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教师学习共同体的内部矛盾与发展动力

2020-04-03

师道(人文) 2020年3期
关键词:共同体要素案例

陈 琳

一、 一部电影引发的思考

我们该如何看待教师学习共同体出现的各种问题?名师工作室请来的专家为什么有时候老师们并不认可,觉得白白浪费了时间;读书会要交读书笔记为什么会被视为负累?教师工作坊直奔申报项目而去,目的性那么强?教师的注意力为什么集中在校本课程的任务分配是否公平,而不是专注于把校本课程开发得更好?

这些“形而下”的问题都是现实中绕不开的,它经常推动着我思考,教师共同体的本质到底是什么?它开展的活动对教师教育、教师成长的意义何在?这些问题我没有得出结论,也就放下了,直到这次疫情爆发,假期延长,在电影《肖申克的救赎》中找到了答案。

禁足在家,有了大把大把的完整时间。这对成年人来说,大块的完整时间是最奢侈的东西。如果正常上班,成年人的日常时间总是网格化的,网格里填满了有用而无趣的事情。这种疲于应付的状态,让人很难沉潜下来思考,所以,这次我划了一大块完整的时间出来,把以前看过的经典电影、小说,再重温一遍。

因为是重温,看的重点不再是情节、人物,而是跳过这些浅表的要素,直奔那些自相矛盾而又充满深意的细节。这种方法有点像挖矿,挖出来的那些矛盾丛生的细节就像原石,对着它们细细思考,赋予它们意义(我赋予的而非导演赋予的),就是淬炼的过程,最后,我会得出一个我自己能接受的自洽的结论。嗯,很好,这就是我从矿山淘到的金子。

这次我从电影 《肖申克的救赎》里面挖到一个意味深长的时间线:

1967年,安迪挖通了逃生通路,但一直到1975年,他才真正出逃,中间隔了八年,为什么?

换成普通人,第一反应肯定是马上逃离这个鬼地方,但安迪高于平常人之处就在于,越是希望在前,他反而越冷静。因为,一旦越狱,就没有任何退路,万一污水管的尽头是一道铁栏杆,他就有可能溺死在粪水里,也有可能被抓回监狱。因此,安迪在挖通了通道之后,又持续干了八年,拓宽通道,清除障碍,确认污水管通向的地方。当然,八年的时间意味着巨大的风险,这八年里,如果有狱警掀开遮住通道入口的海报,如果他被调到另一间狱室……有太多的不确定性,而不确定性,本身就是恐惧。如果你只看到了不确定性对人的压迫,那就只看到很表面的东西。

更深一层的启示是:八年来,安迪一直要对抗自己,对抗内心深处那些被危险的环境激发出来的消极的东西;那些让你安于现状的被规定到了每一分钟的监狱生活。这种感觉我们应该似曾相识:离开有着上课下课铃声的校园,离开一种有序的工作状态,我们是不是有一种无力安排自己的感觉?是否因为自由本身让人害怕,我们才宁愿让自己忙忙碌碌?纪伯伦说,自由是人类枷锁中最粗的一条。现代人体会到的真正的自由,需要自己的自律、耐心、智慧做保证。

让我们从电影回到文章的开头,我想说的是,关于教师学习共同体的思考不是一个“好的问题”,教师学习共同体中存在的问题不是本质性的问题,它们之所以会出现那些问题,是因为教师学习共同体最核心的本质在于学习,而学习本身就意味着未知,一个组织面对未知,必然会出现不确定性的情况。要如何面对不确定性, 《肖申克的救赎》给了我们答案,勇敢地与不确定性共处,在解决问题中学会解决问题。真正的自由不是外在的组织或者制度给你的,而是用我们的自律、耐心和智慧来达成的。

二、以问题触发学习

教师学习共同体不论以哪种组织形式出现,它首先是一个学习型的组织,至于学习的内容、方式,那是次要的问题。我们关心的是,对教师而言,学习为什么是必要的,学习共同体在解决这个必要问题中承担了怎样的角色。我们以“1+1”教师读书会、教师共读小组、教育书籍“拆书帮”等以阅读为目标的教师学习共同体为对象进行讨论。

(一)囿于学科教学的边界之内,难以触发真正的问题

在中小学,除了担任班主任或者学校里某些行政职位,教师几乎等同于学科教师。就本学科知识而言,在师范大学里接受了系统的训练;但是,真的到了教学岗位上,质量与数量都未必够用。在学科专业教学知识之外,教育学知识、儿童发展心理学知识、教育心理学知识、课程论知识,相当一部分教师已经将其视为很“虚”很“空”的东西,抛之脑后了。这是教师个体的认知盲区,也是学校管理的空白地带,如果没有教师学习共同体的介入,教师、学校在现有的考核评价体系中甚至无法发现这么严重的缺失。

