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画的证史与教学价值
——以“史料实证”为视角
2020-04-03黄素龙
黄素龙
史料实证,是指对获取的史料进行辨析,并运用可信的史料努力重现历史真实的态度与方法。在中学历史教学中,漫画是教师常用的一种史料,它通过夸张、变形、象征等手法有效地描绘了特定的生活或时事,反映了作者讽刺或歌颂的意图,具有强烈的社会性。教师若能在历史教学中有的放矢地使用漫画,往往能够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同时,教师也应注意漫画不能完全反映客观的历史,需要引导学生正确认识漫画的证史价值。
一、漫画能在一定程度上还原历史真实
长期以来,人们对历史学科的惯有思维就是认为教科书是唯一的课程资源,学生只要对教科书进行“死记硬背”就能学好,无形中使历史成为了一门“无趣”的学科。事实上,历史是一门能够挖掘和利用各类课程资源的学科。在众多的课程资源中,漫画是一种能够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学史兴趣的重要教学史料。历史教师若能恰当地将漫画渗透于教学中,无疑有益于拓宽学生学习历史的途径,达到“以图证史”的目的,使学生更直接鲜明地感受历史。
图一
图二
图三
图四
图五
在讲授日本侵华战争的相关史实时,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更好地理解与掌握重点知识,笔者专门选取了一道有代表性的漫画选择题作为教学史料。
这是五幅来自于中国漫画家创作于20世纪30年代的漫画。笔者特别强调了五幅漫画的创作时间——20世纪30年代,当时日本爆发经济大危机后,进一步加紧侵略中国,中华民族已经到了最危险的时刻,此时的蒋介石依然坚持“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但国内“停止内战,一致对外”的呼声日渐高涨。1936年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此后,在国共两党的合作下,中国军民团结一致,打破日本三个月灭亡中国的幻想。从1938年10月开始,抗日战争进入到了新的阶段——相持阶段。图一(1936作) “蜿蜒南下”让我们直观看到的是一条蛇沿着长城逐渐游走过来,它反映的是日本侵略者从中国长城以北逐渐向华北地区侵略的历史史实;图二描述的是许多穿着军服的士兵正在前进,在这中间有一只写着“统一战线”手。它反映的是士兵们一致拥护国共合作,组成抗日统一战线;图三(1937年作)中有 “上海日军”“日军部” “抗战”等字样,显然是日军侵略上海的淞沪会战;图四描绘的是一个穿着日军装的士兵,头上被一支写有“游击战”枪敲打着头部,其中蕴含的意思是中国共产党对日军采取的游击战术,使日军难以招架;图五 (1938年作,标题“日本的泥脚”)描述的是一个日本士兵的一只脚陷入了中国的泥潭,蕴含的意思是日军在中国战场上陷入了困境。通过对这五幅漫画的分析,学生不难看出日本对中国的侵略是蓄谋已久的,中国抗战的胜利是全民族团结奋战的结果。
二、漫画反映的史实需要与其他史料相互印证
历史是一门注重逻辑推理和严密论证的人文学科。对历史的探究尤其要注重史料的辨析,只有以符合史实的材料作为证据,才有可能形成对历史的客观认识。漫画作为图片史料的一种,是作者对客观事物的艺术再现,虽然能够表达一定时空下的社会现象和社会观念,但不可避免地会受到漫画作者个人利益、政治立场、时代背景等因素的影响。与档案类的直接史料相比,漫画史料存在夸张、变形等艺术特点,渗透着漫画家个人的主观色彩,不能单独证史。因此,教师在使用漫画作为教学史料时,应注意进行史料的相互印证,要注意引导学生大胆怀疑,小心求证,提供或者引导学生自主搜集有关史料,应用 “二重证据法”,甚至是 “多重证据法”整理辨析,去伪存真,在史料互证中理解和解释历史。[1]
图六
图七 日军为美化侵华罪行而拍摄的照片
在讲授抗日战争中的“南京大屠杀”事件时,笔者从 “史料实证”的视角进行了设计,先是展示了两则观点相悖的史料。
材料一:我经历的南京大屠杀
常志强,出生于1928年2月4日。1937年12月,日军攻陷南京,9岁的常志强亲眼目睹家人被日军枪杀,他的父亲和三个弟弟死于日军的枪下,母亲的胸口被刺伤,依然挣扎着给只有2岁的小弟弟喂最后一口奶而死去,小弟弟最终也在寒风中被冻死。常志强因惊吓过度昏死过去,得以幸存下来。 (附新华社记者创作漫画,见图六)
材料二 日本 《东京日日新闻》报道:日军在占领南京后,便分发饼干、糖果等物品救济难民,受到南京人民的欢迎。 (附日军拍摄照片,见图七)
在笔者展示这两则史料后,学生们开始议论纷纷。随后,笔者从“多重证据法”的角度展示了更多的史料,引导学生对这些史料进行解读辨析,去伪存真,在史料互证中理解和解释历史。
材料三 1937年12月21日,不知从哪儿拉来一个支那人,战友们像小孩玩抓来的小狗一样戏弄着他。这时,西本提出了一个残忍的提议,就是把这个支那人装入袋中,浇上那辆汽车中的汽油,然后点火。于是,大声哭喊着的支那人被装进了邮袋,袋口被扎紧,那个支那人在袋中拼命地挣扎着、哭喊着。西本像玩足球一样把袋子踢来踢去,像给蔬菜施肥一样向袋子撒尿。西本从破轿车中取出汽油,浇到袋子上,在袋子上系一根长绳子,在地上来回地拖着。西本点着了火。汽油刚一点燃,就从袋中冲出了令人毛骨悚然的惨叫声。袋子以浑身气力跳跃着、滚动着。
——〔日〕东史郎《东史郎日记》
材料四 (1937年)12月26日,这一天有多组三四人为一组的士兵7次闯入圣经师资培训学校,从经过前面无数次抢掠还剩有一点东西的人们那儿抢走衣服、食品和钱。他们强奸了6名妇女和一个12岁的姑娘。夜里,由12人—14人组成的人数较多的士兵队伍4次闯入,他们强奸了20名妇女。
——〔德〕约翰·拉贝《拉贝日记》 (1937.9.7-1938.2.26)
笔者采用探究式的教学模式,让学生进行分组讨论,形成观点后选派小组代表讲述:第1组的学生认为,材料一是亲历者常志强的口述史,可信度较高,但也存在主观色彩。第2组学生认为,材料二孤证不立,应是日本为了美化侵华行径而有意制造的“史料”。第3组的学生认为,材料三来自于亲身经历侵华战争的日本士兵东史郎的日记。他的日记真实再现了侵华日军在南京的种种罪行,作为南京大屠杀等侵华罪行的直接证据,极具说服力。第4组的学生认为,材料四来自中日之外的第三方——德国人拉贝的日记。拉贝当时是德国纳粹党人,但没有掩盖“盟国”日本在南京所犯的罪行。作为第一手史料的 《拉贝日记》,史料价值很高,能够有效地佐证日军在南京犯下的滔天罪行。笔者通过这种“多重证据法”的教学方式,有效地培养了学生“史料实证”素养,同时也有助于他们认识到漫画不能单独证史,需要与文献史料、实物史料、口述史料等相互印证。
总之,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教师应有意识且合理地运用漫画史料,让学生在读图与识图中进行历史知识的有效记忆,在解图与思图中掌握历史本质问题,锻炼历史思维能力。与此同时,教师也应引导学生客观认识漫画的史料价值,只有做到这一点,才能真正发挥出漫画在历史教学中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