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图书馆读者决策采购的困境与对策研究
2020-04-07王运显
王运显
摘 要:20世纪90年代,兴起于美国高校图书馆的读者决策采购在一定程度上有效缓解了藏书利用率低、馆舍不足和购书经费减少等问题,为我国高校图书馆解决相似问题提供了案例借鉴。但是,由于中美在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科技等方面的差异,我国读者决策采购还存在着政策困境、管理困境和观念困境等障碍因素,致使相关实践不足。因此,通过促进读者决策采购与相关政策法规的深度融合,构建中国化的读者决策采购话语体系和方法体系,可以在突破读者决策采购发展困境的同时,实现图书馆资源建设从“馆员主导”向“用户主导”的转变,最终实现图书馆、馆员与用户的协同融合发展。
中图分类号:G25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1588(2020)01-0135-03
关键词:读者决策采购;文献采购;读者服务;职业能力
1 背景
图书馆作为高校的文献信息资源中心,其主要职能是教育职能和信息服务职能[1]。为了更好地履行这些职能,图书馆格外重视资源建设和服务提供等工作,而资源建设又是信息服务的基础,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信息服务的水平和效果。但是,由于经费预算、信息技术、图书出版发行和图书馆服务方式等因素的相互影响、制约,使用户需求的无限性与图书馆资源和信息服务的有限性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图书馆以馆员为主体的资源建设模式受到严峻挑战,馆员的社会价值和职业能力受到强烈质疑,图书馆资源建设必须进行重大转型变革,促进图书馆工作从“以馆员为中心”转变为“以用户为中心”。
20世纪90年代,兴起于美国高校图书馆的“读者决策采购”(Patron Driven Acquisition,PDA),又称“需求驱动采购”(Demand Driven Acquisition,DDA)或者“按需购买”(Purchase on Demand,POD),构建了一个用户主导的资源建设模式,为提高图书馆资源和服务与用户需求的匹配度,有效应对藏书利用率低、预算减少、资源的急剧增长和馆舍空间不足等问题,提供了一个可行性解决方案。读者决策采购取得的实践成果,使得其被列为美国大学与研究图书馆协会(ACRL)2010年年会、国际图书馆协会联合会(IFLA)和美国图书馆协会(ALA)2011年年会的重要主题之一。相似的问题同样困扰着我国图书馆界,2011年张甲和胡小菁关于“读者决策采购”的论述发表之后,我国图书馆学界和业界对读者决策采购高度关注,并激发了构建我国读者决策采购模式的热烈讨论[2]。但是,相较于美国成熟的理论体系、完善的规章制度、便捷的操作平台和丰富的实践经验,我国读者决策采购的研究和实践尚处于探索阶段[3]。
当前,我国图书馆读者决策采购鲜有实践或实践效果不佳的原因,一方面是相关理论准备不足,另一方面是对其面临的困境认识不足。读者决策采购能否在我国落地,能否克服“水土不服”的困境,关键在于其能否实现中国化及中国化的程度。
2 高校图书馆PDA实践中的困境
印度著名图书馆学家阮冈纳赞曾指出“书是为了要用的”,因此,为人找书——“每个读者有其书”和为书找人——“每本书有其读者”揭示了图书馆的初心和使命[4]。随着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科技等社会环境的深度变革,颠覆了图书馆的传统资源建设模式,开启了从“以馆员为中心”的“地心说”向“以用户为中心”的“日心说”转型的新时代[5]。在这一进程中,美国凭借其全方位优势,占据了全球图书馆发展的领先地位,开创了用户主导的读者决策采购模式,对全球图书馆发展和资源建设具有重要理论指导和实践借鉴意义。然而,由于读者决策采购在我国面临着严峻的政策困境、管理困境和观念困境等迟滞因素,尚未实现与相关社会环境因素的深度融合,致使其中国化进程进展缓慢。
2.1 政策困境
