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广州余荫山房建筑浅析

2020-04-07吕洁

文物鉴定与鉴赏 2020年2期

吕洁

摘 要:岭南四大园林,也被称为“广东四大园林”,是岭南园林的典型代表,它们分别是佛山清晖园、佛山梁园、东莞可园和番禺余荫山房。这四座古典园林各具特色,各有千秋,都是岭南园林的杰出代表。文章以广州市番禺余荫山房内的建筑为主要研究对象,对其建筑的布局结构、建筑装饰及建筑特点等方面进行分析及探究,挖掘岭南园林中建筑的独特之处以及丰富的文化内涵。

关键词:余荫山房;岭南园林;园林文化

广州余荫山房距今已有140多年的历史,与顺德清晖园、佛山梁园、东莞可园合称广东四大园林,是岭南园林的典型代表。余荫山房占地总面积约1598平方米,以小巧玲珑、布局精细的艺术特色著称,充分表现了古代岭南园林建筑的独特风格和高超的造园艺术。

1 余荫山房建筑风格及布局特点

1.1 建园历史

广州番禺余荫山房,又称“余荫园”,坐落在广州市番禺区。余荫山房建成于清同治六年(1867年),历时五年建成。园主人邬彬,字燕天,是番禺南村人。清同治六年考中举人,官至刑部主事,为七品员外郎,他的兩个儿子也先后中举。为光宗耀祖之事,所以有意大置居室。于是邬彬在邬氏宗祠旁花费了近三万两白银建造了余荫山房,并给此园取名为“余荫”,意为承祖宗之余荫,及今日及子孙后世之荣耀。园中有园主人自提的点题对联“余地三弓红雨足;荫天一角绿云深”。对联的开头两字不仅映衬了园子的名字,也道出了这座岭南名园的深厚的园林特点与魅力。

1.2 建筑布局风格

传说园主人为建造此园,借鉴吸收了京城、江南及岭南各地各类型园林的多家特色,在园子的建筑布局及建筑构造上颇具巧思,独具匠心。该园占地仅1598平方米,但园中布局紧凑小中见大,设计极为巧妙精致。园中亭、堂、楼、榭应有尽有,山、石、池、桥及各类植物搭配得恰到好处,令人没有一丝狭小凌乱之感。由此可见,其建筑布局设计、景与物之间搭配得精妙绝伦之处(图1)。

2 余荫山房主要建筑及其特色

2.1 深柳堂

深柳堂是园主人的会客之所,也是余荫山房内最为重要的核心建筑,其取名源自唐诗“闲门向山路,深柳读书堂”。深柳堂面阔三间并带有深远的前廊,建筑主体包括厅堂、书斋、卧室。厅堂宽敞明亮,可以通过厅堂的玻璃窗把屋内与窗外景色连接起来,使坐在厅堂内能感觉到眼前之景的舒展延伸,因此别有“凭虚敞阁”的庭园乐趣。堂前两壁满洲窗古色古香,因岭南冬季无雪不能亲眼见到雪景,所以园主人在厅堂内透过满洲窗玻璃颜色的奇特变换就能看到窗外景色的冬季雪景,不禁让人敬佩其中的奇思妙想。厅堂内的一侧被木雕花罩分割成另一间卧室。其中最精巧的设计莫过于卧室内的雕花窗,看似是一面墙,如再走近细看,其中的一幅雕花装饰实则是一扇门。门合上关闭后与其余的雕花装饰变成整体,丝毫看不出后面暗室的存在。据说这么设计是为了方便在暗室内商讨私密事宜,掩人耳目。厅堂的另一侧则是供主人休息的床榻,一侧的雕花装饰也被用同样的方式设计成暗室,私密性极高(图2、图3)。