“1+1”教师读书会等学习共同体向教师推荐阅读书目,定期交流阅读心得。这些书目基本上是超越时代的经典之作,凝结着教育学的共性的密码,前人已经通过各种方式进行过深入研究,有了系统的论述,形成了大量研究成果,成为教师了解和研究具体学生的认知基础和理论依据。除了书目,教师学习共同体每一次交流活动,都为一线教师提供了一个个具体的、活生生的学生案例。在这些案例中,我们观察到的不仅仅是对教育经典理论的验证,更重要的,甚至起决定作用的,是具体的学生与众不同的个性密码。这些与众不同的个性密码,是教师学习共同体在理论和个案的共同作用下展开研究的,并据此帮助、陪伴、引导具体的学生追求积极向上的自我实现。从这个意义上说,教师学习共同体在学生个案研究上,大有作为。

(二)震撼学习共同体的案例,没有“光明的尾巴”

在一次共读会上,一位教师分享了自己当班主任的案例:某生原来成绩优异,后来沉迷游戏,退步很大,在班级体中也变得很自卑,封闭自己,拒绝与老师同学交流。老师多次家访也未能解决这个问题。这个案例并没有 “光明的尾巴”,这个学生带着这样的状态参加了高考,考入了一个并不理想的大学。半年之后,老师非常偶然地从QQ空间里辗转得知,这个孩子退步的真正原因——他一直受到同桌的霸凌,长期的身体和心理的羞辱,让这个孩子紧张到了晚上无法入眠的程度,自然,白天他也没有办法集中精力听课,成绩一落千丈,他就更加自卑,只能到游戏中寻找安慰。奇怪的是,他始终没有对老师和家长说出真实的情况,也拒绝和心理健康老师沟通,每次找他谈话,都是沉默。而那个霸凌他的同桌,居然是一个老师同学们眼中非常成熟的学生干部,没想到心里居然有如此暗黑的一面。

这个失败的案例像一块巨石,震撼了共读会的现场,也震撼了不少“学科教师”。这些教师有相当多还是名师、教学能手,平时在他们的学科教学领域里,他们是受人尊敬的专家,工作的范围有着清晰的边界,可是这个案例揭开了成绩、排名掩盖下的黑暗的一角。我记得,共读会结束后,一位老师对我说:教育是一件多么复杂的事,我今天才认识的。我观察过相当部分的教师,在教师学习共同体中,随着视野扩大,理论学习推进,真切发现了学科教学的局限,感受到教育理论的力量。我开始认识到,要促进教师发展,就要系统研读教育教学专业理论。儿童发展心理学阐述儿童生理心理发展状况,如果教师只凭成年人的生活经验层面去了解学生,是不可靠的。

相当多的教师共同体系统研读学习机制的理论,从行为主义、到认知主义,再到建构主义,不仅重新认识了真实情境中人的学习与全面发展的关系,而且倒过来反哺了教师的学科专业——教师对《普通高中课程标准(2017版)》和统编教材的认识都提升到了更高的高度。

当然,我不是说学科知识对教师专业发展不重要。事实上,无论阅读了什么教育理论、掌握什么教学方法,都绕不开课堂教学这一主渠道。而教师学习共同体意味着能够面对面地向跨学科的名师高手请教,与同仁伙伴讨论,借助一些理论学习,得到活生生的案例,这一案例有可能是“隐形”的,就发生在自己身边,可是长期无人重视。

我们再回到刚才那个案例,不得不感慨那位老师极度的责任心,对一个已经毕业了的学生曾经的遭遇的痛心与自责,这种超越了学科知识的对 “人的成长”的念念不忘,正是教师工作中的道德性的表现。她未必有机会在这个遭受了霸凌的学生身上再做什么弥补性的工作,但是案例的分享本身就有积极的意义,给学习共同体的教师一个警醒,促使自己和他人思考,工作中出的 “问题”与要研究的 “问题”,不是一回事。工作中的 “问题”,例如这个案例,教师抓住了,但只停在经验层面,所以直到学生毕业也没能发现真正的原因;“问题”,往往具有综合性,模糊性,若要进行研究,必须先进行拆解,把要真正的研究对象拆解出来。

