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口市博物馆藏汉代军官铜印赏析
2020-04-07姚磊
姚磊
摘 要:周口市博物馆现馆藏印章35方,均是2011年建馆时从周口市辖县(市)的博物馆或文物考古管理所调拨的,其年代有战国、汉、宋、明、清等,其质地有金、铜、玉、石、木等,其性质有官印、私印等。其中馆藏的7方汉代军官铜印,对研究两汉时期的职官制度以及周口市下辖县历史等提供了较高价值的实物资料。
关键词:汉制;军官职;铜印
汉代是我国最早比较系统、规范地以法定形式制作、颁发官印。汉制,皇帝、皇后、诸侯王之印称“玺”,列侯、乡亭侯、将军、部属、郡邑令长称“印”,列将军之印称“章”。官阶等级以印钮与质地材料、系结在印钮上绶绳的颜色等区别。《汉归仪》:“皇帝用璃虎钮,皇太子、列侯、丞相、丞尉三公前后左右将军及秩比二千石的官用龟钮;千石,六百石,四百石至二百石以上的官用鼻钮。”东汉光武帝更制订了印绶的颜色,《文献通考》:“御史大夫,银印、青绶,凡吏秩比二千石以上皆银印青绶,光禄大夫,无秩,比六百石以上,皆铜印,墨绶,大夫、博士,御史,谒者郎,无秩,仆射,御史,治书,尚符玺者,比二百石以上皆铜印,黄绶。”其后的三国、晋、南北朝时的官印均仿效汉制。汉官印凝重端庄,形制严谨朴茂,《汉旧仪》:“通官印方寸大,”可知印面一般呈正方形,边长2.2~2.4厘米,约相当于汉制的一寸左右。印文以白文篆书为多。汉官印分铸印、凿印两种,一般文官多用铸印,军中在急需时的“急就章”则采用凿制。从出土和传世汉官印看以军官印为多,其中凿制“将军”“司马”两种官印价值较高。现将周口市博物馆藏几方较有价值的汉代军官铜印予以介绍,并对汉代设置军中官职予以略考。
1 “部曲将印”二方
一方周口市郸城县博物馆旧藏(图1、图2),一方扶沟县博物馆旧藏(图3、图4)。均为铜质,方形,鼻钮,边长2.4厘米,通高2.1厘米,印文汉篆字体,白文,两竖行排列,右上起顺读“部曲将印”四字。刻字清晰,粗犷有力,稚拙古朴。
《后汉书·百官志》载:“将军,不常置。本注曰:掌征伐背叛。比公者四:第一大将军,次骠骑将军,次车骑将军,次卫将军。又有前、后、左、右将军。”“其领军皆有部曲。”《通典·职官十九》载:“晋官品列部曲督第七品,部曲将第八品。”可见“部曲”系军队编制单位。“部曲将”,官名,汉朝置,为统领部曲的将领,归部曲督管。
部曲将印常于新旧印谱中著录,如其中旧谱《十钟山房印举》著录部曲将印计有54方为最多。新谱中《秦汉南北朝官印征存》著录部曲将印11方。此外,历年考古发掘中,又有大量出土,故部曲将印存世较多,可作为史籍的佐证。
2 “骑部曲将”一方
此印周口市扶沟县博物馆旧藏。铜质,方形,鼻钮,长2.5厘米,宽2.4厘米,通高2.6厘米。印文汉篆字体,白文,两竖行排列,右上起顺读“骑部曲将”四字,部分笔画方直,體势峭整。(图5、图6)
骑部曲将印在已著录的资料中并不鲜见,如《十钟山房印举》就著录骑部曲将印26方、《秦汉南北朝官印征存》亦著录骑部曲将印14方等。可“骑部曲将“在《汉书》《后汉书》及《三国志》上均未记载。据香港中文大学王人聪《古玺印与古文字论集》中考,在《晋书·朱何传》中有记载,晋时有骑部曲将,其官秩在骑部曲督之下,其地位和部曲将相当,但所领的兵种不同,部曲将领步兵,骑部曲将领骑兵。这应当是对骑部曲将最为明确的记载。《金索》及各印谱集汉官印中,有部曲督印、部曲将印,复有骑部曲将印、副部曲将印。陕西关中地区的一座汉墓中也曾出土一方骑部曲将军印。可见“骑部曲将”当是一个汉代设军官职。