2000年以来,随着《招标投标法》与《政府采购法》等相关法律法规的制定和全面实施,以及伴随着高校扩招带来图书馆采购经费剧增而引发的采购风险,政府招标采购逐渐成为我国高校图书馆图书采购的主要方式[6]。政府招标采购的制度化和常态化提高了图书馆图书采购的规范化和防范风险能力,但是,由于政府招标采购法律法规的普适性与图书馆文献资源建设具体实践的规律性和特殊性之间还存在着无法完全兼容的问题,如:图书馆图书采購自主权的弱化和缺失问题、低价中标问题、馆配市场结构失衡失范问题、馆藏结构不合理问题、图书采购与用户需求无法精准对接而导致的图书借阅率低等问题,严重困扰着图书馆的资源建设质量和服务水平。其固然与图书馆和馆员的职业能力和业务水平有关,但亦与相关法律法规的制定与执行注重普适性和刚性而忽视行业的特殊性有相当大的关系。
在全面深化改革的今天,政府招标采购不仅需要保持贯彻执行的刚性,更要兼顾行业的特殊性。一方面,图书馆不能因图书采购的规范化及提高防范风险的能力,而挫伤了馆员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另一方面,程序繁琐、效率低以忽视了相关工作的时间需求。例如:普通高校一般在每年5月左右下达购书经费,从项目申报到招标、公示、签合同等一个流程下来,快则一个月,慢则2个月,中间又有两个月假期,12月月底之前又必须完成验收、报账等手续,真正的有效时间只有3个月左右,无法实现用户的深度参与,难以保证采购质量和效果。
2.2 管理困境
管理是读者决策采购有效执行的基础。但由于读者决策采购在中国化进程中的理论准备不足,致使其在实际执行中尚存在诸多体制机制问题亟待解决,管理困境突出。图书馆在决策、计划、指挥、控制、协调、执行和评价等工作环节缺少相关政策的指引和制度规范,读者决策采购无法形成足够的组织力和执行力等管理能力,主要表现为:一是《图书馆法》和《普通高等学校图书馆规程》等法律规范没有明确提出读者决策采购的要求。二是读者决策采购在某些方面或某种程度挑战了相关法律法规的普适性规定,使其贯彻执行存在一定政策风险。三是各级图书馆行业协会尚未对读者决策采购提出行业指导意见。四是图书馆内部组织结构需要优化整合,亟待成立文献资源建设部和发展规划部,统一管理图书馆文献资源建设和相关馆藏政策、馆内法规的制定。五是学校“文献资源建设委员会”等组织机构功能发挥不畅,图书馆文献资源建设缺乏全校统筹和布局,各学科分馆或资料室在人员编制、管理和资源建设方面不能得到充分协调。六是读者决策采购平台的构建、管理、运行、维护和用户管理等方面的技术储备不够,制度不够完善。
2.3 观念困境
现代社会信息环境的深刻变革,使图书馆发展正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在给图书馆和馆员造成职业发展困境的同时,又创造了新的发展机遇。而用户权利意识的觉醒、信息素养的提高,使用户的信息需求也日益向个性化、数据化、移动化、碎片化和精准化转变,面对用户权利不断从应有状态到法定状态和实有状态的转化,给图书馆资源建设和服务创新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然而,在这一进程中,图书馆资源供应链上还存在诸多观念困境,对图书馆资源建设和服务提供造成了困扰,主要表现为:一是“读者第一”的观念已经融入馆员意识,并积极寻求用户的支持,以充分发挥用户在资源建设中的主导作用,但现实是经常面对用户“怎么没有我要的资源”的控诉,馆员总是在“你猜我需要什么”的情况下工作。二是用户“以教学和科研为中心”,“资源建设是图书馆的事”的观念根深蒂固,但“我需要什么,图书馆应提供什么”的要求较为迫切。三是尽管图书馆“为人找书”与馆配商或出版社“为书找馆”的价值追求不同,但都是为了实现“书是为了要用的”终极目标。同时,图书馆和出版社等也陷入“我需要什么,你出版什么”与“我出版什么,你选什么”的矛盾之中。
3 对策
读者决策采购是为了实现图书馆资源和服务与用户需求的精准对接,提高图书馆资源建设的针对性,进而满足用户个性化需求的过程。读者决策采购的有效实施,不仅需要在微观上对具体的工作方案、程序、技术等因素进行实践求证,还需要在宏观上基于具体的社会环境,从全局、系统和整体的视角进行理论探索,以实现图书馆、馆员和用户的协同融合发展。现阶段,读者决策采购已经拥有比较成熟的工作方案和技术平台可供借鉴,但在其中国化的进程中,由于其与现行的观念、制度和方法等方面尚未实现无缝对接,需要进行深度融合,以突破面临的发展困境。