深柳堂里另一个不得不说的就是精雕细琢的花罩(图4)。花罩所雕刻的32幅扇形木雕,刀法精湛,工艺考究,造型精巧细腻,不由得使人眼前一亮。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两幅大型花鸟门罩“松鹤延年”和“松鹤菩提”,松树与仙鹤活灵活现地展现在眼前仿佛有了生命一般。深柳堂外花架上栽植的炮仗花,枝繁叶茂苍劲翠绿,开花时红花胀满眼帘倾泻而下,为深柳堂又平添了一抹绚烂的色彩。

2.2 临池别馆

临池别馆(图5)与深柳堂相对而建,原是书斋,前临四方荷池。古时候的文人雅士以墨砚为“池”,蘸砚挥毫称为“临池”,因此用“临池”来命名这座馆舍。馆内朴素简洁,与深柳堂形成鲜明的对照,明间以细密的冰纹花隔断涂金假窗装饰。为适应岭南地区台风频袭的特点,临池别馆屋顶不陡,屋面线平直,以减少受风的面积。馆内陈设着主人的书几桌案,古朴素雅,悠然娴静。廊檐有对联:“别馆恰临池洗砚有时鸥可狎;回廊移步月寻诗不觉鹤相随。”

2.3 浣红跨绿廊桥

“浣红跨绿”是岭南园林最经典的造型,桥廊高于堤廊,形制歇山。桥廊全场虽然只有20米,但却将桥、廊、亭、栏巧妙地构成一体,十分精致。廊桥中间建有四角飞檐的亭盖,廊檐下和廊柱饰有镂空图案花纹的木雕。游桥两侧栏杆有背靠,既可以休息又可以欣赏两侧风景,一举两得。深柳堂、临池别馆和浣红跨绿廊桥中间还建有水池,池内遍植睡莲,使整个区域更显幽静闲适。深柳堂与临池别馆、浣红跨绿廊桥组成相对封闭的区域,这是岭南园林较为常见的相连式布局模式,在拐角处用廊桥连接。

2.4 玲珑水榭

玲珑水榭整个亭子八面玲珑通透,又置身于水中,故因此得名。因亭子呈八角形,又叫“八角亭”。水榭为八角卷棚歇山顶建筑,亭内有八面以木雕装饰的玻璃窗格,是园主人邀集骚人墨客挥毫雅叙吟诗作画的地方。水榭的面积很大,几乎占据了整个水池,内部空间也不小(图6)。

从水榭的八面看去,一年四季分别能看到不同的美景。东面为丹桂迎旭日,每年八月至次年春天桂花盛开,香气袭人,推开花窗不禁可以观桂还可闻遍桂花香。东南面为杨柳楼台清青,东南方向有一座小楼台隐藏在垂柳绿丛中,每当夜幕降临威风袭来,就可登楼观柳赏月,十分惬意。南面为蜡梅花开生盛,这里种植了一株百年的古蜡梅,蜡梅花开在寒冬腊月,冬季经常北风呼啸。此时可以仅开南窗,这样一来既可以避免北风肆虐,又可以在寒冬中欣赏蜡梅花开的美景,可谓匠心独运。西南面为石林咫尺形,此处有假山造型瘦骨嶙峋,枝蔓丛生。西面为虹桥清辉映,从此处望去一派岭南水乡的景色,浣红跨绿廊桥架在莲池上,夏季晚霞夕照于碧水之上,满池清晖,仿佛一幅画卷在眼前展开。西北面为卧瓢听琴声,卧瓢庐位于水榭的西北角,这里参天大树下又有白石为台、腊石为凳,是抚琴对弈的最佳场所。正北面为果坛兰幽径,兰花自古被赋予高洁淡然的寓意,水榭的北面花开时节兰花丛生,漫步其中自然能领略到“暖日漾春光,人影衣香芳径满”的诗情画意。东北面为孔雀尽开屏,在水榭的东北面有座灵巧的小亭叫“来熏亭”。亭子倚墙而建,孔雀亭跨水而建。在中国的私家园林中养孔雀的并不多见,但自古上朝官员们的顶戴花翎都有孔雀的翎毛加以装饰,由此可见人们对它的喜爱之情。园主人在自家修建的园子里养孔雀,也说明寄托着主人对往事的追忆和无限的遐想。

