息,以备岁修”两件大事。

通过包括温汝适在内的多名南海、顺德在籍官员和乡绅多年的努力,桑园围“通围筑修”及“借帑生息”的岁修形式于清中后期得以确立,为广东水利工程的修治提供了良好的范例。“使泽国咸登乐土,则美利同沾,何德靡涯矣”,这是温汝适对于桑园围筑修所寄予的美好愿景,而他本人也因其卓越的远见及优秀的斡旋能力,促成了桑园围长期治理制度的巩固,从而被南海、顺德当地人民誉为“功德无量”。据说在他去世后的20余年,“同郡罗文俊擢官侍郎。召见时,犹蒙垂谕,称其品学兼优,追悼者久之”。

今天,桑园围以其坚厚的长堤及堤内独特的自然景观和生态模式,成就了南海、顺德人民的富庶和繁荣,在广东水利史上堪称典范式的水利工程。

参考文献

[1] 南海县志编辑委员会. 南海县志(佛山市)[M]. 北京:中华书局出版社,2000.

[2](民国)温肃.龙山乡志[M]. 民国十九年刻本.

猜你喜欢

水利农业
向水而生
数据分析挖掘在农业统计分析中的应用
浅谈水利经济良性循环发展机制的构建
张北“未来农业”
以科技创新提升水利建设水平
中国农业2017年与未来十年展望
流通领域重要农业产品价格(2016年10月)
切实保护水利遗产法律须先行
加强新时期水利队伍建设实现可持续发展水利战略
农业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