三、 学习共同体中的多种要素配合

我们讨论了教师共同体的学习内容,以及它对教师的促进。实际上,除了学习内容,共同体还有其他要素需要关注,要素之间的配合也是本文关注的重点。为了便于讨论,我们列表如(下页表一)。

结合表一,我们以“软木画制作”校本课程开发组为例,探讨教师学习共同体的若干要素以及它们的相互作用。

(一) 角色要素与分工要素的互相磨合

从角色这一要素来说,该共同体由本校美术组的教师和外聘教师共同构成;从任务分工这一要素来看,本校美术教师负责设计课程框架,规定课程内容、评价方式,选择外聘教师,外聘教师负责在课堂中教授具体的技艺教学。很明显,这是一个以项目为导向(开发一门全新的校本课程)的教师共同体。

表一:教师学习共同体的组成要素一览

这个共同体遇到的问题在于外聘教师的标准。一开始,美术组的老师们认为“要请就要请最好的老师”,这个 “最好”实际上是从工艺水准的角度来衡量,它忽视了教师共同体的最核心的东西:教育理念的一致。刚开始,教师们四处寻访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工艺大师,找来的外聘教师也确实在技艺方面是最顶尖的,但他把学校校本课堂视为教授软木画工艺的新阵地,用 “师带徒”方式手把手地教学生,严格要求下刀的手法,切出来的木片要规格统一,要忠实地复现软木画的传统构图模式。单调枯燥的刀法练习远远超出课程设计的时长,部分学生对这种机械的打桩式的训练产生了抵触情绪。学生的反馈实际上体现了学习理论中所说的“激励的缺乏”:就学习本身而言,看到自己的进步能够有效激励学习者,而大量重复的看不到效果的碎片化训练,容易让学习者倦怠,甚至放弃。

外聘教师与学生之间的 “矛盾”给教师共同体的启发是,有限的课时如果大量花在严格的技艺训练上,必然挤占创新创造能力培养的空间,更无法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同、热爱等情感态度;选聘教师的标准不应该是工艺水平的高低,而应该是外聘教师的育人理念和教学方式。

随后,教师学习共同体调整了外聘教师的标准,注重选择那些与现代课程理念接近的工艺大师。同时也注意与外聘教师沟通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具体路径,课程取得了更好的效果。

(二)学习内容要素的演化与创新

从学习内容这一要素来说,核心成员的专业知识与优异的教育理念,也是新成员的学习内容。校本课程“薄胎陶艺制作”核心成员是一位省级非遗大师,他曾成功烧造出胎壁厚度仅0.3毫米,器重仅约50克的“蛋壳陶”薄胎茶入。这门课程另外两位新成员从最基础的工序开始跟着核心成员学习,炼泥,把握泥水的比例、拉胚的手法。在对陶艺制作工作有了一定了解之后,两位新成员将自己的国画专业、平面视觉专业融入对学生的指导中,逐渐找到既符合国家课程标准,又符合校情学情的课程导向:工艺性要求不要太高,要给学生留足创造性的空间;要能把技巧、创作、美感三者统一起来。

教师学习共同体最终摸索出的这条路径,建立在角色、分工、学习内容三种要素的有机结合上,不断地试错、调整、确认。在这样的过程中,传承与创新同时发生。新成员与核心成员与活生生的教学问题相连接、与彼此的认知相连接。

行文至此,将近尾声,再次回顾开头那个“不是好的问题”,会发现,任何共同体都必须面对和思考的是共同信念的形成。正是因为在组织形成之后,共享信念是模糊的、难以把握的,往往也被教师们刻意回避。实际上,真正的共享信念不是理念层面上的口号,而是参与活动的行动中建构而成的。不同的理念导致了共同体中的教师们不同的立场,共同体的组织又不同于科层制或官僚化的体系,成员之间也不是自上而下,指导与被指导的单向线性关系。因此,诸要素的同质性与异质性同等重要,既要看到同质性,也要重视并鼓励不同种声音的表达,充分利用共同体内部的张力和矛盾,能让它成为共同体维持、发展和更新的动力源泉。

猜你喜欢

共同体要素案例
《觉醒》与《大地》中的共同体观照
爱的共同体
案例4 奔跑吧,少年!
构建和谐共同体 齐抓共管成合力
掌握这6点要素,让肥水更高效
中华共同体与人类命运共同体
随机变量分布及统计案例拔高卷
观赏植物的色彩要素在家居设计中的应用
论美术中“七大要素”的辩证关系
发生在你我身边的那些治超案例