3.1 观念突围,構建读者决策采购话语体系
目前,读者决策采购在图书馆学界和业界已经完成了思想启蒙,做好了理论准备。但是,由于读者决策采购的观念尚未融合图书馆管理者、政策法律的制定者及用户等相关人员的思维观念和话语体系,仍存在着图书馆界自说自话的困境,有闭门造车的嫌疑。要突破这种观念困境,图书馆应积极采取以下措施:一是加快读者决策采购理论研究的中国化进程,构建中国特色的理论体系。二是向各利益相关者定向传播读者决策采购的理念,融入其话语体系,影响其行为模式。三是坚守“为书找人和为人找书”的初心,维护好、发展好、实现好用户权利,并不断促进用户权利从应有状态向法定状态和实有状态转化,完成图书馆资源建设从“以馆员为主导”向“以用户为主导”的转型变革。
3.2 制度突围,促进读者决策采购与相关法规政策的深度融合
目前,读者决策采购在我国的实践案例较少,尚未得到广泛实施,这诚然与图书馆资源建设的观念和方法的制约有关,但相关法规政策仍是关键制约因素。图书馆来既要熟练掌握法规政策,充分发挥其导向作用,又要熟悉读者决策采购的规则,积极促进其与我国相关法规政策的有机融合,推动图书馆资源建设模式的转型变革。具体做法有:一是要坚决遵守相关法规政策等制度的刚性规定,保证图书馆资源建设的规范化和制度化。二是要在遵守法规政策的基础上,充分利用其赋予执行主体的“自由裁量权”,保证图书馆资源建设的适度灵活性。三是要积极进行理论创新和规则创新,推动读者决策采购的中国化进程,实现读者决策采购与我国相关法规政策的全面深度融合。
3.3 方法突围,构建中国特色的方法论体系
1990年,美国巴克尼尔大学图书馆基于馆际互借的直接购买实践,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读者决策采购。经过近30年的发展,美国读者决策采购已经从纸质书为主的阶段发展到电子书为主的阶段,并构建了完善的方法体系。但是,由于我国正在构建电子阅读观念,移动终端、移动网络、电子阅读器、电子书出版发行等方面起步较晚,正处于纸质书向电子书过渡的初级阶段,故而美国的方法不能通过简单的“拿来主义”而实现“即插即用”。图书馆应做好以下工作:一是构建以纸质书为主的读者决策采购流程、方法、预设文档和技术平台。二是构建学科分馆,图书馆总馆负责普适图书的实施,学科分馆负责专业性图书的采购。三是构建学科馆员制度,并与读者决策采购协同融合,实现资源建设与服务提供的整体化、学科化、个性化和精准化。
4 结语
图书馆读者决策采购的贯彻落实,应“行于当行,止于不可不止”,既要合乎法规政策,又要合乎《普通高等学校图书馆规程》等行业规范,实现目的与规范的有机统一。在读者决策采购中国化的进程中,图书馆要实现资源建设的转型变革,提高馆员的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不断拓展图书馆和馆员的“可为”“应为”和“敢为”空间,通过图书馆的资源和服务与用户需求之间的精准对接,实现个体用户的个性化发展和整体用户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图书馆规程[EB/OL].[2019-10-11].http://www.moe.gov.cn/srcsite/A08/moe_736/s3886/201601/t20160120_228487.html.
[2] 张甲,胡小菁.读者决策的图书馆藏书采购:藏书建设2.0版[J].中国图书馆学报,2011(2):36-39.
[3] 王淼.美国图书馆“读者决策采购”的兴起、特点与发展趋势分析[J].图书与情报,2015(2):42-45.
[4] 阮冈纳赞.图书馆学五定律[M].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1988:2-3.
[5] 张晓林.颠覆数字图书馆的大趋势[J].中国图书馆学报,2011(5):4-12.
[6] 徐月华.广东地区图书招标采购现状和发展态势研究:基于2011—2016年广东省政府采购网招标和中标公告数据的实证分析[J].大学图书馆学报,2019(3):35-42.
(编校:崔 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