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历史教学中提高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
2020-04-07黄丽
黄 丽
中华文明上下五千年,沉积了无尽的文化瑰宝,历史记录承担起传承的重任。历史课程教学作为向学生传递历史知识最便捷、高效的途径,其核心导向绝不仅仅在于使学生了解历史、铭记历史及传承。对于教学工作而言,中学生正处于思维能力急速上升的阶段,应通过实行多元化、多样性的教学模式,促进学生学习水平与综合能力的提高。小组合作学习模式是教学工作中的常用方法之一,由于小组对问题讨论的“声音”较多,一方面可有效增强历史教学内容的可讨论性、拓展性,有利于巩固所学知识、加深印象,另一方面即实现间接地培养学生的协同能力与深化学生自我组织原理的自我上升效应。然而,该教学方法实际应用中由于教师理念及学生因素,仍存在各项问题,对全方位培养学生产生一定影响,本文旨在为初中历史教学运用小组合作学习模式的实践研究提供一定理论参考,如下。
一、小组合作学习实际应用中存在的问题
1.小组分配存在不合理的问题
小组分配是现阶段实行小组学习制普遍存在的问题,也是难以管控的问题[1]。究其原因所在主要是小组分配过程中,教师对小组成员的动态性掌控不到位,分配过于自由是核心影响因素。新课改下提出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而在部分教学活动中此理念却存在一定偏差,即自由性与自愿性权利的过度给予,使得分组过程中,大部分学生喜欢与自己关系好的学生搭配一组,而并未结合学习实际情况与现实需求,所凸显问题即要么小组成员十分优秀,要么水平一般,要么参差不齐,导致学习效果差异较大,教学有效性相对存疑。
2.小组合作学习的联动作用体现不足
要想充分发挥课堂气氛的积极作用,其重要保障在于各小组之间的联动作用[2]。而实际情况而言,大部分教学活动的联动作用并未充分且有效发挥。各小组合作学习的成果只在组内分享与拓展,不同小组之间缺乏有效的深入探讨与促进,一定程度上导致学习经验的信息闭塞,课堂环境存在“人为割裂”的现象,使得本是完整的课堂,集体分化成“各自为政”的小团队,尽管在一定程度上可形成组间竞争前行的良性效应,但教师难以实现全局掌控,导致整个课堂的教学效果良莠不齐。
二、提升初中历史课堂教学小组合作学习有效性的相关策略
1.结合学生实际?情况,合理分配小组
若想保证小组学习的有效性,基本点当是小组分组的合理性。分组是否合理,直接连带到小组学习的效率与质量[3]。结合本文所指出问题而言,小组分配务必应当遵循以下两个理念。其一,切实性。必须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知识水平、认识范围及学习能力的综合差异,实行均衡化配置,嘱咐且监督学生根据个人特质、层次进行优化填补,坚持“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以此保证各个小组的能力水平差异较小、成员之间可优势互补,而各个小组之间可形成公平、积极的良性竞争氛围。其二,调动团队力量的发挥。即是小组,应当促使各个成员为自己的团队贡献其应有的力量及作用。例如小组建立之初,每个成员应当发挥头脑风暴,对小组名字的确立、或是小组的运行守则等提出自己的想法与见解以及共同设计小组目标,唯有在小组成立之初实现对人心的凝聚,才能保证日后学习活动的高效开展。
2.加强全局掌控与有效指导
小组合作学习转变了教学角色[4]。学生是课堂的主体地位,教师只是辅助者,作用在于记录学习过程中产生的问题并指出、指导及正确引导等。在实际教学中,首先教师必须指导及培训各个小组的组长,培训其小组高效管理、任务合理分配等技能。加强与学生沟通,基于学生的学习效果,根据与学生沟通过程中学生的显性化行为而评估、分析其心理活动。对学习压力明显的学生需及时进行疏导;对学习积极性不高的学习需明晰其成因所在,制定可行性很高、针对性强的改善措施;对教学活动不配合甚至抵触的学生,应以“朋友”的姿态深入了解学生的真实想法,开展针对性的辅导,首先提高其学习兴趣,然后再提升其学习积极性。
三、保证小组合作的“独立性”
独立性的核心导向是促进学生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独立思考能力。学生可独立解决的问题,绝不为其提供技术性帮助,只进行问题指出与引导。小组内再进行查缺补漏,保证全体人员皆可完成学习任务由全员完成;而学生个体若是无法解决,首先必须使学生自行思考,让学生提出自己的观点与疑惑,而后再提出小组共同探讨解决;若是小组内各个成员均难以解决问题,则应当让学生敢于质疑,共享想法,让各个小组共同解决。
对立的思想发生碰撞,即会产生新的思想,如此才能保证实现小组学习的实用性,也才能促进教学效果的提升。若没有独立性的想法做基础,小组讨论即使再丰富、高效,其综合效果也相对并不高。
四、结语
总的来说,历史课程中实行小组学习制,提高学生学习水平的同时,还可同步提升学生的协同能力、判断分析能力和逻辑思维运转能力。加之各个小组之间学习效果的对比,可促使其形成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良性学习氛围,真正实现全方位培养学生的教学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