这种印章往往是在行军中急于临时任命,而在仓促之间以刀在印面上刻凿成的,所以又称“急就章”。汉代的将军用印,普遍都不称“印”而叫作“章”,这是军印的一大特点。
3 “别部司马”一方
此印周口市郸城县博物馆旧藏。铜质,方形,鼻钮,边长2厘米,通高2.5厘米。印文汉篆字体,白文,两竖行排列,右上起顺读“别部司马”四字,形制文字规整。(图7、图8)
《后汉书·百官志》记,大将军“其别营领属为别部司马,其兵多少各随时宜”。杜佑《通典》:“后汉大将军中有骠骑将军、车骑将军、卫将军。其领军皆有部曲,大将军营五部,部校尉一人,军司马一人。其不置校尉,但以军司马一人,其别营领属,为别部司马。”《后汉书·灵帝纪》:“中平五年(1888)巴郡板楯蛮叛,遣上军别部司马赵瑾讨平之。”《后汉书·度尚传》:“(抗徐)为中郎将宗资别部司马,袭太山贼公孙举等,破平之。”可见别部司马,汉代官职名,是一个职级相当高并具有一定独立性的武官,东汉至三国因战事频繁,此类军职亦多设置。
查询有关资料,“别部司马”铜印在全国其他地区也有少量发现。1975年成都羊市街、1996年江苏省赣榆区汉代古城盐仓城附近均出土一枚;1990年在山东沂水县刘家山宋村遗址也发现一枚;山东嘉祥县文物管理所也曾征集到一枚。目前上海博物馆、南京博物馆、济南市博物馆、安徽巢湖博物馆、陕西省蓝田县、凤翔县、河北围场县文管所以及吉林大学历史系等均有收藏。
4 “军假司马”一方
此印周口市鹿邑县博物馆旧藏。铜质,方形,瓦形鼻钮,边长2.3厘米,通高2.6厘米。印文汉篆字体,白文,两竖行排列,右上起顺读“军假司马”四字,排布平均,章法妥帖,线条流畅生动,蕴含有度。(图9、图10)
《后汉书·百官志》载:“大将军营五部,部校尉一人,比二千石;军司马一人,比千石。部下有曲,曲有军侯一人,比六百石。曲下有屯,屯长一人,比二百石。其不置校尉部,但军司马一人。又有军假司马、假侯,皆为副贰。”《汉书·韩延寿传》云:“延寿在东郡时,试骑士……五骑为伍,分左右部,军假司马、千人持幢旁毂。”由此可知,“军假司马”应为大将军账下的属官,为“部”的主官“军司马”的副职,俸禄应在一千石至六百石之间。
5 “假司马印”一方
此印周口市西华县文管所旧藏。铜质,方形,鼻钮,边长2.4厘米,通高1.9厘米。印文汉篆字体,白文,两竖行排列,右上起顺读“假司马印”四字,字迹草率,系急就而成。(图11、图12)
《汉书·赵充国传》载:充国“武帝时,以假司马从贰师将军击匈奴,大为虏所围。”《后汉书·班超传》:“奉车都尉窦固出击匈奴,以超为假司马,将兵军司马印、军假司马印、假司马印、别击伊吾,战于蒲类海,多斩首虏而还。”毕沅、阮元《山左金石志》:“诏假司马、假司马、军假司马,文虽不同,同一司马副贰官也。”可见假司马西汉始置,亦军司马之副职。
6 “军曲侯印”一方
此印周口市淮阳县博物馆旧藏。铜质,方形,鼻钮,边长2.4厘米,通高1.9厘米。印文汉篆字体,白文,两竖行排列,右上起顺读“军曲侯印”四字,线条细劲挺拔,平直光洁,结字端庄静穆,四字均分印面,字与字之间留有较宽的间隙。(图13、图14)
《汉书·李陵传》载:“会陵军候管敢为校尉所辱,亡降匈奴。”《后汉书·百官志》载:“部下有曲,曲有军候一人,比六百石。”可见军候是汉设军官官职,即军曲候。汉军部以下的编制单位称曲,曲设军候一人,秩比六百石。其余将领出兵也有部曲,有司马、军候等官,如李陵以骑都尉,率步卒五千人击匈奴,所部也有校尉、军候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