3 园林建筑中的点睛之笔

3.1 卧瓢庐里的满洲窗

岭南地区四季温差不大,冬季气候温和湿润,雪景在这里很难见到。为了在自家的庭院里能看到难得一见的雪景,园主人极为巧妙地运用西式彩色玻璃的光影变换来满足对雪景的渴求。通过蓝紫色玻璃的满洲窗能欣赏到窗外四季不同的景色。从单独一层满洲窗望向窗外,是冬雪雪白的景色。将两层窗户叠加再看,假山上的叶子就奇妙地变成了红色,秋意浓浓。满洲窗也是当时中西文化交流互通的产物。据说,满洲窗里所用的玻璃现在都很难在国内找到。深柳堂里也同样运用了满洲窗的设计,处处都体现出园主人的独到用心(图7)。

3.2 点题名联的点睛之笔

园林与诗词歌赋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园主人通过文学的形式来表达感情抒发情怀,还能起到点题的作用。在传统的古典园林中,园主人喜欢用对联、匾额等形式运用文字赋予人的想象空间与眼前的景致相呼应,既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又能使人在园中流连忘返、回味无穷。

余荫山房的二门内就有点题名联“余地三弓红雨足;荫天一角绿云深”(图8)。“弓”就是箭,三弓是指园子中的面积很小,古人以一箭之地来比喻一百步的距离,表明园子中只有三百步的距离。“紅雨”是指落花,暗指整个园子四季花开不断,特别是深柳堂前的炮仗花,花开时倾泻而下,一片姹紫嫣红的场景。下联“荫天一角绿云深”则是渲染出园内绿树成荫、清幽雅致的环境。对联的前两个字更是点出了余荫山房的“余荫”二字,可谓寓意深远。

玲珑水榭前的对联“暖日漾春光人影衣香芳径满;凉风逗秋思箫声月色画桥多”,从对联中仿佛都可以感受到春和景明时满园中飘荡着花香,秋日里优美月色映衬下响起的悦耳箫声。园中有对联的地方也绝不仅仅是这两处,以这样的方式装点于园中,足见园主人饱读诗书,用诗情画意来烘托园林中的深远意境,营造出眼前景与诗中情彼此照应、美轮美奂诗意栖居的优雅环境。

3.3 中西方文化的巧妙融合

点题名联上的西式灰塑(图8)、墙壁上的雕花图案,很多都有西方雕花的影子。传统的手工艺加上西方外来的装饰花纹,充分说明当时中西方文化交流的融合。在园路装饰装点的玻璃花樽栏杆也受到了外来文化的影响,曲折线形的园路设计风格也是吸收了西方园林的造园设计理念。此外还有深柳堂前的铁艺花架的运用,造型设计精巧,图案既具有实用性又具有艺术性,花架与盛开时的炮仗花相得益彰。

4 结语

余荫山房作为岭南园林的典型代表,不仅在造园布局建筑风格上体现出高超的造园技艺,同时也展现出丰富的人文内涵。时至今日,它仍然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极高的研究借鉴价值。对于余荫山房建筑的研究仍然有再挖掘的空间,其也对今天现代公园的建造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1]陆琦.岭南私家园林[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3:43-50

[2]宗白华.中国园林艺术概论[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87.

[3]罗汉强,梁莲英.余荫山房[M].广州: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2012:52+83

[4]刘庭风.广州园林[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03:212-215.

[5]王其钧.专家带你看中国著名园林[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120-123.

[6]侯幼彬.中国建筑美学[M].哈尔滨:黑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

[7]谭元亨.岭南文化艺术[M].广州: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2004.

[8]孟宪军.从岭南文化看中外文化交流[D].广州:暨南大学,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